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阿诗玛》的口头程式特征探析

2015-11-06 10: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摘 要:《阿诗玛》是彝族支系撒尼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本文将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置于诗学理论的背景下, 以长诗的一些特定词句为样例,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叙事学的理论进行诗学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撒尼民间叙事诗;《阿诗玛》;口头程式理论;


一、引言
    《阿诗玛》是彝族支系撒尼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本文通过运用“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对《阿诗玛》中的语词程式进行粗浅的梳理,能更好的理解《阿诗玛》流传至今的奥秘,同时帮助我们了解撒尼人民的口头文化和彝族文化。
   《阿诗玛》这部长诗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抗强暴、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强意志,塑造了两个不向封建统治阶级低头的撒尼人民的代表人物—阿诗玛和她的哥哥阿黑。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根据帕里的定义,程式是在相同的步格条件下,通常用来表达一个基本观念的词组。程式是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的词组,而程式句法“是所有的语音因素、形态和词汇,都使一群特定的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的话语,具有了特定的属性,作者凭借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阿诗玛》来探讨其中的程式化特征,并借用两位北美学者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创立口头传统的理论“帕里—洛德理论”作为理论依托,对《阿诗玛》中的语词程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从新角度观瞻撒尼族爱情叙事诗《阿诗玛》中蕴涵的丰富艺术特质。
二、叙事诗《阿诗玛》的口头特征分析
(一)数字程式
1、数字“三”的程式
    有三块地无人种,
三所房无人烟。
那三块地留给税种?
那三所房子留给谁住?
没吃过的水有三塘,
三塘水留给谁吃?
三塘水又清又亮,
三塘水都给了小姑娘,
一个塘里舀三瓢,
洗的小姑娘又白又胖 。
   在《阿诗玛》中常用的数词有: “三”的数字程式, “三” 在长诗中出现时, 有时表示确定的数目, 有时则是虚指, 表示物的概量, 介于多和少之间。
2、数字九十九和一百二
在阿诗玛出生时写到:
“撒尼的人民,一百二十个欢喜;撒尼的人民,一百二十个高兴”。
如在“天空闪出一朵花”中关于为阿诗玛做满月酒的两段描写:
“这天,请了九十九桌客,
坐满了一百二十桌,
客人带来了九十九坛酒,
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坛;
在“抢亲”中热布马拉家来抢阿诗玛时写到:
“九十九挑肉,九十九灌酒,一百二十个伴郎,一百二十匹牲口”。
“ 九十九”和“一百二十”的数字程式多为虚指, 包含某物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或过程复杂的意指功能。《阿诗玛》中常将数词与时间、方位顺序配合使用, 形成较长的铺陈
内容, 主要讲述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进程和故事的内容, 表意上层层递进, 概念上虚实结合, 达到了一种渲染气氛和流畅铺陈的叙述效果。
(二)修辞程式
1、复踏环唱程式
    口头程式理论认为程式是一组词或短语,或“大词”, 由特定的词组和短语组成的一节诗。这类程式通常是在相同的步格条件下被运用,表达一个相对稳定的意义。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程式或“大词”作为一个特定的单元, 必须反复出现在口头文本中, 为歌手的演唱提供便利条件。最稳定的程式是诗中表现最常见意义的程式, 这些程式表示角色的名字、主要的行为、时间、地点等。
如:“成长”中阿诗玛慢慢长大的描写:
好囡阿诗玛,长到三月满,
会笑脚蹦跳,妈欢喜两场。

