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即佛性,烦恼即菩提——《无风之树》中的“暖玉”与《续玄怪录》中的“锁骨菩萨”形象比较闫敏【摘要】:《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锐1994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上)王雷泉(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各位法师、各位营员:1993年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举行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到现在已经十七年了。
王雷泉:“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上)(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各位法师、各位营员:1993年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举行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到现在已经十七年了。
王雷泉:“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要用无念的般若行使我们直了成佛。.圣严法师在《六祖坛经的思想》中,特别强调无念法门就是《坛经》的修行法门。.以无念法门为核心,展开“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道三纲领...
赖永海: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2011年12月26日11:28:00《世界宗教研究》.点击:0次.(资料图片).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天台、华严两宗的佛性思想及其异同。.文章认为天台宗佛性思想的最大特点在其一反佛性至善的传统看法,而...
济群法师:烦恼即菩提(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解脱自在的人生(心经的人生智慧)...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我在博士论文《烦恼即菩提:天台宗“性恶”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咖年)中对“性恶法门”有详尽的研究,读者诸君若有兴趣,不妨参阅(本博士论文已被纳入上海玉佛寺的“觉群佛学博士文库”,将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于今年年底出版)。
第六意识(妄想心)就会调服,达到知行合一,所有习气烦恼如实地回向真心,烦恼即菩提,于是不再会被习气所烦恼,反而会以习气、业缘为方便度化众生。烦恼众生度尽,八识心就完全返归清净无漏之真心,佛土就完全清净了,此时真佛出世,无法...
作为禅宗的经典,《六祖坛经》(又称《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为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着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及后代佛徒的着作只能被称为“论”,以《坛经》冠名惠能的言教...
所以六祖在前面就曾对薛简说过“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凡夫所具备的,菩提是果地佛才具备的,而两者也是共性无二,只是作用不同,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一转即是,并不需要把烦恼灭掉,再把“菩提”培养起来,这样的“灭凡成圣”属于小乘见解,一灭一成已经是有生有灭了,或者说已经是...
人性即佛性,烦恼即菩提——《无风之树》中的“暖玉”与《续玄怪录》中的“锁骨菩萨”形象比较闫敏【摘要】:《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锐1994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上)王雷泉(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各位法师、各位营员:1993年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举行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到现在已经十七年了。
王雷泉:“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上)(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各位法师、各位营员:1993年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举行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到现在已经十七年了。
王雷泉:“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要用无念的般若行使我们直了成佛。.圣严法师在《六祖坛经的思想》中,特别强调无念法门就是《坛经》的修行法门。.以无念法门为核心,展开“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道三纲领...
赖永海: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2011年12月26日11:28:00《世界宗教研究》.点击:0次.(资料图片).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天台、华严两宗的佛性思想及其异同。.文章认为天台宗佛性思想的最大特点在其一反佛性至善的传统看法,而...
济群法师:烦恼即菩提(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解脱自在的人生(心经的人生智慧)...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我在博士论文《烦恼即菩提:天台宗“性恶”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咖年)中对“性恶法门”有详尽的研究,读者诸君若有兴趣,不妨参阅(本博士论文已被纳入上海玉佛寺的“觉群佛学博士文库”,将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于今年年底出版)。
第六意识(妄想心)就会调服,达到知行合一,所有习气烦恼如实地回向真心,烦恼即菩提,于是不再会被习气所烦恼,反而会以习气、业缘为方便度化众生。烦恼众生度尽,八识心就完全返归清净无漏之真心,佛土就完全清净了,此时真佛出世,无法...
作为禅宗的经典,《六祖坛经》(又称《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为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着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及后代佛徒的着作只能被称为“论”,以《坛经》冠名惠能的言教...
所以六祖在前面就曾对薛简说过“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凡夫所具备的,菩提是果地佛才具备的,而两者也是共性无二,只是作用不同,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一转即是,并不需要把烦恼灭掉,再把“菩提”培养起来,这样的“灭凡成圣”属于小乘见解,一灭一成已经是有生有灭了,或者说已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