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许多养蚕的人会准备很多的桑叶,干燥后的桑叶作为一种中药材,发挥许多的功效,桑叶具有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作用,而且桑叶用来护肤也有很好的作用,那么桑叶能美白吗?桑叶有什么护肤作用呢?一起来看看吧!1、桑叶祛斑每日取干桑叶15克,沸水浸泡后作茶饮用,并将茶水涂改于脸上色斑处,每日3次,连用一个月为一个阶段。通常病人运用半个月后,可见色斑衰退,色彩变浅;用一个月后,色斑通常就根本不见了。桑叶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着悠长的用药前史。桑叶养分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16种氨基酸、7种维生素,还有锌、锰、钙、铁等养分元素。桑叶通常用来医治咳嗽、发热等内科疾病,亦可用于美容。在许多地方,民间有选用桑叶煮水洗脸,或许把新鲜桑叶捣烂后敷在脸上以到达消斑意图的偏方。现代药理研讨揭开了其中的奥妙:本来,桑叶与前面介绍过的甘草相同,富含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成分,能够削减黑色素发生,再加上桑叶内富含的别的养分成分,对肌肤有滋补、修正效果,坚持运用,天然就能到达消斑效果了。2、除脸部褐斑脸部褐色斑常使不少女性烦恼不已,桑叶亦可免除这份忧虑:取冬桑叶500克,去掉杂物,阻隔沸水蒸煮消毒,枯燥处理后备用。每日取15克,沸水浸泡代茶饮。通常服用20天后即有明显疗效,斑块衰退或色素变浅。医治时期应多吃些豆制品,如豆腐、豆芽等,可有事半功倍之效。3、防治痤疮痤疮是常见于青少年人群的一种炎症性肌肤病。进入芳华发育期今后,体内性激素排泄旺盛,促使皮脂腺排泄过多,致使皮脂淤积、阻塞毛囊口,简单致使痤疮的再现,影响脸部漂亮。用桑叶煎剂医治痤疮:每日取鲜桑叶50克,煎水分3次服,通常15天即可见效。若取鲜桑叶适当,掏烂后每日敷于痤疮处30分钟,也有令人满意的效果。4、柿叶除黄褐斑除了桑叶洗脸法,还有用柿叶除黄褐斑的偏方。具体做法是:取晾干的柿子叶50克,研成细末,参加白凡士林50克,拌和均匀,装入瓶内。洗脸后擦患处,每日1~2次,一个月为一个阶段。5、桑叶泡水喝的功效1、抗菌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桑叶水在体外测试对于各种细菌以及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以及大肠杆菌等等,除此之外还具有灭杀钩端螺旋体的效果2、降血糖叶中所含有的蜕皮甾酮进入身体之后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并且还能够有效的促进身体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为糖原,但是对于正常所需要的血糖却不会造成影响。不仅仅不会危害身体健康,反而对于一些血糖过高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抑制以及治疗的作用。3、抗氧化桑叶中含有较多的异黄酮类似物,这种成分和人参皂苷相似,具有很强的补益和抗衰老作用,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和氧化物质,对缓解皮肤的衰老和色素的淡化有很好的作用。4、通便消肿在桑叶的作用下未被小肠吸收而输送到大肠内的糖质由肠内菌群作用,生成二氧化碳、氢气、丁酸、丙酸、醋酸、乳酸等有机酸,使肠内外环境酸性,抑制了有害细菌增殖,起到整肠效果,改善便秘,改善腹胀。桑叶还能去除体内多余水而改善水肿。5、减肥桑叶茶具有很强的清血作用,能将血液中过剩的中性脂肪和胆固醇排清。肥胖是腹部、脊背的脂肪细胞中贮存了过多的脂肪。当血液里的中性脂肪减少时,贮存的脂肪就会被释放出来,以热量的形式被消耗掉。这样反复下去,身体里的脂肪就会减少,达到减肥的作用。
山上有1种叶子,经常泡水喝,降血糖,降血压,延缓衰老!
