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电视电影中演员的表演艺术特点

2015-07-06 11: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浅谈电视电影中演员的表演艺术特点

 一、电视电影表演与电视剧、电影表演的共性
  追本溯源,从电视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笔者发现电视电影的表演艺术所要涉及的问题是十分广泛的,因为电视电影结合了电视和电影的共性,电视电影表演艺术与电视剧、电影表演艺术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三者之间有着交集式的艺术特征,其共性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化身成角色”的艺术
  影视作品中“角色”的物质载体是演员本身,演员扮演着剧中人物,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成为另一个人物,以此为媒体,使观众从中领会其审美价值。“化身成角色”最早由法国演员哥格兰所写的《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意思是指在扮演角色时要设法剔除演员个人的特征,并最终进入所扮演的角色里,我们常说的“入戏”就是这个意思。尽管可能有极个别的演员在一部电视电影、电视剧、电影中,由于自己与角色十分接近,更多是靠“本色演出”取得成功。但是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表演中绝不可能完全是靠展现演员自己而成功塑造角色。因为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习惯、阅历和所处时代等因素是不可能与演员本身完全相同的。
  (二)主动范围有限
  演员是自己创作角色的工具,是构成影视作品创作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导演在创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演员在创作中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并非是完全自由的。wwW.133229.CoM但是,演员需要在这种限制下把握好自己的主动范围,要准确的理解和体现剧本的内容及导演的意图。了解每个镜头的不同景别,知道自己在镜头构图中的位置。以高度的信念感生活到角色里,迅速地集中注意力进入到规定情境当中。每个动作都要细致入微,要符合该角色特点,并运用合理的语气、表情和着装等元素将角色刻画地惟妙惟肖。
  (三)通过蒙太奇手段
  在影视作品创作中,演员表演都是通过一个个的镜头的剪辑来完成的,蒙太奇手段使得演员的表演分段、颠倒进行。因此,演员的表演是间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做到一气呵成。这需要演员有极好的情绪记忆能力和适应能力,把握好上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在动作上和情感上的衔接,达到连贯统一的效果。尤其在时空大的跳跃上,演员更需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变换和人物形象的变化统一来设计自己的表演。
  二、电视电影表演的特性
  电视电影、电视剧、电影三者之间在表演理论和创作过程上确实有着很多的相近或者是相同之处。因此,把电视电影的表演与电视剧和电影表演完全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不过,电视电影在吸收电视剧、电影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同时,在很多方面又有别于它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或正在形成自身的特点。2001年,我国为表彰优秀电视电影作品,繁荣影视创作,经电影局批准,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专门为电视电影设立“百合奖”,这对于研究电视电影作品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具有着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静观绝大多作品中演员的表现,笔者认为电视电影作品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自身特殊性。
  (一)题材内容上的特殊性
  电视电影通过电视作为媒介,让观众来进行欣赏,受众由不同身份背景、年龄层次的观众组成。一般来说,观众朋友们是以家庭为单位,或者是一帮朋友在一起观赏,是一种没有任何约束力、完全自由的欣赏方式。现代心理学指出,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众,在选择节目观看时存在一种先在的接受图式,即寻求节目文本所反论文联盟http://映的生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定势。正因如此,为赢得观众的注意力,电视电影创作非常注重迎合观众接受心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将选择创作题材内容的现实性放在第一位。据电影频道的统计,在1999年到2008年年底1108部创作总量中,现实题材影片占到81%,革命历史题材占4.5%,古装武侠等占12%,其他占2.5%。许多作品取得良好的收视成绩:收视率超过2%的有三百三十多部次,其中现实题材一百五十多部次[1]。大多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都围绕中国社会的农村和城市两大空间领域,聚焦生活中的小人物,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结合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改革所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如2006年第6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作品《法官老张轶事之回避》,它聚焦农村改革另一个现代性层面——法制,是一部具有典型的现实性题材特点的作品。在《法官老张轶事之回避》中扮演男主人公老张的周小斌,通过分析紧扣故事题材中法律的公正、理性和农村讲究人情、感性这一组矛盾,彻底深入到有着法官和农民双重身份背景的主人公老张这一角色的心灵,研究这一角色心灵组成的内在本性以及全部精神生活。通过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他获得了第六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男演员奖。电视电影作品绝大部分以现实性题材为主,这决定了演员在创作初期首先要通过剧作接触剧中的人物、事件、冲突与规定情境,结合题材内容的现实性来分析人物性格与动作,逐步从角色的外部特点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生活,从对现实性题材内容中事件、冲突的剖析升华到理解剧作的主题与底蕴。
  (二)内外部技巧上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电影和电视剧的播放方式。在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通过银幕播放,供观众在电影院进行审美欣赏。从电影的时长来看,中国具有代表的电影《霸王别姬》,曾荣获第46届夏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时长为171分钟;美国具有代表的电影《阿甘正传》,曾荣获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奖,影片时长为142分钟;意大利具有代表的电影《天堂电影院》,曾荣获第62届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金像奖,影片时长为123分钟。由此可见,电影虽然没有标准时长,但一般都在90分钟以上,许多影片甚至大大超过90分钟。电视剧则是通过电视屏幕播放,让观众在家里进行审美欣赏。从电视剧时长来看,随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电视剧有了剧集的特点,根据收视率和剧情的需要,从几集到一百多集不等。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以90分钟的时长通过电视屏幕播放,这是电视电影所独有的特点,电视电影演员需要结合电视电影的这一特点与电影、电视剧在表演的内外部技巧运用上加以区分。电影以90分钟的时长通过电视屏幕播放,决定了电视电影演员既要有较强的节奏感,又要表演的更加细致入微。电视电影《极限救援》正是这样一部作品,男主人公刘武由李晨饰演。该片荣获2009年第9届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百合奖”剧情类观众最喜爱电视电影奖;2009年37届国际艾美奖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电视电影两大奖项提名。有研究表明,成年人精神保持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七分钟,未成年人就更短了[2]。所以,演员必须松紧有致的控制表演的节奏。李晨在塑造刘武这一角色中,在节奏上控制的非常好,不论是在说话、动作还是在沉默、静止状态,都贯串了合适的速度节奏。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他的每一种情感、心境、体验也都有着不同变化,并且符合当时规定情境的速度与节奏,有效地调节了影片的情绪起伏,他的这种有张有弛的节奏感和细致的人物刻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http://

