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沫若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文艺理论、考古、历史、书法等众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尤其在美学方面。从郭沫若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自成一路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他所构建的美学观,既融入了中西美学...
危机时刻的美学与政治——以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为中心罗雅琳内容提要《棠棣之花》的历次修改均对应着现代中国的“危机时刻”。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历次修改中,聂政的“暗杀”色彩消失,聂嫈和酒家女的“扬名”之举得到凸显。
)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的演出,一方面推动了历史剧的创作,另一方面也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初学界对历史剧理论和美学问题的热烈讨论。大致说来,讨论和争鸣主要围绕下述几个问题展开:1、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作品:第一幕出现于布满白杨荒草的坟前,第二幕铺垫了聂政的牺牲决心,第三幕出现了刺杀、多人混战与集体死亡,第四幕中的盲叟重述了第三幕的死亡场景并引出豫让之死的…
郭沫若历史剧浪漫主义风格的表现时间:2020-12-0516:11作者:admin摘要:郭沫若前史剧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极端明显,他寻求人物,情节的浪漫,并在著作中融入诗篇,他发明风格的构成不光与本身的写作风格,五四的年代精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吸收学习中外文学浪漫主义的精力内核。
《武则天》是郭沫若最后一部历史话剧,也是郭沫若修改次数最多、在创作过程中征求意见最广泛的历史剧。在忙碌完与十周年国庆庆典相关的一系列国务和外交活动之后,郭沫若于1959年12月24日完成了《武则天》的初稿,此后不断修改,直至1962年9月出版。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doc,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一、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
郭沫若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写到:“但使我的创作欲望爆发了的,我应该感谢一位朋友,编辑《学灯》的宗白华先生。”而对于宗白华来说,发掘郭沫若并与之相识相知,又未尝不是他一生得意之事呢?
建国后,郭沫若共有三部戏剧在北京人艺演出,即1940年代旧作《虎符》以及新作《蔡文姬》和《武则天》。这三部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民族化贡献卓著,其中,1956年《虎符》的排演是人艺民族化实践的开始,是人艺演剧学派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也是焦菊隐和人艺艺术家们戏剧观的一次...
刘奎的基本判断是,虽然郭沫若抗战时期各种角色都尽其所能,“但从主体性的视角,他此时的人格形态,依旧受到浪漫美学主体的制约,是一个诗人革命家。.诗人革命家不仅为他多元的人格提供了整体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问题和方法”。.所谓的...
【摘要】郭沫若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文艺理论、考古、历史、书法等众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尤其在美学方面。从郭沫若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自成一路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他所构建的美学观,既融入了中西美学...
危机时刻的美学与政治——以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为中心罗雅琳内容提要《棠棣之花》的历次修改均对应着现代中国的“危机时刻”。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历次修改中,聂政的“暗杀”色彩消失,聂嫈和酒家女的“扬名”之举得到凸显。
)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的演出,一方面推动了历史剧的创作,另一方面也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初学界对历史剧理论和美学问题的热烈讨论。大致说来,讨论和争鸣主要围绕下述几个问题展开:1、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作品:第一幕出现于布满白杨荒草的坟前,第二幕铺垫了聂政的牺牲决心,第三幕出现了刺杀、多人混战与集体死亡,第四幕中的盲叟重述了第三幕的死亡场景并引出豫让之死的…
郭沫若历史剧浪漫主义风格的表现时间:2020-12-0516:11作者:admin摘要:郭沫若前史剧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极端明显,他寻求人物,情节的浪漫,并在著作中融入诗篇,他发明风格的构成不光与本身的写作风格,五四的年代精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吸收学习中外文学浪漫主义的精力内核。
《武则天》是郭沫若最后一部历史话剧,也是郭沫若修改次数最多、在创作过程中征求意见最广泛的历史剧。在忙碌完与十周年国庆庆典相关的一系列国务和外交活动之后,郭沫若于1959年12月24日完成了《武则天》的初稿,此后不断修改,直至1962年9月出版。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doc,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一、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
郭沫若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写到:“但使我的创作欲望爆发了的,我应该感谢一位朋友,编辑《学灯》的宗白华先生。”而对于宗白华来说,发掘郭沫若并与之相识相知,又未尝不是他一生得意之事呢?
建国后,郭沫若共有三部戏剧在北京人艺演出,即1940年代旧作《虎符》以及新作《蔡文姬》和《武则天》。这三部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民族化贡献卓著,其中,1956年《虎符》的排演是人艺民族化实践的开始,是人艺演剧学派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也是焦菊隐和人艺艺术家们戏剧观的一次...
刘奎的基本判断是,虽然郭沫若抗战时期各种角色都尽其所能,“但从主体性的视角,他此时的人格形态,依旧受到浪漫美学主体的制约,是一个诗人革命家。.诗人革命家不仅为他多元的人格提供了整体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问题和方法”。.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