霜降 ,是二十四节气其中之一。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我记得之前跟大家介绍过霜降养生该吃的那些美食。那么多少人知道霜降后的桑叶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学习了解一下桑叶的那些功效吧。
桑叶翻白草治糖尿病好,能除根,坚持当茶喝就好,简单好喝。桑叶的万能效果在于他能润肺止咳通便护眼美容长寿。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治脂肪肝补维生素。医学专家发现桑叶翻白草能产胰岛素降糖,翻白草更厉害。桑叶有人参的作用又不贵,两者加起来作用强大,营养更多。桑叶的美颜功效 我国古代医着《保生要录》中所载的“扶桑至宝丹”,具有“驻容颜,乌髭发,补髓填精,祛疾延年”等功效,其中药物成分是什么呢?答案会使人大吃一惊——桑叶。
桑叶确是物美价廉的天然美容护肤佳品,尤其对脸部的痤疮、褐色斑有良好的疗效。痤疮是常见于青年人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步入青春期后,由于体内性激素分泌旺盛,促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可导致皮脂淤积,堵塞毛囊口,形成痤疮。除此之外,中医还认为过食油腻辛辣食物,脾胃积热生湿,长期便秘,加之外邪侵犯皮肤等也易诱发痤疮。而桑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人试用桑叶煎剂治疗痤疮258例,显效达到89%。脸部褐色斑常使不少女性为之苦恼。
桑叶味道可口,无副作用。日本已用其开发出具有保健功效的桑茶。其茶色碧绿,富含优质蛋白质、粗纤维、糖类,以及钙、磷、铁、锰等营养成分,且不含茶叶中的咖啡因和单宁。桑茶饮用方便,营养成分吸收快,还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等功用。用桑叶洗浴对美容也大有裨益。取经霜的干桑叶50~100克,放入锅中,加水煮10~15分钟后,倒入浴盆内晾凉后洗浴。经过霜雪洗礼的桑叶,解表且不伤里,护肤而不脱脂,是很好的健美浴方,对于皮肤粗糙的人更是最佳的选择,可以使皮肤变得细嫩起来。
古代医家对此方的制法是:“择家园中嫩而存树者,采十数斤,洗以长流水,去蒂,曝干,为末。每桑叶净末一斤,用黑芝麻四两,阴阳水煎浓汁二碗,去麻存汁,用蜜十二两,炼滴水成珠,将汁入蜜内,和药末捣丸,如梧桐子大”。可“每日服百丸,早盐汤、晚酒”(送服)。
【结束语】看了以上的内容,大家对桑叶的功效有没有更深的了解呢?大家在霜降后,可以试试以上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桑叶是桑科植物桑树的叶子。中医药学认为,桑叶性味苦、甘、寒,有散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桑叶还有良好的皮肤美容作用,特别是对脸部的痤疮、褐色斑有比较好的疗效。痤疮,俗称粉刺,是常见于青年人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男女青年进入青春发育期后,体内性激素水平增高,促使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脂腺分泌增多,导致皮脂淤积,堵塞了毛囊口,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时排出就形成了痤疮。痤疮的产生,虽然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内分泌改变,雄性激素比雌性激素分泌量相对的增多而引起。但是,高脂肪、高糖饮食、长期便秘等是诱发痤疮的重要原因。中医认为,过食油腻辛辣食物,脾胃积热生湿,外邪侵犯皮肤则生痤疮。由于桑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人试用桑叶煎剂治疗痤疮二百五十八例,其收效达到百分之八十九以上。具体办法是,每日取鲜桑叶五十克,煎水分三次服用,一般十五天见效。还有人用鲜桑叶适量,捣烂,敷痤疮处每日三十分钟,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至于用桑叶来治疗面部褐色斑,具体方法是:用市售桑叶五百克,经隔水蒸煮消毒,去除杂质,干燥后备用。每日十五克,沸水浸泡后作茶饮用,连服三十天为一个疗程。专家们认为,服用桑叶所以对皮肤褐色斑有良好疗效,可能与其对机体分泌功能的改善有关。同时,根据药理研究证明,桑叶富含黄酮忒、酚类、氨基酸、有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这对改善和调节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抑制色素沉着的发生和发展均有积极作用。如果将桑叶煎汁,提取其有效成分并经浓缩后作为化妆品添加剂加入美容霜中,与口服同时长期外用,无疑对面部褐色斑会有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别小看了桑叶,既经济又方便,实为不可多得之美容良药。有痤疮和面部褐色斑的患者不妨试一试,一般是没有副作用的。
是真的,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美容养颜,排毒,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的,而且还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减肥。
