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论红色经典影视剧的传播的链条分析

2015-07-31 11: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红色经典”是反映与描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与民族精神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其最初是以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典型不断地被传承,占据着中国人民的心灵,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红旗谱》《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小兵张嘎》《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小说的不断再版,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体现着信仰的力量。1942年以来,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民族风格、表现革命斗争精神的红色影视剧,影视剧也成为“红色经典”另外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红色经典”影视剧跟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历经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其传播效果也随着这种起伏发生着变化。
  一、红色经典的重要传播方式——影视剧的改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于社会环境与政治宣传的需要,电影剧作家们把大量的红色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它们以革命战争为题材,塑造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如《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钢铁战士》《铁道游击队》《红旗谱》等,用革命伦理道德和革命英雄主义号召中国人民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政治信仰与精神支柱,得到广大民众的热情欢迎,在文化传播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缺席之后,红色经典电影又在70年代中后期得以复苏,《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保密局的枪声》《渡江侦察记》等再次被改编并放映。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由于新观念的冲击与娱乐电影的兴起等因素的影响,红色经典电影在电影市场上悄然隐退。80年代末,随着抗战胜利50周年、建党70周年与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等纪念日的到来以及受到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重建的艰辛、怀旧情绪的彰显和商业意识的崛起等因素的冲击,红色经典电影又重返文化舞台,再度进入创作的高潮,比如《大决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血战台儿庄》《西安事变》等,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与热烈欢迎,反响强烈,获得了极大成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走进寻常百姓家,剧作家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由“红色经典”小说和电影改编成的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炉,纷纷占据了各大电视台的黄金领地。获得高收视率的“红色经典”影视剧既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又满足了受众的怀旧情绪与审美需求,得到官方与民众的一致赞赏。“红色经典”电视剧出现了改编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得以批准立项的“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就有六十来部,如:《红岩》《红色娘子军》《红旗谱》《红灯记》《洪湖赤卫队》《江姐》《小兵张嘎》《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血色湘西》《烈火金刚》《苦菜花》《敌后武工队》《刑场上的婚礼》《双枪老太婆》等。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热潮,使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迅速扩大,红色经典成为多元文化构建中备受青睐的亮点再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尊崇。
  随着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热潮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新红色经典作品即红色经典的衍生文本,新作品将红色经典母本中的英雄形象、革命精神和现代大众文化相结合,借助于影视和网络等现代化媒介进行传播,将视觉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爆发出强大的传播力量。2000年以后的红色经典衍生文本,把流行文化的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如请明星出演主角,利用传媒炒作造势,追求镜头的感官刺激,情节离奇怪诞,等等。总之,新红色经典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对红色经典母本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总体看来,衍生文本适应了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要求,对红色经典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改装与重组,有效地加快了红色经典的传播进程。
  二、河北红色经典的代表品牌——河北抗战影视剧
  河北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敌作战的主战场之一,燕赵儿女不畏强暴,奋勇杀敌,贡献卓越。香城固伏击战、齐会战斗、陈庄战斗、黄土岭伏击战和百团大战等著名的战役,地雷战、地道战、水上游击战、麻雀战等独创的作战方式,“狼牙山五壮士”、回族英雄马本斋、爆炸英雄李勇、战斗英雄邓世军、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民族小英雄王璞等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都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永载史册。恢宏壮丽的抗战历史为红色经典的产生奠定了厚重的基础。河北抗战小说如《铁木前传》《战斗的青春》《平原烈火》《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刚》《地道战》《大刀记》《狼牙山五壮士》等激励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在全国抗战小说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大量以抗战小说为代表的红色文学作品被重印、再版以及被改编成影视剧、戏曲、舞蹈甚至是网络游戏等各种艺术形式,河北抗战小说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以及影视插曲等,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河北红色经典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红色经典影视剧的价值体现
