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杂志没有显示第一作者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没有显示第一作者

问题一:如何区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就是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般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完成者,包括实验,论文撰写等等方面,而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通讯作者后面会加星号,脚注也会有注明,杂志社一般跟通讯作者联系~ 问题二:如何看期刊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就是作者署名的第一个 这个比较简单,一般在标题下面 或者文章第一页的左下角,通讯作者一般都标有“通讯作者”字样,如果没有标记,一般都是以*号表示 问题三:pubmed怎么看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1. Pubmed没有直接给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信息,想要知道详情,就linkout看看全文数据库吧。 2. 参考文献引文的格式是,在所列出的作者中,第一作者放在第一位,通讯作者放在最后一位,Pubmed海摘要也遵循这样的规则。 这是因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引文中的位置是个惯例,如果不确信,就看全文。 问题四:知网怎样找第一作者篇数 知道没有啊 问题五:什么叫并列第一作者 没有并列之说吧,只要名字在别人后面就不叫第一作者。反正我见过的评职称时都是这样规定的 问题六:论文中的第一作者,合作作者,通讯作者都是什么意思啊,怎么分辨? 第一作者是论文署名第一位的作者,一般评职称、硕士毕业等要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 合作作者是在一个课题项目中处于合作关系的作者,譬如几个科定共同研究或厅级与校级的合作 通讯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一般会放导师或者研究中领导。 问题七:论文已发表,如何知道哪些是第一作者,哪些是第二作者? 看署名顺序就知道啦 第一个就是第一作者第二个就是第二作者 第三个就是第三作者 以此类推

只寄来1份稿件,即使该稿件论文学术质量很高,也很难优先发表,因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规定的审稿制度决定了,

没有一家敢此作为!第二、第三也不能并列。这是制度。谢谢。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通讯作者后面会加星号,脚注也会有注明,杂志社一般跟通讯作者联系。

2、第一作者:

就是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般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完成者,包括实验,论文撰写等等方面。第一作者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3、通讯作者未必是第一作者,但第一作者可以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在文章脚注中附加通讯作者的标识。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区别:

一、从定义来说

1、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2、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二、从条件来说

1、通讯作者

是SCI论文的法定负责人。一般情况下,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因而,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2、第一作者

必须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要我对植物致病疫霉族的有性孢子的萌芽条件和机理做有关研究。

导师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至于如何进行研究,他只是提醒我多找参考资料。

在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找参考资料,根据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程序,通知实验室的一位技术员购买各种试验用的试剂和设备。

在获得试验结果发表论文时,我理所当然是第一作者。

医学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1、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

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

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及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的人员不宜列为作者,对这些人员的贡献应列人致谢部分。

作者署名主要按作者(或单位名称)在研究中的作用、贡献以及所能承担的责任依次写明姓名和所在单位,而不是论资排队。

例如,学位论文署名有时研究生名字在前,导师名字在后,实际上整个科研设计导师起了很大作用,而研究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因此列为第一作者。对上述3条作者条件的规定,凡署名的作者均必须具备对文章中各主要结论,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文章必须注明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医'学教育网|整理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可只写研究者(作者)姓名,并于各姓名右上角标一小符号,在第一页脚注上注明符号所代表的作者单位名称。所有参加署名的人,都应对论文的内容负责,需要时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

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爱思医学信息公司提供论文写作咨询。

撰写论文的时候,署名第一作者的是该论文的亲笔拟稿撰写人。署名第二作者的一般是审阅校对并提出小修小改建议的人,有时候也是为了某种利益需要挂名的人。比如我自己撰写过的获得市级二等奖的论文,第一署名是我自己,第二署名是我曾经的老师的儿子。因为他儿子晋升职称就缺少市级论文的条件,所以要求挂上他儿子的名字,我只能应允。明白了吧?祝你好运吧!

