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闯关东》剧情音乐的成功,得益于中西乐器的特质与剧情内容的有机融合。而这种融合又体现了各自文化精神在剧情中巧妙的运用,西方音乐理性、冷静、富于哲理,中国音乐炽热、感性、富于神韵,二者在该剧中可谓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关键词] 《闯关东》 音乐 文化 西方 中国 乐器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52集长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以下简称《闯》),以其庞大的演员阵容、精美的制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较强的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反响,成了央视奉献给新年观众的精神大餐。该剧自播出之日就好评如潮,热议不断,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之一。其收视率更是一路飙升,连创新高。可见该剧无论是创作、拍摄、制作,还是演员的演出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移民运动,其历史影响重大久远。在民间关于闯关东的故事传说多之又多,因此该剧自播出之日就在坊问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笔者也自始至终关注了这部热播的大剧。在体验欣赏享受该剧错落有致、有条不紊、丝丝入扣的情节,以及主人公跌宕起伏、离奇曲折的命运时,也同时被该剧的剧情音乐所深深地吸引。
古人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①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诗、歌、舞是产生于劳动中,是人心、思想、生活的反映。反过来讲,音乐又会反映人心、生活、社会事象。作为一种具有时间性的流动艺术,其与人们心理、社会心理的“同构联觉”的联系中,在刻画人的思想感情、铺垫影视艺术的剧情中、以及烘托拔高剧情的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无可比拟的优势。wWw.133229.COm大凡一部好的、成功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离不开音乐的这种铺垫、渲染烘托、描写和刻画,好的音乐又往往是影视艺术的点睛之笔。纵观国内近十几年创作的《红楼梦》、《水浒传》、《大宅门》、以及新近的《雍正王朝》等等,皆为此。因此,在当今的影视艺术剧的创作中,其剧情音乐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已成为影视剧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笔者认为,《闯》剧音乐的成功已是其整剧成功的重要支撑点之一。那么该剧音乐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的特点,主要概括为八个字: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所谓的中西合璧相得益彰,主要是指演奏该剧中音乐的乐队是以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和西方管弦乐为主体的。两者在剧中的演奏可谓是配合默契、各司其职、互相依托、各领风骚,堪称为中西合璧、臻于完美。中西乐器的配合演奏,在现代演出舞台上出现的较多,但是也多以舞台音乐晚会的形式出现。在影视剧轻音乐中使用中西乐器的配合除了《水浒传》、《大宅门》等少数几部作品外,在现代影视剧背景音乐的创作中并不是很多见。《闯》剧音乐的成功创作,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众所周知,中西音乐的不同在于各自文化的不同,而文化的不同有同时与各自的哲学认知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征服文化、科技文化,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其注重协作配合、征服进取,注重实践、逻辑、理性;注重认识客观世界,开发客观世界,是其文化之核心。受其大环境的影响,西方的艺术精神也多以理性精神为美,如黑格尔著名的“美即理念”就是其著名的代表。而乐器制造则是这一文化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熟知西方管弦乐器的人皆知,无论是弦乐组的提琴,木管组的笛类单双簧,还是铜管组的号类,以及打击乐器组等等,这些乐器制作精美、工艺流程考究复杂、科学成分极高,其声音现象必须符合现代西方声学审美的科学标准。同时这些乐器的制造又是一个科学的复杂的系统,每一组乐器分为高中低声部三套,声部与声部之间音色比例、音域跨度、音频振幅都有严格的要求、科学的分配比例关系。每一组的乐器同时又是一个整体乐队的有机组成部分,组与组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音色与音色之间、音域跨度的协调性、融合性也必须符合以上标准,乐队的运转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置于谱例及指挥家的严格控制之下,指挥家是其灵魂中心。
受其实践、科学、理性文化传统以及乐器制造标准化的影响,西方的乐器音色高度提炼抽象、概括,这种音色是被有的学者称之为“近器声”。这种“近器声”的音色,不受个性的影响,在使用上可以不但可以整体划一,集团作战、整体有机配合;拆分开来又可单打独斗,独个表现作曲家的某个短小乐思。这种音色在西方放置四海皆准,可以不受个地域、民族、体裁、文化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无论是北欧、南欧、西欧、东欧、以及中欧甚至美国交响乐大面积普及的原因。
