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青蒿的中药学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

青蒿的中药学综述论文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北越军队常出没于山间丛林地区,而这一地区恶性疟疾流行猖獗,且对奎宁及奎诺酮类抗疟药物如氯喹(chloroquine)等普遍出现了耐药性,平民与军队的患病人数猛增,越南政府请求支援。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5·23抗疟计划办公室,统一领导《5·23 抗疟计划》的实施,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代号为"523"。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正组长)、总后勤部(副组长)、国防科委、卫生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直接归国家科委领导。办事机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236部队为主(推测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代号),办公室设在后字236部队。不过,由于进展和当时的政治环境,"523"领导小组曾多次发生变动,如1971年5月22日广州召开的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上,领导小组改为由卫生部(正组长)、总后卫生部(副组长)、化工部和中国科学院组成。后来,一位研究人员曾调侃,正是由于这一项目,“使得在当时到处停工的医药研究单位留下了一支队伍”。1969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军代表的建议下,全国“"523"办公室”邀请北京中药所加入“"523"任务”的“中医中药专业组”。北京中药所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当时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民间验方,然后用有机溶剂分离药用部位并进行相应的药理筛选和临床验证,研究人员整理了多达808种可能的中药。据称她们开始并未考虑使用青蒿,因为它的抑制率极不稳定,12-80%,直至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从而得到启发,认为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改用乙醚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与中性部分分别对感染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小鼠以及感染猴疟原虫(Plasmodiumcyomolgi)猴的疟原虫血症(parasitemia)显示 100%的疗效。1972年初抗疟有效单体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当时的代号为“结晶Ⅱ”,后改名为“青蒿Ⅱ”,最后定名为青蒿素。1972年3月8日,《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工作》的报告在"523"计划内部会议上发布。效果虽好,但在批量生产时相关药厂不愿意承担提取药品任务,使得项目组只好把实验室当成了生产车间,而由于乙醚易燃,结果在屠呦呦作报告的当日,由于操作人员不慎而引发大火,这一事故差点使得计划夭折。由于计划时间进度紧张,为了尽早应用于临床,1972年5月计划部分相关研究人员(包括屠呦呦)用自身进行人体试验并获得通过,8月在海南部分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在选试的 21 例疟疾患者中,感染恶性疟或间日疟(subtertian ortertian malaria)者各占半数. 经治疗后,患者的发热症状可迅速消失,血中疟原虫的数目锐减;而接受氯喹的对照组患者则无效(个别数据存在争议,也有个别参与人员回忆年份为1973年)。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通报》与《化学学报》上发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报被美国权威的《化学文摘》收录。1979年9月,依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建议,"523"计划列入各级民用医药科研计划之中,不再另列医药军工科研项目。1981年3月3日-3月6日,"523"计划举行最后一次小组会议;5月该会议纪要下发,"523"计划结束。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第四届疟疾化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一题作首位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在这次报告中,屠呦呦提出应研发复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缓抗药性出现的设想,但并未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中国开始自行研发复方药物,开发出复方蒿甲醚等系列复方药。2005年,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文章,指出研究发现使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有开始出现抗药性的可能,世卫组织开始全面禁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combination therapy,ACT),并推荐多种联合治疗,即每种方案包括青蒿素类化合物,配以另1 种化学药物。