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小凯
前几天,7岁男孩小凯由母亲带来看诊。母亲面容焦虑而憔悴。母亲说:“小凯1岁大的时候开始走路,从那时起我就疲于奔命了。小凯不停地在家里来回奔跑,不知疲倦,动作冲动鲁莽,碰倒弄坏瓶罐碗碟是常事。我追着他屁股后头大喊大叫、呵斥训导都无济于事,每天都在紧张、焦虑、绝望中度过。
小凯3岁时被送进幼儿园。没几天老师投诉:这孩子没法管,上串下跳、动作粗鲁、弄坏东西、不睡午觉、出手打小朋友等。打那后,我经常接到老师和其他家长投诉,除了没完没了的赔礼道歉,就是用各种方法惩罚小凯,但一点效果都没有。为此找过医生,说小凯情况属于多动症,让孩子吃药,我没敢给用药。总之,幼儿园基本就是这样过来的。
孩子6岁半时进入小学,事先我预估到他肯定会惹祸和遭老师批评。不出所料,开学第一天老师就打来电话说,小凯上课根本坐不住,擅自离席,课堂上不停逗弄左右的同学,注意力极难集中,且不服从指令。下课后,他就像脱缰的野马,立马冲出教室大喊大叫,兴奋情绪难以控制。这种情况持续两个多月了,我和他爸爸想尽一切办法都招架不住。在老师建议下,不得已带孩子来看您“。
经观察和评估,小凯显然符合临床上的“多动症”诊断(医学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除了咨询指导,我暂未给小凯开药,更多是指导父母如何进行家庭管教与辅助训练。
聊聊多动症
方便起见,以下用ADHD名称。早在18世纪,欧洲就有该病的报道,直接归因于脑功能的某种障碍。 ADHD是常见于儿童期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大约6%的孩子患有此病,多为男孩,且有增多趋势。 目前医学上,主要根据它的核心症状予诊断: 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兴奋过度,且这些表现至少持续半年以上 。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截至2019年,估计全球有8470万人受此病影响。
ADHD儿童大多自幼儿园起表现相应行为迹象,入学后症状更为凸显,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制造麻烦、人际冲突、丢三落四、破坏纪律、攻击他人、生活质量下降。大约一半以上的ADHD孩子语言能力低下,如语言理解和表达不良,执行功能障碍,智力发育受影响。这些症状未经矫治干预,则会持续加重。报道称,大约30%-50%可持续到成年期。
青春期以后的ADHD,经常自我描述:内心焦虑不安、控制不住的躁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冲动和发脾气、做事效率低下等。麻烦的是,青春期后的ADHD还容易合并违拗对抗、情绪障碍、反 社会 行为、吸烟酗酒、嗑药、违法犯罪等。因此,成年ADHD大多生活质量较差,如婚姻危机、辍学或失业、物质依赖、违纪违法等。
ADHD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现他们脑内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水平低下。如多巴胺受体D4(DRD4-7R)的重复变异,引起多巴胺诱导的抑制作用增强,使ADHD发病。DRD4受体是一种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DRD4基因也与寻求新奇刺激和多动行为表型有关。
此外,还发现父母依赖烟酒、儿童低出生体重、童年期接触铅和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母孕期病毒感染、高危出生等,均与孩子发生ADHD有关。有报道称,儿童食品里的防腐剂、色素等也脱不了干系。家庭功能失调(见前文)或家庭暴力也是增加ADHD的风险因素。
另类解读
1970年代以来,对ADHD的诊断和治疗在北美一直备受争议,参与者包括临床医生、教师、政策制定者、家长以及媒体。尤其对兴奋剂药物治疗ADHD是否得当,饱受诟病。
2020年,荷兰遗传学家马丁·霍格曼(Hoogman, M)的调查发现,人的创造力可能与ADHD症状有关。其报告认为,被调查的ADHD人群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普遍很高,且与注意力缺陷多动本身无关。发散性思维的人,通常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ADHD恰有这一优势,因为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能从多角度、快速思维切换,所以更具创造力;弹性跳跃思维方式和冲动性,可使ADHD人士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在普通人较少见。
据说,很多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知名企业家具有ADHD特质,或干脆就是ADHD人士。他们身上具有好奇心强、探寻刺激、开放的思维、冲动和冒险精神,做事一旦与个人兴趣合拍,则会不遗余力坚持到底。
有趣的是,有人用进化论来解释ADHD的行为特点,认为进化是导致人群ADHD高发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男性的多动和冲动性格。他们假设,女性更容易被具有多动和冒险精神的男性所吸引,愿意与他们结合,从而增加了多动、兴奋和活跃基因的扩散。
有研究称,ADHD的行为特征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可帮助男性应付压力和环境危险,增加他们的冒险、 探索 行为,提升存活率。在某些情况下,ADHD特征可能不利于个人,但对整个 社会 有益,即通过增加基因库的多样性来提高生殖适应性,从而利于群体发展。
在某些环境中,ADHD特征能为个人提供优势技能,如对掠食者做出更快反应,且通过兴奋和攻击技能,成为出色的狩猎者。其印证来自于,具有普遍多动特征的肯尼亚的阿里亚人群中,发现与多巴胺关联的DRD4的7R等位基因,使这些游牧部落人的 健康 状况和野外适应能力比群居人群更好。
#多动症#
