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杜甫像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21年第5期,责任编辑陈斐,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摘要杜甫七律中有将近一半篇目,出句的落脚字都是平上去入四声递用,使不同的声调错综起来,扩展了音域,提高了变频,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参差之美。
据杜甫年谱记载,杜甫出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其间,杜甫在天宝五年(746)35岁时从山东来到陕西长安,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48岁时离开长安,前后在陕西长安生活近十三年时间,长安生活直接影响了杜甫写作风格和思想
杜甫晚年的写作,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老”所含容的美学境界,包括风格上的老健苍劲、技巧上的稳妥成熟、修辞上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上的自由超脱与自适性等方面。后人眼中的杜甫及学杜所着眼之处,也不外乎就是这些特点。
杜甫作诗,则慢工出细活:改罢长吟,一字不苟。于是李白和杜甫相互之间赠诗,就对方作诗的风格互相开玩笑(讥嘲)。杜甫作诗要和李白“重与细论文”,说李白作诗太粗线条,虽然潇洒,却失…
自杜甫以后,经宋代诗歌批评广泛运用,终于在明人杨慎手中得到理论总结,成为清代流行的诗美概念。.其美学意涵大致包括风格上的老健苍劲、技巧上的稳妥成熟、修辞上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上的自由超脱与自适性四个方面②。.杜甫因对“老”的标举及...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个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
杜甫重儒,感叹的是国家衰落,始终怀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希望入世。儒和道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决定了李白的率性肆恣和杜甫的深沉凝重。李白用生命追求浪漫,杜甫则用诗歌书写现实血泪。时代选择,历史选择深刻。
摘要:纵观中国文学,不难发现,忧患意识是始终贯穿其发展脉络中的。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忧患出发,对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其根源进行了论述。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1][2]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赵孟頫杜甫像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21年第5期,责任编辑陈斐,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摘要杜甫七律中有将近一半篇目,出句的落脚字都是平上去入四声递用,使不同的声调错综起来,扩展了音域,提高了变频,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参差之美。
据杜甫年谱记载,杜甫出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其间,杜甫在天宝五年(746)35岁时从山东来到陕西长安,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48岁时离开长安,前后在陕西长安生活近十三年时间,长安生活直接影响了杜甫写作风格和思想
杜甫晚年的写作,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老”所含容的美学境界,包括风格上的老健苍劲、技巧上的稳妥成熟、修辞上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上的自由超脱与自适性等方面。后人眼中的杜甫及学杜所着眼之处,也不外乎就是这些特点。
杜甫作诗,则慢工出细活:改罢长吟,一字不苟。于是李白和杜甫相互之间赠诗,就对方作诗的风格互相开玩笑(讥嘲)。杜甫作诗要和李白“重与细论文”,说李白作诗太粗线条,虽然潇洒,却失…
自杜甫以后,经宋代诗歌批评广泛运用,终于在明人杨慎手中得到理论总结,成为清代流行的诗美概念。.其美学意涵大致包括风格上的老健苍劲、技巧上的稳妥成熟、修辞上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上的自由超脱与自适性四个方面②。.杜甫因对“老”的标举及...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个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
杜甫重儒,感叹的是国家衰落,始终怀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希望入世。儒和道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决定了李白的率性肆恣和杜甫的深沉凝重。李白用生命追求浪漫,杜甫则用诗歌书写现实血泪。时代选择,历史选择深刻。
摘要:纵观中国文学,不难发现,忧患意识是始终贯穿其发展脉络中的。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忧患出发,对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其根源进行了论述。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1][2]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