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业化时代,由于纪实摄影的积极参与,为时代大变革留下了珍贵而完整的影像资料。
几乎所有以记录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认为是纪实摄影,但是“纪实摄影”作为专用术语来说,最初是指摄影师拍摄作品的本意旨在记录和告知事实,而不是出于个人灵感或者以情感表达为出发点(当然今天的纪实摄影早已发展到传达情感的作用)。摄影术在1839年被发明后,恰逢19世纪中叶工业时代的来临,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在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建设阶段,城市和乡村在物理环境上的巨大转变,以及随之出现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状况,成为了大众关注的摄影题材,也极大地助推了纪实摄影的发展和成熟。
最初的纪实摄影动机是多种多样,但是总体来说有三种:其一是摄影师受政府委托拍摄(尤其在美国和法国),其二是摄影师受雇于商业公司或个人(包括出版商委托),其三是出于摄影师本人的爱好和兴趣(比如法国最早以拍摄巴黎街区而闻名的尤金·阿杰特Atget)。
由于摄影最先诞生于法国,并受到法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在工业化变革的过程中,纪实摄影在保护法国的城乡建筑、文化遗产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除此之外,摄影师也受托拍摄了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建筑拆除与重建的过程、桥梁和纪念碑的修建、以及交通设施和道路的建设。
1853年,豪斯曼男爵主持改造巴黎的市容市貌,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总体规划,将巴黎从一个中世纪的城市改造成工业时代的大都市,这也为摄影师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采用纪实摄影的方式记录城市化改造的过程。摄影师夏尔·马维尔在19世纪60年代使用火棉胶湿版拍摄了大量旧建筑和街区被拆除的照片,通过对消失的事物所具有的形状和特点的准确把握和记录,这些作品传达出一种悲伤的情绪,也证明了纪实摄影所具有的诗意的情怀。
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各种工业博览会和展会在此期间相继举行,博览会上的展品既象征了也展示了新科技和新材料带来的变化,同尚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所展示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1851年在伦敦水晶官举办的首个博览会的负责人就急于用摄影的方式记录博览会的盛况,但限于当时卡罗式摄影法的缺陷无法完整地记录全过程,当时的《评审团报道》杂志记载了这一情况。后来当政府决定将这座全部由钢铁和玻璃建成的建筑,转移出海德公园,在伦敦锡德纳姆重建的时候,1851年至1854年的三年时间里,著名的画家摄影师菲利普·亨利·德拉模特每周前往建设工地拍摄,用相机记录了水晶宫在新址的再建,随后也记录展馆内展品陈列的过程。展馆内,水晶宫的设计师设计的铁质结构亭子的轮廓和形式都很引人注目,但是德拉模特显然更关注水晶宫内的空间几何结构,这也使得这批照片的实际效果更加优异,也证明了摄影家在纪实摄影创作过程中其自身艺术修养对作品的最终呈现具有关键作用。事实上,这批照片是首次以纪实的方式记录博览会的全过程,后来的很多工业展会都开始采用这种做法。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摄影师被呼吁去拍摄一些工业化时代创造和诞生的相关题材,目的是记录这个时代,这类纪实照片的作用在记录伦敦“东方号”客轮的建造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东方号”是一艘使用煤炭为燃料的巨型蒸汽动力轮船,能搭载4000余名乘客,外界对它极为关注和好奇,摄影师罗伯特·豪利特和约瑟夫·坎达尔为伦敦《泰晤士画报》拍摄了一批照片,记录了汽轮制造的过程。他们对光线、构图把握得非常娴熟,作品获得了一致好评,因为作品再现了真实的情况,而不是将这些作品与同时期的工作室作品相类比。当时的评论认为,摄影艺术的真正标准在于对真实情况的忠实再现。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19世界后期法国和美国境内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同英国的同行相比,这两个国家的摄影师在记录工业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雇佣摄影师拍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做法,在法国最初由铁路巨头詹姆斯·德·罗斯才尔德男爵兴起,他委托摄影师爱德华·德尼·巴尔杜斯在1855年至1859年的4年里,记录了从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布洛涅修建铁路到巴黎,后向南修建至里昂,最终延伸至地中海港口的全过程,这些作品以大画幅的形式输出,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里昂拉米拉蒂耶尔桥》,这幅作品被选入作品集并赠送给维多利亚女王,许多作品还在当时的主要工业博览会上展出,以其优雅、清晰和极好的色调获得一致好评。另外法国摄影师A·科勒德受雇于法国桥梁和公路建设部,拍摄的大量纪实摄影作品,包括火车头的机器引擎照片,以体现法国人对秩序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强调了工业制品的几何结构所折射出的理性,体现了摄影家在纪实基础上的艺术主张,让人印象深刻。
在纪实摄影发展初期的美国摄影师的作品中,显现出与欧洲摄影师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关注要素,从达盖尔摄影法开始直至19世纪末,美国摄影师拍摄了桥梁、铁路、机器和建筑等国家工业化蓬勃的象征,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记录事实,传递信息,而不是表现灵感,体现了美国式的务实和严谨。一位不知名的摄影师拍摄的《建设中的布鲁克林大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把更多的注意力引向了画面中的极为上流社会的人物身上,而大桥本身的宏伟和美感却被摄影师有意识地削弱了,这也说明,随着纪实摄影的发展,由前期的关注客观世界的事物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而纪实摄影的核心价值和灵魂也就在于记录人与世界的关系。
西方工业化时代,由于纪实摄影的积极参与和作为,为时代大变革留下了珍贵而完整的影像资料,而由于纪实摄影的运用一开始就受到从政府到工程主管部门或负责人的重视,拍摄过程均经过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也都是选用了当时最好的摄影家,投入了最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备,所获得的影像资料,不仅满足了纪实的要求,也作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被广为展示和观赏,引导广大民众对大变革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化革命有更多的了解和接纳,进而主观上积极投身到时代建设的大潮中去。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改造也大规模地展开,各地的城乡环境、人文地理和社会事件也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所关注的摄影题材,特别是城市建设中,拆除、重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许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价值,虽然许多摄影人自发地拍摄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纪实作品,但是,由于少有政府或部门有规划有步骤地组织高水平的纪实摄影活动,致使许多城市都缺乏完整的综合纪实作品呈现,个别实施了记录拍摄活动的单位和项目,也只是本单位或专职或兼职的宣传人员来操办,少有聘用本地高水平摄影家来完成的,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完整体现建设改造全过程的纪实摄影的情况并不多见,甚至跟19世纪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纪实摄影相比都难有超越,这不失为时代的遗憾。
目前我们已经处在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但是摄影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记录、反映、保存、传播信息和事件的过程中,便利和明晰的影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优秀摄影家有机会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发挥潜力所创作的具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纪实作品,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非常特殊的贡献。
作者: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