人工色素的食品会造成儿童多动症。早在2007年,相关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已经发布过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显示人工色素可能导致小儿多动症,造成儿童注意力无法集中、过于多动、情绪失控等问题行为。欧洲早就立法限制了人工色素的使用,现在欧洲、日本的食品已经基本不用人工色素了。国内法规标准比较低,现在还没有限制。所以为了孩子,以后买东西还是多看配料表,避开柠檬黄、日落黄、亮蓝、诱惑红、胭脂红这些人工色素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合格食品少量食用,一般不会影响健康!
柳叶刀是在中国使用的中国武术刀其中一种,亦称响刀,因刀的形状类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柳叶刀也是对手术刀的一种称呼。也是英国医学杂志的名字,现在新闻上看到的“柳叶刀”都是指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The Lancet),是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之一,它与另外三份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是一般公认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柳叶刀》主要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协同出版。
扩展资料:
办刊历史:
1823年,《柳叶刀》创刊。同年,《柳叶刀》出版第一刊。
1823年-1989年,《柳叶刀》的卷号每年都会重新设定。1-6月的发行量在第一卷,其余的在第二卷。
1990年,《柳叶刀》采用了一种连续的卷编号方式,每年两卷。卷号被追溯到1990年以前的年份,1990年第一期被分配到335卷,1989年最后一期分配到334卷。ScienceDirect上的目录使用了这种新的编号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兵器名。刀身细长,状似柳叶
<-> 柳叶刀即是曲刀的标准刀型。全长约1m,刀柄20cm左右。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 通常以二支一同使用,较一般的刀刃为轻亦较不坚硬 。 曲刀由刀首、刀身、护手(格)和刀柄所构成,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相传的“吴钩”,也是刀身呈曲翘状(按其形状可总称为曲刀或弯刀),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二> 《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近年来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及不赞成李德·爱尔塞维利亚(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其实,血型和癌症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就做过相关的研究。1964年,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由挪威学者发起的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包括唇癌、舌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在内的3053名癌症患者,发现癌症和血型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虽然没有找到什么关联性,但是研究者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此后相关的研究也一直在继续。
一项涵盖30个国家,纳入了过去60年内100554名癌症患者,以及囊括了30个癌症种类的研究显示,A型血的人总体患癌风险是非A型血的倍,整体上, A型血的人患癌风险增加了12%。而且,女性A型血更容易患癌。
具体到癌症类型上,A型血的人,胃癌风险增加18%,胰腺癌增加23%,乳腺癌增加12%,卵巢癌增加16%,鼻咽癌增加17%。
从人种上看,白种人A型血患乳腺癌的风险在升高,但是国内女性乳腺癌的患病和血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不过通过数据显示,A型血的人,患肝癌的风险似乎更低。
O型血的人,相比非O型血人群,整体患癌风险降低了16%。其中,胃癌的风险降低了16%,胰腺癌的风险降低了25%,乳腺癌降低了10%,结直肠癌降低了11%,卵巢癌降低了24%,食道癌降低了6%,鼻咽癌降低了19%。
而且还有研究表明, O型血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乳腺癌患者也有较高的整体生存率。 不过结肠癌和膀胱癌的患者预后不佳。
研究显示,AB血型的男性患癌风险比较高,特别是肝癌风险;但是AB血型患结肠癌的风险比较低,而且结肠癌患者中的预后效果比较好,总体生存期高于非AB血型患者。
B型血的人,整体患癌风险比较低,尤其是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方面。此外,B型血的人患表皮样癌、肉瘤、淋巴癌、白血病的风险都较低。
综合来看,血型中含有A抗原的人,包括了A型和AB型,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高,生存率比较低;O型血的人,就是体内不含有A或者B抗原,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生存率比较高;与A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发生癌症的风险比较低。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所有结论,只是根据这十万名癌症患者的信息所得,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血型和癌症之间的潜在发展机制,医学界目前也并没有确切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血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癌症的发生,部分学者推断,这与 ABO糖基转移酶的酶活性失调有关 , 这些酶在参与细胞间粘附、细胞膜信号传递通路、宿主免疫反应时,发生的改变可能会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进程。
