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C:本校编号:10652论文题目:法律服从的形而上难题——以二战“告密者”案为例研究生姓名学号:20060301010007校内指导教师姓名:张校外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申请学位等级:论文提交日期:2009论文答辩日期:独创性声明本人...
偏离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争.【摘要】:H.L.A哈特与朗·L.富勒“告密者案件”之争,源于双方对拉德布鲁赫“转向”的认识和《哈佛法律评论》对案件的错误报道。.论战双方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之争,在此争点上被转换成了应该选择何种方案...
案例二告密者案【基本案情】本部分的案例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拉德布鲁赫根据纳粹时期的真实案件归纳的“告密者案”,二是哈特根据当时纳粹时期的报道在其著作中引述的案件,三是富勒结合上述案件以及哈特等人对拉德布鲁赫的批判和争论而虚构的案例,一般称为“怨毒告密者案”。
【书摘】富勒|《法律的道德性》-怨毒告密者的难题《法律的道德性》《TheMoralityofLaw》[美]朗·L·富勒著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11---在紫衫党当政期间,我们实际上处在法治的空白时期。取代法治政…
2011年,一位匿名告密者揭发茂名的研究组对数据进行了伪造。随后,大学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有四十多篇论文的图片造假,成为当时科学界最轰动的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茂明被撤稿的论文中,很多都有高引用。
因为31篇论文被撤,皮耶罗老爷子现在也“荣登”全世界撤稿排行榜前20位:不知有没有相关领域的读者释疑一下)在被揭发之前(2010年),他在液体治疗领域尤其是胶体治疗领域是超级大腕。
所谓“拉德布鲁赫公式”,是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在1946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法律的不法和超法律的法》中提出的:凡是正义根本不被追求的地方,凡是构成正义的核心——平等在实在法制定过程中有意不被承认的地方,法律不仅仅是不正确的法,甚至根本就缺乏法的性质。
造假的科学:我是如何编造数据,成为学术大师的.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荷兰心理学家德里克·斯塔佩尔(DiederikStapel)犯下了史上最大的学术造假案。.(图片:KoosBreukel/TheNewYorkTimes).编辑的话:一个聪明的心理学家凭借精湛的造假手法,在顶级期刊上...
如何对待时代的秘密警察和告密行为把这段潜藏的记忆露出来,并不是再次把那些曾经迫不得已助纣为的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他们推上审判台。
摘要:“毕福剑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数位时代下,公众人物隐私权和传播自由权两者之间的思考。本文首先对新闻事件做了简单的梳理...
UDC:本校编号:10652论文题目:法律服从的形而上难题——以二战“告密者”案为例研究生姓名学号:20060301010007校内指导教师姓名:张校外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申请学位等级:论文提交日期:2009论文答辩日期:独创性声明本人...
偏离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争.【摘要】:H.L.A哈特与朗·L.富勒“告密者案件”之争,源于双方对拉德布鲁赫“转向”的认识和《哈佛法律评论》对案件的错误报道。.论战双方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之争,在此争点上被转换成了应该选择何种方案...
案例二告密者案【基本案情】本部分的案例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拉德布鲁赫根据纳粹时期的真实案件归纳的“告密者案”,二是哈特根据当时纳粹时期的报道在其著作中引述的案件,三是富勒结合上述案件以及哈特等人对拉德布鲁赫的批判和争论而虚构的案例,一般称为“怨毒告密者案”。
【书摘】富勒|《法律的道德性》-怨毒告密者的难题《法律的道德性》《TheMoralityofLaw》[美]朗·L·富勒著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11---在紫衫党当政期间,我们实际上处在法治的空白时期。取代法治政…
2011年,一位匿名告密者揭发茂名的研究组对数据进行了伪造。随后,大学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有四十多篇论文的图片造假,成为当时科学界最轰动的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茂明被撤稿的论文中,很多都有高引用。
因为31篇论文被撤,皮耶罗老爷子现在也“荣登”全世界撤稿排行榜前20位:不知有没有相关领域的读者释疑一下)在被揭发之前(2010年),他在液体治疗领域尤其是胶体治疗领域是超级大腕。
所谓“拉德布鲁赫公式”,是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在1946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法律的不法和超法律的法》中提出的:凡是正义根本不被追求的地方,凡是构成正义的核心——平等在实在法制定过程中有意不被承认的地方,法律不仅仅是不正确的法,甚至根本就缺乏法的性质。
造假的科学:我是如何编造数据,成为学术大师的.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荷兰心理学家德里克·斯塔佩尔(DiederikStapel)犯下了史上最大的学术造假案。.(图片:KoosBreukel/TheNewYorkTimes).编辑的话:一个聪明的心理学家凭借精湛的造假手法,在顶级期刊上...
如何对待时代的秘密警察和告密行为把这段潜藏的记忆露出来,并不是再次把那些曾经迫不得已助纣为的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他们推上审判台。
摘要:“毕福剑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数位时代下,公众人物隐私权和传播自由权两者之间的思考。本文首先对新闻事件做了简单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