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1989-电视对电影的挑战

2016-04-05 15: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989年,是:影视合并后电视向电影提出挑战的一年。以,,自己悄悄积攒起来的实力和优势电视同电影比肩甚军对电影构成新的“威胁”。以往那种“合并”中的龃龉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更多的电影名导演拍电视剧

  

  过去的一年,电影导演尤其是知名导演纷纷拍起电视剧来。这里面原因固然复杂,但电影导演得有活干,得找饭吃是最基本的原因。包括谢晋在内,10余位名导演首次执导起电桠剧来。吴贻弓执导了《十八岁的男子汉》,是写中学生生活的;郑洞天执导了《命运》,写农民承包的事儿;丁荫楠执导了《廖承志》;黄建中执导了《撞击世纪之门》;赵焕章参与执导了《聊斋》(此剧由若干导演分别执导);黄蜀芹准备执导《围城》;在全国录像片交易会上,人们还发.现了黄建新导演的作品。

  

  影界一批名导演和更多的成绩平平的导演下海拍电视剧已成为一种趋势,据说许多名导演都在找第二“娘家”,即找一个电视剧制作单位。从已完成的电视剧作品看,电影导演的水准发挥得都不够好,既没.有出现什么惊世之作,在艺术上也少见独到之处。于是,有人认为,这是电影导演们对电视用劲太少所致。但也有这样的解释,即熟悉大银幕未必熟悉小银幕,名导演拍电视剧也该当新手看。有的影评家指.出,电影导演们切莫小视电视,对电影导演的参与,电视荞从“饥不择食”也会发展到“逸择”这一步的。

  

  电影厂获电视剧装

  

  目前,全国电影厂毎年录制的电视剧约300余部,是电视剧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中央电视台决定举行全国电影厂首届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25家电影厂电视剧部送来35部II3集作品中,有22部80余集参加初评。其中上影的《结婚一年间.》潇湘厂的《湖南和平起义》,北影的《那五》、《鲁冰花》,安徽厂的《命运》,西影的《昨夜的月亮》顺利通过初选。这次评选,表明中央电视台对电影厂这支富有潜力但显然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创作队伍的高度重视和期待。作为电影生产体制下的电视剧创作队伍,还有许多独特的困难需要解决,这次评选,实际上是为解决各种问题开了一个好头。,电视_不再依靠电影这个节目来源彰视合并后,.曾一度出现了一些地方电视台因无片源而主要靠放国产影片度日的现象,这不仅有违国家有关规定,而且严重影响了电影的经济效益。前几年,电视对电影的依赖性是极强的,.国家甚至每年拨出300万元专款给电视台专门用来购买新影片。

  

  近年来电视台的羽毛丰满起来,从创作队伍到节目质量都显示出相对的独立性,而且也越来越得到观众的认可。现在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的国产影片越来越少_,,而节目内容却越来越丰富。1989年7_月,中彰公司与中-央电视台又签订新影片播映协议,规定新影片要放映2年之后才能在电视台播映。电影的利益似乎,再一次受到保护。,然而有关影视界人士认为,电视界的这个姿态除了友好之外,还含有相当的自信,,这个“自信”有可能夺走更多的电影观众。_目前,电视台节目多,观众爱看,而电影要到那么久才能在电视台播放,想看的观众也就不多了。有专家分析说,这些年,电影总是被动之后再寻找保护,一点主动姿态也没有,长此下去,吃亏的还是自己。

  

blob.png

  电视改革风气曰见浓厚

  

  1989年电视方面有不少改革方案出台:上海电视台实行导演制片人制及吃住小承行家们在欣赏一件书画作届时,对书画家所题的款识和所用的印信,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它们不仅盔整个书画艺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鉴定书画作品真伪的重學标识,所以从事书_鉴定的专n家尤其愈到需要编纂一部历代书画家常用印信和款识的工具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问世后得到读者的欢迎,前不久又苒职发行。

  

  _历时八年编纂成的这部印刷精美,装潢典雅的煌煌巨著,有它一段:艰难的i延生过程。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早在50年代,不少有识之士就曾建议编纂一部历代书画家常用款识和珀,信的工具书。不料十年,,这一计划遂成泡影。1970年,上海博物馆-些中老年同志在清理、抢救数以百万计的书画作品过程《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问世.晓云中,再次萌发了编纂这部工具书的念头。

  

  1974年,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_开始了艰辛的编纂工作当时条件很差,连一架较好的照相机也没有,由韦德_昌同志献出了自己的相机和其竺器,以后陆续添了一些必要的设备。他们忘我地工作,一方一方地拍摄印章,点点滴滴地积聚资料。为了_使该书的内容更全面更具权威性,他们先后到苏州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宁波天一阁辽宁博、牧I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等搜集印鉴款识资料,得到兄弟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毫无保留地把许多书画真迹提出库来让他们拍摄。故官博物院还为他们提供了一部分较为重要的有关资料。

  

  经过八年奋战,这部在建国初期就发愿要编纂的工具书终于完成了。紧接着文物出版社又为此书的编辑、出版热情地提供了帮助。

  

  这部书共收录上自唐代、下迄现代已故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1220人印文lMOO余方、款识3SOO余条》所收录的印文、款识,绝大多数为直接摄自书画原迹,印文保持原大,款识因限于版面,未能保持原大,少数从各种图书刊物翻桕的印文和款识,用符号标出以志区别。

  

  上海博物馆的同志在编纂过程中,接触到大量传址书画作品,发现其中鱼目混珠的现象亦不少,通过整理、比较、切磋、研究,他们的鉴赏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深深感到过去单凭感性“望气”来鉴定书画是不很可靠的,而印鉴款识对于鉴别古书画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他们发现不少在大小、印文、篆刻刀法等方面完全相似的摹拟某些著名画家的印章,这就牵涉到书画本身的真伪问题。如清代画家朱聋(八大山人)的印章竞有三套以上,而那些有疑问的画,往往是过去鉴赏家们作为真品而一再加以介绍的。这类情况,也存在于沈周、石涛、恽寿_、华岩、虚谷等一些大家的作品上。同时,一呰古代书画家的名字J别号,过去史书记述常有错漏,借助于印鉴款识能够予以补正。'同时通过印鉴款识还可以匡正一些书画家的生卒年代。如明代画家钱谷,据《明史》记载卒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_,但直到万历六年(1578年他还有作品传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竹轴》即为这一年的作品,可见钱谷的卒年当在万历六年乏后。因此,这部书不但是书画鉴定家必备的工具书,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也是书画金石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