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电视与童真的逝去

2015-07-06 11: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电视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幼儿与成人的同质化倾向也日益严重。它综合体现在幼儿语言、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等各个方面。本文以此为中心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找准根源,并提出相应策略,有效发挥电视在幼儿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电视之于幼儿的同质化效应。

  1 电视对幼儿同质化发展倾向的影响
  1.1 成人电视节目对幼儿同质化发展倾向的影响
  成人电视节目在所有电视节目中占有最大比例,它以其通俗易懂的图象世界与崭新的传播模式向幼儿一览无余地泄露着成人的秘密。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中,幼儿耳濡目染的多是反映成人生活、情感的视听形式,极易引发幼儿思想早熟、行为老成。无怪乎美国社会学者尼尔·波茨蔓在历数“消逝的儿童”时大声疾呼,电视文化破坏了童年生态,使童真从媒体消失殆尽。
  1.1.1 电视剧的影响
  时下,泛滥成灾的成人电视剧充斥着孩子的眼球。幼儿由于对事物是非良莠缺乏独立的分辨能力,普遍以这些电视提供的样本作为行为和思维的规范,进行大规模的相互认同和模仿。尤其是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和有关情感的不雅画面,对于人格未定型、身心不成熟的学前儿童来说更是一种可怕的诱惑和暗示。近年来在我国未成年人当中,犯罪低龄化、手段成人化以及在两性行为上普遍提前和极大随意性的趋势便是证明。可以说,面向成人的电视剧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性、毒品、暴力等毫无保留地展露了给幼儿,迎合了幼儿的猎奇心理,驱使幼儿不断寻求通向成人特权的通道。
  1.1.2 综合教育类电视节目的影响
  这一类电视节目涵盖面较广,包括时事新闻、法制宣传、科技文化、自然科学、民生休闲等题材在内的一系列教育电视节目。www.lw881.com它所容纳的知识类型多样、视野开阔,为幼儿提供了富足的文化学习资源。然而处于学前阶段的儿童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知识背景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对外部世界与成人思想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经验又是极为有限的,他们只会简单区分真善美假恶丑,肤浅理解电视内容,但却容易记住令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与举止行为。
  另一方面,也极易形成幼儿自以为是的孤傲性格。越来越多的幼儿每天不间断地接受各类综合教育节目的“洗脑”,大量关于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信息使多数幼儿从心理、生理上超前进入了成人世界。而无形中,父母、教师在他们心中的权威形象开始让位于电视权威,幼儿不由地产生“我已经是大人了”的想法,自以为是地做起了“小大人”。
  再者,但凡综合教育类节目,大都暗含着某一社会化倾向,这在约定俗成的性别角色观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电视文化所赞同和传播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强力影响下,幼儿的性别角色观念表现出一种“窄化”趋势,幼儿更容易关注自己是否能成为媒介中的典型的男人或女人,而忽略发展自身潜质、才能和个性。
  1.1.3 娱乐综艺节目的影响
  如今《非诚勿扰》、《相亲才会赢》等许多受到成人欢迎、甚至狂热追捧的娱乐综艺节目同样成为幼儿的最爱。在这个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综艺娱乐大舞台上,孩子们一方面接受着高雅、纯净艺术的熏陶,一方面也被多元的时尚、概念所牵引,甚至遭受垃圾文化的侵袭。
  1.1.4 电视广告的影响
  在铺天盖地的成人广告的视觉冲击下,背诵广告词一直是幼儿的拿手好戏。“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如今已在幼儿中广泛流传为“收礼只收人民币”),诸如此类经典广告语,在孩子呀呀学语之初就出现在他们童稚的声音里。请客送礼、拉关系、通过物质的交往去获取利益和友谊,这一类成人化的庸俗人际交往方式,不断干扰着孩子原本单纯、自然的生存环境。
  1.2 儿童电视节目对幼儿同质化发展倾向的影响
  研究中通过对幼儿的个别访谈笔者了解到,现在的许多幼儿并不喜欢看儿童电视节目,但却能说出一大堆成人电视的片名和剧情,这个结果在今天看来似乎有其必然性。当前儿童电视节目的编导者基本上都是成人,他们以成人的社会视角、思维方式“规范”着孩子们充满童趣的内心世界,使儿童电视节目处于极为不自然的状态。
  1.2.1 电视剧的影响
