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主编

口腔医学杂志通常是1-3个月发表一期,口腔医学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预防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口腔医学》杂志创刊于1981年9月,是继《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之后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二本口腔医学专业杂志。原主办单位为常州市卫生局,原主编尹立乔教授,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为国内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2002年起转由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在南京出版发行。

男,1963年8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7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留校任教。1990和1999年分别获湖北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5年作为国家教委访问学者在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牙学院进行牙髓生物学研究。2000年10月-2001年1月在台湾私立中山医学大学牙医学院讲学和合作研究,200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国家医学卫生研究院第424研究所从事牙胚发育生物学研究。历任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专委会委员、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会员。担任《Oral Disease》杂志、《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的编委。从事牙体牙髓病学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牙髓生物学,主要专注于牙髓损伤修复和牙胚发育的分子机制方面。主编《牙体修复》专著l部,参加编写《中华口腔科学》、《现代口腔医学》等7部专著,卫生部规划教材2部。在国内《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和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曾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牙本质细胞分化阶段Shh信号路径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修复性牙本质的研究”获2000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年获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2004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3名。

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栾文民,196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2年-1984年在丹麦奥胡斯市皇家牙科学院进修老年口腔医学。1985-2000任北京医院副院长兼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北京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顾问(原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国牙科学研究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等十余家专业杂志编委。先后担任五家国际杂志编委(其中两家为SCI收录杂志),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杰出院士,曾任日内瓦大学牙科学院客座教授。从事老年口腔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是我国老年口腔医学创始人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2篇,其中国际杂志发表论文16篇,14篇在SCI收录杂志发表,主编“实用口腔内科学”等专著7部,参加编写“实用口腔医学”及“Dental Caries(龋病)”(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专著8部。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报告论文,应邀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瑞士、丹麦六个国家的牙 科学院讲座“中国老年口腔医学”。在国际老年牙科领域有一定影响。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导师性别 男职务职称 教授.所在院系 医学院所属学科 口腔临床医学研究方向 05口腔修复学基础研究,临床新技术研究1951年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 现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修复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上海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口腔医学生物工程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口腔医学学会委员,上海市口腔修复学组组长,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会员,国际牙科研究学会会员,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杂志副主编,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口腔疾病防治预防杂志、医用生物力学、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编委等职。荣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奖,中央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第二医科大学优秀党员称号,第二医科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优秀党员称号。1998年荣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张富强教授长期从事口腔修复专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除对常规的固定修复、活动修复、全口义齿修复治疗有较高治疗技能外,对牙周病口腔修复治疗、牙列重度磨损合重建治疗,疑难病例的活动固定联合修复治疗,残根残冠的保存治疗等有较深的研究。主要研究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套筒冠、附着体、磁性固位体);CAD/CAM;口腔修复学基础研究;临床新技术研究等。其科研成果主要有:圆锥型套筒冠可摘义齿对牙列保存的临床应用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第二届医疗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SJ-1型插销式附着体固定活动联合修复的开发与临床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JJ-型磁性固位体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牙列缺损修复设计的仿真系统开发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磁性固位体、冠外附着体获得专利。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27篇,专著25部(主编5部)。领衔主持科研项目16项。

1 腭咽环扎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远期疗效评价。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 15 卷,第 3 期,第一作者2 用电子动态喉镜观察腭裂术后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研究。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40 卷, 2 期,第一作者3 改良 Nance 弓打开咬合增加磨牙支抗的应用。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第 11 卷,第二期,第一作者4 正畸治疗中后牙垂直方向生长过度的控制。口腔正畸学,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2002 年,第二期,第一作者5 用改良肌激动器 Activator 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广东牙病防治,第一作者6 用固定式前牙平导打开咬合的临床应用。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第一作者7 不同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比较性研究。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第 11 卷,第 3 期,第二作者8 新型多孔PLGA/HA复合支架体外细胞形容性的实验研究,张士杰,潘可风.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 (2):98-1019 PLGA/HA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张士杰,潘可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 (1):40-4410 电子纤维鼻咽喉镜对腭咽环扎术疗效的评价. 张士杰.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 (2):146-148.