糖尿病是现代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光是中国确诊患者就已达到亿左右,而糖尿病前期更是达到了5亿多。因此对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就一直没有停过。
虽然已经有很多降血糖的药物,但主要还是西药,如:磺脲类、格列奈类、二甲双胍等。这些药物长期服用会产生许多的不良反应,而近来发现许多的植物也具有降血糖的药理作用,桑叶就是其中之一。
桑叶代茶饮用,可辅助降血糖
桑叶的利用,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 历史 ,大家最为熟悉的便是以桑养蚕。但其药用记载,可追溯到最古老的《神农本草经》,别名铁扇子,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味苦、性寒,具有疏风清热、养肺明目等疗效。
其降血糖的作用,在《本草纲目》中便有记载:“叶煎代茶、能止消渴”、“炙熟煎饮、代茶止渴”。
糖尿病,是现代的医学名称,而历代古籍中其病名记载很多,“消渴、止渴”便是其中之二,还有“消瘅、消中、脾瘅、鬲消、膏消、肺消、消肾、三消、果木消、虫消......”等之说。
所以呀,桑叶在古代就早已被用于辅助降血糖了。到了现代药理研究中,人们发现桑叶降血糖的作用,主要源于其含有黄酮、多糖、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
而国内外研究者就桑叶提取物进行研究发现,黄酮、多糖、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通过改善肝脏糖代谢、减轻胰岛氧化损伤、维持β细胞功能以促进胰岛素分泌等途径发挥其降血糖功效。
在现代临床中也多用霜桑叶代茶饮,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推荐剂量为10~20g,如果是鲜品,则用量加倍。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桑叶推荐用量为5~10g。
除了降血糖,还有其他功效
除了有降血糖的作用,桑叶还具有降血压、抗衰老、降血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现代早已开发了很多桑叶相关的保健品、食品,如桑茶、桑叶面、桑叶酱等。
民间也多有饮用桑叶茶的习惯,霜桑叶30g,加水500~1000ml,煎沸10~15min,取汁,代茶饮用,每日1剂,用于祛风平喘、止咳化痰。
不过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及文献报道中都有提到:桑叶性偏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应慎用。因此,对于肠胃虚弱之人,还是需要注意的。
还有这些中药,也能有效调控血糖
除了桑叶外, 黄连、葛根、苦瓜、黄精、人参、山药 等中药,也都具有有效调控血糖的作用,在临床中也多被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其中,黄连可直接调控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还能降低血脂、保护心脏血管,改善糖尿病眼部已经足部损伤等并发症。
在中医辩证治疗中,不少中药都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像桑叶,除了在降血糖中具有良好的药效外,也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
糖尿尿患者可用桑叶煎茶饮用,辅助降血糖。若是作为药用,则要在中医指导下服用,结合自身血糖及用药情况,切不可自行配用,防止低血糖的出现。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辅助降血糖、还是药用,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定期监测血糖变化情况。另外,切不可听信保健品推销,而误了病情。
最后,再强调一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高了、低了,都及时调整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桑叶茶的功效与主治
桑叶茶的功效与主治,桑叶茶是以桑科植物桑树的叶子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桑叶茶对维持人体健康有极大好处,但对桑叶茶的功效有些人还不了解,下面是桑叶茶的功效与主治。
桑叶茶的功效与主治
桑叶茶中包含人体每天新城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几十种元素。例如苯丙氨酸、酪氨酸、门冬氨酸,以及多酚类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以及锌元素和锰元素等微量元素等。在中医的运用上,桑叶茶的具体功效有如下几个。
功效一、降血糖功效
桑叶茶中有一种 N-糖化合物,合理应用应用该元素,可以控制血糖的升高程度。甚至可以将桑叶茶运用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当然,桑叶茶元素中还有另外一种“1—脱氧野尻毒素”的 “生物碱” 元素,它通过抑制麦芽糖酶失活,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有效降糖。
功效二、桑叶茶的减肥功效
桑叶茶有利水消肿的良好作用,与普通的利尿剂不同的是,桑叶茶的利水消肿功效更稳定而且副作用小。与此同 时,桑叶茶在利水的同时可以将体内多余的 “中性脂肪” 和 “胆固醇” 排走。尤其是对于高血脂人群,搭配正确的运动方案,可以让减肥事半功倍。