  今天的儿童电视剧缺乏几乎人人都在标榜和呼吁却鲜有实现的真正的童真和童趣,而更崇尚人工之美。节目中编导们自己的主观煽情,偶尔评述性的解说词也显露了大人之于孩子的话语霸权的痕迹。大人用文字和视听语言过多地介入儿童的本真状态,天性的流畅被蹩脚的人工程序改写,孩子表情丰富的五官充满了镜头感。终于,编导们实现了“编导”,并称之为“塑造”。孩子们用统一的表演腔说话,表情也千篇一律,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界限由此变得越来越模糊。
  1.2.2 卡通、动画节目的影响
  一直以来动画都是儿童的专利,它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单纯的推理方式传授科普知识颂扬人类美德,具有积极意义。早期国外引进的《猫和老鼠》、《机器猫》等一类作品,虽然娱乐性较强,也有搞笑成分,但整体风格并不低俗。直到日本动画《蜡笔小新》异常火爆于荧幕时,人们对动画作品的众多不满才大规模爆发。一时间,报刊电视网络对这个人小鬼大、好色、爱撒谎、对现实社会的阴暗理解深刻、行为乖张的5岁男童掀起了铺天盖地的批判,与此同时“小新”儿童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他们揖别天真、走向成熟的举动令人瞠目。此外一些含暴力倾向的动画作品也使幼儿在认知上对暴力行为形成合理化,滋生凡事都欲用暴力解决的不良行为习惯。适合幼儿的动画作品越来越少,幼儿沉迷其中,受其影响也在所难免了。
  1.2.3 娱乐综艺节目的影响
  当前,号称专门为低幼儿童、学前儿童精心制作的所谓适合他们的综艺娱乐栏目无论在形式设计还是内容安排上都隐约可见编导们煞费苦心的成人意图,“童真童趣”背后隐藏着成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童言无忌”随处可见被编导们诱导出来的所谓“童言”。儿童节目中的小主持人语言神态成熟老炼,全然没有孩子应有的顽皮和生动。我们的孩子正带着一颗尚未成熟的心在亦步亦趋中迈向成人世界。
1.2.4 电视广告的影响
  儿童电视广告指的是由儿童参与拍摄制作的广告和以儿童为产品推销对象的广告。纷繁的广告画面和广告语言,会诱使幼儿消费欲望膨胀,它对幼儿的影响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幼儿作为现实和未来的消费者,在与儿童广告的接触过程中逐步学到必要的消费知识,使他们成年后的消费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宣传新产品的同时也在向幼儿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消费与满足是时尚与品位的象征,勤俭有节制的美德,则被鄙视与唾弃。长此以往,幼儿易产生爱慕虚荣、追求奢华享乐的心理,并逐渐被物质和现实的成人世界所同化。
  综上所述,电视对幼儿同质化发展倾向的影响综合体现在幼儿语言、行为方式、思维方法、娱乐口味等各个方面,它是不同类电视节目影响合力的结果。于是,许多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成人自说自话,独自舞蹈而被儿童厌弃的屏幕垃圾。

  2 电视时代下的幼儿与成人同质化发展倾向原因分析
  2.1 电视及电视节目本身
  就电视及电视节目本身而言,其鲜艳的画面、生动的色彩、刺激的音效等信息传播方式极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幼儿愈是迷恋,受其影响愈深。
  2.2 受众群体
  从受众群体幼儿自身来讲,他们天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强烈求知欲,对电视传播的各类知识、信息有着本能的渴求,而媒介技术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渴求。同时,这一本能的信息接收过程又影响着幼儿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幼儿由此表现出的超越其自身年龄特点的言行举动也就存在其必然性了。
  2.3 媒介与受众群体的契合
  在媒介本身与受众群体的契合方面,首先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占较大比例,多数家庭孩子因无法找到同龄玩伴而感到寂寞,为缓解孤独他们往往选择移情于电视。由此幼儿与屏幕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来自成人社会的不良信息随之趁虚而入。更深层面来讲,电视对幼儿童真概念的“颠覆”或“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一个社会环境作用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历史的现实的文化背景的推动力,已远远超过了电视技术本身对幼儿的诱惑与影响。
  2.4 电视节目的创编
  应该说,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事业,这要求儿童电视节目制作人具备相当程度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综合知识以及视听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真正具备这样条件的人才在儿童电视领域十分匮乏,多数创作和节目编导人员对儿童的特殊心理及当前儿童电视的发展趋势均缺乏足够认知,并缺少对儿童发自内心的尊重,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儿童电视越来越远离儿童的收视心理,越来越无法与儿童“同心”。
