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茶树茶饼病论文

发布时间:

茶树茶饼病论文

茶饼病是茶树芽叶的重要病害之一, 又名叶肿病。 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毫米,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面下陷。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应加强栽培管理, 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 以增强茶树抗病力。及时采茶, 清除病原, 减少病害。 虽然绝大数情况下,吃了有“病”的植物,人类不会受到感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植物,它的品相和口感绝对不会好,因此不推荐食用。

这里所说的茶饼可并不是用茶叶压成的茶饼,而是在我国东南、西南的产茶地区茶树上常常发生的一种病害。有些地方也把这种病称作疱状叶枯病。这种病害是由一种称作外担菌的担子菌寄生所致。“茶饼”主要发生在茶树的嫩叶和新的树梢上,一般情况下老叶和老枝不发生。受到侵害的初期,在新叶的边缘和叶尖先出现淡黄色的水渍状小斑点,以后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黄褐色的圆斑,此时在叶片正面的病斑向叶的背面凹陷,而叶的背面则逐渐突出,形成一个疱状物,在疱状物的表面布满白色或粉红色的粉末。疱状物塌陷后,形状很像一块糕饼,因此把这种茶树的病害称为“茶饼”。我们看到的“茶饼”表面的那层粉末状物,是外担菌的子实层或子层,其上排列着大小细棍棒状的担子,顶端着生着担孢子,是外担菌的繁殖器官。外担菌的侵害可使茶树的嫩枝和嫩叶枯死,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是一种有害的真菌,一经发现要快速采取措施防止病害的蔓延。

茶饼病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嫩叶、嫩茎、新梢、花蕾、果实和叶柄。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至红棕色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直径圆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浅黄褐色至暗红色,背面凸起,呈馒头状疱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或灰色粉末状物,后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四周边缘具一灰白色圈,似饼状,故称茶饼病。发病重时一叶上有几个或几十个明显的病斑,后干枯或形成溃疡。叶片中脉染病病叶多扭曲或畸形,茶叶歪曲、对折或呈不规则卷拢。叶柄、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该病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 病原:病原为 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称坏损外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茶饼病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活体上越冬或越夏,翌春5月上旬或秋天,均温15-20℃,相对湿度高于80%,即可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借风传播到嫩叶或新梢上,遇有水滴时,开始萌发,侵入后经3-18天潜育,形成新病斑,然后其上长出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又飞散,进行多次再侵染。全国各茶区发病时间不同,华东、华南茶区3-5月、9-l0月发生,西南茶区7-11月发生,海南茶区2月及9月以后至翌年1月发生。夏季该菌在茶树上越夏。担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2小时开始萌发,24小时萌发率高达70%-80%,萌发的担孢子产生2个芽管,从孢子两侧伸出,芽管直接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气温18—20℃,相对湿度80%-95%,潜育期l0-13天,20-23℃为8-10天,显症后4-6天开始产生孢子,完成一个侵染过程历时12-19天。在四川,每年再侵染可发生7-8次,贵州可发生15次。气温31℃以上,连续光照4小时,担孢子生长发育受抑制,病害停滞下来。茶园日照少,结露持续时间长,雾多,湿度大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采摘、修剪过度,管理粗放,杂草多发病重。 茶饼病防治方法: (1)进行检疫。从病区调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发现病苗马上处理,防止该病传播、扩展。(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去掉遮荫树,及时分批采茶,适时修剪和台刈,使新梢抽出期避开发病盛期,减少染病机会,另外及时除草也可减轻发病。(4)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施药防病此病流行期间,若连续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时数<3小时,或5天日降雨量以上时,应马上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5%十三吗啉乳油3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1000倍液、9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三唑酮有效期长,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其它杀菌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非采茶期和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的96%硫酸铜液或一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进行预防。

茶树白星病论文

茶树的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五种病害,它们形成原因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叶部病害,主要危害老叶和成叶,多发生于叶尖、叶缘,初期叶正面出现黄绿色斑点,防治主要应从培育茶树生长健壮着手,以提高其抗病力。对发病严重的茶园,要注意加强肥培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茶树本身抗病能力。