医学论文有第一作者吗

每本期刊的格式要求都不一样哦,你最好是确定你想要哪本期刊的格式,我只知我之前投临床医学进展这本期刊的时候,直接是让他们编辑把格式发给我的

没有,暗示你的说法很可爱,很多第二第三作者,老大,一个文章只会有一个第一作者,一个第二作者,一个第三作者……当然,评职称通常只承认第一和第二,第三以后的没用,但是不会对第一和第二构成影响

基本格式:医学论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组成: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编;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健词;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要求:创新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学术性或理论性、规范性、逻辑性、可读性。

医学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

论文发表条件:论文定稿后,面临如何选择投稿目标刊。选择原则是根据自己论文水平,在争取发表的同时,获得最大的投稿价值。

所谓投稿价值是指论文发表所产生影响的总和。最高的投稿价值可概括为:论文能够以的最快速度发表在能发表的最高级刊物上;并能最大限度地为需要的读者所检索到或看到;能在最大的时空内交流传递。它是投稿追求的最高目标。

了解科技论文投稿应考虑的一些因素,并利用目标刊的征稿启事或作者须知,通过浏览目标刊已发表论文的目录和内容等获得目标刊的动态和变化情况,有利于选择投稿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医学论文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医学论文的标题之下需列出作者及单位名称、地址和邮政编码,体现文责自负的要求,说明成果的归属,也为论文发表后读者咨询、商榷及索取有关资料提供保证。1.作者署名的原则① 只有做出较大贡献者才能署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科研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只有参加完成论文全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或参加实验研究并做出贡献的才能署名;只对论文做出一般贡献者不能署名。② 循名责实的原则:署名名应该循名责实,不能只图其名,而不符其实,一定要名实相符。不直接参加课题或所做工作较少的人、自己做出贡献不大,在论文上署名名,就很难避免因图个人虚名而具有不惜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之嫌。③ 文责自负的原则:凡对论文内容不能负责,不能解释的人就不能在论文上署名。这样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并使论文更好地为读者服务。2.作者署名的具体规定:① 严肃认真,署真名、全名。② 个人署名是基本形式,以单位(地址)署名的极少。③ 署名排序不争名次,不照顾关系,无劳不挂名。④ 作者署名位于标题的下方居中,标明作者所在单位。作者单位要署全称,单位所在城市和邮编写在单位名称后的括号内,以方便读者在需要时与作者联系。送往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还要增加国名。国外期刊一般还要求署名上作者的现在和永久地址。4.作者署名时应注意的问题① 正确区分个人作者和多作者署名的关系:凡在个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代号根据个人搜集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撰写而成的论文,应单独一人署名;但避免以个人的名义发表集体研究成果,更不能发表别人的研究成果。由多人(多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是否撰写发表,应共同协商决定,不能单方面擅自撰文发表。这样的论文可由多作者共同署名。在论文上署的作者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多作者的排列顺序一般以第一作者为论文的主要撰写者,对论文负主要责任,其他按所做工作的多少和贡献大小排列,不能以职位高低和资历的长短排列。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时,第一作者应为研究生本人,导师应放在其后,作为通迅作者。译文、文摘的署名应写在文末的右下角,用圆括号括起来,译者与校对者之间空一格。② 署名不宜过多:论文署名一般不超过6人,其余参加者或提供资料者的单位和人员及指导者、协作作者、审阅者均可列入致谢之中,排在论文末或首页下角,不应混淆作者和致谢对象。凡署名的作者或致谢者均应征得本人的同意。

