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伤寒杂病论论文本

发布时间:

伤寒杂病论文本

链接: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超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思考中医e书.exe请右键, 用迅雷(或别的下载工具)下载自己复制出来做TXT吧!

因为历史久远,并因连年战乱,再加上《伤寒杂病论》初成书时受限于传播途径,此书流传并不广泛,以至如今所见《伤寒论》个版本均有缺失。目前比较流行的、公认具有研究价值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个。 宋代校正医书局除刊印宋本伤寒论之外,还校勘刻印了《金匮玉函经》8卷,金匮玉函经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特点是条论于前,会方于后。人称玉函本或别本。后经清代陈世杰复刻,流传至今此外,大宋校正医书局还刊印了《金匮要略方论一书》,据宋臣《金匮要略方论序》中云:“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偶的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着、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于是《金匮要略》始有定本。王洙所见蠹简,应是《伤寒杂病论》的另一个传本,宋臣将其杂病以下部分校勘刻印,自此《伤寒杂病论》正式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桂林古本,又称《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称《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为仲景46代玄孙张绍祖秘藏之珍本,于光绪二十年,传于其徒左盛德。据左盛德序云:“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稿,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该版本至今争议较大,多有认为其为伪作者。如郝万山先生,人为此本多半为后人伪托。但视之为真本者,亦有如蔡德元先生、黄维翰先生、周禹锡先生、黄竹斋先生等,对该本均较为推崇。蔡德元先生说:“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轶”且对通行版本种种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此外,台湾学者对该版本较为推崇,因为凡是在宋本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在桂本中均有比较好的解决。目前该本流行于世的,主要为1939年刊印的白云阁本(1980年重印并补刻三页勘误表)。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60年出版竖版,1980年重版简体横板)。台湾中医药整合研究小组本(此本以广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为底本,繁体化、竖排)此外还有黄竹斋会通本(伤寒杂病论会通)存世。目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此本为后人伪作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原因是认为此本太过完美,对宋本中凡是历代医家存在争议之处均有改变,所以多认为是后人综合历代医家之言所著之伪作。当然也有持反对观点的,则从用药分析、用字分析等等,来断此书多半为梁代之前的著作。如大黄香蒲汤方中香蒲一味,梁代陶隐居曰:“香蒲,方药不复用。”以此证明该书成书在梁代之前。等等例证不一而足。但不论该书是否伪作,其对于学习《伤寒杂病论》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长沙古本为湖南浏阳刘世祯得自于江西张姓老者处,民国之前未见传世,此书来源近于传奇,一些人认为是伪作。刘世祯在自序中说明他在民国初年得到此书的经历:“先母之丧,以求葬地,漫游江西,於山谷中遇一人曰张老,皓髯而丹颜,逌然类有道者,即与倾谈,遂及医术。质以平生疑滞,应口疏通,余大骇服。张老亦深喜余精审善问,且曰:吾乐山林,不与人接久矣。家有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所传异,长沙旧文也。目前无可授者,今以授君,与君邂逅,亦前缘也。余谨受而读之,乃知今本讹脱错乱,注者纷纷数十家,而其理愈晦,亦何怪其然哉?後与宗族之友刘瑞瀜(仲迈)共读此书十余年。”该书为白文本,共计十六卷,卷1、2为平脉法。卷3为伤寒例。卷四温病。卷五暑、热、湿、燥病。卷六至卷十一为六经病。卷十二为霍乱痉阴阳易差后病。卷十三至十六诸可与不可各篇。刘世祯为该书注解,至1905年草成,但后因战乱,注稿大半散失。至1924年,刘世祯与刘仲迈“积十余年之探索,推本师传之义,更互演绎”,由刘仲迈执笔,撰写《伤寒杂病论义疏》十六卷,与1934年印行,后多简称义疏。1999年刘炳凡先生主编《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收载此书,并再版。涪陵古本,又称四川古本,是20世纪30年代后发现的《伤寒杂病论》抄本,1934年曾石印公之于世,但流传不广,见之者少。该书伤寒部分为《唐本伤寒论》,杂病部分则是在《金匮要略》基础上,又从《脉经》、《千金方》中选取有关内容增补而成,于仲景书中增加证论百余条,补充方剂百余首,皆为临证必备。此本对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和运用《千金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长沙古本、涪陵古本、宋本、桂林古本合称四大古本伤寒论。

《思考中医》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超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伤寒杂病论论文本