 (三)素养上特殊性
  十年来,电视电影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观,以满足电视节目播出的特性,注重作品的通俗性和大众性,以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为目标,成为独具美学特征的艺术样式和电影产业[3]。电视电影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要求演员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具有审美的价值,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是电视电影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要求的标准。从事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创作者本人的素养的高低、优劣往往决定着艺术作品本身的高低、优劣。而从事电视电影表演艺术的演员,也必然如此。电视电影演员由于要求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体味不同“生活”的特殊性,以准确地用艺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作品,可以看出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也可以看出创作者思想内涵。因此,电视电影演员的表演艺术需要具备结合电视电影的相关特性的素养。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电视电影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在2003年第3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男演员奖获得者中,老艺术家李丁就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李丁在《家有轿车》中饰演男主人公老李,老李是一位自行车厂的退休工人,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居民大院里,他凭着自己的手艺在院门口支了个修车摊儿,春夏秋冬不为别的,就是想多做点好事。在这居民大院里生活的人们,都是一群平凡朴实的人,可原本和睦相处、平静祥和的邻里间却因为院里添了一辆轿车而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争纷。影片中,李丁把老李这一角色塑造的十分朴实、逼真、自然,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与他自身的素养是分不开的。其实,李丁除了参演电视电影作品外,还曾演过话剧、歌剧、电视剧、电影,当过导演,是一位多才多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李丁和他所扮演的角色相比,他的人生似乎更加传奇。李丁的原名叫做李守海,1927年出生,于1947年入党。曾被打成“右派”,在“四清”运动中被下放到青海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批斗的对象。这些经历不但没有让他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而正是由于这些经历让他获得了更多的生活体验,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养成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塑造了他良好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哲学素养、生活素养等。
  目前,实际上没有哪个演员是只演电视电影或者是只演电视剧或电影的。一个真正的好演员应该既可以演好电视电影,也可以演好电视剧与电影。要想做到这样,他就应该了解电视电影表演与电视剧、电影表演的异同之处,使自己适应它们的特点,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http://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