功效三、美容养颜功效
长期服用适量的桑叶茶可以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这是因为桑叶茶中的多酚类和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可以改善和优化皮肤组织中的新陈代谢,有效抑制体内色素沉积和发展速度,正确而且适量饮用桑叶茶可以减少皮肤中 “斑” 或者 “脂褐质” 的产生和积滞。
桑叶茶的禁忌症
以上关于桑叶茶的功效只能介绍三个,当然它的功效远不止这三个,我们要知道桑叶茶的正确吃法。桑叶茶的吃法主要为开水冲泡,也可以拿来与其他药材配伍做成汤剂,以满足某种治疗需求,但是以下的情况不适合或者咨询过医生之后再服用桑叶茶。
首先,长期过量服用桑叶茶,会过度损耗精血,此时的你会发现自己的气色越来越差,精神越来越萎靡。桑叶茶的量一天不超过20g为好。
其次,脾胃阳虚体质的人,也不宜喝过多的桑叶茶,因为这会加重原本虚弱的脾胃情况,导致身体素质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疾病。
桑叶茶怎么泡
1、桑叶茶是一种口感鲜嫩的茶叶,在冲泡时水温不能过高,最好使用90度左右的开水来冲泡,冲泡以前应该先把茶杯用开水温热一下,然后取5~7克的桑叶茶直接放在茶杯中,再充入准备好的开水,焖二分钟取出茶汤饮用。
2、桑叶茶在取出茶汤时,每次取出数量最多不能超过茶杯容积的2/3就要及时蓄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再次冲泡出的茶汤滋味诱人,桑叶茶的耐泡性比较差,每次放入的桑叶茶可反复冲泡三到五次,但到第四泡和第五泡时茶汤色泽与口感就会变得比较淡。
桑叶茶的制作方法
1、制作桑叶茶时,一定要选择晚秋那些无虫害无污染的健康桑叶并去掉它们的叶柄,用清水洗净以后放在室内阴干。阴干后的桑叶要放在蒸笼中,进行蒸制,开火加热等开锅以后还要蒸五分钟,这样能让桑叶保持鲜嫩的绿色。蒸制桑叶时,不能铺的太厚,不然会让桑叶受热不均匀,会影响桑叶茶制好以后的口感。
2、桑叶蒸好以后要取出摊开降温,等它晾干后再放到干净的木板上,沿同一方向贪官,这样使桑叶能慢慢卷曲,叶片中渗出的汁液也会粘在他的'表面,用手揉搓感到润滑以后可以停止。这时桑叶茶已经初具雏形,把加工好的桑叶茶再放到热锅中,不断炒至炒干水分后,取出降温,等它完全降温后过筛去掉碎末就能得到质量上等的桑叶茶。
桑叶茶的功效与作用
1、消炎杀菌抗病毒
桑叶茶中含有一些天然药用成分,其中酚类物质和黄酮类化合物以及维生素c等物质都具有一定消炎杀菌作用,而且能阻止病毒在人体内滋生繁殖,人们把它冲泡以后饮用,可以尽快消除身体内的炎症,也能预防人体内多种炎症发生,是现在生活中预防人类口腔炎和咽喉炎的最好选择。
2、降低血糖
高血糖和糖尿病已经成了现在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两大难题,它们虽然不会让人们因此失去生命,但会影响人体多个器官的功能,严重时就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大人们在出现高血糖或糖尿病以后,可以多喝一些桑叶茶,它能让人体吸收一些蜕皮甾酮,这种物质既能调节内分泌,又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能让人体过高的血糖,尽快恢复正常。
3、抗氧化利水消肿
桑叶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比较高,这种物质的功效与人参皂苷十片相纸,能增强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能阻止人体自由基生成,加快酒精代谢,它能延缓人体衰老,并能增强人体抗病功能。桑叶茶还能维持人体内部酸碱平衡加快身体内多余水分代谢,经常用它泡水喝可以利水消肿也能预防亚健康。
桑叶茶的禁忌
桑叶茶性质寒凉,那些处于月经期的女性禁止饮用,不然会引发经期腹痛。另外商业茶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如果女性在月经期间喝桑叶茶,还会导致月经不调。人们在空腹状态下不能喝桑叶茶,这也是桑叶茶的重要禁忌,因为人们在空腹状态下喝桑叶茶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什么是桑叶茶
桑叶茶是从桑树叶中提取的茶。它是亚洲固有的,但现在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培育。黑桑和白桑是10种中最知名的物种。秋天收获叶子并干燥以制作茶叶。中国发现了桑树栽培3000年的记录。桑树被古代中国人用于食品,造纸,蚕及其药用品质。
中药采用桑叶辅助改善视力,清肝,驱风,清热。它还有助于头晕,痢疾,支持肝脏功能,维持年轻肌肤,咳嗽和感冒症状,促进健康的血液,治疗胃痛和强化眼睛。桑叶茶含有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预防健康问题,如减肥,糖尿病,感冒症状和血管问题。
桑叶茶的历史
桑叶的栽培记录发现超过3000年。在“诗经”中,人们发现桑叶用于养蚕,桑树皮造纸和水果用作水果。
古代中国人发现桑椹味道鲜美,没有任何副作用。中国学者用桑叶茶代替普通茶,以维持年轻肌肤。在日本,桑叶用于治疗糖尿病。桑叶茶由日本中央蚕业研究所开发,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他们还注意到它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在日本,桑叶包含在甜蛋糕荞麦面和米粉中。
桑叶茶的功效