《伤寒论》目前有多个版本,以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最为普遍,但它里面内容改动较多。古代最好的版本当属《宋版伤寒论》了,但该版本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明朝的赵开美刊刻的《仲景全书》是完全仿摹《宋版伤寒论》刊印的,但现在存世的也仅仅有5部。目前,最全最好的《伤寒论》版本就应当属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在80年代末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一书了。在《伤寒论》流传史上,曾经有过王本(王叔和本)、唐本(孙思邈本)、敦煌本、宋版(林亿主编)、成本(成无己版)、赵版(赵开美版)的出现,现在,就要数刘版《伤寒论》了,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版本,据说是和上述王叔和传本并列传下来的另一版本,其内容中的某些词句与王本一系略有不同,也是可以参考的版本。 不过,该书真假一直存有疑问。本人自认为黄元御先生较好,个人观点

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译文: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出名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是由传统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著作而成,在我国医学著作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是我国中医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里主要描述了各种外感病和内科杂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写于公元3世纪初,是张仲景用毕生所学所铸造的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医书,也是至今为止各大中医药学院都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同时《伤寒杂病论》也是我国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匠心之作。

张仲景作为一名后汉医学家,自幼喜好医学,出生于官僚家庭,从小衣食无忧,自此接触了较多的医学典籍,同时他也是名震中外的医学界扁鹊的忠实粉丝,这也为张仲景之后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自古以来,一切成就源于兴趣,不得不说张仲景后期的成功也源于他对中医学的学趣,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这也间接的导致了许多的农民起义事件的发生,百姓们饱受战乱的同时也饱受着疫病之灾,这时的张仲景应然崛起,写下了这本千古医学之作。

《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统病症,记载详细且符合实际,是一本十分受用的医学书籍,其次《伤寒杂病论》对针灸,药摩,吹耳等许多的治疗方法都有详细的讲述,对一些食物中毒和溺水的急救方法也有独特的讲解,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这部医学著作也随着战乱和饥荒等受限,导致我们现今所看到的《伤寒杂病论》均有缺失,这也是医学界的一项遗憾了,但是遗憾归遗憾,《伤寒杂病论》和张仲景所带来的历史影响还是不可磨灭的。

你去买张景岳的《伤寒论浅注》,我觉得写得不错,适合初学者看。还有伤寒杂病论是伤寒论与金贵要略的合称。

伤寒杂病论文本下载

去下载个chm版,把文本copy出来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冯世纶)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作者:冯世纶

豆瓣评分: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1

页数:366

内容简介:《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我也喜欢这个 随便也送我一份吧

思考中医e书.exe请右键, 用迅雷(或别的下载工具)下载自己复制出来做TXT吧!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文本

