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帝也疯狂》是一部经典的美国喜剧,它一上映就好评如潮,格调轻松活泼,情节虽简单但设计得合理幽默,然而该影片却流露出了美国的大国意识,呈现出浓厚的后殖民色彩,即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来揭开了东西方人的不同:西方人“文明”,“科学”,东方人“愚昧而落后”,并且通过对黑人语言的剥夺和对白人斯特恩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揭示了东方人在强大的西方“文明”面前“失语“的现状和白人至上的中心主义。从而强化了所谓的“西方神话”和“东方灰姑娘”的虚假形象,以及影片中对处黑人基的“去他者化”进一步暴露了影片的后殖民意识。笔者就是通过后殖民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影片的后殖民意识。
关键词:二元对立,去他者化,话语权,上帝也疯狂
一. 导论
《上帝也疯狂》的上映吸引了大批的影评专家,有些评论家从生态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也有些学者从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从后殖民角度进行分析的评论家却为数不多。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赛义德通过对西方19,20世界经典小说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狄更斯,康拉德,福斯特等人的创作分析,看到了“文化霸权”。他们按照西方人的标准,通过语言文字构建了所谓的“西方文明”,和虚假的“东方世界”。他们构建了“文明”的西方世界,没有西方人的领导,东方人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秩序,也就没有所谓的历史和文化可言,更谈不上所谓的独立,民主和文明。而“东方世界”的构建完全是在西方人的主观臆想之上,使得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东方,东方世界总是被描述成“贫穷”,“落后”,“东方人愚昧无知,毫无组织纪律可言”。(萨义德,2003) 该论文就是从后殖民的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以此揭示影片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所掩盖的西方“文明”导演的后殖民意识。
二. 影片中透露出导演的后殖民意识
虽然该影片的基调轻松,活泼,幽默,但是影片中却也透露出导演珍妮丝.尤易斯强烈的后殖民色彩.:鲜明的东西方世界的“二元对立”,对黑人基话语权的剥夺,美国白人斯特恩的个人“英雄”色彩以及白人至上主义。该论文就是通过这个三个角度对影片所反映的后殖民意识进行阐释。
1. 东西方世界的“二元对立”
影片中,导演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文明,先进的“西方世界”和一个落后,愚昧无知的“东方世界”,构建了截然不同的东西方世界,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无形中透露出导演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对导演而言,东方世界只不过是个贫穷落后的“他者”。
在影片中,导演构建了一个文明的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秩序井然,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西方人知识渊博,理性,学会用科学理论去分析事物,斯特恩是个动物学博士,为了科学事业只身前往贫困的山区从事科研工作。西方人拥有人类文明的一切,飞机,小车,电脑,各种通讯工具,这些使得生活变得简单容易,幸福美满。然而在东方世界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非洲的一个小国家—博茨瓦纳的一个原始族群布希族则是生活在沙漠里,通常一年有9个月是干旱的,天气恶劣,连动物都不堪忍受当地的气候,接连迁徙。他们思想落后,整个族群生活在愚昧,贫穷之中,连飞机飞过都以为那是上帝在打嗝。更让人发笑的是:由于一个空的可乐瓶使得布希族人反目,他们都想将其占为己有,黑人基则是把它视为“邪恶”的象征。导演把布希族人描述成狭隘,自我封闭的一个族群,人类毫无进步可言,布希族的人们每天都忙着与大自然做斗争,更谈不上什么科学文明了。“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东方世界”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西方世界”的“文明”,“科学”,“理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此同时,导演描述了布希族人们“高超”的生存本领,即使面对残酷的气候和环境,他们都能“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导演根据自己对东西方世界的主管臆断构建了“二元对立”的模式,从而引起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惊奇,诱使西方人产生强烈的把握东方人这个“他者”的欲望。无形中透露出了导演优越的大国意识,白人至上中心的意识和对“东方世界”的无知。
2.对黑人基话语权的剥夺
导演不仅描述了虚假的东西方世界,形成强烈的东西方世界的反差,同时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剥夺了黑人基的话语权,虽然黑人基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西方人扼杀了他表达的权力和自己的想法,使得他无法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他的行为也只能以西方人的思维,道德法规来进行审判,从而造成了黑人基“形体在场,语言缺席”的尴尬状况。