这说明当年中国科学家的预见是对的。1986年,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1992年获得“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获得“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之一称号。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Malaria”,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除了大家众所周知的功能,治失眠也是青蒿的一个重要作用,转发一篇文章给你青蒿:神奇的失眠草,看名医名方和青蒿香薰疗法治失眠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治疟疾效果神奇,挽救数百万生命,一举获得世界医学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青蒿也被誉为“东方神草”,那么,青蒿就是这一个作用吗?其实不然,除了治疟疾,中药青蒿功效众多,自古就是清热解暑、截虐退蒸、清瘟安神、抗菌抗病毒良药,所以也有万用之药、植物金矿之称。具体到祛病安神治失眠方面,效果之好,也非常神奇。 中国名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白求恩式好医生肖相如教授,经常青蒿名方治疗失眠,解除无数人痛苦。 陈先生是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理,今年34岁,因为长期高强度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很差,入睡困难且每晚只能睡3小时左右。五心烦热,入夜尤甚。时常口燥咽干,尿黄,便秘。, 肖教授以青蒿鳖甲汤为主:青蒿15克,鳖甲30克(先煎),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知母10克,炒酸枣仁15克。每天一剂,用药七天,并嘱咐陈先生,每天做有氧活动半小时,并将工作量在治疗期间要控制在正常范围。服药一周后复诊,入睡困难显著改善,并且每晚能睡6小时左右,感觉身体状态较前大为好转。继续服用两周,每晚能睡7个多小时,身体恢复正常。著名方剂学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医疗卫生事业终身成就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跨世纪最伟大的中医药学家之一陈潮祖教授,用青蒿方治疗失眠,很多人脱离失眠,恢复健康生活和健康工作。卢女士,女,45岁,因其子远去外省求学而感到不习惯,加上更年期,入夜不能成眠,每晚皆要翻覆至凌晨3点多方可迷糊入睡,且眠不深,至六点多又醒,白天精神萎靡,影响工作。辨证:湿热内阻,扰乱心神,陈教授方药:青蒿20g、黄芩15g、青黛10g(包煎)、竹茹15g、枳实15g、茯苓20g、法夏15g、陈皮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第1剂服后则夜能成眠,3剂服完睡眠安好,神清气爽,从治到好,仅三天!香薰疗法,古已有之,预防疾病、调理慢性病、增强免疫力、净化空气、安抚烦躁、纾解压力、失眠头疼、改善亚健康、焦虑抑郁、滋润肌肤、促进新陈细胞代谢、增强记忆力、祛病养生、消解异味、心情放松愉悦等方面,效果已被屡屡验证,甚至在某些方面,不是药,却有比药还好的效果。做为香薰疗法中的佼佼者,青蒿香薰在增强免疫力、滋润肌肤、改善亚健康、解除失眠头疼焦虑抑郁神经衰弱、预防失眠引起的高血糖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失眠脱发、驱蚊抗瘟、抗衰老抗病毒等方面,更有独特而神奇的作用。青蒿香,以太行山原生态青蒿主产地响堂湾一带优质青蒿为主料,融合艾蒿、薰衣草、百合、金银花、黄金子等纯植物中药材,古法手工制作而成。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世界诺贝尔医学奖的中药材青蒿。在太行山,青蒿香还有一个传说:河北邯郸太行山响堂湾一带,青蒿香绵延相传了上千年,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曾经在此驻军抗击秦国入侵,将士们水土不服,加上蚊虫叮咬,高烧吐泻,彻夜难寐,有当地老者建言点燃青蒿薰蒸营帐,加上当地另外一种野生中药材黄金子煮水喝,将士们很快恢复体质,精神饱满,一鼓作气,大败秦军。王先生,29岁,就职于中国移动公司,由于工作压力和家庭琐事以及感情方面的问题,失眠八年,每天睡觉时间只有二三个小时,注意力、记忆力减退,掉头发,人没有精神,浑身没劲,吃了很多产品,用了很多办法,虽然有点效果但作用有限。卧室用上青蒿香当晚,睡了5个小时,一星期后,不仅入睡容易,每天安安稳稳睡觉8个小时,醒后精神饱满,彻底远离失眠,恢复健康。张老板,某大型企业董事长,自己说失眠睡不好有二十多年,靠安眠药维持,期间自己的一个高管和一个同学,分别在49岁和52岁去世,一个是心脑血管病一个糖尿病并发症,但张老板清楚,虽然直接原因不是因为失眠,但是失眠让身体更差,最后没了生命,如果自己不是各方面保养条件好,也早就西天了。通过青蒿香薰,第三天开始一晚上能睡四个小时,根据病情,又加上有天然安眠药之称发酵制熟后的黄金子枕头,同时在指导下坚持青蒿中药香包泡脚,半小时助眠运动及自我催眠小绝招等良好方法,把每天工作时间控制在八个小时内,45天完全恢复正常睡眠,半年后浑身是病的身体指标也大都趋于正常,人也看着年轻许多,活力充沛。失眠看似不复杂,其实失眠原因多达几十种,就是同一个人失眠,原因也不一而足,而且随着失眠程度的变化,对失眠产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异,单一的失眠产品即使有效,作用也多有限,真正改善失眠,需要中医合围之道,复方发力,名医名方和青蒿香薰之所以能效果显著,原因也正是如此。

