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美学到生活美学[1/2],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美学家们倾向于从哲学角度来建构美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对于大众审美实践的关注,使美学这门人文学科远离了大众的生活,成为无源之水。要走出困境,美学家们就需要理论与实践兼顾,将...
中国美学工作者们对“美是生活”命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一方面抛弃了费尔巴哈思想的“自然性”倾向,另一方面显现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性”思想的关联,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从而形成了三种对于“美是生活”的中国...
总之,这一时期把美学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美学与生活的距离。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
【光明学术笔谈】有学者认为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理论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上)“生活美学”这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无疑是顺应新的历史语境而产生
论文题目对于一篇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题目作为论文开始的第一步,如何选取一个既体现专业水准、又蕴含语言组织能力的题目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不简单,下面我们以“美学论文题目”为例,为大家分享100个美学论文题目,希望从这些题目从能大家大家一些写作灵感。
1980年代的“美学热”[1]和“文化热”不仅构成了“以审美反思意识形态、以人性反思历史”[2]的文化脉络,更是促成了以感性表达和生活性特质为内核的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出现,肯定了主体的感性经验的合法性存在价值,形成了从审美经验到生活美学的逻辑框架。
生命美学:从“本质”到“意义”38第一作者认领本论文邀请作者认领本论文第一作者:潘知常作者简介: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210093潘知常(1956-),男,湖南醴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文化比较与美学等。
三、日常生活审美下的艺术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自提出以来便广受争论。在中国,尤以陶东风与童庆炳之间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否作为新的美学原则”的论争最具代表性。当时论争从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渐偏向“美学边界问题”的探讨。
2011年5月14日21:48中文摘要:在后分析美学的语境当中,作为当代全球美学两个的最新思潮——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形成了互动的紧密关联。一方面,环境美学实现了从“自然环境美学”到“人类环境美学”重要转变;另一方面,“生活美学”的生成也从“艺术界”转到“生活界”。
从理论美学到生活美学[1/2],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美学家们倾向于从哲学角度来建构美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对于大众审美实践的关注,使美学这门人文学科远离了大众的生活,成为无源之水。要走出困境,美学家们就需要理论与实践兼顾,将...
中国美学工作者们对“美是生活”命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一方面抛弃了费尔巴哈思想的“自然性”倾向,另一方面显现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性”思想的关联,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从而形成了三种对于“美是生活”的中国...
总之,这一时期把美学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美学与生活的距离。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
【光明学术笔谈】有学者认为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理论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上)“生活美学”这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无疑是顺应新的历史语境而产生
论文题目对于一篇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题目作为论文开始的第一步,如何选取一个既体现专业水准、又蕴含语言组织能力的题目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不简单,下面我们以“美学论文题目”为例,为大家分享100个美学论文题目,希望从这些题目从能大家大家一些写作灵感。
1980年代的“美学热”[1]和“文化热”不仅构成了“以审美反思意识形态、以人性反思历史”[2]的文化脉络,更是促成了以感性表达和生活性特质为内核的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出现,肯定了主体的感性经验的合法性存在价值,形成了从审美经验到生活美学的逻辑框架。
生命美学:从“本质”到“意义”38第一作者认领本论文邀请作者认领本论文第一作者:潘知常作者简介: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210093潘知常(1956-),男,湖南醴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文化比较与美学等。
三、日常生活审美下的艺术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自提出以来便广受争论。在中国,尤以陶东风与童庆炳之间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否作为新的美学原则”的论争最具代表性。当时论争从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渐偏向“美学边界问题”的探讨。
2011年5月14日21:48中文摘要:在后分析美学的语境当中,作为当代全球美学两个的最新思潮——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形成了互动的紧密关联。一方面,环境美学实现了从“自然环境美学”到“人类环境美学”重要转变;另一方面,“生活美学”的生成也从“艺术界”转到“生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