与牛奶相比,桑叶茶的钙含量高出25倍。它的绿茶纤维含量是绿茶的两倍,铁含量是菠菜的十倍。它在中国作为药草使用了数千年。Mulberry Tea提供的健康益处包括:
含有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2006年,国际食品杂志报道桑叶中含有铁,钙和锌。在桑树中也发现了抗氧化剂如β-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抗氧化剂有助于消除自由基。根据PubMed Health的说法,富含β-胡萝卜素的桑叶茶和饮料有助于减少患癌症的机会。
降低血糖水平
血管增加引起2型糖尿病。根据2012年发表的美国中医杂志,总结出没食子酸的存在会降低血糖。2007年,糖尿病护理报告称,饮用桑树提取物的糖尿病患者在前两小时食用后葡萄糖峰值减少。科学家们认识到桑叶茶可以治疗糖尿病并预防糖尿病。
减少坏胆固醇
2013年,“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桑椹叶粉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如果患者在三个月内定期给予280克三次。桑叶茶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抗炎作用
2013年,发表在功能性食品杂志上的研究总结说,慢性病引起的炎症也是由桑叶治疗的。2010年,对诱发爪水肿的大鼠进行的研究发现,当提供桑树时,发炎的爪组织被阻止。桑叶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缓解疼痛。
感冒症状
桑叶茶用于治疗肝脏和病症。它治疗头痛,咳嗽,眼睛疼痛,发烧和喉咙痛。禁止开发细菌菌株,有助于预防链球菌感染。喝桑叶茶可以恢复感冒症状。它消除了细菌的生长。
减肥
由于存在莫拉诺(1-脱氧野尻霉素),桑叶茶可防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它有助于身体排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淀粉,使其不会转化为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减少饥饿感。这导致实现减肥目标。
血管健康
桑叶茶通过减少血管中胆固醇的氧化来帮助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会,这是由于桑叶中存在类黄酮和槲皮素。它有助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每天应该为健康的血管食用桑叶茶。
含有镁
镁对神经,肌肉的运作至关重要,可维持正常的心脏。它增加能量代谢,强健骨骼,协助免疫系统,控制血糖水平和维持正常的血压。
抗击糖尿病
桑叶茶通过限制大量单糖进入循环来预防糖尿病。体重问题也被消除,因为它阻止了不需要的过量糖进入血流。桑叶通过保持对血糖水平的控制来预防2型糖尿病。
神奇的饮料
桑叶茶既可以热也可以享用。它有松散的假期和预先包装。茶袋应浸泡至少3-5分钟,散茶应浸泡至少8分钟。应该通过避免茶变甜来最大化碳水化合物阻断效果。
对抗动脉粥样硬化
桑叶茶有助于防止动脉中富含胆固醇的斑块积聚,这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它限制了LDL胆固醇的氧化。对人类和小鼠的研究表明,主要药物是黄芪和异槲皮苷。
含有维生素B2
桑叶茶中维生素B2的存在有助于红细胞的生成,管理生殖和生长,能量生产,管理甲状腺活动,消除痤疮,保护神经系统,健康的眼睛,矿物质吸收,保护消化道和协助健康怀孕。
有助视力
桑叶茶含有高含量的维生素A,有助于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它有助于防止眼睛视力丧失和视网膜变性。它还有助于摆脱皮肤上的瑕疵和黑斑。可以通过在热水中浸泡桑树叶约30分钟来治疗皮肤问题。它还可以治疗皮肤干燥。桑叶如果添加到热水浴中,桑拿有助于打开毛孔以及排毒身体。它可以促进头发生长,使头发健康。
抗氧化剂
桑叶茶具有化合物1-脱氧野尻霉素或DNJ,其提供抗糖尿病作用和抗氧化特性并减少胆固醇和炎症。β-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有助于预防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食用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和饮料可以消除患癌症的风险。
有营养
桑椹汁含有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矿物质。它还具有治疗特性。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从而减少血液凝块和中风的机会。也可以从桑椹汁中消除贫血的迹象。
血液补品
桑叶茶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液,强化系统。它可以镇静神经,丰富血液。它净化肝脏并强化肾脏。它还加快了恢复过程。它可以减少坏胆固醇,防止血液流动阻塞,有助于消除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它提高了免疫力并平衡了内部生产。
我觉得是可以的,因为它属于一种中药,经常泡水喝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对血糖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帮助减肥,还有舒筋活血的作用。
是你你思想在作怪吧?
不关夏桑菊的事吧。夏桑菊清热解毒没事的
