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学术界对汉语状态动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论,前人对此类动词的界定各有分歧,有的认为状态动词是和动作动词相对立的形式,有的认为这类动词只是心理动词的一小类而已,这使学者对状态动词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给出界定状态动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doc,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只有透彻了解汉语汉字的...
希望本研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动词重叠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动词重叠研究2动词重叠研究本论文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的动词重叠研究。经过调查发现,该领域早己受到汉语语法专家学者的关注。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不对称与标记论》《名词和动词》《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法六讲》《〈繁花〉语言札记》和《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等,主要译著有《现代语言学词典》《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等。
谓宾状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指可带谓词性宾语且表达静态的动词。考察上古汉语谓宾状态动词的历时演变,可拓宽谓宾状态动词的研究范围。本文一共六章,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梳理状态动词、谓宾动词的研究现状,界定上古汉语谓宾
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补语可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本文主要研究黏合式动结式中单音节动词作结果补语的情况。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作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动词的限制条件、补语语义指向规律、带宾语情况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期刊论文[1]视觉动词研究综述[J].鲍莉.咸宁学院学报.2009(05)[2]现代汉语视觉词的意觉隐喻[J].卢彦.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3]语素的古义特征对双音词构词的影响——从几个表“视觉动作”的语素谈起[J].卜师霞.学术交流.2009(06)
个人第一次接触沈家煊先生“汉语动词和名词不分立”(“名动包含”理论),是拜读了沈先生的《语法六讲》一书(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第一版),其第三讲名为《为什么说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语言研究的破与立》,同时,本讲的内容也曾于2011年1月22日在大东文化会馆、日中对比语言...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汉语状态动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论,前人对此类动词的界定各有分歧,有的认为状态动词是和动作动词相对立的形式,有的认为这类动词只是心理动词的一小类而已,这使学者对状态动词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给出界定状态动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doc,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只有透彻了解汉语汉字的...
希望本研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动词重叠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动词重叠研究2动词重叠研究本论文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的动词重叠研究。经过调查发现,该领域早己受到汉语语法专家学者的关注。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不对称与标记论》《名词和动词》《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法六讲》《〈繁花〉语言札记》和《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等,主要译著有《现代语言学词典》《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等。
谓宾状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指可带谓词性宾语且表达静态的动词。考察上古汉语谓宾状态动词的历时演变,可拓宽谓宾状态动词的研究范围。本文一共六章,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梳理状态动词、谓宾动词的研究现状,界定上古汉语谓宾
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补语可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本文主要研究黏合式动结式中单音节动词作结果补语的情况。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作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动词的限制条件、补语语义指向规律、带宾语情况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期刊论文[1]视觉动词研究综述[J].鲍莉.咸宁学院学报.2009(05)[2]现代汉语视觉词的意觉隐喻[J].卢彦.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3]语素的古义特征对双音词构词的影响——从几个表“视觉动作”的语素谈起[J].卜师霞.学术交流.2009(06)
个人第一次接触沈家煊先生“汉语动词和名词不分立”(“名动包含”理论),是拜读了沈先生的《语法六讲》一书(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第一版),其第三讲名为《为什么说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语言研究的破与立》,同时,本讲的内容也曾于2011年1月22日在大东文化会馆、日中对比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