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止盗汗、中暑等,但该种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

青蒿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北部)、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等;在中国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

扩展资料:

鉴别: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正己烷30ml使溶解,用20%乙腈溶液提取3 次,每次10ml,合并乙腈液,蒸干,残渣加乙醇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青蒿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醚(3:2)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蒿

青蒿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可用于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那么青蒿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青蒿的功效: 1、清热退蒸 用于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症,常与鳖甲、生地、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常与鳖甲、地骨皮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 2、清热解暑 用于暑湿外感,发热无汗,可与连翘、香薷、滑石、甘草等同用。若小儿夏季发热,也可与地骨皮、白薇、知母等同用。 3、清热燥湿 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常与黄芩、栀子、半夏、大黄、赤芍等同用。、 用于湿热病,多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生冷而致湿热壅滞肠中,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常与葛根、黄芩、白扁豆等同用。 用于风湿痹痛,可用本品配其他祛风湿药同用。 4、凉血止血 用于鼻衄、紫斑,治鼻衄可用鲜品捣汁加开水冲服,治紫斑可与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当归等同用。 青蒿的作用: 1、解热和抗炎镇痛 水提物对大鼠的发热有明显的退热降温作用。与金银花同用制成银青注射液,降温作用更为明显,退热迅速而持久,并且优于对照组柴胡注射液。水提取物对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2、调节免疫 青蒿素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对皮质激素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青蒿琥酯能提高大鼠补体水平。蒿甲醚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IgG含量。青蒿素、蒿甲醚有促进脾Ts细胞增殖功能,因而能起到抑制IgG的作用。给狗肌注蒿甲醚,出现明显的T、B、Tu、Tr淋巴细胞明显下降。以上说明青蒿对免疫功能起着调节的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有增强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起着双向调节作用,对体液免疫功能起着抑制作用。 3、抗癌 青蒿酸及其衍生物对多种细胞株具有细胞毒作用。对小鼠白血病细胞株、人肝癌细胞株、正常人胚肺癌细胞株、人胃癌细胞株均有明显的抑制功效。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也具有细胞毒作用。 4、抗疟青蒿素能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生长,对疟原虫有直接杀伤作用。青蒿素、蒿甲醚的抗疟效果与氯喹相近,对鼠疟原虫形态变化与氯喹也相近,青蒿酯钠的作用强于氯喹。青蒿的抗疟机制主要是影响了表膜一线粒体的功能。直接作用于疟原虫,也可使宿主红细胞损伤、破坏,导致疟原虫死亡。

药学青蒿素论文

一,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Artemisinin),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引起人们对参与青蒿素研制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周维善院士等人全合成青蒿素,得到媒体大量报道。1970年代初,屠呦呦从植物中提取了青蒿素。1979年上海生物物理所确定了蒿素青的绝对空间构型。1977年报道了青蒿素结构。[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1979年12月以英文公开报道青蒿素抗疟作用。[Qinghaosu Antimalarial Coordinatiing Research Group, Antimalarial studies on qinghaosu.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1979, 92(12):811-816.](It remained largely unknown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for about seven years, until results were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in report was met with skepticism at first, partly because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rtemisinin, particularly the peroxide, appeared to be too unstable to be a viable drug.)    二,青蒿素的合成全合成,新发现的化合物由已知化合物一步一步的人工合成的过程。半合成,新发现的化合物由另一个未知化合物一步一步的人工合成的过程。全合成在有机合成史中非常重要,几百年来创造许多经典的合成方法及技术等。奎宁作为治疗疟疾的药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青蒿素的前一代药物,从树皮中提取.大约在1850-2000年之间,有机化学家们不断地全合成奎宁化合物,涌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开创一个又一个研究领域.[1],1983年1月,Schmid G, Hofheinz W.发表青蒿素全合成论文.[Schmid G, Hofheinz W. Total synthesis of Qinghaosu. J Am Chem Soc, 1983, 105(3):624~625].反应示意图见上面.以(-)-2-异薄荷醇((-)-Isopulegol)为原料,巧妙的设计,最后得到青蒿素.反应物(11)>>反应物(12)>>青蒿素是最后两步关键反应,其他研究者都参照该步骤.[2],1983年6月,许杏祥,朱杰,黄大中,周维善发表了青蒿素半合成的论文.[许杏样,朱杰,黄大中,周维善.青蒿素及其一类物构造和合成的研讨. X. 从青蒿酸立体操纵合成青蒿素和脱氧青蒿素. 化学学报,1983,41(6):574-575].系列论文研究之一,参考论文[1],大约经过5步反应,最后两步借用论文[1],没有独创性.由已知开始物一步一步合成到最后的未知物,这篇论文却把最后5步先合成了,而且关键的两步还是借用论文[1],有疑团丛丛之感!!(《化学学报》 1983年06期,中文摘要)(化学学报(Acta Chim. Sinica),英文摘要)[3],1984年5月许杏祥等报道以香草醛为原料合成双氢青蒿酸甲酯.[许杏祥,朱杰,黄大中,周维善.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 XVII.双氢青蒿酸甲酯的立体控制性合成-青蒿素全合成,化学学报,1984,V42(9): 940-942].结合论文[2],构成青蒿素的全合成.但至今为止,没被研究者引用过,不知什么原因,无法重复?既然是全合成,为什么不直说哪?玩弄文字游戏? [4],论文[3]英文版[《Acta Chim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84年02期,Studies on structures and syntheses of arteannuin and its related compounds——ⅩⅦ.The stereocontrolled total synthesis of methyl dihydroarteannuate—T