蜂蜜和夏桑桑菊空腹喝最好不要喝。
是的,可以看一下说明书
盐肤木是中国主要经济树种,可供制药和作工业染料的原料。其皮部、种子还可榨油。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观叶、观 果的树种。蜜、粉都很丰富,是良好的蜜源植物。那么,盐肤木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盐肤木的功效与作用:
角倍蚜、倍蛋蚜等五倍子蚜虫寄生叶片而形成的虫瘿“五倍子”是著名的中药和原料。花入药为“盐麸木花”,治鼻疳、痈毒溃烂。果实入药为“盐麸子”,有生津润肺、降火化痰、敛汗、止痢的功用;治痰嗽、喉痹、黄胆、盗汗、痢疾、顽癣、痈毒、头风白屑。
果、根性味酸、咸、微寒,无毒。能化积滞,消骨硬,解毒,退目翳。
根:入药为“盐麸子根”,有驱风,化湿,消肿,软坚的功效;治感冒发热,咳嗽,腹泻,水肿,风湿痹痛,跌打伤肿,乳痈,癣疮,消酒毒。去掉栓皮的根皮为“盐麸根白皮”,有祛风湿,散瘀血,清热解毒的功效;治咳嗽,风湿骨痛,水肿,黄胆,跌打损伤,肿毒疮疥,蛇咬伤等。
盐肤木的介绍:
别名:盐霜柏、盐酸木、敷烟树、蒲连盐、老公担盐、盐桑柏、五倍子树。
药材基源: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以根、叶入药。
性味归经:酸、咸,寒。
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止血。
根: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咳嗽咯血,肠炎,痢疾,痔疮出血;
根、叶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漆疮。
五倍子:性味平,酸。收敛止血,敛肺降火,敛汗涩肠。治肺虚咳嗽,多汗,水肿,泻痢,下血,脱肛,痔疾等。外用于烫伤及局部出血。
用法用量: 25~100克;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患处。根3钱~1两,五倍子克,花、叶外用不拘。
备注: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 var. roxburghii (DC.) Rehd.亦供药用,功效相似。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盐肤木的用途:
绿肥
据报道,盐肤木鲜嫩茎叶中含氮、磷酸、氧化钾。每年5~10月可割青2~3次,成片栽植年累计采青可达4吨/亩,因其茎叶柔软多汁易腐烂分解,是一种很好的绿肥。如在有机茶园的周围栽植割青铺园,可以解决茶园的施肥问题,又有利于水土保持。由于盐肤木适应性强、生长快、耐干旱瘠薄、根蘖力强,是重要的造林及园林绿化树种,也是废弃地(如烧制石灰的煤渣堆放地)恢复的先锋植物。。每年5~10月 可割青2~3次,成片栽植年累计采青可达4吨/亩,因其茎叶柔软多汁易腐烂分解,是一 种很好的绿肥。
菜用
盐肤木的嫩茎叶可作为野生蔬菜食用,又为山区群众养猪的野生饲料,花是初秋的优质蜜粉源。
深秋,在山林中有一种植物特别亮眼,橙红的叶子在温暖的阳光下显得十分醒目,火红的叶子让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感到一阵温暖,这种植物就是属于漆树科的盐肤木。
盐肤木有乔木形态,也有灌木形态,它的高度一般在两米到十米左右。枝条是棕褐色的,带有一层橙红色的柔毛。盐肤木的叶片形状是椭圆形的,长度一般在六到十二公分左右,宽度一般在三到七公分左右。三到六对小叶片聚集在长长的叶柄上面,看起来像是一根长长的羽毛。它的叶片比较薄,边缘带有一圈不规则的小锯齿。盐肤木一般在每年七月份左右的时候开花,它的花朵是乳白色的,花瓣是长圆形的,长度在两毫米左右,它的花期一般可以持续到九月份的时候。盐肤木的花期结束之后,就会长出果实,它的果实是圆球形的,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份到十一月份的时候成熟,成熟之后的果实会变成红色。
盐肤木是我国的特有的树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还有新疆地区没有分布,在其他的各个省份地区都有分布,一般生长在向阳的山坡,小溪边的树林中,或者是灌木丛中。盐肤木喜欢充足的光照,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盐肤木的适应性很强,可以耐受干旱贫瘠的生长环境,对土壤环境的要求不严格,在酸性土壤和中性土壤,以及含有石灰质的土壤中都能够正常生长,但是在土壤肥厚,排水性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旺盛。
盐肤木的枝叶茂盛,叶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秋叶变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作为观赏树种栽种在绿化工程中,可以用作行道绿化,公园绿化和小区绿化等。盐肤木的根系比较发达,生长速度很快,萌发能力很强,有水土保持的作用,在绿化工程中也可以用作矿山绿化树种栽种。
【别称】盐霜柏、五倍子树、红盐柴、老公担盐。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8米,树皮灰褐色,有赤褐色斑点,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叶轴有翼,小叶7~13片,无柄,叶片卵状椭圆形,边缘有圆粗锯齿,下面绿灰色,具棕褐色柔毛。夏开黄白色小花,圆锥花序顶生。小核果扁圆形。夏、秋采叶,四季采根,鲜用或晒干。盐肤木的幼芽或叶柄,受五倍子蚜的刺伤而生成的囊状虫瘿,称“五倍子”。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灌丛中。
