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复杂信息传播中的公众心理与传媒的传播效果

2015-07-22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全球性普及,各传媒或团体对于信息的曝光率与日俱增。该种形势的产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公众的知情权,有更多的渠道或者可以利用便捷的方式即了解到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自身所想要了解的信息。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而言,其是一种信息化演变的必然过程。但是从某种层次而言,由于信息未达到精确与实时等方面的原因,其普及率扩大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令公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逐渐对媒体产生质疑与厌恶,针对该种现象,传媒行业应肩负起自身的职责,处理好复杂信息的传播任务。 
  关键词 信息传播;公众心理;传媒责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013-01 
  0 引言 
  微博、微信等公开交流方式的诞生令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随着该种模式的逐渐普及化,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首先即表现在信息的真实性上,信息发起者对于信息的研究与处理并未达到能够形成新闻的要求,准确性方面令人质疑。其次即表现在相关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关注率,相关人员就信息的发展性更多采取的是个人主观臆测,并未经过实际的科学研究与专家的推论。本文将就复杂信息传播中的公众心理变化与传媒责任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以期传媒能够更好的承担其自身责任,而公众也可以建立起全民新闻的相关素养。 
  1 信息传播初始阶段的民众心理 
  1.1 民众猜忌的形成 
  在新闻的传播初期,由于信息自身与国民的生活或者工作息息相关,会获得大量的关注者,而对于该类关注者而言,信息的实时性与有效性直接牵动着其心理反应。通过有效的信息能够令国民对于某一方面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对自身的生活或者国家的现状了解都能够起到良性作用。有效实时的信息传播是公众了解刚刚发生或者未知事物的主要方式,在该过程当中,若信息的准确性存在自身的驳论或其它传媒公司对于该事态的发展具有不同观点时,会导致公众对于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而随着该种现象的愈演愈烈,个人或者组织会对信息进行相关的猜忌,该种猜忌经过传播之后往往会对真实的现象产生极大的负面冲击[1]。 
  1.2 信息被关注度达到顶峰 
  人们对于已发生却并未确认的事情总是怀着好奇的角度来对待的,而相关传媒对于信息的传播似乎也染上了该种“习惯”,进行新闻的播报时,未获得确切的消息即开始无的放矢,而往往导致的结果都是在后续的新闻播报中对之前的结论进行纠正与反驳。此类情况的发生对于公众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与挑战,往往人类在出于信任的心态对某种事物进行确认之后是抱着愉快心理的,而在此时,若其所信任的目标再次宣称对某种事物的认知并不符合之前的理论,将予以纠正,对于之前选择相信该种理论的人而言,其心态上的改变毋庸置疑。但即便如此,在进行沟通与交流时,民众还是控制不住的将该条消息作为主要的话题,发表者个人的意见,或猜测、或推理,乐此不疲。 
  2 信息延伸阶段的民众心理 
  2.1 国民与传媒双方开始谨慎 
  在经历了消息的不确定情况之后,跟踪报道与实时消息都无法给予民众满意的结果,更多的是引起恐慌与焦虑。纷纷对相关事件进行抨击与嘉奖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新闻传播之后所出现的各种话题与舆论反应上,人们开始根据自身的理解与判断支持有关的臆测和推断,将消息的公众度推到风口浪尖。在对消息进行持续的追捧之后,公众的心态从埋怨与焦虑开始向平缓转变,由于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对消息加以确认,消息最初所引起的轰动也变成了民众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再无更深的意义[2]。而由于之前消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传媒与个人臆测者之间保持了相同的步伐,对于消息的传播开始变得谨慎。 
  2.2 公众对传媒产生反感 
  公众对于消息的关注过程当中,大部分人处于想要得到一个结果的状态,而小部分人则对消息的影响进行了追责和质问,在该部分人群眼中,消息的可信度与准确度都已失去了意义,发生的事故或者现象已经无法挽回,既然如此,那么抱着求根知底的态度便更加显得滑稽与可笑,任何人都无法将自身代入到事故关联者的感觉当中去即是对滑稽与可笑的认证,该种民众心态的形成依旧是由于对信息失去了信心之后的外在表现。总体而言,公众对于传播消息的可信度产生了较大的阴影,在对于信息的筛选与是否选择相信方面形成了质疑性,并且在内心呼吁新闻的提供者可以为信息负责,为广大公众而负责。 
  3 新闻要素与国民素质 
  3.1 传媒行业的责任 
  传媒行业自身的职责即是对已经传播的新闻以及消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及研究,从而令广大公众对于新闻能够产生一个确切的认识和了解。在该过程当中,传媒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相关积累占据着主导地位,大方向上的思维正确以及实践确认的能力是达到新闻标准重要因素,而当代传播技术的发达率与广阔性对于该类人群的要求也开始逐渐加强,无论是当代的新闻媒体还是传统的消息传播组织,在相关的工作当中应该注重于公众对其的看法与感官程度,立足于当下公众的需求。我国当前传媒工作进行消息传播的方式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实际的新闻处理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对于消息的确认都是采取“听闻”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进而对消息进行传播,实际意义上的信息收集与分析都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一个地步上,该种情况与国外的媒体截然相反。在很多的新闻报道之中,我国媒体工作者应对自身的职业标准进行一次反思,通过与国外媒体进行差异化对比的方式寻求自身的突破点,解决当前传媒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列问题。 
  3.2 国民素质的培养 
  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在新闻的传播过程当中,国民自身的新闻素养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当前对于新闻的处理,传媒工作者更加注重的是将新闻的内容写的极尽煽情,在阅读和准确性方面为国民打下了双重性质的朦胧感,而一条重要的消息往往会经过多家媒体的传播,在该过程当中,由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不同,对于问题的理解方式也不尽相同,该种情况的发生促使我国国民在新闻的挑选过程当中应该具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对新闻的内容进行筛选,以便获取最为直观、准确的信息,而对于该种国民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不断完善。 
  4 结论 
  新闻消息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心理变化,由于传媒工作者的过失极易造成国民对整个传媒体系的失望。面对该种现象,我国新型传媒行业与传统传媒体系应与时俱进,符合当前公民对于新闻方面的相关需求,满足新闻自身的存在价值,为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正名。 
  参考文献 
  报工作,2014,6(2):59-65. 
  [2]丁迈,罗佳.心理应激影响下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公众舆论流变——以“昆明暴恐”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9(2):50-53. 
  [3]庞亮,张静.影响与策略:危机应对视野下的公众媒介素养提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12):47-4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