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代更替的发展轨迹
2008年,《海角七号》近乎奇迹般的票房和口碑在台湾电影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它异军突起的同时也伴随着新锐力量的集体发声:台湾本土电影新人辈出,新锐导演纷纷推出首部剧情长片,并持续释放创作能量,创作主体正在悄然进行着世代更替。虽然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海角七号》的“一夕暴红”而受到关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之前的暗流涌动,包括《海角七号》在内的许多热映影片都是在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前便开始筹备和拍摄①①《海角七号》早在2006年就拿到了五百万新台币的辅导金,但由于预算制作成本过高的问题在募款上遭遇相当大的困难,直到2007年仍无法开拍,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一直到2008年才得以上映。 。
的确,新锐力量的迸发经历了长期的酝酿,早在2004年即初露端倪。当年上映的《十七岁的天空》获得年度台湾剧情片票房总冠军,其导演是“台湾第一位号称80后的新导演”陈映蓉,《十七岁的天空》是她执
导的首部剧情长片。首次担任导演就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展现了新锐导演的不俗实力。当年出现的新晋导演除了陈映蓉之外,还有周美玲、李康生和毕国智,他们各自的首部剧情长片《艳光四射歌舞团》(2004)、《不见》(2004)和《海南鸡饭》(2004)均引起了影坛的注意。另外,还有几位新导演在这一年推出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其中包括杨顺清的《台北二一》、瞿友宁的《杀人计划》。
然而众所期冀的新秩序并未迅速形成较大的声势。2005年,蔡明亮导演的《天边一朵云》(2005)在柏林得奖,许多记者认为“台湾电影热潮再起”,而蔡明亮则不太认同,他认为台湾电影在国际上的“位置一直都在”,“近几年最大的差别在于新人少了,台湾电影没有创作新血注入,市场也萎缩得不象话”,对于“台湾电影热潮再起”的说法,他则表示:“我觉得有点荒谬,因为连接下来有什么,我都还看不到。”[2]
在蔡明亮导演感慨“台湾电影没有创作新血注入”的同时,台湾电影的一些新生代力量正在悄然酝酿,2005年上映的剧情长片中有几部的导演是首次执导剧情长片,包括陈正道的《宅变》、林玉芬的《美丽曼特宁》、曾文珍的《等待飞鱼》、钱人豪的《街头风云之地下秩序》等,这一年的新锐力量还包括推出第二部剧情长片的郑文堂的《经过》、王明台的《恋人》。
如果说台湾电影并未在2005年形成引人注目的新声势,那么在2006年可以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有李芸婵的《人鱼朵朵》、郑有杰的《一年之初》、李志蔷的《单车上路》、吴宏翔的《心灵之歌》等四组新人新作,还有一些之前已经出道的导演在此期间推出第二甚至第三部作品,如陈映蓉的《国士无双》,陈正道的《盛夏光年》,苏照彬的《诡丝》、李启源的《巧克力重击》、瞿友宁的《英勇战士俏姑娘》、郑文堂的《深海》、杨顺清的《我的逍遥学伴》。在2006年上映的台湾电影中,上述两类电影作品(由新晋导演执导的首部影片加上新导演所完成第二或第三部作品)的数量高达台湾剧情长片年总产量的五分之四①①根据笔者的统计,2006年台湾一共上映了13部台产剧情长片。 ,新导演的创作俨然已成为2006年台产影片的主体。
·博士论坛李洋:新台湾电影导演的世代更替到了2007年,新导演的声势继续壮大,一年之中“有八部作品出自首次执导剧情长片的新人之手”[3],它们分别是周杰伦执导的《不能说的秘密》、陈奕利执导的《天堂口》、郑芬芬执导的《沉睡的青春》、徐志国执导的《奇妙的旅程》、林靖杰执导的《最遥远的距离》、陈怀恩执导的《练习曲》、林育贤执导的《六号出口》以及姚宏易执导的《爱丽丝的镜子》。并且,也有许多新生代导演在2007年完成自己的第二或第三部电影作品,包括周美玲的《刺青》、李云婵的《基因决定我爱你》、刘议鸿的《我看见兽》、郑文堂的《夏天的尾巴》等。
台湾电影的新人新片潮流愈演愈烈,终于在2008年达到高潮。《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停车》的导演钟孟宏、《囧男孩》的导演杨亚喆、《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导演钮承泽、《九降风》的导演林书宇、《渺渺》的导演程孝泽、《花吃了那女孩》的导演陈宏一、《人之岛》的导演王金贵、《墙之魇》的导演林志儒、《爱的发声练习》的导演李鼎、《斗茶》的导演王也民等十一位都是首次执导剧情长片的新晋导演。在2008年完成第二部作品的新导演也不在少数:郑芬芬的《查无此人》、钱人豪的《纽扣人》、林玉芬的《凶魅》、洪智育的《一八九五》、李康生的《帮帮我爱神》、陈芯宜的《流浪神狗人》。
至2009年,台湾电影的新锐力量继续扮演着主要角色,仅是新导演执导的影片已经超过台湾电影年产量的一半,其中包括傅天余的《带我去远方》、楼一安的《一席之地》、柯孟融的《绝命派对》、黄朝亮的《夏天协奏曲》、薛少轩的《2分20秒》、丁乃筝的《这儿是香格里拉》等,再加上完成第二部长片作品的导演作品,如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郑有杰的《阳阳》、林育贤的《对不起,我爱你》、郑芬芬的《听说》等,“已近2009年出品总量的2/3”。[4]
