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动力吸振器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驾驶人员和乘客对汽车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载货车而言,还要求其在运输过程中能起到保护货物的作用。鉴于此背景下,为了提高乘员的舒适...
摘要:在探讨动力吸振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阻尼式动力吸振器DVA(DynamicVibrationAbsorber),并将其应用于某轻型客车的动力传动系统中.试验证明,该动力吸振器能有效地控制该车动力总成…
动力吸振器在解决车内轰鸣中的应用-第55卷第1期V0I_55No.1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AGRICULTURALEQ...首页文档视频音频文集文档
动力吸振器在汽车半轴减振减噪上的应用.1噪声和振动问题分析问题车转速在2400rmin-1和3800rmin-1左右时,车内有明显的轰鸣声,严重影响了车内人员的乘坐体验。.为此,对问题车进行整车…
目前,采用动力吸振器是抑制结构振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传统的被动吸振器仅在窄频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且其减振性能受自身质量、阻尼等物理参数的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被动吸振器在振动抑制中的应用。针对汽车发动机周期性...
摘要:动态吸振器是一种典型的主动振动控制系统,在汽车振动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对动力总成右悬置车身连接点进行IPI(InputPointInertance)分析时,发现在特定频率下该连接点具有较大的振动峰值。
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根据以上动力吸振器理论,现设计了一个固有频率为60Hz的动力吸振器,用于某制冷机的减振。由于受到安装环境、尺寸等条件的限制,动力吸振器的结构如图3,由上下两片板弹簧和中间夹着一个质量环构成。
1.2动力吸振器的国内外研究概况1.2.1被动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概况自1902年Frahm发明了动力吸振器以来,至今己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它结构简单,又能有效地抑制频率变化较小的结构或设备的振动,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被动式动力吸振器的
粘滞流体阻尼器与粘弹性阻尼器相比,受激励频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小。这些优点表明粘滞流体阻尼器作为一种动力吸振器,在结构的抗震和抗风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肛M州。
吸振器在浮筏上减振应用的有限元分析实验力学,23(5):387-395,2008姚静静,江万权,龚兴龙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修饰对磁流变弹性体磁流变效应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8(6):609–613,2008王莲花,龚兴龙,倪正超,徐振邦,张鲲,陈海波
主动动力吸振器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驾驶人员和乘客对汽车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载货车而言,还要求其在运输过程中能起到保护货物的作用。鉴于此背景下,为了提高乘员的舒适...
摘要:在探讨动力吸振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阻尼式动力吸振器DVA(DynamicVibrationAbsorber),并将其应用于某轻型客车的动力传动系统中.试验证明,该动力吸振器能有效地控制该车动力总成…
动力吸振器在解决车内轰鸣中的应用-第55卷第1期V0I_55No.1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AGRICULTURALEQ...首页文档视频音频文集文档
动力吸振器在汽车半轴减振减噪上的应用.1噪声和振动问题分析问题车转速在2400rmin-1和3800rmin-1左右时,车内有明显的轰鸣声,严重影响了车内人员的乘坐体验。.为此,对问题车进行整车…
目前,采用动力吸振器是抑制结构振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传统的被动吸振器仅在窄频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且其减振性能受自身质量、阻尼等物理参数的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被动吸振器在振动抑制中的应用。针对汽车发动机周期性...
摘要:动态吸振器是一种典型的主动振动控制系统,在汽车振动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对动力总成右悬置车身连接点进行IPI(InputPointInertance)分析时,发现在特定频率下该连接点具有较大的振动峰值。
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根据以上动力吸振器理论,现设计了一个固有频率为60Hz的动力吸振器,用于某制冷机的减振。由于受到安装环境、尺寸等条件的限制,动力吸振器的结构如图3,由上下两片板弹簧和中间夹着一个质量环构成。
1.2动力吸振器的国内外研究概况1.2.1被动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概况自1902年Frahm发明了动力吸振器以来,至今己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它结构简单,又能有效地抑制频率变化较小的结构或设备的振动,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被动式动力吸振器的
粘滞流体阻尼器与粘弹性阻尼器相比,受激励频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小。这些优点表明粘滞流体阻尼器作为一种动力吸振器,在结构的抗震和抗风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肛M州。
吸振器在浮筏上减振应用的有限元分析实验力学,23(5):387-395,2008姚静静,江万权,龚兴龙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修饰对磁流变弹性体磁流变效应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8(6):609–613,2008王莲花,龚兴龙,倪正超,徐振邦,张鲲,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