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ofscience的引用统计还是比较权威的,但会发现对于同一篇论文,谷歌学术的引用次数总是偏大于webofscience的。同时相对于CNKICI和VIPCI等中文数据库,谷歌学术的统计结果也不太准确,这可能是数据库的大小以及数据更新快慢等差异造成的。
Googlescholar个人学术档案,非常不错,能够管理个人的文章,知道自己文章被引用情况。评价自己文章的引用情况,主要通过3个指标,即总引用次数、H指数和i10指数。其中i10指具有超过被引用超过10次的文章数目。本人也自己更新自己的googlescholar的
在谷歌学术数据库的年度高引用率出版物列表中,与COVID-19相关的论文已经让人工智能研究黯然失色。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新冠论文于2020年初发表在《柳叶刀》上,迄今已获得了超过3万次的引用。
WoS和谷歌学术在计算一篇论文的引用量的时候,是基于自家的数据库里有多少论文引用了这篇论文,基数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也很自然。这个差异主要是论文收录范围不同导致,至于说时效性,个人认为影响有限。
Google学术搜索是一项免费服务,可以帮助快速寻找学术资料,如专家评审文献、论文、书籍、预印本、摘要以及技术报告。作为此次扩展的一部分,Google学术搜索在索引中涵盖了来自多方的信息,信息来源包括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资讯,主要大学发表的学术期刊、公开的学术期刊、中国...
虫虫好,我给老师整理文章引用次数,在谷歌学术上不显示次数,但是我在用谷歌搜索时显示了次数,怎么回事啊?
论文引用论文的引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谷歌学术找到,在被引用次数下面。但是这个方法一个小的缺点有时候某些论文不会显示,这个是真的有可能出现的,可能是谷歌方面的原因,所以建议大家每个人隔一个月查看自己的论文引用情况,及时更新。
写论文时,调整文献引用格式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通过谷歌学术引用则大大简化了这一过程。找到需要的文献后,并不需要打开,只要点击文章下方的引号【”】,就会弹出多种引用格式,选择其一,复制粘贴到你的论文中就可以啦。
本文不仅因为其引用数量众多而引人注目,而且因为引用次数与2019年Google学术搜索指标报告中引用数量最多的第二篇自然论文之间存在差异超过10,000。由图灵奖得主,YannLeCun,YoshuaBengio和GeoffreyHinton(统称为“AI的教父”)撰写的论文是对人工智能技术潜力的开创性回顾。
评估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一直存在重大争议,现在最常用、最简单且能数据化表示的做法就是看其发表的SCI论文数据,包括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以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从百度百科可以查到SCI影响因子的定义: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
webofscience的引用统计还是比较权威的,但会发现对于同一篇论文,谷歌学术的引用次数总是偏大于webofscience的。同时相对于CNKICI和VIPCI等中文数据库,谷歌学术的统计结果也不太准确,这可能是数据库的大小以及数据更新快慢等差异造成的。
Googlescholar个人学术档案,非常不错,能够管理个人的文章,知道自己文章被引用情况。评价自己文章的引用情况,主要通过3个指标,即总引用次数、H指数和i10指数。其中i10指具有超过被引用超过10次的文章数目。本人也自己更新自己的googlescholar的
在谷歌学术数据库的年度高引用率出版物列表中,与COVID-19相关的论文已经让人工智能研究黯然失色。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新冠论文于2020年初发表在《柳叶刀》上,迄今已获得了超过3万次的引用。
WoS和谷歌学术在计算一篇论文的引用量的时候,是基于自家的数据库里有多少论文引用了这篇论文,基数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也很自然。这个差异主要是论文收录范围不同导致,至于说时效性,个人认为影响有限。
Google学术搜索是一项免费服务,可以帮助快速寻找学术资料,如专家评审文献、论文、书籍、预印本、摘要以及技术报告。作为此次扩展的一部分,Google学术搜索在索引中涵盖了来自多方的信息,信息来源包括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资讯,主要大学发表的学术期刊、公开的学术期刊、中国...
虫虫好,我给老师整理文章引用次数,在谷歌学术上不显示次数,但是我在用谷歌搜索时显示了次数,怎么回事啊?
论文引用论文的引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谷歌学术找到,在被引用次数下面。但是这个方法一个小的缺点有时候某些论文不会显示,这个是真的有可能出现的,可能是谷歌方面的原因,所以建议大家每个人隔一个月查看自己的论文引用情况,及时更新。
写论文时,调整文献引用格式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通过谷歌学术引用则大大简化了这一过程。找到需要的文献后,并不需要打开,只要点击文章下方的引号【”】,就会弹出多种引用格式,选择其一,复制粘贴到你的论文中就可以啦。
本文不仅因为其引用数量众多而引人注目,而且因为引用次数与2019年Google学术搜索指标报告中引用数量最多的第二篇自然论文之间存在差异超过10,000。由图灵奖得主,YannLeCun,YoshuaBengio和GeoffreyHinton(统称为“AI的教父”)撰写的论文是对人工智能技术潜力的开创性回顾。
评估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一直存在重大争议,现在最常用、最简单且能数据化表示的做法就是看其发表的SCI论文数据,包括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以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从百度百科可以查到SCI影响因子的定义: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