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解读古诗词中的“萧萧”和“潇潇”

2015-10-09 09: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萧萧”和“潇潇”是古诗词中两个常见的叠音词。“萧”本是香草名,“萧萧”引申为表萧瑟冷清的形容词和拟声词。“潇”本形容水的清深,“潇潇”引申为表雨声的拟声词。它们丰富多样的词义为诗句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另外,“萧”“潇”还有表示人潇洒脱俗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萧萧;潇潇;词义;艺术特色

    “萧萧”和“潇潇”是古诗词中两个常见的叠音词。诗词总汇网站(http://www.sczh.com)收录古代诗歌近27万首,含“萧萧”的2507首,含“潇潇”的304首;郑州大学全唐诗库(http://www3.zzu.edu.cn/qts)收唐诗42863首,“萧萧”357首,“潇潇”15首。可以说,每一百首古诗词里就有一首含“萧萧”或“潇潇”。本文拟分析“萧萧”“潇潇”二词在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及其艺术特色。
一、从“萧”到“萧萧”
(一)“萧”与“萧萧”词义的演变
    《说文解字》曰:“萧,艾蒿也。从艸肃声。”[1]可见,“萧”本义“艾蒿”,是一种香草。“萧”作为草木名的本义在先秦常见,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但在先秦之时,“萧”就已经有了“萧条”之义,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大概古人注意到“萧”这一类的草木在秋冬之季枯萎凋零,故以“萧”形容环境的荒凉萧条和内心的凄凉。而且,当时也已出现“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山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小雅•车攻》)这样的句子,可见先秦之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萧”的叠音“萧萧”来模拟落叶声、风声、马鸣声等许多萧索凄凉的声音。另外,“萧萧”后来又用来形容头发的稀疏,如“觉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陆游《剑南诗稿•杂赋》),这也是由秋冬之际草木的稀稀落落引申而来的。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萧”和“萧萧”的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香草名→草木凋零、环境冷清、内心悲凉→模拟凄凉之声/比喻头发稀疏
    在古诗词中,“萧”主要表示“冷清、萧条”;而“萧萧”一词有两种用法,一则“状貌”——作形容词表荒芜悲凉和白发稀疏,二则“拟声”——作拟声词模拟凄凉之音,下面分别举例赏析。
(二)状貌:状枯萎、萧条、孤独之景,抒伤感之情
    有的诗句直接以“萧萧”修饰草木的枯黄凋零,如“萧萧半叶死,未忍别故枝”(杜甫《桔》);有的诗以“萧萧”形容环境的凄清,如“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韩愈《谢自然诗》);有的诗句则以“萧萧”形容鸥鸟的孤零零,如“几群沧海上,清影日萧萧”(杜甫《鸥》)。
    草木的凋零、环境的冷清或事物的孤零零,这些都脱离不了写景的范畴,但是“萧萧”并不是一个纯写景词,景物的萧条往往与人心的悲凉交织在一起。“萧萧”其实是包含枯萎、萧条、孤独之景与伤感之情等诸多内涵的混合体,它的魅力正在于情景交融中言说不尽的意蕴。
(三)拟声:拟落叶声、风雨声、马鸣等凄凉之音
    “萧萧”常常代表着草木摇落声,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其实,这里既可以理解为摹落叶之声,也不妨当作状落叶之貌,想象万千落叶在寒风中次第翻滚、飘落,满目金黄,簌簌作响,声音和画面合二为一,景象何其壮烈。
    而最令诗人触景伤怀的莫过于秋风扫木叶的情状,所以“萧萧”又用来书写秋风或寒风,如“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杜甫《秋雨叹二首(其一)》)。这里的“萧萧”二字在寒风扑面的凛冽中夹杂着年老多病、孤苦无依的凄凉。
    “萧萧”还可以形容马的哀鸣,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形容马鸣有很多拟声词,如“马嘶嘶”、“马啾啾”,这些词突出马叫声的雄壮高昂,而此处独用“萧萧”,显然另有深意。意义上,“萧”有苍凉之意;音韵上,“萧”是齐齿呼,开口度小,听感尖细。《兵车行》控诉兵役之苦,《送友人》表达离别之悲,用“萧萧”正意在凸显马鸣的凄凉而非雄壮,更能模拟出马叫声的尖细苍凉,从而渲染出诗人悲伤的心境。
