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载客蜀郡”(《去蜀》)的日子里,与杜甫关系最密切,感情最深厚的当首推严武。拘不完全统计,“在杜甫的诗集中,有关严武的诗为赠友诗之最,凡35首,占杜诗总量的四十分之一。
杜甫《月夜》抒情赠友离别诗赏析.今夜鄜州月②,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③。.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④。.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⑤。.①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等。.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
以上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杜甫注视“偶像”的目光里,该有多少的和钦敬。所以,在分别多年之后,杜甫曾多次写诗回忆这段日子。李杜携手畅游洛阳,谈诗论文,当然,更少不了举杯畅饮。就像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所写的:“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两人纵情谈诗论文,切磋诗歌技艺,颇感相见恨晚。.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初秋,杜甫到鲁郡(今兖州)拜访李白,相约同游齐鲁,访道寻仙。.一个日静无云的秋日,他们迎着南飞的雁群,骑马前往鲁城北郭,寻访隐居此地的朋友范十。.城北秋草丰茂,路径...
交情老更亲——读高适赠杜甫的两首诗在盛唐诗人高适(700?—765)的集子里,有两首赠杜甫(712—770)的诗,杜甫均有回应,读起来很有兴味。高诗云: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赠杜二拾遗》人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1][2]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天宝三载夏,李白与杜甫首次相见,结伴打猎;次年,他们二度小聚;之后便各自沉浮于命运,无缘再会。文士往来原本平常,尤其在骑马仗剑走天涯的唐代。但因为当事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这段交往便被后人越来越关注。
杜甫一生儒行,但是晚年确又转崇佛教,考其缘由,实因其人生坎坷,困于命运之多骞,同时儒门工夫陵夷,不能提供有效资源以安身立命,故转向佛教。自儒家工夫检讨之,一则鹜外而遗内,有用无体,只将儒家视为一种个人职业与国家制度的安排,全然不关心性修证;二则性情非狂即苦,始终不...
在“五载客蜀郡”(《去蜀》)的日子里,与杜甫关系最密切,感情最深厚的当首推严武。拘不完全统计,“在杜甫的诗集中,有关严武的诗为赠友诗之最,凡35首,占杜诗总量的四十分之一。
杜甫《月夜》抒情赠友离别诗赏析.今夜鄜州月②,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③。.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④。.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⑤。.①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等。.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
以上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杜甫注视“偶像”的目光里,该有多少的和钦敬。所以,在分别多年之后,杜甫曾多次写诗回忆这段日子。李杜携手畅游洛阳,谈诗论文,当然,更少不了举杯畅饮。就像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所写的:“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两人纵情谈诗论文,切磋诗歌技艺,颇感相见恨晚。.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初秋,杜甫到鲁郡(今兖州)拜访李白,相约同游齐鲁,访道寻仙。.一个日静无云的秋日,他们迎着南飞的雁群,骑马前往鲁城北郭,寻访隐居此地的朋友范十。.城北秋草丰茂,路径...
交情老更亲——读高适赠杜甫的两首诗在盛唐诗人高适(700?—765)的集子里,有两首赠杜甫(712—770)的诗,杜甫均有回应,读起来很有兴味。高诗云: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赠杜二拾遗》人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1][2]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天宝三载夏,李白与杜甫首次相见,结伴打猎;次年,他们二度小聚;之后便各自沉浮于命运,无缘再会。文士往来原本平常,尤其在骑马仗剑走天涯的唐代。但因为当事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这段交往便被后人越来越关注。
杜甫一生儒行,但是晚年确又转崇佛教,考其缘由,实因其人生坎坷,困于命运之多骞,同时儒门工夫陵夷,不能提供有效资源以安身立命,故转向佛教。自儒家工夫检讨之,一则鹜外而遗内,有用无体,只将儒家视为一种个人职业与国家制度的安排,全然不关心性修证;二则性情非狂即苦,始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