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作者

巴德年,满族,1938年10月出生于吉林四平,籍贯辽宁,中国共产党党员。

巴德年,1938年10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1949年,四平解放后巴德年开始上学,11岁的他直插二年级,用四年半读完小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进四平重点高中。高中一年级时,他自修了几门高考必学的课程,被哈尔滨医科大学破格录取。1957年,巴德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62年毕业。学习期间曾获得卫生部全国医学院校俄语统考第二名。1964年,巴德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很快适应了俄语改为英语的转换。196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197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岗位的巴德年,被学校推荐参加中国第一次出国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遂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癌症研究所深造。198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外籍留学生,中国驻日大使馆特意为他举行庆功宴。 巴德年学成回中国后,把先进的思维带回哈尔滨医科大学,逐步从普通教授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1990年至1992年,巴德年被派驻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他在留学生中大力开展“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活动,被当时中国驻其他国使馆的教育参赞们广为借鉴。 1992年9月,巴德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至2002年卸任。巴德年在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人才的过程中,致力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并取得显著成绩。卸任前,他被院职工一致投票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巴德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后的第一批院士。至此,巴德年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广范围的全国医疗体制,致力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探讨与研究,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9年,巴德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 2003年,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他全身心投入肿瘤免疫及机制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等工作,启动了国际教育项目,加快了教育国际化进程。其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 2000年至2008年,巴德年任《中华医学杂志》第24、25届编委会总编。在担任总编的8年里,每年通过“总编寄语”、“编者的话”撰写评论,为《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尽力。 2009年,巴德年卸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被聘为名誉院长。同时卸任《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而任第26届编委会名誉总编。 卸任实职后,巴德年仍担任着一系列社会职务: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至晚年,还躬身笔耕不断写出主题论文,并经常应邀请前往各大院校讲学或演讲。 2000年至2014年间,巴德年先后应邀参加“中国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与临床前沿研讨会” 、“国际健康论坛” 、“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 等重要峰会,与同仁分享他的学术思想;同时应邀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做了《关于当代医学与医学生》的讲座,为年轻人传递他的现代医学观,继续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年轻人走向成功架桥铺路。

是孙思邈的《千金方》这是绝对的~!肯定~!!!