茶炭疽病一般发生在成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缘、叶尖、叶正面初现油浸状暗绿色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的病斑。防治主要加强肥培管理,避免单施氮肥,结合增施钾肥,以抑制发病,在雨水较多时排水工作。药剂防治可参照茶云纹叶枯病。此外,选用抗病品种也是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

茶白星病一般在高山茶园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嫩叶发病较重。防治方法以增施肥料,合理采摘,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为重点。茶圆赤星病是近年来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尤以高山低温高湿的茶区发生较多,幼龄和壮龄茶树发病较重。茶树发病后,生长不良,芽叶细小,用病叶制成的干茶,有苦味,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防治方法:对发病较重的茶园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 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 代森铵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茶白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茶树病害,我国各个茶区均有发生,但多分布在高山茶园,平地茶园发生较轻。茶白星病主要为害茶树的嫩叶和新梢,形成大量的小型病斑,造成茶树百芽重减轻,对夹叶增多,病叶加工后的成茶味苦涩,因此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的影响。茶白星病病原菌侵入茶树嫩叶开始时病斑呈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对光可见周围有黄色晕圈,以后逐渐扩大,呈小型圆型病斑,直径~毫米。病斑边缘有暗紫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明显,中央呈灰褐色至灰白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散生细小黑色粒点,病斑背面灰黄色。在同一张病叶上可以有各种类型的病斑,往往许多病斑相互愈合成大型病斑,发生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叶。在叶片中脉上有病斑,常使叶片扭曲成畸形。叶柄和嫩茎罹病时,初生暗褐色病斑,后渐变为灰白色,嫩茎上着生的叶片常出现扭曲,病部以上的组织最终枯死。茶白星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当气温在10℃以上,有水湿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在遇到新梢芽叶时,便可萌芽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或从叶背茸毛的基部细胞侵入。叶面必须有5小时以上的湿润,病菌才能萌发侵入,因此在降中雨的情况下本病发生较重。病菌侵入1~3天后可以出现小病斑。平均气温在16~24℃时发病最多,旬平均气温高于25℃对发病不利。发病与降雨次数关系密切,降雨次数多则发病重。全年从春茶萌芽开始发病,4~5月份迅速发展,尤以5月为发病盛期,秋季次之,夏季最少。高山茶园具有高湿、多雾、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适宜于发病,在海拔200~900米范围内,有海拔愈高则发病愈重的趋势。茶白星病的防治方法:(1)在农业防治方面,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以减少侵染来源。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可使树势强壮,提高抗病性。(2)化学防治。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应在春茶萌芽鱼叶初展期,或叶发病率达6%时,进行第一次喷药,必要时在7~10天后再喷药一次。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上述药剂除起保护作用外,还有抑制孢子形成作用和治疗效果;也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防治。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

白星病是发生于某些植物上的一种常见病。例如茶白星病,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及叶柄,以嫩叶为主,严重的会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茶梅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容易患上到白星病的危害,这时需要剪掉其发病的枝条,并喷洒百菌清、代森锌等药剂防治,炭疽病追施肥料,清洗植株喷洒咪鲜胺乳油等药剂防治,煤污病改善环境喷洒代森锰锌等病虫药剂防治,植株患上叶斑病,需剪枝处理周边杂草,并给其喷洒药剂防治。

1、白星病

茶梅在春季时很容易患上白星病,它的萌发嫩芽上会呈现褐色小点,然后就会逐渐的扩散,降低其植株的观赏价值,这时需要立刻给其处理发病的枝条,还要喷洒百菌清、代森锌等对应的病虫药剂防治。

2、炭疽病

如果植株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它也很容易使其患上炭疽病,会使其枝叶、果实上呈现不规则的病斑,需要立刻给其追施肥料,还要清洗植株的枝叶,最好将发病的枝条剪掉,然后给其喷洒咪鲜胺乳油等药剂防治

