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育成抗灰斑病品种,是解除灰斑病对大豆危害的根本方法.采用一次杂交和简单回交改良法均收到良好效果.已育成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号四个抗病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耐...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组分、致病性及其诱导抗性的研究,大豆,大豆灰斑病菌粗毒素,毒素组分,致病性,诱导生化抗性机制。本论文在研究大豆灰斑病菌产毒条件的基础上,分离出大豆灰斑病菌的粗毒素,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明确了所提取的粗毒素的致病作用,并...
【摘要】:大豆灰斑病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为害严重。目前防治灰斑病主要通过利用抗病品种和化学农药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费用和残留及药害等问题使得化学防治只能作为应急措施;而种植抗病品种的防治技术成本低,是基础的、主要的防治技术。
3、通过对大豆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7个SSR位点进行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值分析,得出对抗大豆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具有增效作用的等位变异共有13个,其中增效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为satt587-185,效应值为19.58,载体材料为‘东农50’。
为了分析大豆灰斑病的致病机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和黑龙江大学教授马淑梅合作,在田间分离了多个致病的生理小种,其中发现的1号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是黑龙江地区的一个主要致病优势小种,正常年份引起的产量损失可达30%。.刘...
大豆灰斑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好文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大豆灰斑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的文章,好文网里面收集了五十多篇关于好大豆灰斑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好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关于大豆灰斑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内容请关注好文网。ctrl+D请收藏!
大豆灰斑病菌侵染过程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李海英刘亚光葛秀秀杨庆凯.【摘要】: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豆抗病及感病品种的接种叶片的观察表明,灰斑病菌在感病品种叶表面萌发时分枝形式较多、侵入的形式和机会也较多,且一个菌丝可以以分枝形式连续...
【摘要】:利用高抗品种东农9674与感病品种杂交,在田间多个生理小种共存条件下研究大豆灰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具有明显的质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表现完全显性,F2代的抗感分离比例在个别组合接近3∶1。采用数量性状的主要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
1万学臣.大豆灰斑病病原筛选及其若干性状关系.作物品种资源.1987,(2):10~122万学臣.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6):12~153张晓刚.大豆灰斑病抗性遗传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内部交流。
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论文代写1.2发生趋势
摘要: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育成抗灰斑病品种,是解除灰斑病对大豆危害的根本方法.采用一次杂交和简单回交改良法均收到良好效果.已育成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号四个抗病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耐...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组分、致病性及其诱导抗性的研究,大豆,大豆灰斑病菌粗毒素,毒素组分,致病性,诱导生化抗性机制。本论文在研究大豆灰斑病菌产毒条件的基础上,分离出大豆灰斑病菌的粗毒素,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明确了所提取的粗毒素的致病作用,并...
【摘要】:大豆灰斑病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为害严重。目前防治灰斑病主要通过利用抗病品种和化学农药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费用和残留及药害等问题使得化学防治只能作为应急措施;而种植抗病品种的防治技术成本低,是基础的、主要的防治技术。
3、通过对大豆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7个SSR位点进行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值分析,得出对抗大豆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具有增效作用的等位变异共有13个,其中增效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为satt587-185,效应值为19.58,载体材料为‘东农50’。
为了分析大豆灰斑病的致病机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和黑龙江大学教授马淑梅合作,在田间分离了多个致病的生理小种,其中发现的1号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是黑龙江地区的一个主要致病优势小种,正常年份引起的产量损失可达30%。.刘...
大豆灰斑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好文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大豆灰斑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的文章,好文网里面收集了五十多篇关于好大豆灰斑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好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关于大豆灰斑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内容请关注好文网。ctrl+D请收藏!
大豆灰斑病菌侵染过程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李海英刘亚光葛秀秀杨庆凯.【摘要】: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豆抗病及感病品种的接种叶片的观察表明,灰斑病菌在感病品种叶表面萌发时分枝形式较多、侵入的形式和机会也较多,且一个菌丝可以以分枝形式连续...
【摘要】:利用高抗品种东农9674与感病品种杂交,在田间多个生理小种共存条件下研究大豆灰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具有明显的质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表现完全显性,F2代的抗感分离比例在个别组合接近3∶1。采用数量性状的主要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
1万学臣.大豆灰斑病病原筛选及其若干性状关系.作物品种资源.1987,(2):10~122万学臣.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6):12~153张晓刚.大豆灰斑病抗性遗传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内部交流。
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论文代写1.2发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