青蒿素的期刊论文最早的时间在 1977年2月15日。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青蒿素其它作用也越来越多被发现和应用研究,如抗肿瘤、治疗肺动脉高压、抗糖尿病、胚胎毒性、抗真菌、免疫调节、抗病毒 [ 、抗炎、抗肺纤维化、抗菌、心血管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  。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迄今依然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631年,意大利传教士萨鲁布里诺(AgostinoSalumbrino)从南美洲秘鲁人那里获得了一种有效治疗热病的药物——金鸡纳树皮(cinchonabark)并将之带回欧洲用于热病治疗,不久人们发现该药对间歇热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1820年,法国化学家佩尔蒂埃(PierreJoseph)和药学家卡文托(JosephBienaiméCaventou)从金鸡纳树皮分离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并将之命名为奎宁(quinine)。

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在国内(曾由“523”办...0554

青蒿的生药学价值论文

青蒿粉粗蛋白含量,粗纤维低,氨基酸含量丰富,总和为16%;可用于猪、牛、羊、兔、禽、鱼等动物及浓缩饲料.。全价料中用量可达日粮的5—20%,逐渐添加可代替麦麸。价格低,可预防拉稀,防治痢疾,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及饲料生产的经济效益。

1.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2.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至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3.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青蒿的功效与作用

1.抗菌

青蒿具有抗菌的功效,将它用清水煎制能抑制卡他球菌、炭疽杆菌,另外对痢疾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能起到抑制的作用。

2.解热镇痛

3.保护心血管

4.杀虫

青蒿具有杀虫的功效。青蒿素能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生长,对疟原虫有直接杀伤作用。青蒿的抗疟机制主要是影响了表膜一线粒体的功能。直接作用于疟原虫,也可使宿主红细胞损伤、破坏,导致疟原虫死亡。

5.预防癌症

青蒿还有一种功效出色的抗癌药物,它含有的青蒿素不单能阻止人体内细胞癌变还能阻止人体内致癌物质生成,体内癌症病毒失去活性,经常服用能有效预防癌症发生,而那些癌症患者在服用中药青蒿以后,病情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以上就是关于青蒿的功效与作用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青蒿的药用价值很高,入药对人体的一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人体来说是非常有益处的一味中药。

青蒿的功效与作用:解暑青蒿芳香而散,善解暑热,可用于夏季中暑,证见燥热汗出,口渴难耐,四肢无力,虚脱休克等。常与连翘、滑石、西瓜皮等同用,如《时病论》清凉涤暑法。清凉涤暑法药方:滑石9克 生甘草2. 4克 青蒿4. 5克 白扁豆3克 连翘9克 白茯苓9克 通草3克 西瓜翠衣1片,水煎服,主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3青蒿的功效与作用:除蒸青蒿有清透虚热、凉血除蒸的作用,可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青蒿治骨蒸劳的药方:青蒿一斤(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五)两(生捣罗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青蒿治疟疾寒热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青蒿治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药方: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医学论文青蒿素是中药吗

青蒿素属于中药,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纯的中药提取物,其发现者屠呦呦奶奶是主攻传统中药研发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研究对象是中药,研究人员是中药研究员,研究单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这样的药,当然是地地道道的中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并非西医所独有,更非西医所属,所以说青蒿素的研发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就成了西药,那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些人也是对现代化中医药,组分中药知之甚少,也可能是在罔顾事实。现代医学包括现代中医药和现代西医药,青蒿素就属于现代中医药的重大成果。

青蒿是中药青蒿素是西药,只不过来源是中药材罢了或许发想或灵感来自于中医对青蒿的使用但萃取青蒿素和之后的使用就是西药范畴了

这是一种利用中草药研发出来的西药,从理论上来说是属于西药的,从研制方法上来说是属于中药,服用青蒿素能够杀死癌细胞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有医学家做过实验。

是中药。因为这种药物是从青蒿当中提取的化合物,青蒿中草药,所以是中药。当然有科学依据了。青蒿素 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根据相关的实验,这种草药消灭乳腺癌细胞仅需要16小时。

