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南至今感念恩师。1984年,龚晓南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浙江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我省培养出第一位博士的消息。博士毕业后不久,龚晓南到日本名古屋参加国际会议,亲身体验了高速公路、新干线和让他叹为观止的地下商场。巨大的技术差距让龚晓南
龚晓南作报告真正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从1978年他考入浙江大学研究生时算起。那一年新中国恢复了后首次研究生考试。进入浙大后,他师从曾国熙教授,曾国熙是当时中国岩土工程领域为数不多的留…
龚晓南院士和团队成员在一起。卢绍庆摄浙江在线1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曾杨希董洁通讯员柯溢能吴雅兰)他是浙江省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是中国岩土工程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龚晓南及其团队成员,在复合地基领域历时30年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从...
1996年,龚晓南在杭州组织了一场全国复合地基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相关论文结集出版。“出版社给论文集定价80元一本,我们都觉得太贵。出乎意料的是,会议还没开完,书已买不到了。”龚晓南说,当时人们不怕贵,因为这是新东西,在工程中有用。
”龚晓南说,曾先生也非常重视工程实践,常带学生去工地,大家结合工程去学习。谈到这次获奖,龚晓南说,团队围绕复合地基已经开展了30年的研究和实践,这期间他本人指导关于复合地基领域的博士论文26篇,硕士论文28篇。
人物小传龚晓南,1944年生,浙江金华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参与...
龚晓南:“把脉问诊”地基40年.他是浙江省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地基,建筑之“根”。.国内大量分布着各种软弱地基、不良地基,如何在这样的地基上修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探索与研究...
人物名片龚晓南,1944年10月生。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人。1967年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从事道路、桥梁、土建等工程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工作。1981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9月获博士学位...
大半辈子在跟泥巴打交道——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龚晓南2019-03-2509:46:57杭州网浙江日报记者曾福泉通讯员柯溢能吴雅兰早春,在...
龚晓南组织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生7人参与的“突击队”赶赴厦门,通过对当地地质特点的调研和岩土结构、性能的精确测量和计算,龚晓南和他的团队顺利完成了第一个基坑工程,“因为那时候没有手册、指南等参考用书,所以我们当时做的计算书,都被当地
”龚晓南至今感念恩师。1984年,龚晓南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浙江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我省培养出第一位博士的消息。博士毕业后不久,龚晓南到日本名古屋参加国际会议,亲身体验了高速公路、新干线和让他叹为观止的地下商场。巨大的技术差距让龚晓南
龚晓南作报告真正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从1978年他考入浙江大学研究生时算起。那一年新中国恢复了后首次研究生考试。进入浙大后,他师从曾国熙教授,曾国熙是当时中国岩土工程领域为数不多的留…
龚晓南院士和团队成员在一起。卢绍庆摄浙江在线1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曾杨希董洁通讯员柯溢能吴雅兰)他是浙江省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是中国岩土工程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龚晓南及其团队成员,在复合地基领域历时30年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从...
1996年,龚晓南在杭州组织了一场全国复合地基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相关论文结集出版。“出版社给论文集定价80元一本,我们都觉得太贵。出乎意料的是,会议还没开完,书已买不到了。”龚晓南说,当时人们不怕贵,因为这是新东西,在工程中有用。
”龚晓南说,曾先生也非常重视工程实践,常带学生去工地,大家结合工程去学习。谈到这次获奖,龚晓南说,团队围绕复合地基已经开展了30年的研究和实践,这期间他本人指导关于复合地基领域的博士论文26篇,硕士论文28篇。
人物小传龚晓南,1944年生,浙江金华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参与...
龚晓南:“把脉问诊”地基40年.他是浙江省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地基,建筑之“根”。.国内大量分布着各种软弱地基、不良地基,如何在这样的地基上修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探索与研究...
人物名片龚晓南,1944年10月生。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人。1967年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从事道路、桥梁、土建等工程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工作。1981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9月获博士学位...
大半辈子在跟泥巴打交道——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龚晓南2019-03-2509:46:57杭州网浙江日报记者曾福泉通讯员柯溢能吴雅兰早春,在...
龚晓南组织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生7人参与的“突击队”赶赴厦门,通过对当地地质特点的调研和岩土结构、性能的精确测量和计算,龚晓南和他的团队顺利完成了第一个基坑工程,“因为那时候没有手册、指南等参考用书,所以我们当时做的计算书,都被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