自1983年毕业从事口腔病理至今。曾两次赴日本(朝日大学、九州大学)共同研究或研修各一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口腔病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编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教授。

北京医学杂志主编

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参与创造现代针灸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由于鲁之俊等人的积极倡导,针灸疗法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中就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新生的中央政府对中医乃至针灸疗法都持有积极的扶持态度。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华北卫生学校迁至北京,王雪苔协助朱琏创建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第一所有关中医的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所,这个实验所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之所以取名“实验所”,是与王雪苔和朱琏当时均主张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特别是神经学说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观点分不开的。但是当王雪苔接触了不少针灸名家,并用较多的精力研究古今针灸文献,读了不少中医典籍时,他的学术观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立足于西医转变到立足于中医,这个转变成为其今后学术思想升华的契机。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尽管由于针灸疗法的特殊性在“文革”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但是其使用的无序和泛化在今天看来明显地留下了发展的隐患。1979年,借筹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之机,王雪苔亲自组建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对外名为全国针灸学会),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鲁之俊任主任委员。为使针灸学科能得到更大地发展,他又于1985年力争将针灸专业委员会升格为国家一级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灸学会”,王雪苔当选为副会长,主持常务工作。从当前针灸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潮头来看,当初的这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中医发展史上,官方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43年左右),将针灸与其他医科分而教之是在唐代(公元618年左右)。现代针灸教育发展的源头则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医学院校高级针灸师资培训班”。这个主要由朱琏和王雪苔承担讲课任务的、由中央卫生部抽调全国各地医学院校以讲师或主治医师为主的医疗教学人员参加的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临床与教学人员。学成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各自医学院校开展了针灸教学工作,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针灸专家或教授。如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的张缙教授、北京医学院的谢竹蕃教授等。这个培训班为后来针灸学科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各中医学院纷纷成立针灸系或针灸推拿系。有感于邻国日本已经有了针灸大学,而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却没有一所正规的针灸专业高等教育机构,王雪苔在鲁之俊会长的支持下,联合针灸界部分知名专家,呼吁创建一所针灸学院。几经周折,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于1984年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北京针灸学院筹备处,王雪苔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筹备处的工作。为创建针灸学院,他亲自起草各种文件,协调各种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1986年北京针灸学院正式成立,当年夏季招收了首届针灸专业本科大学生,学制五年。后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的第一所针灸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是我国现代针灸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创办一本针灸期刊,是现代针灸学者们的共同心愿。1933~1937年,由承淡安创办的《针灸杂志》共出版了36期;1944年~1947年杨医亚、马继兴创办的《中国针灸学》杂志共出版了4期;解放后,还有《中南针灸》《现代针灸》等杂志,可惜寿命都不长。1965~196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也曾出版过《针灸杂志》,是借用了《中医杂志》的编辑力量和版号出刊的,但只出了3期就因“文化革命”而夭折。上世纪70年代末,在已故前中医研究院院长、首任中国针灸学会会长鲁之俊的大力支持下,王雪苔开始为创办一本高水平的针灸杂志而努力。他亲自制定了“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的办刊宗旨,确定了办刊目的是“既要能反映我国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要适合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需要”,提出办刊原则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他精心规划着编辑班子的配备,明确挂靠单位与领导关系、稿件来源、刊期,甚至版面形式、刊物名称、各部分内容比例等都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而确定。杂志定名《中国针灸》,既表明了身份地位,又涵盖了整个学科的内容,且又琅琅上口,易叫好记。正是由于制定了恰当的办刊宗旨和目标,《中国针灸》杂志创办25年来,一直得到针灸界广大同仁的欢迎和爱护,已经成为反映我国针灸临床与科研水平的重要学术窗口。在现代针灸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针灸从公元6世纪就走出了国门,但要联合世界各国的针灸医学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发展针灸,却是到了现代才能憧憬。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多个国际性针灸组织,其中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有法国针灸学者发起成立的“国际针灸协会”,奥地利JohannesBischko教授发起成立的“国际针灸及相关技术医学会”,以及法国针灸医生阮文仪等发起的“世界针灸医生及针灸学会科学联盟”。“国际针灸协会”在1965~1985年召开了8次世界针灸大会,中国仅仅是派代表出席了第六、七、八次会议。在当时国际针灸发展的潮流中,中国并没有站到她应有的位置上,这与针灸发源地的身份实不相称。实际上多数国际针灸专家也认为,中国如能介入进来必将会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1965年第一届世界针灸大会召开时,保留了我国的席位和报告时间就说明了这一点。出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王雪苔在1984~1987年间,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具体主持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工作。他广泛联络各国针灸界知名人士,起草了各种文件。其间,为了保证该学会的领导权由中国掌握,同时还要维护国际针灸界的团结,经过了许多艰难地谈判和协调,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终于在北京宣告成立。成立之初就联合了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个针灸学术组织,有近4万名成员。在随即召开的世界针联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针灸学者出席了会议,人数超过了以往历次国际针灸学术会议。在成立大会上,中国针灸学会会长胡熙明当选为首任针联主席,王雪苔被选为首任秘书长。1990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针联学术大会上,由于王雪苔在国际针灸界所具有的名望,他以绝对多的票数被会员大会代表选为第二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世界针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学术组织,这在当时我国的所有自然科学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针灸学科先进水平和领导地位在国际针灸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护肝养肝食疗全书》是2011年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永怡。

