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之现当代之发展如何,是我们旧体诗词爱好者所关注的,如何写当代生活,如何欣赏看待,这个问题与你交流的人很少,读这本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这本书是博士研究的成功,有很多参考书目罗列于后。这是很好的事情哦。
论茅盾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茅盾,旧体诗词,创作历程,创作矛盾,新台阁体。茅盾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五六十年代(1958—1964)和七十年代(1970—1980)。前一阶段以...
与此相应,诗词普及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假、大、空的标语口号化写作现象也日益严重,旧体诗词过时论甚嚣尘上。在这本书中,王国钦搁置各种争论,截断众流,从社会功能角度探讨诗歌价值,认为“诗人当然可以并且应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可以并且应该歌吟大自然的花鸟虫鱼、春夏...
首先是文学内部因素,就艺术价值而言,旧体诗词肯定是不缺乏的,但是就可阐释空间来看,当今致力于古典文化当代阐释的学者也不少,不过效果如何,似乎并没有那么引人注目的成果。.再看外部因素,旧体诗词与意识形态肯定是不符的,而文学理论和批评...
现当代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有造诣的旧体诗词作者,他们的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作品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
新时期伊始,各地纷纷成立诗社。1978年10月,军队和文化界的一批诗词爱好者在北京成立“野草诗社”,这是新时期第一个群众性的诗词组织。《诗刊》复刊后,在臧克家等同志的倡议下,每期开辟两页的版面专门刊登旧体诗。1981年,《当代诗词
这是旧体诗词在当代复兴的征兆?或者,只是一种短暂回潮?就此话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诗好不好一眼就看出来羊城晚报:您多年来浸于旧体诗词领域,在您看来,旧体诗词的魅力何在?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八篇白话诗至今,中国新诗踏着蹒跚的步履走过百年,以其丰富的文史景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中,新诗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中文…
朱文华在1998年4月出版了《风余韵论——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提出旧体诗在当代可以延续,但“绝无复兴的可能”。次年,陈友康即发表了长篇论文《旧体诗词复兴论》。2006年,《新华文摘》转载了郑欣淼的文章《旧体诗创作:从复苏走向复兴》。
因为本篇论文所论述的是对萧军及其作品的重新评价和定位,而他的旧体诗和戏剧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本论文不可能对他的旧体诗和戏剧做面面俱到的、系统的、繁密的研究,而是指出萧军的旧体诗和戏剧重要的艺术价值,进而指出它们在萧军全部创作中应有
旧体诗词之现当代之发展如何,是我们旧体诗词爱好者所关注的,如何写当代生活,如何欣赏看待,这个问题与你交流的人很少,读这本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这本书是博士研究的成功,有很多参考书目罗列于后。这是很好的事情哦。
论茅盾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茅盾,旧体诗词,创作历程,创作矛盾,新台阁体。茅盾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五六十年代(1958—1964)和七十年代(1970—1980)。前一阶段以...
与此相应,诗词普及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假、大、空的标语口号化写作现象也日益严重,旧体诗词过时论甚嚣尘上。在这本书中,王国钦搁置各种争论,截断众流,从社会功能角度探讨诗歌价值,认为“诗人当然可以并且应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可以并且应该歌吟大自然的花鸟虫鱼、春夏...
首先是文学内部因素,就艺术价值而言,旧体诗词肯定是不缺乏的,但是就可阐释空间来看,当今致力于古典文化当代阐释的学者也不少,不过效果如何,似乎并没有那么引人注目的成果。.再看外部因素,旧体诗词与意识形态肯定是不符的,而文学理论和批评...
现当代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有造诣的旧体诗词作者,他们的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作品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
新时期伊始,各地纷纷成立诗社。1978年10月,军队和文化界的一批诗词爱好者在北京成立“野草诗社”,这是新时期第一个群众性的诗词组织。《诗刊》复刊后,在臧克家等同志的倡议下,每期开辟两页的版面专门刊登旧体诗。1981年,《当代诗词
这是旧体诗词在当代复兴的征兆?或者,只是一种短暂回潮?就此话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诗好不好一眼就看出来羊城晚报:您多年来浸于旧体诗词领域,在您看来,旧体诗词的魅力何在?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八篇白话诗至今,中国新诗踏着蹒跚的步履走过百年,以其丰富的文史景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中,新诗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中文…
朱文华在1998年4月出版了《风余韵论——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提出旧体诗在当代可以延续,但“绝无复兴的可能”。次年,陈友康即发表了长篇论文《旧体诗词复兴论》。2006年,《新华文摘》转载了郑欣淼的文章《旧体诗创作:从复苏走向复兴》。
因为本篇论文所论述的是对萧军及其作品的重新评价和定位,而他的旧体诗和戏剧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本论文不可能对他的旧体诗和戏剧做面面俱到的、系统的、繁密的研究,而是指出萧军的旧体诗和戏剧重要的艺术价值,进而指出它们在萧军全部创作中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