其次, ABO血型抗原影响人体的炎症反应, 而炎症问题尤其是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发展有很复杂的关联。
另外, 部分肿瘤抗原的结构和ABO血型的抗原结构类似 ,比如A血型的抗原。正因为具备相似性,这些癌症抗原能够伪装成不同的血型抗原,从而避开免疫细胞的锁定和攻击。
然而推断并未得到临床证实,再者,癌症发病诱因复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单凭血型并不能做出癌症发病风险高低的判断。
我们说癌症的发病因素复杂,因此在众多的致癌因素中,并没有能够起到完全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是我们要小心那些高危因素,尽量避免或提前做好预防,尽最大努力降低癌症风险。
“活得越久,越容易患癌” ,这并非耸人听闻。癌症发生的本质是细胞突变,只要人一直活着,突变的概率也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50岁以后是癌症高发期。癌细胞会在我们体内潜伏十几年、几十年,然后在某个时刻抓住机会,“一拥而上”。
当然,这个时刻因人而异,除了内在因素,外界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癌症发生的进程。
细胞突变的前提是基因突变,而如果你天生携带容易突变的基因,那么患上特定癌症的几率也更大。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具有高风险的乳腺癌发生率。
一项由哈佛医学院领导,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普通饮食, 高脂饮食肥胖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更快。
目前有数据显示, 有20%的癌症是肥胖引起的,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包括食管癌、胃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胆管癌、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表明,很多癌症病例与吸烟、不合理饮食和缺少运动有关,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规避致癌因素,就可以避免患癌。
总而言之,癌症的发病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在无法改变内因的前提下,我们只有针对外因加以控制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癌风险。#39 健康 超能团##清风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前几天在住院部查房时,遇到一位72岁的老阿婆,检查发现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等等一堆的毛病,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位阿婆住在农村,儿孙因为工作关系都搬到城里去了,家里就她和老伴2人,平时每天就是做一顿饭分3次吃,配一点咸菜之类的,基本不吃水果和蔬菜,她告诉我不吃的原因是咬不动。
高血压多年了,但吃降压药依旧是想起来就吃,忘了也就算了,结果这次出现心力衰竭来住院治疗,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中国人在吃的方面有几个很大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盐的摄入过多,炒菜放的油过多,粗粮水果吃的太少。
今年4月3号,国际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这是基于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25岁以上人群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的大型研究,研究显示,中国因为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一。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怎样吃才是正确的?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平时也是常常提及并不断强调的。
尤其是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使疾病的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摄影:孙恢弘
因为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生活方式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这些都能够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达到减少药物剂量、稳定血压和血糖的效果。
对血糖的控制也是如此,现代糖尿病的治疗包括了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三者相结合。
由此我们知道,合理的饮食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是有多么的重要。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 营养饮食的原则是: 低盐低脂饮食,食物种类要多样化,富含高膳食纤维的合理平衡饮食,摄入适当的能量。
建议的食物包括: 乳类及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及水果等等。