3、煤污病

通常在茶梅的病害及防治方法中,每当夏季高温时很容易使植株患上煤污病,它会影响植株在土壤中正常生长,这时需将其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需要给其植株清洗,还要对其交替喷洒多菌灵、代森锰锌等病虫药剂防治。

4、叶斑病

茶梅其实如果养护不当时,那么也很容易使其患上叶斑病,它会使其枝叶上呈现不规则的病斑,使其植株无法正常生长,最后传染到其它枝叶上,导致植株枯萎死亡,需要将发病的枝条剪掉,也可以将周边的杂草处理,对其喷洒代森锰锌等病虫药剂就可以了。

茶树炭疽病论文

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是我国茶树上最常见的病害,分布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但这2种病害的病状相似,给田间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为提高防治效果,首先需要准确区分这2种病害及其病原菌。炭疽病与云纹叶枯病的病状陈宗懋(2000)研究结果表明,云纹叶枯病病状表现为:发病时病叶上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呈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最后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褐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炭疽病表现为:发病时成叶和老叶边缘或叶尖产生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呈黄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的不规则形大型斑块,其上散生黑色细小粒点,病健部分明显。2种病害除发病起始点和病斑上的黑色粒点(即分生孢子盘)分布方式不同外,其它病状基本一致。茶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病原菌鉴定1茶树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的鉴定据茶叶大辞典记载,我国茶树云纹叶枯病病原菌有性态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无性态为(陈宗懋,2000)。最早关于茶树云纹叶枯病病原菌的报道可追溯至1899年,Massee从斯里兰卡茶树叶片中分离获得病原菌,鉴定后命名为茶树炭疽菌,不过在1957年,VonArx发现当时分离的病原菌实际上是胶孢炭疽菌(Weiretal.,2012;Liuetal.,2015)。之后Dickens&Cook(1989)发现怒江山茶树Camel‐liasaluenensis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随后Weiretal.(2012)重新鉴定后将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归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种,但由于缺乏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的正模标本信息,并没有解决该种和茶树炭疽菌的种级关系(Liuetal.,2015)。2015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蔡磊课题组收集了我国7省和国外7个产茶国的部分山茶属植物叶片(大部分为茶树炭疽病病叶),对分离获得的菌株利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手段进行鉴定,并结合茶树炭疽菌正模标本信息,确定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是茶树炭疽菌的同种异名,归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种,从而正式确立了茶树炭疽菌的种级分类关系,并提出茶树炭疽菌是我国茶树炭疽病的优势致病菌(Liuetal.,2015)。2茶树座盘孢属Discula真菌的鉴定对于我国长期报道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长盘孢属,最早分离自日本茶树病叶(陈宗懋,2000)。Yamamoto曾将订正至炭疽菌属(Weiretal.,2012)。但随后Moriwaki&Sato(2009)通过比较和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形态后,发现该菌孢子大小明显小于已知炭疽菌,并且其孢子在培养基上不产生附着胞,同时结合真菌DNA特异性序列片段(28SrDNAD1-D2)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订正至座盘孢属,即种名为茶树座盘孢菌。3茶树炭疽病与云纹叶枯病病原菌的区别我国茶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病原菌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澄清:第一,我国茶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是否是同种病害?第二,我国茶树炭疽病是由炭疽菌还是茶树座盘孢菌引起,亦或者是共同侵染?笔者于2014—2015年收集了我国15个主要产茶省(市、自治区)多个茶树主栽品种的炭疽病病叶,分离获得106株炭疽菌,通过室内有伤接种试验发现,在同样处理条件下,即使用病原菌浓度为1×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茶树易感品种龙井43离体叶片(Wangetal.,2016b),28℃保湿培养7d,获得的茶树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均可造成龙井43有伤叶片发病,发病症状与田间表型完全一致(Wangetal.,2016a),而茶树座盘孢菌接种后却并未发病。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鉴定,发现优势致病菌为茶树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Wangetal.,2016a)。在分离过程中,仅小概率能够分离到茶树座盘孢菌(基于ITS序列分析及形态学鉴定)。虽然已有的研究结果还未彻底解决茶树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及其病原菌是否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炭疽菌属真菌是茶树炭疽病病原菌之一。

