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摘 要: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国内外对其评价也深入到各个方面,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中的哥特特征。该小说的哥特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情节构造和三方面。哈代运用哥特手法,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妇女和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境况,强烈抨击了资产阶级伪善的道德观以及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的丑恶。
关键词: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 哥特小说
哥特小说自18世纪中叶在英国诞生一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而它那特有的震撼力也吸引了各时期、各流派的作家。他们将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者其他超自然的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1]
在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在文学中成为主导,哥特恐怖小说体裁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结合起来,成为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工具。这时期,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安妮•特斯在《哥特小说1790—1830》中指出:“哥特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倾覆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性格描写和反应的主题来感受这个世界。”[2]
哥特小说善于创造恐怖、阴森、荒凉的氛围,向读者展示一个颓废的周围环境,引起读者心中恐慌、不安的情感。哈代喜欢营造神秘、超自然的氛围,为作品增添深沉感人的悲剧效果。
苔丝家唯一一匹干活的老马惨死之前有这样一段描写:“树木,树篱从她肩膀无声地掠过,似乎是现实以外的另一个神奇领域的事物。有时刮起了风,隐约是什么广阔无垠 的悲叹的灵魂的哀叹,这灵魂与宇宙同样辽阔,与历史一样悠久。”[3]悲凉的氛围在字里行间蔓延,苔丝的悲剧也在此开始。另外,苔丝得知母亲病重,连夜赶回家时,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这里是一片森林,在这样的黑夜了,它好像故意要表现当年的特性,便弄得远近一篇混沌,每一棵树和每一道高高的树篱都显得阴森恐怖。这里是当年猎人追逐麋鹿的地方,是女巫受到针刺与沉入水中的地方,这儿有满身绿斑的妖精对着行人咝咝直叫。现在,人们依旧相信这一切的存在,把这个地方说成了妖魔鬼怪聚集的地方。”[3]如此阴郁的环境暗示了苔丝之后的悲惨命运。类似的环境描写,小说中还有很多。但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需引起重视,那就是“黑夜”,苔丝遭遇的几次不幸都发生在黑夜。比如,在黑夜里,老马“王子”在运货的路上被悲惨刺死,这直接导致苔丝内疚认亲,落入魔爪;在黑夜里,艾力克奸污了苔丝,造成她一生的悲剧命运;在黑夜里,可怜的“苦楚”不幸夭亡,带给苔丝无尽的痛苦;在黑夜里,苔丝向安玑坦言过去,遭到安玑无情的遗弃等。黑夜往往与神秘、恐惧、痛苦相连,哥特小说往往将很多故事情节设于“黑夜”当中,这样,在营造阴森、恐怖、凄凉的氛围之时,也突出人物悲惨的命运。
关于哥特式的人物形象,英国学者法玛曾指出:“哥特式小说中没有黑白之间的各个层次的灰色,其人物要么是阴险而穷凶极恶的恶棍,要么是纯洁的天使。”[4]这一评论过于绝对。随着哥特小说的发展,“恶棍”这一形象有了纯粹恶棍和恶棍英雄之分。前者会让读者产生憎恶感,后者却能在读者心中引起憎恨与同情夹杂的感情。恶棍英雄往往很自负、顽固、不易满足,抵抗社会现实;同时,他们又是孤独、忧郁、极端的。因为他们的道德和社会他律感意识薄弱,所以往往狂放不羁、野心勃勃,内心时常燃烧着强烈的欲望之火,有着强大的破坏力。
评论家莱斯利•费德勒在《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亡》一书中这样论述: “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体裁的创造……该体裁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受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艾力克就源自于哥特传统中的恶棍形象。首先,他是个孤独的个体。他的一家是移居到黑荒谷不久的外来人;除了知道他很有钱且有着和苔丝一样的贵族姓氏外,人们对他知之甚少。他没有朋友,唯一的亲人—那位脾气古怪的瞎眼老妈跟他也不亲密。他还是一个放荡不羁者,不愿受任何宗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当安玑的父亲上门劝他相信上帝时,他粗暴地羞辱了那位忠诚的牧师,将其赶出了门。在对苔丝的追求上,他更是大胆无忌。初见苔丝时,就称她“亲爱的”“我的小美人”等,还往苔丝的帽子上、身上插满了红红的玫瑰,这是当时任何一位其他的绅士都不会有的行为。更让读者痛恨的是,他夺走了苔丝的贞操,那是苔丝终身悲剧的祸根。就是为此,她生下了可怜的“苦楚”遭人笑话;就是为此,她和安玑的婚姻破灭,安玑弃她远走异乡;就是为此,她在最后面临家庭困境、走投无路之时,重新落入他的魔爪,成了他的情人,这直接导致了苔丝重见归来的安玑后,在极度痛苦中举刀杀了艾力克。艾力克的这一切行为让苔丝恨之入骨,也让读者咬牙切齿,因为是他毁了“一个纯洁女子”的一生。