好囡阿诗玛,长到八月满,
会做会爬了,会爬像耙地
妈欢喜三场。
┈┈
好囡阿诗玛,长到七岁满,
帮妈绕梭线,妈欢喜七场。

好囡阿诗玛,长到九岁满,
会帮妈煮饭,妈欢喜八场。
    以上叙述了阿诗玛的成长过程。相似句式复踏竟达八次之多,节节相递,在舒缓的变化中,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的抓住这节奏规律,记住每一节叙述阿诗玛成长过程的关键句。也是通过这种 “ 重叠复沓, 一唱三叹”的记忆程式的运用, 使我们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总体印象。
2、比喻的修辞程式
民间说唱文学特别是诗歌中,为了使听众增加感受,常常用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和传达,在《阿诗玛》中有许许多多贴切生动、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比喻,如珍珠宝石般镶嵌在长诗中,体现了撒尼人民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在“天空闪出一朵花”一章形容阿诗玛长得又白又胖的比喻:
脸洗的像月亮白,
身子洗的像鸡蛋白,
手洗的像萝卜白,
脚洗的像白菜白。
又如:
小姑娘生下满三天,
哭的声音像弹口弦,
妈妈给她梳头发,
头发像落日的影子。
 又如对热布巴拉的比喻:晒干了的樱桃辣,比不上狠毒的热布巴拉。
还有用几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进行比喻,从各个角度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同一表现对象,从而映衬出被比喻本体的突出地位和突出意义。如:
泸西出的盆子,
盆边镶的银子,
盆底镶着金子,
小姑娘赛过金子、银子。
3、起兴的修辞程式
在“盼望”一章中起兴手法显得尤为突出。例如:
玉鸟依然叫,
白云照样飘,
可爱的阿诗玛啊,
爹妈见不着她了。
和后文两处取兴都是相同的:
玉鸟依然叫,
白云照样飘,
可爱的阿诗玛啊,
小伴见不着她了。
┈┈
玉鸟依然叫,
白云照样飘,
可爱的阿诗玛啊,
老年人见不着她了。
还有称赞小伙子阿黑的语句: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撒尼的小伙子阿黑最好。
又如“哥哥阿黑回来了”一章中:
什么做岩石的伴,
黄栗树做岩石的伴,
什么做阿黑的伴,
笛子做阿黑的伴。
再如“说媒”一章中:
讨厌的猴子下山来,
是为了偷吃庄稼,
讨厌的海热到阿着底来,
是为了劝说阿诗玛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情。由于这种手法能较好地帮助人们传情达意,又颇具美感,以上三段列举都是起兴的修辞程式,使得诗句具有美感,婉转。
(三)平行式的分析
平行式( parallelism ) 又叫“平行结构”或“平行法则”, 其核心表征是相邻的片语、从句或句子的相同或相近句法结构的重复。在样本中, 各种类型的平行式不胜枚举, 甚至可以说, 样本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平行式构成的。这些平行式 可大致分为排比平行和递进平行两种。
(1)排比平行
所谓“排比平行”, 指的是平行式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各单元之间可以互换位置而不影响表达。排比平行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这种平行式虽然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但在客观上造成了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效果, 是强化叙事的有效手段。样本中的排比平行层出不穷, 最典型的是阿诗玛的父亲陈述不愿嫁女儿的理由时所说的一番话:
一天树找去
树找铁不给
手掰树三背
树腐一背安
树腐烧完了
话闲听不完
一世心伤来;

一天菜找去
菜找篮不给
手扭菜三兜
菜黄一兜安
菜黄吃完了
话闲听不完
一世心伤来

一天水舀去
水舀瓢不给
手捧水三罐
水混一罐安
水混喝完了
话闲听不完
一世心伤来
这个排比平行式由三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包含七个歌行, 各单元都遵循如下程式化的表达: / 一天AB 去/ ABC不给/ 手DA 三E/AF一E安/ AFG 完了/ 话闲听不完/ 一世心伤来/ 。
(2)递进平行
    所谓“递进平行”, 是指平行式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 各单元之间不可互换位置。递进平行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这种平行式最大的作用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同时营造出复沓的效果。样本中最典型的递进平行是叙述阿诗玛成长的一段:
好囡阿诗玛,长到三月满,
会笑脚蹦跳,妈欢喜两场。