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 ,原名:茶,拉丁文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 茶树的叶子可制茶(有别于油茶树),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树龄可达一二百年,但经济年龄一般为40~50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起源中心,世界上有60个国家引种了茶树。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 基部树围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病虫防治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米,丛距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三是中耕培土。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A.生物防治 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B.化学防治 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春季茶花容易得炭疽病,学会这样防治,养护轻松多了

病虫防治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米,丛距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三是中耕培土。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A.生物防治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B.化学防治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茶树白星病有关论文

茶树的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五种病害,它们形成原因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叶部病害,主要危害老叶和成叶,多发生于叶尖、叶缘,初期叶正面出现黄绿色斑点,防治主要应从培育茶树生长健壮着手,以提高其抗病力。对发病严重的茶园,要注意加强肥培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茶树本身抗病能力。

茶炭疽病一般发生在成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缘、叶尖、叶正面初现油浸状暗绿色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的病斑。防治主要加强肥培管理,避免单施氮肥,结合增施钾肥,以抑制发病,在雨水较多时排水工作。药剂防治可参照茶云纹叶枯病。此外,选用抗病品种也是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

茶白星病一般在高山茶园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嫩叶发病较重。防治方法以增施肥料,合理采摘,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为重点。茶圆赤星病是近年来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尤以高山低温高湿的茶区发生较多,幼龄和壮龄茶树发病较重。茶树发病后,生长不良,芽叶细小,用病叶制成的干茶,有苦味,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防治方法:对发病较重的茶园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 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 代森铵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茶白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茶树病害,我国各个茶区均有发生,但多分布在高山茶园,平地茶园发生较轻。茶白星病主要为害茶树的嫩叶和新梢,形成大量的小型病斑,造成茶树百芽重减轻,对夹叶增多,病叶加工后的成茶味苦涩,因此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的影响。茶白星病病原菌侵入茶树嫩叶开始时病斑呈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对光可见周围有黄色晕圈,以后逐渐扩大,呈小型圆型病斑,直径~毫米。病斑边缘有暗紫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界明显,中央呈灰褐色至灰白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散生细小黑色粒点,病斑背面灰黄色。在同一张病叶上可以有各种类型的病斑,往往许多病斑相互愈合成大型病斑,发生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叶。在叶片中脉上有病斑,常使叶片扭曲成畸形。叶柄和嫩茎罹病时,初生暗褐色病斑,后渐变为灰白色,嫩茎上着生的叶片常出现扭曲,病部以上的组织最终枯死。茶白星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当气温在10℃以上,有水湿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在遇到新梢芽叶时,便可萌芽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或从叶背茸毛的基部细胞侵入。叶面必须有5小时以上的湿润,病菌才能萌发侵入,因此在降中雨的情况下本病发生较重。病菌侵入1~3天后可以出现小病斑。平均气温在16~24℃时发病最多,旬平均气温高于25℃对发病不利。发病与降雨次数关系密切,降雨次数多则发病重。全年从春茶萌芽开始发病,4~5月份迅速发展,尤以5月为发病盛期,秋季次之,夏季最少。高山茶园具有高湿、多雾、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适宜于发病,在海拔200~900米范围内,有海拔愈高则发病愈重的趋势。茶白星病的防治方法:(1)在农业防治方面,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以减少侵染来源。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可使树势强壮,提高抗病性。(2)化学防治。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应在春茶萌芽鱼叶初展期,或叶发病率达6%时,进行第一次喷药,必要时在7~10天后再喷药一次。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上述药剂除起保护作用外,还有抑制孢子形成作用和治疗效果;也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防治。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

富阳市茶树病虫害以虫害居多,如食叶类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等)、吸汁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保护天敌; 清园灭蛹、培土杀蛹;化学防治在亩幼虫量超过4500头时进行,掌握在3龄前,以低容量蓬面喷扫为宜。药剂可选用敌杀死亩用20-25毫升或天王星亩用20毫升。