同时建议: 可以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对于烹饪的方法: 建议采用蒸、煮、焖、炖、拌等等,少用油炸、煎等烹饪方法。
通过多年的科普宣传,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膳食和医疗同等重要,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并发布了膳食指南等等。
然而,虽然大家对饮食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仍然是不容易养成的。
《柳叶刀》这篇研究指出:中国人因为饮食结构导致的死亡因素有三, 分别是"吃太咸"、"杂粮吃太少"和"水果吃太少"。
我们在门诊时经常劝告病人要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是因为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各种营养元素以及纤维素,是人类必需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因为种种理由,不愿意摄入蔬菜和水果,尤其是男士和老人,而这些原本可能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可以降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可以降低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多种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风险,并且可以预防成年人肥胖。
摄影:孙恢弘
由于蔬菜水果摄入增多,相应的肉类以及脂肪的摄入自然就会下降,饮食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减少过多的能量摄入。
说了这么多,其实普通人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每种食物摄入多少量,这样是很难长久坚持下去的,而且这么做生活也太痛苦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大致的平衡,一般来说能在一周内基本满足就可以了。
现在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都不愿意做饭,而是经常靠点外卖解决三餐,方便快捷,不用洗碗,而且还增加了餐饮行业的的就业率,帮助外卖小哥一起增加收入奔小康。
然而很多研究都发现,外卖中最受欢迎的菜肴基本上都偏咸偏辣偏油,而且其中蔬菜占的比例很少,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知道,其实这是一种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
1,营养均衡:食物尽量多样性,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这个听起来很难,其实并不难做到,食物多样才能互相搭配补充,达到营养均衡。
2、每天的膳食应该包括谷薯类(比如:糙米,全麦,燕麦,荞麦,小米,玉米,土豆,山药,芋头等等),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最好不要每餐都精米白面。
新鲜蔬菜每天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最好能占一半。深色蔬菜指的是深绿色、红色、紫红色等颜色的蔬菜,营养价值高,富含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
奶类每天250克,可以选择冷柜储存的巴氏消毒牛奶,也可以选择盒装的超高温灭菌奶等等,营养方面没有很大的区别。每天水产类40~75克,因为水产品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建议首选,畜禽肉类40~75克,蛋类40~50克,吃鸡蛋不要去蛋黄。
摄影:孙恢弘
3、低盐低糖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同时还要注意,生活当中隐性的食盐,比如酱油、咸菜腌制品等等。每天糖的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在25克以下,因为添加糖是纯能量物资,过多摄入会导致超重肥胖、龋齿等等,所以不应该超过总能量的10%。
4、足量饮水,每天8杯水左右,每杯水大约200毫升,提倡用白开水或者茶水,不建议用含糖饮料或者是碳酸饮料。
5、少吃或者不吃肥肉以及动物内脏,总脂肪占总热量的比例小于30%。食油(包括植物油)25~30克/天。
6、当然还要戒烟限酒。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不提倡为了某种保健目的而饮酒,即便饮酒,也应该控制少量饮酒,男性饮用葡萄酒小于100毫升,啤酒小于250毫升,白酒小于50毫升,女性减半。
7、规律的运动,每周进行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当然坚持每天运动还是最好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等。
8、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良好心态,控制不良情绪,维持良好的睡眠。
不合理的饮食可以导致很多慢性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往往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特别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清风计划##吃对一日三餐#
我经常会抽空进行生活方式的宣教,有些初诊病人刚开始会有点拒绝改变,满不在乎的说自己并不怕死,然而当我问他们:万一疾病导致残疾或半死不活咋办?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沉默了。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久坐的危害真的有那么大吗?