药学概论青蒿素论文

论文的基本写法,论文除了外在格式上要有各个单位的要求之外,内容上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切记文章只有一个主题,不能把几个凑在一起,"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该懂的。主题也不宜过大,一点最基本的内容研究透彻就好,太大了分支太多反而不好。可以bang 写+

青蒿素的期刊论文最早的时间在 1977年2月15日。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青蒿素其它作用也越来越多被发现和应用研究,如抗肿瘤、治疗肺动脉高压、抗糖尿病、胚胎毒性、抗真菌、免疫调节、抗病毒 [ 、抗炎、抗肺纤维化、抗菌、心血管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  。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迄今依然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631年,意大利传教士萨鲁布里诺(AgostinoSalumbrino)从南美洲秘鲁人那里获得了一种有效治疗热病的药物——金鸡纳树皮(cinchonabark)并将之带回欧洲用于热病治疗,不久人们发现该药对间歇热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1820年,法国化学家佩尔蒂埃(PierreJoseph)和药学家卡文托(JosephBienaiméCaventou)从金鸡纳树皮分离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并将之命名为奎宁(quinine)。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北越军队常出没于山间丛林地区,而这一地区恶性疟疾流行猖獗,且对奎宁及奎诺酮类抗疟药物如氯喹(chloroquine)等普遍出现了耐药性,平民与军队的患病人数猛增,越南政府请求支援。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5·23抗疟计划办公室,统一领导《5·23 抗疟计划》的实施,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代号为"523"。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正组长)、总后勤部(副组长)、国防科委、卫生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直接归国家科委领导。办事机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236部队为主(推测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代号),办公室设在后字236部队。不过,由于进展和当时的政治环境,"523"领导小组曾多次发生变动,如1971年5月22日广州召开的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上,领导小组改为由卫生部(正组长)、总后卫生部(副组长)、化工部和中国科学院组成。后来,一位研究人员曾调侃,正是由于这一项目,“使得在当时到处停工的医药研究单位留下了一支队伍”。1969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军代表的建议下,全国“"523"办公室”邀请北京中药所加入“"523"任务”的“中医中药专业组”。北京中药所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当时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民间验方,然后用有机溶剂分离药用部位并进行相应的药理筛选和临床验证,研究人员整理了多达808种可能的中药。据称她们开始并未考虑使用青蒿,因为它的抑制率极不稳定,12-80%,直至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从而得到启发,认为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改用乙醚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与中性部分分别对感染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小鼠以及感染猴疟原虫(Plasmodiumcyomolgi)猴的疟原虫血症(parasitemia)显示 100%的疗效。1972年初抗疟有效单体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当时的代号为“结晶Ⅱ”,后改名为“青蒿Ⅱ”,最后定名为青蒿素。1972年3月8日,《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工作》的报告在"523"计划内部会议上发布。效果虽好,但在批量生产时相关药厂不愿意承担提取药品任务,使得项目组只好把实验室当成了生产车间,而由于乙醚易燃,结果在屠呦呦作报告的当日,由于操作人员不慎而引发大火,这一事故差点使得计划夭折。由于计划时间进度紧张,为了尽早应用于临床,1972年5月计划部分相关研究人员(包括屠呦呦)用自身进行人体试验并获得通过,8月在海南部分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在选试的 21 例疟疾患者中,感染恶性疟或间日疟(subtertian ortertian malaria)者各占半数. 经治疗后,患者的发热症状可迅速消失,血中疟原虫的数目锐减;而接受氯喹的对照组患者则无效(个别数据存在争议,也有个别参与人员回忆年份为1973年)。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通报》与《化学学报》上发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报被美国权威的《化学文摘》收录。1979年9月,依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建议,"523"计划列入各级民用医药科研计划之中,不再另列医药军工科研项目。1981年3月3日-3月6日,"523"计划举行最后一次小组会议;5月该会议纪要下发,"523"计划结束。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第四届疟疾化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一题作首位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在这次报告中,屠呦呦提出应研发复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缓抗药性出现的设想,但并未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中国开始自行研发复方药物,开发出复方蒿甲醚等系列复方药。2005年,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文章,指出研究发现使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有开始出现抗药性的可能,世卫组织开始全面禁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combination therapy,ACT),并推荐多种联合治疗,即每种方案包括青蒿素类化合物,配以另1 种化学药物。这说明当年中国科学家的预见是对的。1986年,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1992年获得“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获得“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之一称号。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Malaria”,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个要问屠嗷嗷。我真不知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