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班中还有几位“赤水竹编”的学员,与“遵义藤编”类似,“赤水竹编”也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材料,通过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蔑、拉丝等20多道工序,把一厘米宽的竹片被分成20根竹丝,经过精心编织成为竹编工艺品。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昌芹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今年全国两会之际,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又一次把非遗传承写在了议案里。“与现代人的需求融合——打开市场——让更多人认知、喜欢,才能发展与传承。
2020年9月23日,国际竹藤中心和中国竹产业协会主办的竹编技术培训班在贵州赤水市顺利结业。来自广西和贵州的学员完成了为期30天的培训,并制作了6大类160多件竹编产品。国际竹藤中心培训处处长、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黄仕平等出席结业式并
杨昌芹:赤水竹编已经成了赤水的文化符号之一,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都会买几个竹编带回去。通过这种方式,非遗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我想,非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会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灵魂,让整个乡村都更有精气神。
2020年8月26日,由国际竹藤中心、中国竹产业协会主办的竹编技术培训班在贵州赤水开班。20余名来自广西、贵州的竹农、手工艺者、个体工商者等竹业从业者将参加为期30天的竹艺培训,主要培训竹藤家居用品、瓷胎竹编、竹灯饰等实用技术。
在贵州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杨昌芹(左一)在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里制作竹编(2019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新华社贵阳5月7日电题:“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让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2012年,在赤水市的资金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自己的竹艺公司,取名“牵手”,杨昌芹说,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牵起手来,发展赤水的竹编工艺。
乡村兴则国家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求,在贵州民族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的组织下,贵州民族大学202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第24“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围绕“影像呈现贵州乡村振兴”主题,在遵义电视台及赤水融媒体中心的支持下,于2021...
2、赤水竹编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杨昌琴一直在探索如何让非遗真正做到“活态”传承,让传统手工技艺回归生活,甚至引领生活。如今,杨昌琴做到了。除了立体瓷胎竹编、竹编画等,这次他们还把竹编包带到了上海。
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近千名贫困群众先后来参加培训,使赤水市的80万亩杂竹有了用武之地。由她创立的竹艺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了当地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
这一班中还有几位“赤水竹编”的学员,与“遵义藤编”类似,“赤水竹编”也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材料,通过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蔑、拉丝等20多道工序,把一厘米宽的竹片被分成20根竹丝,经过精心编织成为竹编工艺品。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昌芹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今年全国两会之际,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又一次把非遗传承写在了议案里。“与现代人的需求融合——打开市场——让更多人认知、喜欢,才能发展与传承。
2020年9月23日,国际竹藤中心和中国竹产业协会主办的竹编技术培训班在贵州赤水市顺利结业。来自广西和贵州的学员完成了为期30天的培训,并制作了6大类160多件竹编产品。国际竹藤中心培训处处长、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黄仕平等出席结业式并
杨昌芹:赤水竹编已经成了赤水的文化符号之一,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都会买几个竹编带回去。通过这种方式,非遗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我想,非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会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灵魂,让整个乡村都更有精气神。
2020年8月26日,由国际竹藤中心、中国竹产业协会主办的竹编技术培训班在贵州赤水开班。20余名来自广西、贵州的竹农、手工艺者、个体工商者等竹业从业者将参加为期30天的竹艺培训,主要培训竹藤家居用品、瓷胎竹编、竹灯饰等实用技术。
在贵州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杨昌芹(左一)在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里制作竹编(2019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新华社贵阳5月7日电题:“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让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2012年,在赤水市的资金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自己的竹艺公司,取名“牵手”,杨昌芹说,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牵起手来,发展赤水的竹编工艺。
乡村兴则国家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求,在贵州民族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的组织下,贵州民族大学202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第24“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围绕“影像呈现贵州乡村振兴”主题,在遵义电视台及赤水融媒体中心的支持下,于2021...
2、赤水竹编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杨昌琴一直在探索如何让非遗真正做到“活态”传承,让传统手工技艺回归生活,甚至引领生活。如今,杨昌琴做到了。除了立体瓷胎竹编、竹编画等,这次他们还把竹编包带到了上海。
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近千名贫困群众先后来参加培训,使赤水市的80万亩杂竹有了用武之地。由她创立的竹艺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了当地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