是的!
如果用一串数字,来量化“久坐”的后果,大概是这样的……
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提出: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当今慢性疾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
《 健康 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 体育 锻炼的比例为,缺乏身体活动成为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时间工作导致的久坐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了“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各种慢性病的高发,甚至发生“猝死”。
如果必须久坐,我们该怎么办?
可以通过增加体力活动量来降低我们的死亡风险。
2012年《柳叶刀》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每年因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死亡人口是530万,如果将体力活动不足的人口减少10%或25%,可减少万或130万人死亡。
如果全民达到WHO体力活动推荐量,人均寿命可延长岁。
那么,所谓的体力活动推荐量是多少呢?
首先,需要满足每周150 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果以每周运动5天计,则每天需要运动30 60分钟。
中等强度的意思是,当我们运动时,稍微觉得有一点儿累但又不是很累,在运动时我们可以保持说话,但是不能够有多余的气息唱歌的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说话不能唱歌”。
在从事有氧运动(例如中等强度健走运动)之余,每周要有2 3次的抗阻运动和柔韧性练习,我国传统的八段锦太极拳什么的都是很好地融合了抗阻、柔韧、平衡训练的运动方式。
其次,尽量增加普通体力活动,比方说步行、骑车、上楼梯、购物、家务劳动等。
最后,要减少静坐少动的行为,保持每小时要起来动个1 5分钟。
近期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通过13万人的研究数据,为长时间久坐人群确定了多种个性化“运动套餐”,以降低早亡风险。
该研究证实:久坐时间和运动量之间遵行1:3的“套餐”比例是最好的。即每坐1小时,进行3分钟中等到剧烈运动或12分钟轻度运动,是改善 健康 和降低早亡风险的最佳方式。根据这个公式,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天内通过多种活动组合可以将早亡风险降低30%。
研究结果中的这些活动包括中度至剧烈运动,比如健走、跑步或跳绳等其他增加心率的活动;而轻度体力活动并非一定要去健身房健身才可以,做家务、休闲散步等轻量活动也能达到锻炼效果。
《柳叶刀》是英国的杂志。
《柳叶刀》是一份独立的综合医学期刊,由托马斯威克利创办于1823年,由爱思唯尔公司每周出版发行,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自创刊之日起,《柳叶刀》便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目前,《柳叶刀》旗下共24本系列期刊,其中12本为金色开放获取期刊,12本为订阅型期刊。2022年,有9本《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内排名第一。
声誉及影响力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柳叶刀网站的年度访问量超过4250万,年度文章下载量达亿篇。《柳叶刀》系列期刊的邮件订阅超过350万,包括各刊电子目录的邮件订阅。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微信、微博、领英等共有约180万粉丝。《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每年被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每年被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到的次数超过万次。《柳叶刀》播客每月收听约万次。《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你还不知道吗?喝红酒能抗癌!”
王阿姨去朋友家串门时,发现一向滴酒不沾的朋友,正端着一杯红酒,仔细品尝。
“这年龄大了,可不敢喝酒了。”王阿姨小声劝说朋友道。
“你没有看过那篇文章吗?红酒可是好东西,不仅能美容养颜,还能软化血管、抗癌呢。”朋友说着,就掏出手机,把文章拿给王阿姨看。
王阿姨接手机的时候,嘴里还念叨:“一定是哪个专家为了卖酒,编出来我们老年人呢。”
朋友给王阿姨指了指文章,还振振有词道:“你看看,这可是权威的研究。”
王阿姨顺着朋友的手指看去,还真是红酒可以治疗癌症的研究。这下王阿姨彻底傻眼了, 王阿姨一直坚持不饮酒的理论,难道是错误的?