在影片中,黑人基决定把空瓶子还给上帝,从而开始了他漫长的旅途。在河边,他遇上了美国白人动物学专家—斯特恩,这也是他话语权失去的开始,他开始成为斯特恩的助手,确切的说应该是他的仆人,身份的不平等也导致了黑人基也无法拥有白人斯特恩同等的话语权。后来,黑人基在别人的牧场里捕杀一头羊,被当地的法庭逮捕,法庭照例对其进行审判,在审判过程中,白人莫迪(斯特恩的白人助手)充当黑人基的翻译,然而,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尽管黑人基竭力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黑人基认为“在他们的世界里,羊是上帝带给人类共有的财产,我们可以一起分享。”然而莫迪并没有按照他的观点陈述给法官大人,反而认为黑人基德思维难以理解,不可理喻,而是最终扭曲了黑人基的本意,私自向法官承认了黑人基“非法捕杀”羊的事实,最后黑人基“非法捕羊”的罪名成立,并只好接受参加社区劳动的处罚决定。在整个审判过程中,黑人基“形体在场”,却“语言缺席”,在强大的西方“文明”的压力下造成了他“失语”现象。而他的思想意愿完全由白人莫迪的主观臆断,西方世界文明的标准来审视和衡量,从而造成了黑人基的语言“缺失”的尴尬境地。而此时黑人基的形象和行为都由西方人的思维来建构和评价,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可想而知。
3. 美国白人斯特恩的“个人英雄”色彩
在影片中,白人斯特恩的个人形象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以及白人至上主义。影片刚开始就渲染了他为了科研项目只身到贫困地区受苦,为了科学事业不怕艰辛,治学严谨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后,当黑人基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凯用“真是奇怪,上帝冒烟了。”来描述了斯特恩抽烟的景象。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有意安排了斯特恩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暗示了他是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就像上帝
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影片的故事发展过程中,斯特恩的“个人英雄”色彩进一步加强:在他的“施舍救助”下,黑人基成为了他的助手,确切讲,成为他的仆人,帮忙他处理日常事宜。而且斯特恩还对黑人基进行“去他者化”的过程:对黑人基,按照西方人的方式,进行新一轮的改造,教黑人基如何开车,如何使用望眼镜,使他逐步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尽量使黑人基成为斯特恩理想中的“现代人”。
在影片的结局过程中,导演利用一个绑架闹剧的顺利解决进一步凸显了白人斯特恩的聪明才智:由斯特恩制定了一个行动计划并成功制服了罪犯,解救了学生和老师。然而在整个行动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黑人基,而黑人基用来制服罪犯的本领和“设备”却是他高超的伪装技巧和自制的“麻醉剂”。然而在故事的结局中,所有人都认为是白人斯特恩的“英雄壮举”拯救了大家,而对黑人基德功劳只字不提。即使有功,那也是白人斯特恩的功劳(毕竟是他成功改造了黑人基)。白人教师凯特也对斯特恩另眼相看,最终影片也落入俗套:“英雄救美”,“英雄抱得美人归”。故事的结局最终确认了白人斯特恩的“个人英雄”行为,而对黑人基所作出的“具有决定性”的贡献则是熟视无睹,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导演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的意识。
二. 结论
法农的《论名族文化》指出,“殖民主义并非满足对统治国家的现在和将来实施统治,而是出于一种邪恶的逻辑,殖民主义转向被压迫人民的过去,歪曲,丑化,毁坏他们的过去,使其与原有文化疏远,这是殖民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在影片中,白人斯特恩对黑人基实行“去他者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后殖民特征。白人就是希望黑人放弃自己的民族特征,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最后导致他们的自我殖民。在作品中,导演通过东西方世界的“二元对立”的描绘,对黑人基的话语权的剥夺以及白人斯特恩“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渲染,流露出了导演浓厚的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文字和影片等其他的媒介,导演不仅给全世界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风景优美,情节幽默,轻松活泼),同时也“无意识地”实行了他的后殖民的文化输出,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看待西方文化的输出。
参考文献:
[1] 佛朗兹. 法农. 黑皮肤,白面具 [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2] 罗钢,刘向愚.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 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 李琨译. [M].北京:三联书店. 2003年
[4] 孙晶瑶, 后殖民理论与文学批评. [J]. 文教资料 2007年 11月号中旬刊. 51--52页
[5] 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6] 朱丽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