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这是一起论文研究成果抢发的事件。付向东教授6月25日发在Nature封面上的论文中的思路在2年前去中科院神经所做报告时被神经所研究员杨...
简单来说,这是一起论文研究成果抢发的事件。付向东教授6月25日发在Nature封面上的论文中的思路在2年前去中科院神经所做报告时被神经所研究员杨辉听取,后来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一遍,却抢先4月30日在Cell上发表了。
2016年付向东在厦门大学讲述神经元再生方面的工作,图片来自xmu.edu撰文|叶水送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国际知名生物学家付向东与中科院神经所科研新星杨辉之间的论文争议曝光已有一个多月。
上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付向东教授,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教授学术剽窃、造假的事件,登上知乎热搜,引发热议。.此次的直接原因是两篇关于通过敲降PTBP1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付向东论文于6月发表于Nature杂志(左...
目前在与Cell沟通补遗,致谢付向东的贡献并致歉。截至目前,付向东还未做出回应。学术抄袭事件回顾6月25日,付向东教授的一篇关于通过敲降PTBP1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论文登上了Nature封面,而且早在2018年11月12日就已投稿。
付向东有很多关于ptbp1的文章,他们课题组第一篇ptbp1诱导非神经细胞变成神经元的文章发表在2013年的Cell,而杨辉课题组之前从来没有关于ptbp1的文章;.但是是不是就能肯定杨辉课题组是抄袭了?.也不是的,根据付之前发的文章,也可能可以想到这个idea,虽然...
而从付向东教授列出的科学数据证据及多位该行业专业人员的言论和态度中不难看出,杨辉论文抄袭嫌疑重大。如果杨辉抄袭事件属实,那么这种行为属实是给祖国、给真正醉心于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抹黑。这种诚信丧失的行为,并不是没有先例。
付向东:4月初杨辉论文即将发表的前几天,通过第三方我第一次得知杨辉在进行类似工作。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到神经所与蒲慕明所长交流我的工作,包括2018年6月在神经所做的报告。直到2019年暑假期间,我还与蒲慕明交流我们的审稿情况的进展...
而付向东团队是在2018年11月12日投稿Nature的。杨辉回应:信纯属污蔑事件发生后,医学媒体BioArt联系到了杨辉团队,而当事人在本周也终于做出了回应,称信纯属污蔑,自己使用的是和付向东教授不同的新技术。
Gitler是付向东团队与杨辉团队两篇Nature投稿论文的审稿人。他表示,2018年11月时,他曾经评审付向东团队的论文,当时建议补充更多的实验。过了四个月后,杨辉团队的论文提交到Nature,且跟付向东团队的论文结论相似。
简单来说,这是一起论文研究成果抢发的事件。付向东教授6月25日发在Nature封面上的论文中的思路在2年前去中科院神经所做报告时被神经所研究员杨...
简单来说,这是一起论文研究成果抢发的事件。付向东教授6月25日发在Nature封面上的论文中的思路在2年前去中科院神经所做报告时被神经所研究员杨辉听取,后来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一遍,却抢先4月30日在Cell上发表了。
2016年付向东在厦门大学讲述神经元再生方面的工作,图片来自xmu.edu撰文|叶水送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国际知名生物学家付向东与中科院神经所科研新星杨辉之间的论文争议曝光已有一个多月。
上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付向东教授,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杨辉教授学术剽窃、造假的事件,登上知乎热搜,引发热议。.此次的直接原因是两篇关于通过敲降PTBP1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付向东论文于6月发表于Nature杂志(左...
目前在与Cell沟通补遗,致谢付向东的贡献并致歉。截至目前,付向东还未做出回应。学术抄袭事件回顾6月25日,付向东教授的一篇关于通过敲降PTBP1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论文登上了Nature封面,而且早在2018年11月12日就已投稿。
付向东有很多关于ptbp1的文章,他们课题组第一篇ptbp1诱导非神经细胞变成神经元的文章发表在2013年的Cell,而杨辉课题组之前从来没有关于ptbp1的文章;.但是是不是就能肯定杨辉课题组是抄袭了?.也不是的,根据付之前发的文章,也可能可以想到这个idea,虽然...
而从付向东教授列出的科学数据证据及多位该行业专业人员的言论和态度中不难看出,杨辉论文抄袭嫌疑重大。如果杨辉抄袭事件属实,那么这种行为属实是给祖国、给真正醉心于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抹黑。这种诚信丧失的行为,并不是没有先例。
付向东:4月初杨辉论文即将发表的前几天,通过第三方我第一次得知杨辉在进行类似工作。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到神经所与蒲慕明所长交流我的工作,包括2018年6月在神经所做的报告。直到2019年暑假期间,我还与蒲慕明交流我们的审稿情况的进展...
而付向东团队是在2018年11月12日投稿Nature的。杨辉回应:信纯属污蔑事件发生后,医学媒体BioArt联系到了杨辉团队,而当事人在本周也终于做出了回应,称信纯属污蔑,自己使用的是和付向东教授不同的新技术。
Gitler是付向东团队与杨辉团队两篇Nature投稿论文的审稿人。他表示,2018年11月时,他曾经评审付向东团队的论文,当时建议补充更多的实验。过了四个月后,杨辉团队的论文提交到Nature,且跟付向东团队的论文结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