《伤寒论》目前有多个版本,以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最为普遍,但它里面内容改动较多。古代最好的版本当属《宋版伤寒论》了,但该版本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明朝的赵开美刊刻的《仲景全书》是完全仿摹《宋版伤寒论》刊印的,但现在存世的也仅仅有5部。目前,最权威的《伤寒论》版本就应当属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在80年代末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一书了。在《伤寒论》流传史上,曾经有过王本(王叔和本)、唐本(孙思邈本)、敦煌本、宋版(林亿主编)、成本(成无己版)、赵版(赵开美版)的出现,现在,就要数刘版《伤寒论》了,是目前为止最好最权威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版本,据说是和上述王叔和传本并列传下来的另一版本,其内容中的某些词句与王本一系略有不同,也是可以参考的版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连翘二两 阿胶一两半 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茯苓三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3) 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葶苈三两(熬)括萎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4) 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七枚(去皮尖)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5)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 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吴茱萸汤证特点: Ø        「吃了饭才吐」 Ø        作用于中焦、下焦 Ø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   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 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Ø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Ø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     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吴茱萸:强力破阴实)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吴茱萸vs.附子 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然后它又辛辣辛辣的,它的这个辛辣味,我们说本身就是容平气的调性;而它的树,据说树皮不是褐色的,而是绿色的;吴茱萸又长在它的树梢头。绿色的一棵树、长在树梢头的果实,臊味又重……大概这样可以确定它是钻到肝经去的了。入肝经的容平之气,就可以打掉肝经里头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当然,它的作用点不是只在肝,以肝脏为中心轴的整个消化系统它都还可以治得到;用在少阴病,也治得到肾功能衰竭。吴茱萸这个药的「特质」是什么?我们中国人,九九重阳要登高对不对?登高的时候要把吴茱萸插在地上或佩在身上。这个东西实在是好,古时候的神仙故事说,有个神仙叫费长房,有一天跟他徒儿说:「你们家快要大祸临头,你们在九月九号那天要赶快从家里逃走、到山上去,然后,身上绑吴茱萸、登高喝菊花酒。」这个徒儿照做了,当天回到家里一看,唉唷!果然家里的什么猪、狗、牛都死光了……就是瘟疫来了,他们在山上用吴茱萸把它挡下来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相当正确」的「象征符号」意义的,怎么讲啊?吴茱萸这个药,最厉害的就是「破阴浊之邪」,或者要说「袪湿浊之痰」也可以。而且它的走势,是从上往下压的。 阴气、阴浊的湿痰这种东西,本来照道理说是会往下掉的。可是,有时候这些东西也很厉害,它会沿着身体往上爬,它在身上爬着爬着,当这些阴邪,包住、缠住你的阳气的时候,就会出现吴茱萸汤证。 阴浊之邪这样爬上来的时候,如果我们用吴茱萸这味药,一吃下去,它就立刻把这些东西跟身体分开、然后往下打掉,是很强的一味药;同时又可以顺便通肝经。 但「通肝经」这个效果,我不要特别去强调它,因为吴茱萸不是补药,它是破阴药、专心破阴的破阴药,所以吴茱萸的副作用,例如吃了之后眼睛发干、人燥燥的……这是常有的,我们接下来会讲到。但,即使有这些副作用,它的药性还是真的太好了。 附子会比较走气,吴茱萸因为它味道重,所以作用在阴的部分就特别多。吴茱萸汤的辨证:不是热也会烦     你如果要以用药的路数,来看吴茱萸通肝经这件事的话,你说一个人有头顶痛,这是厥阴头痛对不对?用乌梅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这些都是厥阴药,用了都可能有效,你说「那这时候到底要用什么?」看症。 Ø        如果你是头顶痛又胃酸上逆,这是吴茱萸汤; Ø        头顶痛又「肚子很饿,可是饭到面前又觉得不那么想吃了」,这是乌梅丸; Ø        头顶痛又手指冰冷、脉弱到快要把不出来,这是当归四逆汤。 这些都是入厥阴的药方,使用上我们抓主证就可以了。吴茱萸汤证的主要结构,是「浊阴上逆」这件事情,湿冷湿冷的东西在中焦这里,从肝堆着堆着,堆到脾胃去,这个湿浊之气在这里盘踞着之后,阳明病的这个消化轴会出问题。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湿冷的东西堆积在这个地方,你不吃的时候,阴邪它平常不作乱──阳邪很会到处跑,阴邪不太会──所你不吃的时候它不作怪,一吃东西了,身体要消化这些东西,阳气就动了,当阳气要动的时候就不行了,阳气被这些浊阴之气绑住、压住,动不了,所以就只好把食物吐掉了。 吴茱萸汤的这种特征,通肝经这个就不用讲了,比方说我们桂林本讲到「肝脏结」的时候说的两胁痛、脉沉而结,肝脏的脉已经沉下、去而且纠成一坨,这个用吴茱萸汤没问题。腋下痛、大便难,这个是我们之后会教到的条文,也不太有问题。 我要说的是,桂林古本卷十一里面有一条讲的是少阴病的吴茱萸汤证,它是什么主证?呕吐、拉肚子、手脚冰冷而烦躁欲死,「一个人烦到不行」,吴茱萸汤证的这个特征,实在是很好用! 一个人热盛会烦,这个我们都知道对不对?可是你不要忘记,一个人的阳气被阴邪所纠缠的时候,更会烦!所以前面有学喝了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要刺风池、风府对不对?这是阳气无能摆脱阴气的纠缠,这个时候更加会烦。辨证点方面,少阴病的那个吐、利或者手脚冷都还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烦躁欲死。 但,病人可不会直接跟你说「我烦躁欲死」哦,他会说「我痛苦得要命!」、「我觉得我快不行了!」,你也可能是看到病人在床上翻滚挣扎、坐立不安,这些都要认得出来。 如果一个少阴病的病人的主证之中同时有「手脚冰冷」加「烦躁」,你不必管他有没有吐、利、头痛、有没有大汗,吴茱萸汤开下去,几乎都会对。如果不是感冒,而是杂病的话,这个「手脚冰冷」加「烦」的辩证点,也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有效。我觉得我自己都好会制造吴茱萸汤证,有人在攻击张仲景这一条,说:「吴茱萸这个药,是厥阴药,『少阴病』有什么好烦躁欲死的?这为什么要算到少阴病?」我说,以我制造吴茱萸汤证的方法来讲,它的确可以算到少阴,怎么讲呢?要制造这个少阴病的烦躁欲死要怎么制造?你只要刚感冒的时候,还在桂枝汤、麻黄汤证的时候就吃肾气丸,马上拉到少阴,这个病的阳邪跟阴邪都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你的人就只好在床上挣扎翻滚、烦躁欲死啊!很好制造的。所以基本上拉进少阴或是拉进厥阴都是可以的,肾气丸三阴都入嘛。 如果是体质本来就湿气很重的、痰饮很多的人,得了少阴病,真武汤能去水、四逆汤能去寒,可是这些汤都不去湿痰!残余的湿气、痰饮,在少阴病的时候,往往会发成吴茱萸汤证的。卷十一之100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个也很重要,呕吐这个东西,比如说小柴胡汤的主证,有呕而发热、呕而心烦……但是为什么要特别讲到「呕而胸满」呢?其实我们可以说呕吐这个动作,是会损耗人的胸中大气、伤胸阳的,这个人的阳气本来就已经被阴浊之邪纠缠不清了,一吐之后,阳气更少,阴浊之邪是不是更能窜上来?所以吐完之后,不但不松反而更紧,虽然我这样讲,有一点曲解原文,原文是「以胸闷为主,兼且呕吐」的意思才对,但这样「看吐了之后更胸闷」,就蛮好抓吴茱萸汤的主证了。 卷十一之101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那个「涎沫」是我们有时候干呕的时候涌上来的那种酸酸、咸咸的大量的口水,那个口水就是吴茱萸汤证啊!如果你平常就是会干呕的时候,嘴里一堆这种口水的人,那这根本可以说在体质上就是吴茱萸汤证的体质。 有些人的这个「吐涎沫」,是在那个人不是很有意识的状态下,可能是睡醒了之后整个枕头上一大滩口水的,这是吴茱萸汤证。再加上头痛的话,主证就更好抓了。这种种的阴浊之气包裹住阳气的问题和症状,种种加在一起,现代人的疾病能打到多少?很多哟。 一般的头痛,可以用袪风、通经络的药去治对不对?但是吴茱萸汤证的头痛,袪风、通经络没有办法。 吴茱萸汤证头痛的这个阴浊上逆,一定要把底下肝脏的阴实挖掉,这个头痛才能收掉,它的特征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偏头痛长年不愈,你可能要问他「痛起来什么感觉?」他如果说「痛得我好想去撞墙!」想撞墙是「烦躁」,这就可以用吴茱萸汤了;「痛得我坐立不安!」这也可以,只要有那种烦躁的感觉夹杂在里头,就可以。 或者是,问他「会不会头痛的时候想吐?」如果会,就最好,那这就是很完整的吴茱萸汤证了,头痛和泛恶心都会在一天之内出现的,打很就很准。也可以加一点半夏。主证差不多这样抓。但各位要知道,这种头痛,如果去看西医,普拿疼拿来当糖吃也不会好啊!止痛药吃到最后都要止痛药上瘾了,但头痛还是