  3 应对策略
  3.1 成人的控制和指导
  成人应肩负起“守门者”的职责,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及知识经验的积累情况,为幼儿选择适合其理解水平、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肯定品质和精神、不违背现代社会德道观念的电视节目,最大限度控制电视中不良诱因对幼儿的影响。并尽可能陪同幼儿共同看电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电视内容,提高和培养其鉴赏、抵抗诱惑、明辨是非的能力。总之,在对幼儿收看电视的监督管理上,宜疏不宜堵,因为与其不顾孩子的自身需要和选择强硬禁止孩子看电视,倒不如积极地、有的放矢地利用电视媒体,充分发挥电视的效能。
  3.2 加强儿童电视创作队伍建设
  前已述及,幼儿与成人的同质化倾向很大程度受电视节目创作和编排的影响,针对于此,加强儿童电(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40页)视创作队伍建设,树立以儿童为本的创作理念就显得更为重要。儿童节目制作必须从成人的艺术趣味和价值标准中摆脱出来,从儿童的喜好需求出发进行内容选择和操作,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以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语言,展现儿童的心灵。电视制作者完全可以把话语权交给孩子自己,保持孩子的原生态。早期国内央视的《大风车》和英国bbc动画《天线宝宝》两档儿童节目就做得比较到位。借鉴西方优秀儿童节目的模式,结合中国特点,相信不难制作出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幼儿身心的儿童电视节目。
  儿童电视广告也是如此。将广告做成卡通形象或其他动物、人偶形象,会更生动有趣,使儿童电视广告真正具有儿童特点,自然远离成人社会。电视广告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儿童电视广告的管理,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此外,成人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幼儿多收看优秀的公益广告,或以一些制作精良的广告作品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3.3 增强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吸引力
  当前,增强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吸引力,使之更迎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应该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而这样的改革更多要依靠整个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成人应鼓励幼儿将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于阅读、求知、游戏等其他有益活动,扩大幼儿在生活中的现实经验。或许幼儿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喜欢电视,更多的是因为寂寞或缺少填满他们幼小心灵的有益活动。只要成人肯花心思去安排,寻找各种有趣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和感性认识,也许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乐意对着一台冰冷、没有感情的电视机。
  4 结语
  我们再也无法回避当前在电视媒介影响下幼儿与成人间日益严重的同质化倾向的事实,然而电视媒介信息作为幼儿须臾不可分离的“社会空气”,对幼儿心智早熟产生的催化效应又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都不能幻想蒙住孩子的双眼,重蹈古人因噎废食的悲剧。因此,我们只能强调成人教育者、电视工作者的责任,最大限度维护幼儿的童真不受电视的侵蚀和消解。对于电视技术这一被众人批判的“带电源的毒品”,我们应当理性面对,而非如波茨蔓所言的“试图消除技术或寻求一种不需要技术的生活方式”。技术不是罪过,电视不应毁灭,电视可以驯化为幼儿的益友和童年生活的伙伴。从儿童是成人附庸的理念中解脱出来,恢复幼儿主体性地位,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效促进幼儿异质化的健康成长,才是电视技术对幼儿的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
  [2][美]尼尔·波茨曼著.童年的消逝[m].萧昭君,译.台湾远流出版社公司,1994.
  [3]张先翱.大众传媒与儿童发展[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
  [4]卜卫.进入“地球村”[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4.
  [5]卜卫.儿童电视谁是主体[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