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总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长度大于500米的沟道约有27万条。由于黄土孔隙度较大、质地疏松、透水性强,具有较高湿陷性,抗冲刷能力差,加之降雨比较集中,导致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6.67%,同时黄土高原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黄土高原地理区位示意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李宗善1,杨磊1,*,王国梁2,侯建3,信忠保3,刘国华1,傅伯杰1摘要: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
中国期刊网,期刊,杂志,读者服务,电子杂志,论文,文库,期刊网,电子刊[导读]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拱形穴居式住宅。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窑洞文化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最主要原因的就是流经地表露的黄土高原。.如今,黄河水非汛期变清,黄土高原变绿,是什么引起了这场沧桑巨变呢?.首先是源自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政策。.以延安为例,建国之初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0%,植被...
现代历史地理学三大家及其(据公开资料整理).谭其骧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其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国内地史·湖南篇》(浙江大学)王爱云(女,1939-1941年在读)文焕然(男,1919-1986,1943-1946年在读)吴应寿(男,1948-1949年在读)“”前...
此外,由于黄土高原第四纪沉积物物源的不均匀性,黄土序列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是否可以有效的代表区域的整体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文献来源:Geology(2021)49(10):1155–1159.
关键词:李希霍芬;山西;地理考察;黄土高原;商贸地理引言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在西方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洪堡与李特尔之后的“第一代大师”,著述丰富,影响巨大①。
1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以秦汉、明长城为代表的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自甘肃玉门关外,沿着河西走廊北侧,东行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处,再循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错带,蜿蜒在燕山和太行山山岭的背脊上,随山势而转,直抵大海边缘。
黄土高原总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长度大于500米的沟道约有27万条。由于黄土孔隙度较大、质地疏松、透水性强,具有较高湿陷性,抗冲刷能力差,加之降雨比较集中,导致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6.67%,同时黄土高原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黄土高原地理区位示意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李宗善1,杨磊1,*,王国梁2,侯建3,信忠保3,刘国华1,傅伯杰1摘要: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
中国期刊网,期刊,杂志,读者服务,电子杂志,论文,文库,期刊网,电子刊[导读]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拱形穴居式住宅。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窑洞文化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最主要原因的就是流经地表露的黄土高原。.如今,黄河水非汛期变清,黄土高原变绿,是什么引起了这场沧桑巨变呢?.首先是源自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政策。.以延安为例,建国之初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0%,植被...
现代历史地理学三大家及其(据公开资料整理).谭其骧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其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国内地史·湖南篇》(浙江大学)王爱云(女,1939-1941年在读)文焕然(男,1919-1986,1943-1946年在读)吴应寿(男,1948-1949年在读)“”前...
此外,由于黄土高原第四纪沉积物物源的不均匀性,黄土序列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是否可以有效的代表区域的整体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文献来源:Geology(2021)49(10):1155–1159.
关键词:李希霍芬;山西;地理考察;黄土高原;商贸地理引言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在西方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洪堡与李特尔之后的“第一代大师”,著述丰富,影响巨大①。
1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以秦汉、明长城为代表的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自甘肃玉门关外,沿着河西走廊北侧,东行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处,再循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错带,蜿蜒在燕山和太行山山岭的背脊上,随山势而转,直抵大海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