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郑诵先章草艺术风格浅析

2015-11-06 10: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郑诵先治学严谨,精通文史,通晓工诗词及骈、散文,后尤喜章草,其兼取汉碑和“二爨”笔意,苍劲雄浑,气魄宏大,潇洒飞动,呈自家风貌。成为一代优秀的书法大师。

关键词:郑诵先书法;雄浑;潇洒
      郑诵先(1892-1976 ),原名世芬,字诵先,号研斋,别号勉堪,晚年以字行。四川富顺人。现代诗人、书法家。其章草集汉隶二爨于一体,“随手落笔,圆满天成”,独具深厚、苍茫特色,是北派章草的典型,有“章草王”的美称[1]。郑诵先祖籍是富顺县城内邵湖之滨的玛瑙山麓,其祖父郑家光,擅长诗文和书法,尤其楷书和行草都颇有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对郑诵先先生的书法作品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对其作品进行解读,并且整理了郑诵先书法艺术创作的起源和艺术特点,追求郑诵先章草书法艺术发展过程,客观的阐述了郑诵先章草书法的审美倾向和艺术成就。
  章草起源于汉代,由隶书演变而来,是先进草书的前源[2]。流传到至今的作品多为长篇多字的重要章草贴,相传三国时期吴国皇象书写的《急就章》(松江本)是众多章草书法学习者临摹的草贴,隋唐以后,章草几乎没有人书写,元代时期,赵孟睢⒌宋脑⒖道锏戎罴壹衿稹U悦项、邓文原均写有《急就章》,赵并有章草《千字文》流传于世,到了明处时期,宋克重书的《急就章》的补起了皇象遗帖阙失,对后世的章草艺术传承影响甚大,可惜祝允明之后写章草的书法艺术家甚为稀少,近代章草大师有罗复堪,广为推崇的还有老一辈书法艺术家王蘧常,郑诵先两位前辈学古而变,郑诵先后期写章草善于变通,人称“南王北郑”,而郑诵先后期章草作品融入了魏碑笔法,显得更加古朴自然。
  郑诵先先生的书法雄强劲健,章草规矩,用笔饱满,结体古拙厚重,风格朴茂古雅、浑厚苍莽、潇洒飞动,落笔自圆,独具风格[3]。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在几十年的自我学习中,自求创新。曾经临遍传世章草刻帖,晚年复杂糅《爨宝子》、《爨龙颜》“二爨”笔意入草,终得雍穆浑厚之态。启功先生曾经对郑诵先的评价是:“诵翁植基柳法,落笔自圆,以作章草,与西陲出土之古墨迹极相吻合。”如果是简单的对其书法作品评价,稍嫌过誉,但是结合其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创新、普及、推广工作的贡献,其对后世真是功莫大焉。实为公允。
  郑诵先先生最初临写魏碑,而后刻苦研习章草,与其自身儒雅、简约的生命状态相向生发,无我合一。从技法上看,郑诵先《草书诗轴》笔画遒劲豪健,点画敦实,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章草风格,笔法粗细右边,稳健俊秀,吸取了隶属的端庄整齐,去其繁复的缺点,横化变化一波三折,呈委婉波状之势。隶书以波势见长。草章则以苍茫为特色。郑诵先先生用功颇深,草章尚婉而通,余谓(这是什么意思)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这是引用谁得话?)结构多变,却不失雅致韵味。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极其扼要地总结了篆、隶、草、章四种书体的主要特点。章草艺术的俯仰有仪,纤维要妙,点和线形式平常,既具体又抽象,行笔流转。郑诵先先生的笔法融篆书优点,使得草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先生的书法,苍劲雄浑,气魄恢宏,文字结构多采取横势,相比于当今草书更有古雅雄劲之趣,晚年郑诵先多喜好汉碑,将汉碑的优点融合与章草当中,为明清以来即将衰微的章草注入了新的血液,最终成为“集千载隶草大成,创一代章草新格”的项尖人物。郑诵先先生的作品更为突出的体现了章草艺术的特点,用笔敦实,裹锋秀气,通常往一画起笔较重,中间丰实有力,捺脚至末端时,重按即轻轻露锋提起,运用圆润的似挑似顿的末尾,随手落笔,圆满天成,写来圆劲自如。因此,郑诵先先生草章作品有方圆均匀、逥旋曲折、遒劲雄伟、古朴天真、简约大方、端庄丰满、等特点[4]。
  郑诵先与与张伯驹、郭风惠、陈云诰、萧劳等于1956共同发起并创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书法研究社,1964年开始,郑诵先先生与郭风惠与溥雪斋、康伯藩、等联袂在中央电视台开展电视讲座,开启了我国电视书法讲座的先河。在二十世纪的书法大师群落中,郑诵先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骄傲,是不可否认的书法巨星,改革开放后,郑先生的作品出版成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郑诵先书法选》,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郑诵先书法集》。作为祖国给二十世纪书法艺术总和最好的总结,为我国书法艺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新中国书法艺术最早的传播者,郑诵先先生在宣传普及书法知识上做出了颇多的功绩。作为创建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的诸老,郑诵先先生开创了传统书法艺术的卓越继承者和现代书法艺术。先生在北京接待了不少前来登门求教书法的青少年。先生虚怀若谷,与名士常常互相切磋学问,与书法社开创的朋友亦师亦友,共同学习。
  先生开创了我国书法著作先河,在书法研究社的努力下,首都群众学习书法热情高涨,在将手书法提纲的基础上,撰写了《怎样学习书法》一书,作为了书法研究的基础,而后为书法爱好者编写了《各种书体原流浅说》一书,先生清廉,对两本书的稿酬分文不取,即便当时生活困难也是如此,为书法界增光。事后,先生还编写了多为著名书法家的字帖,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顷等人,在报纸上发飙了不少有关书法的文章,如《书法艺术和艺术性》,这些著作文章奠定了新中国最早的书法理论。
  先生尽管身体抱恙,在北京开展了多次展览和座谈活动,活跃了书法艺术的学术气氛,对当时书法学习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生在任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的秘书期间,多次组织了中日两国书法优秀作品展览会,将我国章草艺术传承到了海外,先生的作品展览收到了广泛称誉。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2.
  [2] 茹桂.书法十讲[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86.
  [3] 王世征.章草书法艺术漫议[J].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9(3):26-27
  [4] 王世征.章草及其书法艺术[J].北京文史,2008(1):52-5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