其次,在作曲上,西方建立了与其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多声部和声体系。这个和声体系也体现着理性的创造,如多声部中的对位和复调则建立在“数”的排列基础之上,这个体系既是一个技术体系也是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体系和哲学体系。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思维、创作主体,在这个绵密厚实严密程序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运作。而这个体系无疑又体现着“理性的光芒”、“实践的理性”。当乐思动机在这个体系下运作,会逐步产生出一种庞大的、合理的、令人震撼的、泛着理性光芒的交响诗篇,同时也会演绎出一段段千古的传奇故事。因此,西方的乐队整体运作起来尤如一台运转的精密机器,丝丝入扣、严实恰当,泛着理性的光芒、哲学的思维、逻辑的程序,体现了“美即理性的显现”的核心精神。
当然,受其影响西方交响乐也反映这一精神,其作品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西方古典音乐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可以看到其理性的光芒。无论是巴罗克时期的无标题作品,到古典时期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以及浪漫时期肖邦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多以社会、人生、政治、革命进取奋斗为其表现内容,充满着进取、奋斗、人性、博爱等理性的思想光辉。所以我们在听西方交响乐的时候,往往感觉其在通过事件的描写刻画,进一步来引导你产生理性的思考、哲学的思辨,其主观性、炽热性、感人性没有中国音乐强烈。在聆听了交响乐有时感觉是乐队的巨大烘托运转,有时是弦乐的娓娓道来,有时是木管阳光般的温暖,但是总体上感觉作品的演奏、乐思的表达,往往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下,好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你冷静地思索、回味,又好像在指引你探索寻找某种升华了的精神疑问。而这种无形的手其实就是西方的以实践、理性、科学为主的文化传统。
以上我们分析了西洋乐器的制造、材质、音色、和声、体裁、表现等作用主要是为其“理性文化”服务的,西方交响音乐在现代往往被称之为“严肃音乐、高雅音乐”。因此西方的乐队演奏及其作品总贯穿着一条主旨就是“理性精神”,其特点是冷静有余、而炽热不足,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因此,西洋乐队尤其擅长大型的、史诗般的、富于哲理的交响演绎,更擅长理性精神、理性思维、拼搏精神、征服精神的铺垫、渲染、刻画、描写。这种抽象的、中性的、体系化的、符合理性精神的音色及作曲应用原则,有着极为广阔的适用范围,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交响乐长久风靡西方世界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乐队的这种功能作用,在《闯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闯》剧描写的是清末民初山东人朱开山一家人为谋生计千里迢迢、历经艰险闯荡关外东北的故事,闯关东在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移民创举,其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历史上之所以称之为“闯关东”,就是因为去关东的路途充满了坎坷艰辛与无奈,同时这也是一条血泪之路、志气之路、勇气之路,也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慈大悲,团结拼搏、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其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深远。《闯》剧本身意义上就是一部充满了拼搏、进取的交响故事。如此严肃的内容、如此高昂的精神,如何在剧中为之设计背景音乐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充满理性、探索、征服、拼搏精神的交响乐队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导演编剧作曲独具慧眼、别出心裁,充分地利用了西洋交响乐的这种善于表达“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拼搏进取”的作用:善于表现复杂乐思的交响性特性。因此,在剧中的开场曲,就是以交响乐队演奏的宏篇史诗中娓娓拉开帷幕,开场曲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其乐曲结构合理,逻辑关系严密,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在绵密厚实的和声衬托下将我们带到冰天雪地的黑土地上。其乐思动机沉重缓慢,和声配置合理,乐队整体划一、音色控制合理得当。整体色调阴暗。在画面的衬托下乐思主旋律和副旋律交相辉映,时而变阴云密布、惆怅百转;时而变得情绪紧趋、令人思索,又时而逐步变的趋于明朗坚强、令人振奋。而此时整个画面阴沉灰色,穿插着剧情内容的片断,时而是冰天雪地的大东北,时而是奔跑忙碌的饥民,又时而是兵火连天战斗场面。整个画面与背景音乐设计巧妙,互为主题,交相穿插,相得益彰;主题得以彰显,核心得以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