2010年新锐导演继续领跑台湾电影,钮承泽、钟孟宏、苏照彬、李芸婵、程孝泽、郑文堂等继续推出新作②②他们的新作按顺序分别是《艋胛》、《第四张画》、《剑雨》、《背着你跳舞》、《近在咫尺的爱恋》、《眼泪》。 。同时,新人新作风潮仍在延续,许多新导演推出自己的首部剧情长片,何蔚庭的《台北星期天》、邝盛的《鱼狗》、陈骏霖的《一页台北》、林孝谦的《街角的小王子》、卓立的《猎艳》、侯季然的《第一天》均在此列。至此,新导演和新作品不只是初露锋芒,已经“蔚为大观”,成了台湾电影的中坚力量。
纵观2004至2010五年间的台湾电影,大量的新晋导演逐渐在影坛崭露头角,初出茅庐的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形成一股持续的电影新潮流;同时,曾执导过一两部影片的新导演亦在此期间推出新作,再展身手;并且,“初出茅庐”和“再展身手”的新导演所执导的电影作品在台产影片总量中占有很高比例,俨然成为台湾电影的主力军。“观众仍熟悉的台湾老牌导演大概只剩下:朱延平、侯孝
贤、蔡明亮、张作骥等少数几位仍留在第一线,其他仿佛已悄悄消失”。[5]
并且,台湾电影导演世代更替的趋势不仅表现为新晋导演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这批新锐导演并非在“浅尝辄止”后便“销声匿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完成自己的首部作品之后仍坚持创作,不断推出新作品,使新锐势力得以延续。陈映蓉自2004年《十七岁的天空》获得成功之后又接连推出《国士无双》(2006)和《不完全恋人》(2007)。魏德圣《海角七号》之后就全力投入第二部剧情长片《赛德克·巴莱》的拍摄工作,并于2012年完成上映。钮承泽从2007年执导的首部电影作品《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荣获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到2010年《艋胛》夺取最佳男主角,再到2012年《爱》在两岸均获得不错的票房,展现了不俗的实力。另外,周美玲、郑芬芬、侯季然、程孝泽、苏照彬、李芸婵、林育贤、陈映蓉等也陆续推出多部新作。
如果说新人新作的蔚为大观,以及新锐导演的不断创作,使台湾电影创作主体的“改朝换代”大局已定,那么新锐导演在电影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所造就出的整体局势,则使世代更替的现象更加明显:林书宇在执导首部电影作品之前曾经担任过郑有杰《一年之初》和周美玲《刺青》的副导演,之后还接任了郑有杰《阳阳》的副导工作;程孝泽是钮承泽《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副导演;李芸婵曾担任戴立忍《台北晚九朝五》和李启源《巧克力重击》的副导演;洪智育也曾担任林靖杰拍片的副导演;楼一安曾与陈芯宜合作创作《流浪神狗人》的剧本,并入围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卓立在转型为导演之前曾担任《流浪神狗人》、《九降风》、《穿墙人》、《斗茶》和《霓虹心》等多部作品的制片以及《等待飞鱼》的场记。这种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导演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不仅有助于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共同成长,还使这股新锐力量更具整体性。
二、新锐导演类型与特色分析
的确,近些年的台湾电影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新人新片逐渐成为台湾本土电影的主体。通过对新锐导演的年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等方面的整理可以发现,他们虽同为“新锐”,却又不尽相同。这股新鲜力量大致可分为“年轻的新锐导演”、“资深的新锐导演”和“跨界的新锐导演”三个群体。①①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划分的三个类别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对立,而是存在界限之间的某些交叉。
年轻的新锐,顾名思义,就是对电影充满热情与憧憬的新生代导演。他们当中有一些是电影或电影相关专业出身,如先后就读于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系电影组和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电影制作研究所的林书宇和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电影硕士卓立。当然也有许多许多非科班出身却倾心于电影的年轻人,例如李芸婵、郑有杰、陈正道、陈映蓉等。李芸婵从高中就开始很喜欢看电影,获得动物学研究硕士学位之后她毅然决定从事电影工作。同样,郑有杰从小就对电影极感兴趣,就读台湾大学经济系的他曾在大学期间担任电影馆的会员,十分向往电影工作。陈正道和陈映蓉两位80后的导演同样是非科班出身,但均以自己的年轻视野试图为台湾电影增加新的可能性。
