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学术论文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2014年02月21日11:30:00《世界宗教文化》佛教的产生与其它宗教一样,也是对于人类死亡与人生问题的回应。佛陀当初的悟道,就是力图在印度流行的各种宗教解脱的方法...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学术论文段德智:对死亡现象的宗教学思考2011年07月15日15:35:00爱思想网二、中国道教的死亡观:从“全生避死”到“长生不死”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死亡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死亡观在许多方面...
香海正觉莲社社长、香港观宗寺方丈宏明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海峡暨港澳佛教分论坛”在福建莆田…
死亡观部分,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藏族对死亡的认识,其次是临终前后事宜和各种葬式的解释,最后阐述了由藏传佛教死亡观而得的启示。在论文的最后,对藏族传统生死观的形成作了分析,并对其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并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藏族传统生死观应有所自我超越。
佛教关于死亡的看法,都在这里了!(资料图)文:多识仁波切任何一种生命都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寿命在减少。流失的岁月,永远不会再有。人人都像判了死缓的罪人,一天天...
01佛教,填补了中国人精神世界最后的缺口在信仰问题上,儒家回避死亡,需要佛道两教来补位。道教追求长生,实际上是用否定死亡来解决生死问题。但是,死后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没办法逃避…
既然佛教戒杀众生,但对一般认定为生物的植物并不戒止,这是什么道理呢?要探讨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知道:佛教中是如何界定众生。众生,梵语称为补特伽罗;《瑜伽师地论》解释说:“补特伽罗者,谓能数数往取诸趣,无厌足故。
研究佛教思想的论文为数甚多,结集成集者有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4)、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1982)、张曼涛《佛教思想文集》(1980)、霍韬晦《绝对与圆融》(1986)、《法尊法师论文集》(1990)、印顺《妙云集》及佛光山1978—1996年
2019级信息管理学院肖荷荣【指导老师评语】作者以《论语》与《斐多》两部经典的阅读经验,讨论其中的生死观。关于这两部经典的生死观并不全然是授课内容,作者选取的主题体现了他自主学习的成果,值得鼓励。
此外,超个人心理学与佛教的死亡法相似,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本文将从「超感官知觉」来看超个人心理学与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佛性如何可能成为临终关怀或宗教心理辅导。.二、超心理学的濒死经验与超感官知觉.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学术论文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2014年02月21日11:30:00《世界宗教文化》佛教的产生与其它宗教一样,也是对于人类死亡与人生问题的回应。佛陀当初的悟道,就是力图在印度流行的各种宗教解脱的方法...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学术论文段德智:对死亡现象的宗教学思考2011年07月15日15:35:00爱思想网二、中国道教的死亡观:从“全生避死”到“长生不死”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死亡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死亡观在许多方面...
香海正觉莲社社长、香港观宗寺方丈宏明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海峡暨港澳佛教分论坛”在福建莆田…
死亡观部分,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藏族对死亡的认识,其次是临终前后事宜和各种葬式的解释,最后阐述了由藏传佛教死亡观而得的启示。在论文的最后,对藏族传统生死观的形成作了分析,并对其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并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藏族传统生死观应有所自我超越。
佛教关于死亡的看法,都在这里了!(资料图)文:多识仁波切任何一种生命都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寿命在减少。流失的岁月,永远不会再有。人人都像判了死缓的罪人,一天天...
01佛教,填补了中国人精神世界最后的缺口在信仰问题上,儒家回避死亡,需要佛道两教来补位。道教追求长生,实际上是用否定死亡来解决生死问题。但是,死后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没办法逃避…
既然佛教戒杀众生,但对一般认定为生物的植物并不戒止,这是什么道理呢?要探讨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知道:佛教中是如何界定众生。众生,梵语称为补特伽罗;《瑜伽师地论》解释说:“补特伽罗者,谓能数数往取诸趣,无厌足故。
研究佛教思想的论文为数甚多,结集成集者有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4)、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1982)、张曼涛《佛教思想文集》(1980)、霍韬晦《绝对与圆融》(1986)、《法尊法师论文集》(1990)、印顺《妙云集》及佛光山1978—1996年
2019级信息管理学院肖荷荣【指导老师评语】作者以《论语》与《斐多》两部经典的阅读经验,讨论其中的生死观。关于这两部经典的生死观并不全然是授课内容,作者选取的主题体现了他自主学习的成果,值得鼓励。
此外,超个人心理学与佛教的死亡法相似,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本文将从「超感官知觉」来看超个人心理学与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佛性如何可能成为临终关怀或宗教心理辅导。.二、超心理学的濒死经验与超感官知觉.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