一直以来,喝红酒 养生 都是商家为了卖酒而搞出来的 商业噱头 ,现在也有不少学者针对红酒可以抗癌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也收获了一定的科研结果。但是,喝红酒可以抗癌,到底靠不靠谱呢?难道长久以来人们说的喝酒伤身是错误的吗?
近几年,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个 120万一针的抗癌药 ,这个价格昂贵的抗癌药就是 CAR-T疗法 的产品。CAR-T疗法简单来说,就是给患者的T细胞安装一个可以识别肿瘤细胞的 “雷达” ,并且在体外培养大量的这种细胞,回输给患者对体内的肿瘤细胞进行清除。
这种疗法虽说被人们传为抗癌神药,但是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关于红酒的那个研究就要从这里说起,研究发现 红酒中的白藜芦醇 可以提高T细胞的功能和免疫治疗的安全性, 可以大大降低CAR-T疗法中的副作用。
但是,这一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实验阶段,并未真地投入临床使用。而这研究一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们为了提高红酒销量 ,趁机制造谣言,一时间“喝红酒可以抗癌”、“喝红酒可以 养生 ”的说法甚嚣尘上,让人们难以分辨,许多人都掉入商家的 陷阱 。
那么问题来了,喝红酒究竟能不能抗癌?
当然不能。能够在治疗癌症中发挥作用的 白藜芦醇不能等同于红酒 ,二者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画上等号。而且,白藜芦醇在大自然的植物中存在的含量很低,稳定性也很差。再加上红酒在酿造过程中,制造的工艺有所不同,有些甚至是 勾兑生产 的,白藜芦醇的含量就更低了。
在这种红酒中,能被人体充分吸收的白藜芦醇究竟有多少,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所以,还是那句话, 任何抛开剂量谈疗效的理论,都是耍流氓。
况且,目前大多数关于红酒的研究结果都是从 动物 身上得来的,目前还未进入临床阶段。人体的身体结构比动物要复杂得多,在动物身上的实验结果不能等同于在人的身体内会发生同样的效果。
相反的是,酒精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世卫列为 一类致癌物 ,这是已经 有确切证据表明 的,长期摄入酒精会诱发多种疾病,甚至癌症。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说喝红酒可以保护心脑血管呢?
这个说法也是非常不科学的。这一个说法源于 “法国悖论” ,简单来说就是法国人向来喜欢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而心脏病的发病率却是全球最低,就有人把这都归结于法国人爱喝葡萄酒。著名的“法国悖论”催生出“喝红酒可以降低心脏病”的理论,一度将红酒捧为 “酒中明星” 。
那么,喝红酒真的可以降低心脏病吗?后来有人针对这一说法进行了研究,红酒中 确实含有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清除体内多余胆固醇的成分 ,但是红酒中这些有益的成分 十分有限 。
如果想要依靠红酒来达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每日需要饮用的红酒 高达几十升 。且不说普通人无法喝下这么大量的红酒,单单看这些红酒中的酒精含量,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方面是 喝红酒对心脑血管微乎其微的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是红酒中酒精这个一类的致癌物,权衡利弊之后,相信大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还有人觉得饮酒后能够助眠,足够的睡眠也有利于减轻心脑血管的负担。其实这也是对红酒的认知误区之一,酒精在进入人体后,首先可以 兴奋中枢神经 ,随着饮入酒精量的增加,又会对 中枢神经起到抑制作用,使人昏昏欲睡。
许多人以为这就是饮酒助眠的效果,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是中枢神经受到伤害的表现。人体经常饮用红酒, 打破了中枢神经的平衡 ,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
饮酒后导致的睡眠与人体正常入睡不同,前者由于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睡眠的时间较短,睡眠质量差,虽然看上去同样是睡觉,身体却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因此,人们在酒后醒来时,往往 感到疲惫、头昏脑胀 。生活节律的平衡被打破,需要调整好几天才能恢复,更不利于心脑血管的 健康 。