但在这样的一个恶棍身上也有着某些让人怜悯与同情的特性,那就是对爱的执着与永不消退的激情。他知道苔丝不爱他,但他从来没放弃对她的追求。他不仅关心苔丝,也十分照顾她的家人。在苔丝家的每一次危难之时,艾力克都是第一时间给予了帮助。苔丝遭安玑遗弃,他丝毫不嫌弃,欣然接受她。他是奸污了苔丝,给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那也许是热血青年情到浓时的情不自禁,且事后他向苔丝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并表示要对她负责并用行动证明了他的诺言。他一直爱着苔丝,他用的所有的手段和阴谋也都是为了能和她在一起,且为爱失去了生命,付出了血的代价。因此,艾力克就是哥特小说中的恶棍英雄形象—既毁害别人,自己又在这种破坏中受到伤害。
很显然,苔丝是哥特传统中与艾力克相对的另一典型形象—天使。她美丽、善良、纯朴、勤劳、坚韧,却遭到了以艾力克和安玑为代表的男权主义的无情伤害以及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伪善
道德的残酷打击。被残酷夺取贞洁的苔丝未受到人们的同情,遭来的只有指点与唾弃,就连曾经深爱她的安玑在得知真相后都将她无情遗弃。艾力克在身体上伤害了苔丝,但在精神上摧垮她的确是安玑—这位有着新思想、蔑视社会习俗礼法与宗教的年轻人在面对自己妻子的贞洁问题时却退缩了、软弱了,他骨子里还是习俗成见的奴隶。他允许自己有过错,却接受不了苔丝类似的失误,这显示了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作为底层劳动者以及失去了贞洁的女人,苔丝必须忍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不仅仅是苔丝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维多利亚社会底层和妇女的悲剧。
哥特小说的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就是三角恋,而这种三角关系通常是这样进行的:恶棍英雄爱上了单纯美丽的女主角并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得到她;但女主角却与另外一个善良的人相恋,并力图摆脱恶棍英雄的纠缠。这样,善与恶的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其中夹杂着暴力、欺骗、欲望、恐怖、悬念、阴谋、毁灭与绝望。哈代的几部主要小说里几乎都包含着三角恋,比如:《还乡》中游苔莎和克林、韦恩之间的恋情,《卡斯特桥市长》中露赛妲和亨查德、伐弗雷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无名的裘德》中淑和裘德、费劳孙之间的三角恋。
《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的主线是苔丝和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围绕着这条主线,穿插着几个相关的故事情节:“王子”暴亡,苔丝一家陷入绝境;错投亲戚, 遭恶棍强奸;受辱生子,孩子夭亡;新婚之夜,苔丝遭无情遗弃;家陷绝境,苔丝重入魔掌;安玑归来,苔丝伤心之狂,举刀刺死艾力克等,整部小说中充满了阴谋、暴力、欲望与痛苦。透过苔丝的遭遇和经历,作者采用哥特式的手法把残酷的现实和浪漫的爱情融合在一起,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和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处境,抨击了资产阶级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爱情、婚姻、家庭的丑恶,以及他们虚伪的道德观。
总之,《苔丝》中有着丰富的哥特特征,哈代将哥特艺术手法移入了现实的土壤,营造出神秘、阴郁、恐怖的故事气氛,刻画了艾力克和苔丝这样的典型的哥特式人物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哥特式情节模式,从而达到深化小说悲剧效果,加重批评社会现实力度,起到情突意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Tracy, Ann B. The Gothic Novel 1790-1830.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7.
[3]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 D.P. Varma. The Gothic Novel. The Second Press, 1987: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