无论是否拥有专业的电影教育背景,他们在执导首部剧情长片之前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电影工作经验,或拍摄过多部纪录片和剧情短片,或完成多部电影的编剧工作,或长期参与电影制作和拍摄过程。李芸婵就是一个十分全面的幕后人员,有从助理到场记,再到副导,“除了技术组没有做过之外,其它像服装、美术、制片都尝试过”,在拍第一步短片之前,“已经做过七、八部电影的幕后工作”。[6]郑有杰大一就开始以V8摄影机随兴创作,大三时完成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短片《私颜》,受到奖项肯定。
这段时期推出新作的导演不仅包括“初出茅庐”和“再展身手”的新锐导演,还有一部分是资深的新锐。称之为“新锐”,是因为作为电影导演他们还是新人,大多数均为首次执导剧情长片;称其为“资深”,是由于大多数导演曾在新电影、新新电影时期从事过电影的相关工作,经历了各种基层工作的磨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台湾本土电影工业几乎瓦解和市场极度低迷使这些导演鲜有拍电影的机会,如今台湾电影市场的回暖令暌违电影圈已久的他们看到了希望,回归影坛再展身手,资深却同样新锐。
这些新锐导演中有很大一部分当初曾师从台湾电影新浪潮或新新浪潮的著名导演,是一个资深的“幕后团队”。例如,魏德圣曾在杨德昌工作室担任助理,在拍摄《麻将》时从场务渐渐升任副导演,之后还担任过陈国富《双瞳》的策划;卓立和林书宇曾分别担任蔡明亮《天边一朵云》的助理导演和副导演;杨雅喆是易智言《蓝色大门》的副导演;王明台是蔡明亮《河流》和陈玉勋《热带鱼》的副导演,也担任过王小棣《我的神经病》和陈玉勋的《爱情来了》的制片;瞿友宁曾担任杨德昌执导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助理导演,及王童《红柿子》和蔡明亮《洞》的副导演;杨顺清曾在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担任编剧、剧照、表演执导和辅导的工作;洪智育是先后担任过侯孝贤《戏梦人生》、吴念真《多桑》的助理导演工作,同时追随剪接大师廖青松担任剪接助理学习剪接,之后被侯孝贤大胆提拔为《好男好女》的副导演,并接连担任侯孝贤《南国再见、南国》和万仁《超级公民》的副导演,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成为台湾电影少数专职的副导演;陈怀恩更是以各种身份从事各种工种参与了侯孝贤几乎全部的作品拍摄,从《儿子的大玩偶》开始和电影结缘,曾长期与侯孝贤导演合作,担任《尼罗河的女儿》、《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南国再见,南国》的摄影指导,并在1989年以《悲情城市》入围第26届金马奖最佳摄影,荣获第46届威尼斯金狮奖摄影师。
被冠以“新导演”的名号让这些拥有资深电影工作经验的导演们有些许无奈。《一八九五》(2008)上映之后,台湾媒体在介绍洪智育时都称他是一位“新导演”,这让已在电影界工作十几年的洪智育有些无可奈何。他坦言,“吴念真41岁在当导演的时候,没有人说他是新导演”,可是他却一再被归类为新导演
。洪智育认为这充分表现出“整个台湾媒体对电影界的不熟悉,还有壮年导演不争气,包括我们自己不争气”。[7]
另外,还一种是跨界新锐导演,即由其它领域跨界影坛的新导演。其中包括许多广告、MV导演,如陈宏一、李鼎、邝盛、钟孟宏、陈正道、陈奕利。以钟孟宏为例,他1993年从美国获电影制作硕士学位后,踌躇满志地回到台湾,但当时台湾电影急剧萎缩的市场状况令他无能为力。即便获得了优秀剧本奖,他仍然没有办法实现电影梦。于是他从拍广告和MV开始,经过不断积累才实现了一直以来的导演梦。还有一些新锐导演是由电视圈跨界至电影圈,例如,江丰宏曾执导过多部红极一时的偶像剧,如《流星花园2》、《泡沫之夏》等,也于2010年涉足电影界,执导了首部电影作品《初恋风暴》。不仅如此,还有长期从事戏剧工作的丁乃筝,作家出身的刘梓洁、李启源,以及由音乐圈到影坛初试身手的周杰伦,也是跨界新锐的典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经历了“酝酿—迸发—回稳”的历练之后,台湾电影导演出现明显的世代更替趋势,台湾电影的新人新作不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作为,已形成整体的气候,无论是对电影本身还是社会环境均产
参考文献:
[1]侯孝贤.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J].当代电影,2008(9):110.
[2]放映周报.情色?艺术?我的电影不需要“框框”——专访《天边一朵云》导演蔡明亮[EB/OL]. (2005-03-24) [2014-10-1]http://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4.
[3]2008年台湾电影年鉴[M].台北:“行政院新闻局”出版,2008:27.
[4][5]梁良.2009年台湾年轻导演创作概说[J].电影艺术,2009(6):21.
[6]放映周报.打造国片的美丽新境界,不再是童话——《人鱼朵朵》新生代导演李芸婵专访[EB/OL].(2006-02-16)[2014-10-2]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44.
[7]方夷敏.“海角奇迹”,因为他不妥协[EB/OL].(2009-02-23)[2014-10-3]http://news.ynxxb.com/content/2009-2/23/N87979244037.aspx.
[8]闻天祥. 2008台湾电影:属于新锐的一年[M]//2009年台湾电影年鉴.台北: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出版,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