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东睿说,这是一条水到渠成的路,“一个年轻人进来,可能前10年都在玩命做基础性研究,但这毕竟是个应用科学,你研究再先进,文章发了几十篇,专利申请几十项,这个时候你说我的技术用不上,这个故事就不完整。
范东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中科睿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2005年前后,毕业留所的范东睿开始了众核芯片技术路线的研究,继而开展了高通量计算方向的工作,这个选择的价值在日后不断凸显。
学术成就方面,范东睿博士在MICRO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在国内外应邀做学术报告3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
范东睿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高光荣,受高光荣教授数据流思想的熏陶,范东睿一直专注于数据流、高通量众核体系结构领域的研究,潜心十余年后创业,中科睿芯的多个产品
范东睿说,在5G智能物联时代,网络连接并发与计算载荷将提升10000倍,要想改变对国外信息基础设施核心器件的依赖,必须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转变为具备更强吞吐能力的“信息高铁”的基础设施构建上来,提供以高通量众核芯片与系统为核心技术的高吞吐
”范东睿说,随着数字时代的推移与智能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处理对计算的需求面临着从HPC(高性能计算)向HTC的变迁,HTC应用的爆发或已到来。
范东睿博士于2005年从中科院计算所博士毕业,隔年便获聘为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并于2010年12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处理器结构实验室主任、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众核处理器以及高通量处理器设计。
范东睿博士于2005年从中科院计算所博士毕业,隔年便获聘为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并于2010年12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处理器结构实验室主任、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众核处理器以及高通量处理器设计。
范东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范东睿,中科院特聘研究员(骨干人才),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计算所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包括MICRO、HPCA等在内的国际知名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0余项。
仔细读了李国杰院士的《学术论文选集序言》,令人钦佩和感动。李院士在美国读博士与博士后期间被同学戏称为“论文机器”,在1980年代就发表AAAI、ISCA、IEEEComputer、IEEETransactionsonComputer一系列顶会…
”范东睿说,这是一条水到渠成的路,“一个年轻人进来,可能前10年都在玩命做基础性研究,但这毕竟是个应用科学,你研究再先进,文章发了几十篇,专利申请几十项,这个时候你说我的技术用不上,这个故事就不完整。
范东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中科睿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2005年前后,毕业留所的范东睿开始了众核芯片技术路线的研究,继而开展了高通量计算方向的工作,这个选择的价值在日后不断凸显。
学术成就方面,范东睿博士在MICRO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在国内外应邀做学术报告3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
范东睿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高光荣,受高光荣教授数据流思想的熏陶,范东睿一直专注于数据流、高通量众核体系结构领域的研究,潜心十余年后创业,中科睿芯的多个产品
范东睿说,在5G智能物联时代,网络连接并发与计算载荷将提升10000倍,要想改变对国外信息基础设施核心器件的依赖,必须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转变为具备更强吞吐能力的“信息高铁”的基础设施构建上来,提供以高通量众核芯片与系统为核心技术的高吞吐
”范东睿说,随着数字时代的推移与智能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处理对计算的需求面临着从HPC(高性能计算)向HTC的变迁,HTC应用的爆发或已到来。
范东睿博士于2005年从中科院计算所博士毕业,隔年便获聘为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并于2010年12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处理器结构实验室主任、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众核处理器以及高通量处理器设计。
范东睿博士于2005年从中科院计算所博士毕业,隔年便获聘为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并于2010年12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处理器结构实验室主任、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众核处理器以及高通量处理器设计。
范东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范东睿,中科院特聘研究员(骨干人才),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计算所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包括MICRO、HPCA等在内的国际知名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0余项。
仔细读了李国杰院士的《学术论文选集序言》,令人钦佩和感动。李院士在美国读博士与博士后期间被同学戏称为“论文机器”,在1980年代就发表AAAI、ISCA、IEEEComputer、IEEETransactionsonComputer一系列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