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城市地表径流减控与面源污染削减技术研究(子课题名称:生态景观设施设计与径流减控技术…
俞孔坚指出我国仍未摆脱“工程性措施”治水的本质,他认为“海绵城市”的内涵是从“人适应水”出发,构建以景观为载体的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从而用生态的途径来解决城乡中存在的水问题[4]。
《科学美国人》专文评论北京大学俞孔坚团队“海绵城市”成果2018年最后一期的《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以“海绵城市:新一代雨洪管理”为题,刊登评论文章,系统介绍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建设成就。
“海绵城市”概念由中国研究人员于2013年提出,其策划者俞孔坚教授是一位生态城市规划师和景观建筑师。科学地讲,“海绵城市”主要特点包括环境适应性强、系统全面、环境友好。中国北部哈尔滨市占地34公顷的“群力雨洪公园”是一个成功...
俞孔坚教授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主题讲座俞孔坚教授答媒体提问,现场来宾踊跃互动讲座结束后,俞孔坚教授为读者亲切签名新书来袭书籍简介《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由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等著,任南琪、王浩、王超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作序。
2015年6月,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海绵城市”工程获国际能源奖中国国家奖。2015年11月,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为其家乡设计的“海绵城市”海绵新作——金华燕尾洲公园夺得年度最佳景观奖。
俞孔坚是国内最早提出海绵城市理念的专家之一。他认为:“海绵城市”不是投入巨资建设孤独的灰色基础设施,而是基于自然(Nature-basedsolution),给水更大的空间,让自然河道、湿地、绿地发挥作用,这才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设计师俞孔坚采访精华版记者:您在美国学习期间主攻城市设计,请问中美关于园林、景观、城市设计的差别在哪?各自有哪些特点?俞孔坚: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在美国一般归为设计学科,它们的边界并不是很清晰。
“海绵城市”概念部分源于俞孔坚教授的成长经历。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俞孔坚青少年时学习到很多传统农耕技术,如陂塘系统——利用池塘储存水资源,在旱季灌溉农作物,后来他将这种传统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理念中。
后来,学者开始在城市雨洪管理的研究中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在国内海绵城市的发展较晚,最早是由李迪华和俞孔坚教授在2003年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提出,以“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12]。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城市地表径流减控与面源污染削减技术研究(子课题名称:生态景观设施设计与径流减控技术…
俞孔坚指出我国仍未摆脱“工程性措施”治水的本质,他认为“海绵城市”的内涵是从“人适应水”出发,构建以景观为载体的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从而用生态的途径来解决城乡中存在的水问题[4]。
《科学美国人》专文评论北京大学俞孔坚团队“海绵城市”成果2018年最后一期的《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以“海绵城市:新一代雨洪管理”为题,刊登评论文章,系统介绍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建设成就。
“海绵城市”概念由中国研究人员于2013年提出,其策划者俞孔坚教授是一位生态城市规划师和景观建筑师。科学地讲,“海绵城市”主要特点包括环境适应性强、系统全面、环境友好。中国北部哈尔滨市占地34公顷的“群力雨洪公园”是一个成功...
俞孔坚教授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主题讲座俞孔坚教授答媒体提问,现场来宾踊跃互动讲座结束后,俞孔坚教授为读者亲切签名新书来袭书籍简介《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由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等著,任南琪、王浩、王超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作序。
2015年6月,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海绵城市”工程获国际能源奖中国国家奖。2015年11月,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为其家乡设计的“海绵城市”海绵新作——金华燕尾洲公园夺得年度最佳景观奖。
俞孔坚是国内最早提出海绵城市理念的专家之一。他认为:“海绵城市”不是投入巨资建设孤独的灰色基础设施,而是基于自然(Nature-basedsolution),给水更大的空间,让自然河道、湿地、绿地发挥作用,这才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设计师俞孔坚采访精华版记者:您在美国学习期间主攻城市设计,请问中美关于园林、景观、城市设计的差别在哪?各自有哪些特点?俞孔坚: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在美国一般归为设计学科,它们的边界并不是很清晰。
“海绵城市”概念部分源于俞孔坚教授的成长经历。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俞孔坚青少年时学习到很多传统农耕技术,如陂塘系统——利用池塘储存水资源,在旱季灌溉农作物,后来他将这种传统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理念中。
后来,学者开始在城市雨洪管理的研究中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在国内海绵城市的发展较晚,最早是由李迪华和俞孔坚教授在2003年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提出,以“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