应元岳应元岳(1896年8月23日-1991年1月21日),浙江宁波人,内科专家和热带病学家。首先在中国大陆发现肺吸虫病。在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的诊治方面亦有研究。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以及第一部热带病学。中文名:应元岳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出生日期:1896年8月23日逝世日期:1991年1月21日职业:内科专家毕业院校:湘雅医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主要成就: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代表作品:《热带病学》等等简介应元岳,1896-1991年,浙江宁波人。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获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赴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内科学。翌年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和卫生学学院攻读热带病学。1926年回国后。任浙江绍兴福康医院内科医师。192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诊断肺吸虫病。1928年应第四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之邀,任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副教授,1932年任内科学教授。1933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病研究院进修,被授予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为我国获得此奖章的第一人。应氏学成归来,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山医院院长。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氏率迁校先遣队入滇,在昆明白龙潭办学。1941年又随校转迁重庆继续任教,并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医院内科主任等职。1949年受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之聘,任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及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及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著作应元岳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关于人体肺吸虫病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孤菌存留时间》、《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的关系》等论文40余篇。主编《军医参考》及丛书《传染病学》、《内科学》和《内科手册》。他积累多年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3次修订再版。生平应元岳,字玄鹤,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幼年家境贫寒,祖父和伯祖父都是造船工人,祖母是渔家女,父亲则是个读书人,也曾学过中医。他6岁人蒙馆(私塾)读书;8岁随家迁居浙西武康。父亲在乡间设蒙馆教书、行医,他随父读书。11岁随伯父到湖州私塾念书。1909年,他14岁时考入教会办的杭州惠兰中学,并在学校附设的印刷所做排字徒工,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1912年18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受聘任浙江省立台州中学英文、理化教员。191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16年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即今湘雅医科大学)开办。他有志学医,即转入该校学习,成为湘雅第一届学生。同班10人,内科学家张考骞、肺科专家吴绍青、外科专家任廷桂、儿科专家高镜朗、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都是他的同窗好友。1921年他以优秀成绩毕业,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当年,被该校保送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放射医学半年(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个放射科学习班,学生多为教会医院外籍主治医师)。结业后应绍兴福康医院美籍同学Goddard院长之邀,任该院内科医师。1924年得该院资助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内科进修。次年夏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年回国,任绍兴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年,原湘雅医学院首任院长颜福庆在上海创办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即今上海医科大学)。应元岳应邀担任该医学院的临床内科、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及实验诊断学副教授兼科主任。1932年晋升内科教授,时年36岁。次年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被派赴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学满一年后,参加英联邦联合考试委员会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获得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成为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学者。应元岳载誉归来后,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以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委员。1937年初,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为孤岛。应元岳组织医院工作人员收容抗日伤员。在日寇侵占上海前夕,应元岳与王霖生医生借助各方面爱国人士,将数百名伤员及必要的医疗设备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区。转移结束后不到1小时,中山医院院址即被日寇占领。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元岳率领师生员工,由海路经香港、河内入滇。在昆明几经周折才借到校舍、职工家属宿舍。由于教学器材大都留沪未能带来,所以教学条件极为艰难,1941年,上海医学院北迁四川重庆歌乐山,应元岳到渝继续任教。1942年应元岳以热带医学专家的身份,一度负责调查中印公路沿线情况,指导防疫工作。1943年秋,重庆高滩岩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办,应元岳受聘为内科主任,不久该院改组为卫生署重庆中央医院。当时的青年医生有陶寿淇、林传家、陈过、张国治、李宗明、池芝盛、郭仓、翁心植、林传骧、曾畿生、诸荣恩、陈淑清、钱岳年、刘约翰、吴锡琛等人。应夫人苏守真医师在上海医学院内迁前即携子女4人到滇,任昆明省立医院和惠滇医院妇产科主任,是中国早期的妇产科医生之一,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且为难得的贤妻良母。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长期独力承担了教养子女、维持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应元岳在事业上的成就,与她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1945年春,苏医师不幸患斑疹伤寒去世,应元岳极为悲痛。因全家迁渝为不可能,他只得恳辞渝职,留滇行医。当时,昆明数家大工厂竞聘应元岳任特约医师,省立昆华医院与市立医院均聘他为内科顾问。1948年秋应元岳返沪与阔别多年的老母等亲属团聚。因需接济在沪家属及子女上学,只得再次开业行医。1949年他受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崔义田的邀请任该院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内科教授兼主任。