《护肝养肝食疗全书(精粹版)》是国内顶级肝病专家集毕生经验总结出的护肝养肝方法,它既可为正常人群护肝养肝所用,又可为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辅助治疗提供帮助。

《护肝养肝食疗全书(精粹版)》包括了各种简便易学、便于操作的护肝食谱和方法,并把作者多年珍藏的300多个食疗方公诸于世,它们可以为所有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肝患者,以及想预防和治疗各种肝病的读者所应用。

作者简介。

王永怡,解放军第三零二医院原感染内科及门诊主任医师、教授,传染病防治专家。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并在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专修内科感染病及抗生素结业;从事传染病专业医、教研工作45年。

1992年入编《中国当代名医辞典》;现任国家级刊物《传染病信息》杂志社主编。擅长诊治各种肝病及常见传染病,对当前我国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独树一帜,对食疗药膳、营养免疫学、护肝保健调养的研究也有较深造诣。

1940年1月生于湖北省洪湖县。195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北医学院。1965年8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任住院医师。1970年任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1975年先后担任儿科研究所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门诊部负责人。1982年1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至1989年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办公室主任,198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89年1月起担任所心功能室主任,199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委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1971年他参加医学科学院 “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先后5次赴东北、西南现场从事克山病的病因及防治研究,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984年“国际生物无机化学第三届国际硒会议”的克劳斯·施瓦茨奖。作为小分队成员之一曾受到过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8年以来他主要从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肌疾病的研究工作,是主要研究成员之一。1980年在儿科较早地组建了心功能室,除开展常规检查项目外,还开展了心电频谱、心电电话及Holter监测、彩超等心功能检查项目。1984年他任 “心律平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全国协作组组长,1994年任“全国心律失常研究协作组”组长。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九省市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调查”获1982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EGM-C型小儿踏车式心功量机”的研制获市卫生局1985年科技改进奖;“心律平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研究获199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与实验研究”199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在《中华儿科杂志》、《新药与临床》、《北京医学》等全国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在全国性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还参加编写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等3部学术著作。他积极培养青年医生,曾协助培养了5名硕士研究生,先后主持举办过小儿心电图学习班5次,培养学员200余人,为儿科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本职岗位上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表现出了崇高的敬业精神。他的一生,是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奋力拼搏、辛勤工作的一生。熊永强同志逝世后,北京市政府追授其 “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 荣誉称号;卫生部追授其“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

北京医学杂志社主编

据《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其未收录在内,也就是不是核心。以下是下载地址,自己看。

陈海波,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病学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行为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神经心理学组组长、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认知心理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组长,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内科理论与实践、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杂志编委。 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局级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2部。目前参加国家863课题及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各1项。主持首都临床特色项目及首发基金课题各1项,牵头罗匹尼罗及雷沙吉兰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

自1983年毕业从事口腔病理至今。曾两次赴日本(朝日大学、九州大学)共同研究或研修各一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口腔病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编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教授。

呵呵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不错的 有需要发表文章的话我可以帮您

1 腭咽环扎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远期疗效评价。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 15 卷,第 3 期,第一作者2 用电子动态喉镜观察腭裂术后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研究。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40 卷, 2 期,第一作者3 改良 Nance 弓打开咬合增加磨牙支抗的应用。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第 11 卷,第二期,第一作者4 正畸治疗中后牙垂直方向生长过度的控制。口腔正畸学,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2002 年,第二期,第一作者5 用改良肌激动器 Activator 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广东牙病防治,第一作者6 用固定式前牙平导打开咬合的临床应用。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第一作者7 不同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比较性研究。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第 11 卷,第 3 期,第二作者8 新型多孔PLGA/HA复合支架体外细胞形容性的实验研究,张士杰,潘可风.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 (2):98-1019 PLGA/HA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张士杰,潘可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 (1):40-4410 电子纤维鼻咽喉镜对腭咽环扎术疗效的评价. 张士杰.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 (2):146-14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