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结构

2015-09-29 08: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第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也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这部被贝多芬命名为《(悲怆)奏鸣曲》的作品表现了青年时期对人生、命运和社会地位不公平的愤慨和反抗。本文就是针对《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结构分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也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集古典之大成,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贝多芬的《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写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巅峰之作。本曲创作之时,贝多芬首次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似乎除了问题,这导致这首曲子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悲剧色彩。同时也反映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平的人生、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愤慨、反抗和不满以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共分三个乐章,本文分析的是第一乐章。该乐章主要采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并有独立的引子和尾声。它为我们展现了鲜明的情感体验和充满推动力的情感布局。
  第一乐章中引子的用法在贝多芬所有作品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它也是第一乐章情感的重心,后来还两次出现在展开部和尾声部中。引子部分包括了严峻的压力和对光明的向往两种矛盾的因素。其中,严峻的压力用沉重的和弦来表示,对光明的向往用高音区柔和的旋律和匀称节奏的和弦伴奏来表现。
  引子部分采用了极缓板(Grave)的速度,这使得它虽然只有12个小节,却仍然很漫长。这12个小节共分两个阶段:第1~5小节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模进、裁截和重复的手法为主,体现了连句结构的特征,结尾处有即兴式的发挥;第6~12小节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前4个小节采用了连句式的发展和模进、裁截的手法,第11~12小节则毗连了另一个变换模进的乐节,并通过第12小节后两拍的走句导向主和弦。这一乐章的引子部分是悲剧性的音乐,不能表现为松散和任意的演奏。引子部分弥漫的阴沉气氛,也是这一作品被称为《(悲怆)奏鸣曲》的主要原因。
  顺着一串迅速下行的半音阶,乐曲进入了充满活力的呈示部。呈示部采用灿烂的极快板(Allegro(1i molto e con brio)与引子的极缓板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四个首尾相接的乐句重叠构成,表现了激动的情绪和斗争的形象。它在低音声部八度分解的震音伴奏下,显得十分热情、坚定,但同时也隐含了引子中的阴暗性格。同时主部主题以双音跳音向上攀行的旋律声部和以持续音音型为基础的低音部表现出了一种用于挑战悲惨命运的信心。
  主部主题之后的连接部由20个小节构成。前8个小节由一个4个小节长的下行走句式进行及其反复构成,后16个兄阿姐多次运用模进和裁截,以主部主题的材料构成。
  连接部之后的副部两个主题。先出现的副部主题Ⅰ,是抒情性主题,它在降E大调和主音小调降e小调中,继续使用小调式带来的阴暗色彩,进一步强化“悲怆情绪”。这一主题由于使用大量的跳音和装饰音,也表现出轻快灵巧、生动流畅的性格特征。副部主题Ⅱ显得豪迈奔放、充满动力,它采用降E大调,通过高低音声部的反向进行逐渐趋向高潮,并与副部主题Ⅰ的流动性、装饰性的委婉 形成鲜明对比。副部主题Ⅱ表现出作家与残酷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乐章的副部主题结构长大、发展充分,且还有一个8个小节长的补充性段落,因此由主部主题材料构成的真正结束部较为短小。
  展开部首先出现了慢板的旋律,这让我们回想起了引子——悲怆的动机。然后在e小调的基础上以主部主题为主,副部主题为辅展开发展。展开部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有4个小节,为引入部分,由引子材料构成,与引子的速度和感觉也咸宁通,但采用g小调。第二阶段共有31个小节,为中心部分,速度与呈示部相同,主要运用了主部主题和引子的材料进行连句式的展开。第三个阶段共有28个小节,以主部材料为主,属于再现部之前的准备部分。展开部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很激烈。
  再现部完全再现了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前8个小节,但主题已主调,将本乐章带入最后的高潮。省略了连接部之后的再现部,只剩下三个部分: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结束部。主部主题为开放性的平行乐段结构,并在呈示部基础上扩充了第二乐句,代替了原来连接部承担的功能。副部主题Ⅰ和副部主题Ⅱ基本上保留了呈示部的原来的形态,但副部主题Ⅰ由于省略了个别模进环节,因此显得更加紧凑。而副部主题Ⅱ的调性全部变成了主调c小调。保持c小调的结束部也比呈示部缩减了2小节。
  共有15个小节的尾声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引子材料构成,共有4个小节。这一阶段采用主调c小调,其形态与展开部开始处的形态十分接近。第二阶段由主部材料构成,共有11小节。这一阶段的发展十分简洁,最后以五个坚定有力的和弦结束整个乐章。
结语
  《第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它是贝多芬创作演奏的一个重要阶段。这部作品仍属古典乐派,它在创作之时,贝多芬已摆脱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吴春福. 曲式与作品分析.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318-320.
[2]张正梅.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 音乐时空. 2012(1): 77-78.
[3]杨硕.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一作品13(c小调). 音乐生活. 2007(3):76-77.
[4]付晓东.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综合分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6(3):166-17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