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由《墨子》谈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2015-09-22 09: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科技与文化自从产生开始便处在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矛盾中,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加快加大科技与文化融合之后,科技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从先秦时代的科技大家墨子入手,研究并总结了《墨子》中描述的科技内容所体现的人文思想,与现今的科技发展形势对比,从而对当今科技与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形式展开思考。
  关键词:墨子; 中国古代科技; 人文取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1
  
  一、《墨子》一书中的科技成果
  墨子本身出身贫贱,从事过手工业行业。这就使得他本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军事活动中能接触到并总结出非常多的数学物理规律,这些内容集中记载在《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四篇中。其中包括有力学、运动学、光学、数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
  (一) 力学
  墨子在书中明确给书了关于“力”的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力:重之谓,下。舆重,奋也。”墨子指出,力是物体发生变化以及运动的原因,并举出了具体的重力作为例子来说明。
  他还由秤衡总结出了最早关于杠杆原理的阐述。“贞而不挠,说在胜。”“负,衡木加重焉不挠,极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墨子在其中以好几种状态的对比来详细描述了杠杆的平衡。此外墨子还由杠杆扩展开去,总结出了关于滑轮以及弹性力学的雏形等众多规律,并从中设计出了如“輲车”的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具。
  (二) 运动学
  在总结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后,墨子便开始进入运动学的研究范畴。研究物体的运动,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便是时间和空间,墨子分别将其称为“久”和“宇”。运动是空间的变化,但时间也一直在随之变化的。“宇,或徙,说在长宇久。”“长宇,徙而有处。宇,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久。”这就说明时间与空间是一致的,都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同时存在并且不可分离的。
  (三) 光学
  《墨子》中关于光学的论段只有八条,但墨子在八条中详细地阐述了光与影之间一些常见的现象。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三种情况中的物像关系。在《墨子》八条光学论述中,被人们最常提及的自然是其中的小孔成像原理。“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影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这是说人经过小孔的投射后会在屋内的投射屏上出现倒立的影子或者像。这就充分说明了墨子已经清楚认识到光线的直线传播原理了。
  (四) 数学
  关于数学,墨子在书中提出了“端”“尺”“区”“平”“厚”“圜”“方”“倍”“撄”等多个几何代数的概念。此外,墨子还对数学进位制做出了准确的表述“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位。”“一,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一比二少,但又可以比五多,区别要看这个一放在哪一位上。五中有一,一里面也可以有五。这是因为,如果把这个一看做十,那么里面就有两个五了。
  此外,墨子甚至在《杂守篇》中使用了分数来计算关于粮食供给量的计算,这在数学的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 《墨子》中科技的人文趋向
  (一) 创新意识
  中国自古便有成语“墨守成规”,其在字典里的解释为“思想保守,守着老方法不愿改变”。其中具有明显的贬义。但其原义本是指墨家守城(墨家在当时四处帮人守城,且效果都非常好,从而各国闻名,故名墨守)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针对各种攻城方法的防守体系,守城时只需要对照其中具体的行动来便可以充分应付。实际上,墨子不仅不保守,还非常具有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墨守成规这个成语说明当时墨家对于客观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规”在古代是指直角尺,是工匠生产制造时用来确定直角的工具。墨家制造守城严格按照已有规律,说明墨家已经认识到,只有掌握既定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既定规律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新的规律,并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这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有的态度。
  (二) 民本实用主义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但墨子不以此巧为喜,反而认识到了科技真正的用处应该是服务于人民。“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志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时有巧匠公输子(又名公输班,鲁班),其手艺甚至精于墨子,“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斲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这里便是明确指出了科技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的,只有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巧”,才是真正有用的科技。
  这种民本思想恰好与我党“三个代表”思想相一致。在“三个代表”思想中,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辩证而统一的。墨子的思想也恰好符合这一点,科技发明上以利民为至巧,文化上主张节用节葬等观点,而应该把有限的社会资源用到百姓身上,并且墨子反对战争,一直尽力于平息各种战乱,以天下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宗旨。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封建时代,后期墨家势力足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局面的形成与墨子这种以百姓为根本的思想的深入人心不无关系。
  三 当今科技与文化应有的走向
  纵观整个科技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科技从来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处于不同的地 位,也就有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它对社会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还取决去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和条件。
  由于物理学革命对自然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所进行的全面革新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变迁等因素的作用,现在的科学与之前各阶段相比有着众多崭新的特点,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伦理问题层出不穷。这需要当今科学界及社会大众对其进行认真反思。只有正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长远影响与反馈,才能够找出科学与文化融合的真正出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