好囡阿诗玛,长到八月满,
会做会爬了,会爬像耙地
妈欢喜三场。
┈┈
好囡阿诗玛,长到七岁满,
帮妈绕梭线,妈欢喜七场。

好囡阿诗玛,长到九岁满,
会帮妈煮饭,妈欢喜八场。
    仅从上面的歌行就可看出, 对阿诗玛成长过程的叙述是相当典型的递进平行式, 这个平行式由七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都以/ 好囡阿诗玛长A 月( 或A 岁) 满/ 程式起头, 而以/妈B场喜/ 程式收尾, A、B的数目随着阿诗玛的长大不断增加。
(四) 动作、器物和特定场所的语词程式
    在《阿诗玛》中, 动作和器物的程式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征。
首先是动作语词与人物性别作语词与人物性别角色的程式化组合。细读长诗, 我们看到了“阿诗玛时代”男耕女织的生活画面。长诗反复描述阿诗玛贤惠能干的语词有“绩麻、绕线、织布、缝衣、煮饭”, 是阿诗玛性别角色的表征, 与“阿诗玛”一词的组合比较固定; 而体现阿黑男性角色的语词有: 牧羊骑马、长弓利箭、砍树种谷。这些动作语词的组合程式,反映了撒尼人区分性别角色的倾向性表现, 对以阿黑和阿诗玛为典型代表的民族性格, 给予了完全地认同和极高的赞赏, 是撒尼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其次是器物语词与祭祀仪式的程式化组合。在撒尼人的传统习俗中, 祭祀仪式分为两种: 祈求福禄和驱除灾邪。长诗《阿诗玛》对祭祀仪式也有一些直观呈现: 阿诗玛出生三天后的取名仪式是祈福性的祭祀, 主要采用的祭祀物品是: 面食、米食、肉食、美酒和香烛, 表达的是祈求神灵赐福的愿望。在阿黑要救阿诗玛诗玛时, 崖神向阿黑索要的供品是:“白羊要一只, 白猪要一只, 白鸡要一只, 三样要找齐。”用白色禽畜献祭具有驱邪除灾意义,阿黑只找到白鸡、白羊, 白猪却是抹了白泥的假白猪, 被雨水一冲, 显出了真实的原色。祭祀物品的禁忌程式被破坏了, 献祭失去神效, 阿诗玛就得不到救赎, 就会被崖神吸附在石壁上, 变成了回声。撒尼人献祭神灵的物品和颜色程式, 是撒尼民间祭祀活动的模式化产物, 是凝固不变、流传至今的祭祀程式。
(五) 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语词程式
    民间叙事作品反映的是某一民族在特定地域内的生产生活故事, 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作品内容反映出一方水土、一类风物的概貌。《阿诗玛》中极有特点的地名“阿着底”的“ 底”意为“平坝”, 即山间开阔的平地, 其地貌特征是山水纵横、鸟兽栖息、草木繁茂, 与之相关的植物语词反复出现:竹17次, 松8次, 麻6次, 荞4次, 柴4次。这些复诵的植物语词反映出地域性的植被特征, 也承载着语言的民族性特质。
    动物语词在《阿诗玛》中也频繁出现: 羊和虎分别出现了16次, 马15次, 牛14次, 蜜蜂和青鸟11次, 狗8次, 猪4次。有关“虎”的语词出现频度比较高, 因为“虎”是撒尼人的心目中的图腾神物, 长诗通过高频度的语词复现来突出“虎”的重要地位, 渲染故事的高潮情节。而猪、牛、羊、马是撒尼人农牧生产产品, 它们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数量的多少标志着贫富程度、地位高低, 是特定时代的撒尼人生活观、贫富观的真实写照。从叙事学理论的空间指向看,当“现实中 ‘朴素’的空间一旦进入故事空间, 基本上都发生了神奇的转换,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故事空间, 已是一个充满了想象、意象和象征性表达的空间”。
    长诗《阿诗玛》的故事空间就是撒尼民间歌手们用语词程式建构出的、充满了想象、意象的表达空间。由此可见, “程式”是民间歌手建构和传承叙事作品的技巧, 它通过简约的固定格式, 储存繁复的内容。运用这一技巧不但可以减少歌手的记忆,还可使吟诵的诗句回环往复、衔接流畅, 在口耳相传的民间叙事传承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阿诗玛》程式化的分析可以看见它对撒尼族神话古歌的一种继承,在叙事中所体现的撒尼族文化和诗意是对撒尼族的文化的保存和记录,是得以流传千年不朽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美) 阿尔伯特•贝茨•洛德(Albert Bates Lord)著,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M].中华书局,2004.
[2]朝戈金.口传史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M]. 南宁:广西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