宋本伤寒论最好。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杂病论文

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译文: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此处的“菽”专指大豆。指按脉时用的力度如三粒大豆的重量。六菽就是按脉用的力度如六粒大豆的重量。不是脉搏的重量。

原文选段:

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沈潜水溶,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翻译:

经书说,人的脉象有三颗黄豆和六颗黄豆的重量,是什么呢?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

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人,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例如春天脉像弦,秋天脉像浮,冬天脉像沉,夏天脉像洪。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

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并且,人自生下来,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得快,或见脉搏跳得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

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老师答:你所提到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营卫、气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长短,秤之称轻重,准确无误。

故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此为各脏正常的本脉,不会有丝毫差错。随呼吸出入,人体营卫之气流行,按漏刻时间循环周身。漏刻中水下百刻,则循环一周。因此,按寸口之脉,即可察人体虚实,观病情的变化,明阴阳的偏盛偏衰。

若感受风邪,则脉象浮虚,感受寒邪则脉象牢坚,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急弦之脉是支饮为害,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甚。若脉不相对应于病症,须了解其变化的根源。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相异。脉搏太过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

总之,邪气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因此,必须审察病在表,还是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察推断脏腑的盛衰。若掌握了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为此,分条记述如下,以此传给那些有知识的人。

此文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写作背景:

《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作者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身色青代表的是肝气,明堂色微赤者生的意思是,肝木生心火,然后是明堂白者死的意思是白者为肺,肺为金克木,木无法生火,寓意是预后不良,伤寒论上的死跟现在死这个字的意思是不太一样的,现在的死字单纯就带表死亡,而伤寒论的死字带表的是预后不良病情恶化不良趋势最后病到极限才代表绝症死亡,学习古文不可以太单子的用现在意思理解,古文不说废话寓意深刻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大致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各家都无法比拟。

从前晋朝的皇甫谧写的《甲乙针经》说:伊尹以大圣人的才能,根据《神农本草》,记载了汤液配方。汉朝的张仲景又增加了汤液药方,写成几十卷,大多都很灵验。

近代的太医令王叔和,又阐述张仲景的论述非常精辟,也是可以采用的。张仲景传承伊尹的方法,伊尹传承神农的方法,这不就是说《伤寒论》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吗? 张仲景在《汉书》中没有传记记载。

在《名医录》中有:张仲景,南阳人,叫张机,仲景是他的字。被举荐为孝廉,作官做到长沙太守。

那时才开始向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当时的人说,张仲景的见解精妙比他的老师还高。

他的论著,语言精炼而且深奥;方法简单但很详细,不是浅陋的人所能比的。从张仲景到现在八百多年,只有王叔和能学习到他的医术。

这之间如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等人,并不是没有才能,但各成一家,不能深入研究张仲景的理论。开宝(宋太祖年号)年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张仲景的著作献给皇上。

但是文字道理有许多谬误,没有经过考正。历代虽然收藏在书库里,也欠缺校正,致使治病的医生们,满天下都没有懂得此书的。

国家下令读书人来校正医书,我也被选中。我认为各种急病,最厉害的就是伤寒。

现在先校定张仲景的《伤寒论》十卷,总共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种方法,删除重复的,共有一百一十二个药方,请朝廷颁布发行。

《伤寒论》,大致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各家都无法比拟。从前晋朝的皇甫谧写的《甲乙针经》说:伊尹以大圣人的才能,根据《神农本草》,记载了汤液配方。汉朝的张仲景又增加了汤液药方,写成几十卷,大多都很灵验。近代的太医令王叔和,又阐述张仲景的论述非常精辟,也是可以采用的。张仲景传承伊尹的方法,伊尹传承神农的方法,这不就是说《伤寒论》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吗?

张仲景在《汉书》中没有传记记载。在《名医录》中有:张仲景,南阳人,叫张机,仲景是他的字。被举荐为孝廉,作官做到长沙太守。那时才开始向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当时的人说,张仲景的见解精妙比他的老师还高。他的论著,语言精炼而且深奥;方法简单但很详细,不是浅陋的人所能比的。从张仲景到现在八百多年,只有王叔和能学习到他的医术。这之间如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等人,并不是没有才能,但各成一家,不能深入研究张仲景的理论。开宝(宋太祖年号)年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张仲景的著作献给皇上。但是文字道理有许多谬误,没有经过考正。历代虽然收藏在书库里,也欠缺校正,致使治病的医生们,满天下都没有懂得此书的。国家下令读书人来校正医书,我也被选中。我认为各种急病,最厉害的就是伤寒。

现在先校定张仲景的《伤寒论》十卷,总共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种方法,删除重复的,共有一百一十二个药方,请朝廷颁布发行。

《伤寒论》序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起死回生的那个案例)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见扁鹊见齐桓公),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

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百年的寿命,最宝贵的身体,却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

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译文】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

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原文】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译文】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

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自此往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过有比得上他们的人呢。

原文】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

《伤寒杂病论》原文: 脉法——《伤寒杂病论》第一篇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

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弋,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

《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原文很好找

翻译不多

你看能不能帮到你

原文:“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译文:只是争相追求荣华权势,仰慕权贵豪门,迫不及待地一味追求名利地位。重视名利那末节,轻弃身体那根本,使自己的外表华美,却使自己的身体衰败,皮不存在了,毛将附在哪里呢?

原文:“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译文: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已经消灭,变成死尸,深深埋在地下,白白地为他们哭泣。痛心呀!整个社会上追求名利的读书人昏沉不醒,没有谁能觉醒省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生,那还谈得上什么荣华权势呢?

原文:“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发数息,不满五十。”

译文:观看当今的医生,不考虑探究经文的含义,用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是各自秉承家传的技艺,始终沿袭旧法。诊察询问病情,致力于口才敏捷;面对病人片刻,便处方用药。只按寸部脉,不按尺部脉,只按手部脉,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及寸口,三部脉象不加参验;测定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满五十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