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影视创作中心实践平台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制作类课程改革与探索

2023-12-10 10: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制作类课程包括《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与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包装》等数十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课程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传媒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业务;重讲授,轻操作”的倾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进行实践改革。 

  (一)教学内容陈旧。影视制作类实践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制作影视作品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但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受教学资源的局限,往往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例如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选用的大部分视频素材为课本附光盘中的单个案例或者教师拍摄的视频素材片段,学生根据这些素材进行剪辑,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在当下的实践教学中,大多采用“讲授+练习”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封闭式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固定,学生被动接受,课下练习较少,削弱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能力提升比较缓慢。 

  (三)课程考核急需改革。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过程性评价,有的课程(如《电视摄像》等)期末考试仍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试卷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填空等知识,不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有的课程考试需要当堂完成(如《非线性编辑》《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等),学生困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制作出精品。 

  二、课程改革措施 

  上述问题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亟需改革。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 

  (一)构建集成培养模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影视制作类课程包括《摄影艺术》《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这些课程分不同方向培养学生的影视实践能力,学生们可能某个方面的技能比如摄影、摄像、剪辑等掌握得比较好,但其他方面比较差,而社会对编导人才的需求往往是“采、编、播、导、演”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借助影视创作中心的实践平台,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培养“需求型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老师教什么”的互动教学,形成集成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块。 

  (二)课程设置变革。今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编导专业借助影视创作中心的平台,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变革。首先,增加影视制作类课程的实践学时;其次,将在影视创作中心实践锻炼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占有学分;最后,开设学期大实践,在每一学年结束的时候,都要分小组制作影视节目。 

  (三)课程内容构建。第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用实践反哺教学,用行动历练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两周一个实践项目,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第二,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将实践课程打通,整合内容,优化资源,布置综合实训项目,提升综合素质养成。 

  (四)教学方法变革。首先,将影视创作中心承接的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实践内容,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全班所有人参与,采用沉浸式学习,真操真练。其次,建设影视中心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开辟课下学习空间,学生作业直接网上提交,由教师和业界导师综合评定;最后,借助学生常用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课程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给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场所。 

  三、改革目标 

  第一,将实践推向社会,让教学接受市场的检验。影视创作中心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们通过实践直接和社会接轨,作品的好坏由市场来决定,这就迫使实践教学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第二,构建编导专业实践体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形成集成培养模块,联合业界进行人才的培养。第三,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建设网站和公众号,开创第二课堂。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和协调合作的团队意识。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培养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教学的社会适应性,使学校实践教学能够与市场需求完美对接,夯实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张婉婷(1988-),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河南大学艺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影视理论与批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