一、茶叶病害1、茶炭疽病:发病时,成叶和老叶边缘或叶尖产生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转黄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的不规则形大型斑块,其上散生黑色细小粒点,病健部分界明显。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重。防治措施:(1)加强茶园管理,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清沟排水。(2)在新梢1芽1叶期喷药防治。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2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2、茶饼病:主要危害嫩叶、嫩梢、叶柄。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色或淡红色近园形透明斑,后病斑正面凹陷,背面突起,形成疱斑,其上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粉红色粉末,最后粉末消失,形成淡褐色枯斑,边缘有一灰色白色圈,形似饼状。一般3-5月和9-10月发生严重。防治措施:(1)加强苗木检疫,防止病菌通过茶苗调运传播。(2)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3)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

茶轮斑病论文

茶树常见的病害:茶树容易得茶饼病、茶轮斑病以及茶苗根结线虫病,应加强茶园管理,增加茶树抗病性来预防。在发病盛期前半个月喷施药剂,可选用矿物油、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至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茶饼病还可用75%十三吗啉乳油,或者至疏酸铜液防治。叶部病害已记载的有近40种。芽叶病害主要有:茶饼病,在西南茶区的高山茶园发生较重;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以华东、西南诸省的高山茶园,低温高湿条件下受害严重;茶芽枯病是浙江、湖南等省常见重要病害之一。成叶、老叶病害以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褐色叶斑病、茶煤病、茶赤叶斑病等在中国各茶区都常有发生。病叶易脱落,致使树势衰退。茎部病害已发现有30种左右。各茶区普遍发生的主要种类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西南茶区还有茶枝癌病。华南等地和安徽、湖南有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和茶线腐病。根部病害已记载的有30种以上。主要种类有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白绢病、茶根腐病。常致全株枯死。成龄期根病包括红根腐病、褐根腐病、黑纹根病以及紫根腐病。花和果实病害种类较少。仅花腐病发生较普遍。果实病害有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

叶面病斑多生于放射状的叶脉间,初呈褪绿小点,后扩大为近圆形至不定形斑,边缘褐色至紫褐色,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散生疏密不等的小点粒,病斑可互相连合为斑块,病斑易破裂并脱落成穿孔,甚者仅残留主脉。①清除病残物。②选用抗病良种。③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氮和水温过高(>35℃)。④发病初期宜掌握风雨前或后喷药保护,可交替喷施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75%百菌清(1∶1)800~10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粉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50%甲羟骀水剂15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粉10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75%百菌清可湿粉(1∶1)15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8000倍液,3~4次,视天气隔7~15天喷一次。

山茶灰斑病又称山茶轮斑病,是花圃栽培和温室盆栽山茶上常见病害。分布于吉林、河北、北京、山东、河南、银川、江浙、云南、贵州和福建等地。发病后导致叶枯,提早落叶,生长不佳。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嫩梢有时也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出现浅绿色或褐色小点。以后扩展成褐色大斑,后期病斑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与健叶组织界线分明。病斑上略有轮纹,但不明显。新梢感病后,初期为长形褐色溃疡斑,后期病斑凹陷并破裂。

病原

Pesialotia guepini Desm.属半知菌亚门多毛孢属茶褐斑盘多毛孢菌真菌。分生孢子纺锤形,有横隔4个,中间细胞浅褐色,两端细胞无色。有性,世代为赤叶枯菌(Guignadia camelliae)(图10-7)。

图10-7 山茶灰斑病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

以分生孢子、菌丝在病叶等处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皮孔侵入。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26℃。为高温病菌,所以,夏季和秋季发病重。不同地区温度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发病时间有差异,发病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5~10月为发病期,北方温室内可周年发病。在高温高湿、排水不良、长势衰弱、管理粗放、植株过密、虫害严重等情况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排水;通风透光;及时防治虫害;增施磷、钾;勤除杂草;控制温湿度等,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不利于发病条件。

(2)选用抗病品种结合本地条件,选择适于本地种植的抗病山茶品种。

(3)药剂防治发病期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