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对闻一多的评价.pdf,维普资讯中园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ResearchofChineseLiterature第2期,2008[现代文学]论郭沫若对闻一多的评价刘殿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山西大同大学中文系山西大同037009)关键词:郭沫若...
郭沫若眼中的“宗教家”墨子--关于郭沫若从评价墨子的原因考察
郭沫若的三国史观(包括翦伯赞),有一个共同点:对曹操的态度是翻案为主。一切的人物评价都得先理解他们对曹操的态度,这直接影响和曹操有关的所有人的风评。翻案对吗?不能说不对,曹老板水平确实摆在那里,弱化版李世民的跑不掉的。
郭沫若对孔子和儒家的革命想象实际上表征了一种对政治进程和历史变动的创造性介入,具有很强的理论生产的能动特征。而这种能动性既内在于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政党政治的“创造性破坏”的展开,又与之产生了很有象征意义的错位。
《郭沫若》ppt课件.ppt,郭沫若一、生平及创作简介:1.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沙湾人。海棠香国(“豹子投胎”)——创造狂飚——戎马书生——火中凤凰——秦淮风云1912年,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1913—1923...
郭沫若的论文在《光明日报》上记载之后,高二适第一个作出了反响。他的《兰亭序真伪驳议》发表于1965年7月23日《光明日报》,针对郭沫若引为依据的李文田跋进行了辩驳,并且兼及了康生与启功。高二适《兰亭论辩》手稿
”郭沫若说这番话是有背景的,随着50年代思想改造、批判运动的开展,那些关注小问题、精心考证史料的史学被边缘化,甚至被认为是违背科学观念的。郭沫若能提出这一主张,足见其态度。
一九三五年,郭沫若又撰《周易之制作时代》,考证《周易》经传的制作时代、作者等问题。观点与前者有所变化,也引起了不少争议。郭氏的解释是:“《周易》所用的资料有的虽远在殷商的时代,而整个的思想过程是战国年间的产物”,前一篇“思想分析上无甚错误,只是时代的看法须改正”。
郭沫若由最初的“途中的文艺”的革命文艺论,到在论争中逐渐自我超克和“奥伏赫变”,而调和自己的“革命文学”立场接近于后期创造社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革命文艺论,甚至在言说姿态上比李初梨们更为激进,这一变化,自然可以看作是郭沫若之革命意识内在成长
郭沫若对文史关系的认识是与其史剧等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相伴生的。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创作历史剧,代表作有3部,即1923年创作的《卓文君》和《王昭君》,1925年创作的《聂嫈》。1936年,出版历史小说集《豕蹄》,“豕蹄”谐音“史题”,即...
论郭沫若对闻一多的评价.pdf,维普资讯中园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ResearchofChineseLiterature第2期,2008[现代文学]论郭沫若对闻一多的评价刘殿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山西大同大学中文系山西大同037009)关键词:郭沫若...
郭沫若眼中的“宗教家”墨子--关于郭沫若从评价墨子的原因考察
郭沫若的三国史观(包括翦伯赞),有一个共同点:对曹操的态度是翻案为主。一切的人物评价都得先理解他们对曹操的态度,这直接影响和曹操有关的所有人的风评。翻案对吗?不能说不对,曹老板水平确实摆在那里,弱化版李世民的跑不掉的。
郭沫若对孔子和儒家的革命想象实际上表征了一种对政治进程和历史变动的创造性介入,具有很强的理论生产的能动特征。而这种能动性既内在于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政党政治的“创造性破坏”的展开,又与之产生了很有象征意义的错位。
《郭沫若》ppt课件.ppt,郭沫若一、生平及创作简介:1.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沙湾人。海棠香国(“豹子投胎”)——创造狂飚——戎马书生——火中凤凰——秦淮风云1912年,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1913—1923...
郭沫若的论文在《光明日报》上记载之后,高二适第一个作出了反响。他的《兰亭序真伪驳议》发表于1965年7月23日《光明日报》,针对郭沫若引为依据的李文田跋进行了辩驳,并且兼及了康生与启功。高二适《兰亭论辩》手稿
”郭沫若说这番话是有背景的,随着50年代思想改造、批判运动的开展,那些关注小问题、精心考证史料的史学被边缘化,甚至被认为是违背科学观念的。郭沫若能提出这一主张,足见其态度。
一九三五年,郭沫若又撰《周易之制作时代》,考证《周易》经传的制作时代、作者等问题。观点与前者有所变化,也引起了不少争议。郭氏的解释是:“《周易》所用的资料有的虽远在殷商的时代,而整个的思想过程是战国年间的产物”,前一篇“思想分析上无甚错误,只是时代的看法须改正”。
郭沫若由最初的“途中的文艺”的革命文艺论,到在论争中逐渐自我超克和“奥伏赫变”,而调和自己的“革命文学”立场接近于后期创造社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革命文艺论,甚至在言说姿态上比李初梨们更为激进,这一变化,自然可以看作是郭沫若之革命意识内在成长
郭沫若对文史关系的认识是与其史剧等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相伴生的。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创作历史剧,代表作有3部,即1923年创作的《卓文君》和《王昭君》,1925年创作的《聂嫈》。1936年,出版历史小说集《豕蹄》,“豕蹄”谐音“史题”,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