【性味功效】味酸、咸,性寒。清热解毒,散瘀止血。
【验方精选】第一方:盐肤木根60克。
用法:酒、水煎服。
主治:劳倦乏力,腰膝酸痛,跌打损伤。第二方:盐肤木根6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女白带,腹泻。第三方:盐肤木根15克,牛尾菜15克,藤杜仲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风湿骨痛。第四方:鲜盐肤木根30克。
用法:水煎,加红糖调服,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
主治:疟疾。第五方:鲜盐肤木根皮(去粗皮)12克,叶下珠全草6克,用猪瘦肉60克。
用法:炖汤,用猪瘦肉汤同药煎服。
主治:小儿疳积。第六方:盐肤木叶、金银花藤、葫芦茶、千里光、小飞扬草各适量。
用法:水煎洗患处。
主治:小儿白泡疮。第七方:盐肤木果研细粉,每日早晨服10克。
用法:开水送服。
主治:肺虚久咳胸痛。第八方:盐肤木根二层皮适量。
用法:用第2次洗米水浸出液,洗患处。
主治:湿疹。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我们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总之,要在当前不能忽视蚕病危害的严重性,必须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效控制蚕病危害。2蚕病发生原因剖析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农村养蚕对蚕病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投人,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自然。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良好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所谓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娱蛤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桑园管理不善由于茧丝行业滑坡,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3控制蚕病危害的对策目前除可应用灭蚕蝇可有效地防治蝇蛆病,应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外,其它蚕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策略,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1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人桑田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内。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1《拟)倍水溶液或有效氯漂白粉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消毒工作虽然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灭。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原因,病原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正确选用蚕用药剂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有甲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蚕病发生后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确定是什么病,分析发病的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①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②真菌病(如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③细菌病: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④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⑤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总而言之,蚕病防治工作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加强蚕业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蚕病防治的必要性。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定能有效控制蚕病的危害,巩固和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