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江认为,双突变能打破基因的遗传补偿效应,使得童期增加5~6倍,这为提高大豆在热带环境中的适应性和产量提供了新的策略,而整合开花素...
孔凡江课题组讲师林晓雅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孔凡江教授为通讯作者。广州大学刘宝辉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JunAbe教授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JamesL.Weller教授也参与了论文的写作。孔凡江课题组近年来在大豆光周期研究中取得了...
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讲师董利东、博士后方超、讲师程群、博士后苏彤和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寇坤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孔凡江教授、刘宝辉教授、芦思佳教授以及塔斯马尼亚大学的JamesL.Weller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孔凡江,农学博士,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20)。
在Nature、PNAS、CellRes、MolPlant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孔凡江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9年5月27日下午,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孔凡江教授为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做了一场题为“大豆光反应与基因变异”的科普讲座,孔教授首先从“植物是否有眼睛?”、“植物能够看见光吗?”等一系列非常能够引起青少年兴趣并激发想象力的问题入手,强烈地引起了在座同学们的兴趣,有效地...
近期,国际顶级杂志NatureGenetics在线发表了广州大学孔凡江/刘宝辉研究团队关于大豆光周期适应性进化的研究成果【1】,阐释了大豆适应中高纬度的分子进化机制。.该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图位克隆、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克隆了两个调控大豆光周期的...
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博士后步田田、芦思佳教授、博士后王凯和董利东讲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孔凡江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塔斯马尼亚大学的JamesL.Weller教授、河南大学的徐小冬教授和谢启光教授参与了该项工作。该研究...
论文通讯作者孔凡江告诉《中国科学报》,研究发现,大约2000多年前,大豆从我国黄淮海区域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逐渐适应了当地短日照环境。18世纪,大豆又从我国东北地区传播到了北美洲,进而到达中南美洲地区。
广州大学孔凡江教授、刘宝辉教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JamesWeller教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研究员和武汉理工大学袁晓辉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孔凡江认为,双突变能打破基因的遗传补偿效应,使得童期增加5~6倍,这为提高大豆在热带环境中的适应性和产量提供了新的策略,而整合开花素...
孔凡江课题组讲师林晓雅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孔凡江教授为通讯作者。广州大学刘宝辉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JunAbe教授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JamesL.Weller教授也参与了论文的写作。孔凡江课题组近年来在大豆光周期研究中取得了...
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讲师董利东、博士后方超、讲师程群、博士后苏彤和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寇坤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孔凡江教授、刘宝辉教授、芦思佳教授以及塔斯马尼亚大学的JamesL.Weller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孔凡江,农学博士,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20)。
在Nature、PNAS、CellRes、MolPlant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孔凡江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9年5月27日下午,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孔凡江教授为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做了一场题为“大豆光反应与基因变异”的科普讲座,孔教授首先从“植物是否有眼睛?”、“植物能够看见光吗?”等一系列非常能够引起青少年兴趣并激发想象力的问题入手,强烈地引起了在座同学们的兴趣,有效地...
近期,国际顶级杂志NatureGenetics在线发表了广州大学孔凡江/刘宝辉研究团队关于大豆光周期适应性进化的研究成果【1】,阐释了大豆适应中高纬度的分子进化机制。.该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图位克隆、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克隆了两个调控大豆光周期的...
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博士后步田田、芦思佳教授、博士后王凯和董利东讲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孔凡江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塔斯马尼亚大学的JamesL.Weller教授、河南大学的徐小冬教授和谢启光教授参与了该项工作。该研究...
论文通讯作者孔凡江告诉《中国科学报》,研究发现,大约2000多年前,大豆从我国黄淮海区域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逐渐适应了当地短日照环境。18世纪,大豆又从我国东北地区传播到了北美洲,进而到达中南美洲地区。
广州大学孔凡江教授、刘宝辉教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JamesWeller教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研究员和武汉理工大学袁晓辉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