另外,“萧萧”也常常用于形容雨声,本文将在第二部分论及。
二、从“潇”到“潇潇”
(一)“潇”与“潇潇”词义的演变
    对“潇”字的本义人们看法不一。“潇”字最早见于《山海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浦。”《水经注》解释道:“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有人认为[3],“潇”本是说明水清而深的形容词,用于修饰湖南的“湘水”,所以早期的“潇湘”就是指湘江。到了唐代,“潇”被用来命名湘江的支流“潇水”,“潇湘”开始成为两条河的总称并用来泛指湖南。
    不管“潇”的本义如何,“潇”总是与水有关的。“潇潇”最早见于《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可见,早在先秦时人们就用“潇”的叠音“潇潇”形容下雨。
“潇”的字义不如“萧”字多变,古诗词中的“潇”主要就两个意义:一是河名,二是写作“潇潇”模拟雨声,下面结合“萧萧”雨举例赏析。
(二)拟声:“萧萧”雨和“潇潇”雨
    一般人有一个误解,以为“萧萧”与“潇潇”的区别就是前者写风声,后者写雨声。但其实,“萧萧”也可以代表雨声,只是“萧萧”雨继承了“萧萧”一词凄冷的色彩,而“潇潇”雨则不带固定的感情色彩,有的格调灰暗悲凉,也有的斗志昂扬。
“萧萧”雨声与寒风相伴,与冷清、孤独等感受联系在一起,如“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杜甫《大雨期土将军不至》)。
    “潇潇”雨声则有两种,一种是毛毛细雨,如“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白居易《长相思》)。这里“潇潇”大概指的是那一片绵延不断的牛毛细雨,恰如萦绕心头的愁绪,看似淡然,实则“剪不断,理还乱”。另一种则是疾风骤雨。岳飞的《满江红》写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里的“潇潇”交织着岳飞满腔的报国热血和家仇国恨,正如那来去匆匆的暴雨,慷慨激昂,富有力度。
三、“萧萧”“潇潇”二词的艺术特色
“萧萧”和“潇潇”最常见的用法是作拟声词,它们为诗句增添了别样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冷清悲凉的音乐感。作为拟声词,必须要做到语义 与语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要符合“冷清凄凉”的语义,又与马鸣声、风雨声、落叶声类似。而“萧萧”“潇潇”两词听感细弱尖锐,用来描绘冷清低沉的马鸣、风雨、落叶声十分合宜。
    其次是声音背后丰富的形象感。“萧萧马”可以想见瘦马正在仰天长啸,“萧萧风”给人寒风扑面的凛冽,“萧萧落叶”写出木叶飘落的动态,“萧萧雨”和“潇潇雨”则有着雨丝拂面的触感,拟声与状貌合二为一,声音的背后无不隐藏着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形象。
四、附:“萧”与“潇”的潇洒义
“萧”与“潇”还有一个意义,这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容止》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这里的“萧萧”不是冷清凄凉之意,反倒是形容人的超逸脱俗,我们也有“潇洒(萧洒)”的说法,可见“萧”和“潇”另有一义,可以联系“潇洒(萧洒)”中的“洒”分析。
    “洒”原义是洒水,引申为抛落,又引出了不拘束,洒脱之义。正如“洒”字一样,“萧”本形容草木的凋零,“潇”本形容雨滴的飘落,由物及人,“萧”和“潇”亦可形容人的自由洒脱。
    这种“潇洒(萧洒)”首先体现在没有压力、自由舒畅的身心状态,如“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白居易《兰若寓居》)。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超脱俗世,不为名利牵绊的精神,如“萧洒身无事,名高孰与齐?”(姚合《过李处士山居》)。“萧”和“潇”的这个意义,就是说人要像那飞扬的落叶和雨滴一样,活得无拘无束,活得自在乐观。
    “萧”本是草木名而演变为草木凋零之义,“潇”本形容水的清深而演变为雨水飘落之义。从消极的一面看去,“萧萧”“潇潇”都引申出了凄冷哀愁的意味;然而从积极的一面看去,“萧萧”“潇潇”又能形容人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消极与积极之间,令人沉吟。

参考文献:
[1]许慎,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刘明华,夏秋权.杜诗“萧萧”解读[J].杜甫研究学刊,1998(1).
[3]靖波.试谈“潇湘”[J].读书,1983(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