  (一)立足文化特色,文脉与地脉、人脉紧密结合,深度开掘红色经典产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红色经典影视剧也存在着生命周期的问题。要实现红色经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其命脉在于回归红色经典主题的人文精神,并把这突出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因地制宜,在突出本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工夫。以河北省为例,燕赵儿女多奇志,河北红色经典作品表现出的就是我们燕赵文化古朴厚重的内涵。所以,描绘河北抗战历史的红色经典影视剧就以突出燕赵文化为立足点,并将各种传播媒介相结合,以期达到更良好的传播、教育与经济价值。比如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抗战小说《小兵张嘎》自发表至今四十多年期间,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以及动漫等各种艺术形式,主人公“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最灿烂的一部分。诗歌与舞剧《雁翎队》再现了当年抗日英雄们的英姿,他们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神话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水上飞将军”雁翎队因此而闻名全国。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群众的巨大影响力,在小兵张嘎的故乡白洋淀召开学术研讨会,探讨小说、电影、电视剧以及动漫《小 兵张嘎》的不同之处及其创作特色,或在红色旅游景区内对《小兵张嘎》和《雁翎队》各种表现形式的作品进行展览,还有就是兴建“嘎子村”和“雁翎队纪念馆”,以品牌形象和鲜明的革命抗战历史吸引游客,以“红色经典”带动红色旅游的市场化。
 (二)以红色经典影视剧作媒介,进行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再创造
  把经典革命小说、革命故事改编成影视剧、舞台剧、话剧、戏剧、音乐剧甚至是网络游戏等各种表现形式,契合了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与审美情趣,借助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文化传播媒介,既能得到现今人们的喜爱,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又能大范围快速传播。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大量出现,带动了对革命歌曲、红色民谣、民间舞蹈、革命历史故事、革命纪念日等反映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各种非物质资源的挖掘与再创造,而恰恰是这部分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特定精神象征意义,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情感需求,最能打动民众的内心,引发国民感情的共鸣。我们把这些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原有功能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在保持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独特性的前提下,力争多样化开发其社会与经济价值,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如红色歌谣、革命文艺、革命故事等有许多是口头创作、口头传承。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对这些遗产进行文字、音像、数字等多样化记录,并进行深度的开掘。比如在西柏坡一带流传的红色歌谣《支前歌》,情感淳朴,语言直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我们把这类的红色歌谣与小调进行搜集与整理,不但充实和丰富了河北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对此类资源进行再创作和再加工,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其社会与经济价值。深度挖掘的方法多种多样,或使用结集出版的方式,如《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集》《红色革命歌曲合辑》;或进行适当的改编创作,如把经典红歌(如《浏阳河》)、革命诗词(如《沁园春·雪》)翻唱成现代流行、民族或美声歌曲,达到了利用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推广红色产业的目的,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利用“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品牌效应,加大红色旅游推广宣传力度,打造红色旅游形象和品牌
  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影视剧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宏大的史诗性、淳朴的人情美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叙事基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消费市场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符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红色旅游是集思想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民族精神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内涵,不断拓展、创新红色旅游的产品形式,才能更快更好发挥红色经典作品的宣传功能,幷以之推动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以河北红色旅游产业为例,我们可以利用河北“红色经典”影视剧贴近群众生活的品牌效应的优势,加大河北红色旅游的推广力度。河北省的很多红色旅游资源都与家喻户晓的抗战文艺作品有着深厚的渊源。如《小兵张嘎》和白洋淀及雁翎队抗日活动遗址、《狼牙山五壮士》和易县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处、《地道战》和清苑冉庄地道战旧址等都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正是由于这些享誉全国的反映河北军民革命斗争的抗战文艺作品的宣传作用,河北革命遗址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才得以深刻地体现。利用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抗战文艺作品推广河北红色旅游产业,必将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
  例如,在保定冉庄和狼牙山我们可以借助《地道战》和《狼牙山五壮士》等影视剧作品进行宣传推广等。宣传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制作大量红色经典与红色旅游风景区广告,把广告宣传与旅行社线路推广相捆绑,把线路广告纳入到红色经典与景区宣传活动中等,总之是要提高市场的宣传密度,吸引广大游客的注意力。
  把河北省红色资源与反映河北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结合起来,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人文特征,就会大大丰富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内容,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产生相得益彰的多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雯.红色经典改编与传播[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 冯淑华.红色旅游的价值与本体回归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3]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03).
  [作者简介] 赵俊卿(1971— ),女,河北保定人,文学硕士,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