由此看来,喝红酒不仅不能抗癌,更不能保护心脑血管,而且红酒中的酒精还会诱发其他疾病,甚至还会发生癌症。
《柳叶刀》杂志曾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 2020年全球大约有74万新发癌症与饮酒有关 。酒精的致癌性主要与它在人体中代谢的原理有关。
酒精进入人体后,只有 10% 能通过胃肠和食物一起代谢排出。大约 80% 都是在肝脏分解的,肝脏首先将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再氧化成乙酸,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而排出体外。
而酒精在体内代谢分解时,如果 体内的维生素B6不足,乙醇就会转化为乙醚 ,乙醚是一级致癌物!它不仅可以直接干扰细胞DNA的合成和表达,诱发癌变,还可以 干扰染色体的重排 ,使人体患癌症的几率大大提高。
有些不良厂家在生产时,使用已经霉变的原料来酿酒,或者一些人在自酿酒的时候,封存不当导致变质。 变质的原料或自酿酒里,可能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 ,而黄曲霉素又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长期饮用这种酒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 胃癌 的发生。
此外,如果女性经常饮酒的话,还有可能 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有研究发现,女性酒精的饮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生是 正相关 的关系,也就是说, 女性饮酒越多,患乳腺癌的几率越高 。
或许有些人会说,红酒酒精含量低于白酒和啤酒,而且红酒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适当喝些红酒,也不一定有坏处。
其实并不是这样,红酒是否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暂且不提,有研究发现,每天饮酒的女性中,酒精摄入量小于等于 ,乳腺癌的发病几率就会增加 4%。 相反,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 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会增加 40% 以上。这就说明,对女性身体产生伤害的, 并不是根据酒的种类区分的 ,而是酒精量决定的。
如果喝酒不能避免,怎么做才能让伤害最低呢?
如果想要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最标准的做法就是不饮酒 ,酒精是不存在 健康 剂量的。
但是有些人因为工作关系,需要喝酒应酬,或者是一些人已经对酒精产生依赖,短时间无法戒酒,这个时候要怎么做才能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呢?
1、最重要的是限量原则
这里提到的限量指的是酒精的摄入量。有研究表明, 男性 单日酒精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 25g ,而 女性 最好不要超过 15g 。举个例子,如果饮用的是酒精含量10%的红酒,男性单日饮酒不要超过250ml,而女性则不能超过150ml。 饮用的量越少,对身体的伤害也就越小。
2、尽量避免空腹饮酒
在饮酒时,尽量避免空腹饮酒。在饮酒前吃一些 淀粉类 的食物,避免酒精直接接触胃肠道黏膜,而且还可以增强饱腹感,降低饮酒的欲望。
而且,在与人饮酒时,尽量边吃边聊,慢慢品尝,避免出现在酒桌上劝酒的行为。劝酒容易造成对方饮酒过量,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而且需要知道的是,因过度劝酒而造成的人身伤害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
3、下酒菜搭配合理
在选择下酒菜时,减少 高热量食物 的摄入,尽量避免加重肝脏的负担。而且,为了避免不 健康 食物和酒精对身体叠加伤害,在饮酒时也减少腊肉、熏肉及咸菜、酱菜等高钠加工类食物的摄入。
总的来说,喝酒会抗癌、保护心脑血管的话都不可信,最 健康 的饮酒量就是滴酒不沾。如果真的想减少疾病的发生,拥有 健康 的身体,还是应该坚持锻炼、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 健康 的心态,最容易做的 养生 就是从生活中的改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