1956年上海同济医院划归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今长征医院)后,他还兼管二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和临床教学任务。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他先后担任过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理事会名誉顾问,上海市科协委员,国家卫生部科委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荣誉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应元岳晚年患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列腺癌,1990年12月12日因肝肾综合征、多器官衰竭住入长海医院,1991年1月21日治疗无效病逝。临终前他立下遗嘱:①我死后丧事从简,②我一生在二医大,死后遗体捐献给学校作医学解剖,③家属子女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并嘱将存款捐给学校,作为医学教育及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医学人才上海医学院初创时院址在上海吴淞,每次上课需自带教具搭乘小火车往来,十分不便。但他一向按时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同事担心内地艰苦,不愿内迁,一些稍有名望的医生都挂牌行医,收入可观。而他坚持带领许多有志向的师生员工远迁昆明。他在昆明任教时,住在北门街,临床实习在昆华医院,实验诊断上课却在6公里外的白龙潭。他每次上课都身背教具偕助教朱益栋步行前往,风雨无阻,即使遇日寇空袭骚扰也从不间断。在重庆时,他身为主任教授,月薪微薄,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他的夫人在昆明病逝后,他为抚养子女,只得在其学生的诊所中开业行医。但他对穷人从不收费,如对西南联大的不少穷教授、穷学生求诊,一律免费。在省立昆华医院任内科顾问时,每周查房3次、讲课一次。他讲课精简明了,容易记忆;对病人真诚和蔼、细致负责。当年曾有一名由华北流亡来滇、素不相识的穷学生患病求诊,应元岳见他衣衫单薄,即解呢大衣相赠。当晚到昆华医院讲课,青年医师见他冬衣单薄,群以为异,其后了解内情,深为感动,乃集资购呢大衣相送;为他量尺寸时恐被他发现,乃谎称院方为其制白大衣。应元岳感其情真意切,难以退却,将此呢大衣珍藏。当时,他还每周去昆明市立医院查房3次、门诊3次,对病人不论贫贱,一视同仁,和蔼可亲,深受病家欢迎。有人送他一架很好的台灯,他却立即转赠医院公用。市工医院原址本是一所破庙,医疗条件较差,由于应元岳和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作出了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重视,市政府因此捐到一所大厦作为该院新址,医疗条件亦相应改善。应元岳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他讲课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听后印象特别深刻。1962年,他曾将课堂教学经验概括为6点:首先教师应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其次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讲课时要掌握全面、突出重点;讲课时应面对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表情,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防止干扰;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和语调。在教学中,他一向喜欢采用讨论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最后他用少量时间作出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人才外流,上海各医学院校人才甚缺,延聘应元岳者不少。但他认为培养新一代军医人才是他不可推卸的光荣任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华东人民医学院的聘任。当时的华东人民医学院房舍、设备都很简陋,条件很差。附属医院(后称第一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主要设有内科与外科,内科包括传染病科、神经科、皮肤科、小儿科在内,只有20多名医生。1956年应元岳兼管新接办的上海同济医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医疗、教学任务。1957年受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到上海岳阳路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训练班讲课。为了改进全面的临床教学工作,他还数次带领工作组到临床实习基地各医院调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及热带病实验室,他经常到病区巡诊,并指导实验室研究工作。此外,他还经常应邀参加上海华东医院等医院的会诊工作,帮助解决许多棘手病例的诊疗问题。医德高尚应元岳对医疗工作十分细致认真,经常深入医疗第一线,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绍兴、上海、重庆时期,一些发热待查的病人常常患有疟疾。为了及早明确诊断,他常在昏黄的豆油灯下用显微镜寻找疟原虫连续数小时。在绍兴福康医院工作时,他就是这样在显微镜下找到肺吸虫虫卵而首次证实中国大陆存在肺吸虫病。应元岳在查房、会诊、临床病例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中,都注意发扬学术民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他对工作严谨、认真。对发热病人即使血片已查出疟原虫,他仍不满足,排除其他发热原因后才肯定此诊断。应元岳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从不发表不成熟的见解。他对待学生和青年医生热情诚恳,关心青年的成长,犹如兄长、慈父。他对待下级的错误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指责,而是与人为善地诱导他们自动改正。在昆华医院查房时,一病人反映便秘灌肠无效,腹胀难受。他即戴上手套,亲自从病人肛内挖出粪便,在场的医生护士既内疚,又感动。文革后期,他著文批评废弃高考,不重知识,“开门办学”那一套。热带病的贡献应元岳早年主攻热带病学。肺吸虫病是国内22个省市的多发病,但早年医学界不知中国大陆存在此病。仅沿海地区有个别病例报告,但不能排除从日本、台湾、朝鲜等地带回的可能。1928年5月~6月间,绍兴县兰亭和东坞的2名农村青年,因长期咳嗽、咯血而到福康医院内科求治,应元岳在他们的痰和粪便中多次找到肺吸虫卵,确诊肺吸虫病。因他俩均未远出过,乃肯定是在本地得病。病例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30年第16卷。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发现肺吸虫病。其后,吴光等在兰亭的石蟹体内找到了肺吸虫囊蚴,完全证实了这一发现。朝鲜本是肺吸虫病流行区,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因吃溪沟中捕得的_蛄而感染肺吸虫病的人很多。有一部分被长期误诊,转来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后才得确诊治疗。应元岳有关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弧菌存留时间的研究、昆明恶性疟患者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关系的研究、昆明及上海所见斑疹伤寒等的论文,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40年)及华盛顿版(1943年)上,颇受医学界重视。1950年代初驻华东部队,特别是上海市郊县驻军开展水上练兵,接触疫水,发生大量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长海医院不但尽力收治患者,还派医疗队进驻南翔,并在一些祠堂、庙宇中开设简易临时病房收治血吸虫病病人。当时采用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疗法,毒性反应多而严重,一旦发生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亦称Adams-Stokes二氏综合征),往往致命。应元岳是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成员,经常到各病房和郊县临时病房巡视,指导改进治疗措施,减少危重病例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和热带病实验室,虽然规模小、设备差、条件简陋,应元岳仍经常关心、指导其工作,重点进行中暑、病毒性脑炎、疟疾、阿米巴病等当时的常见病的诊疗技术的研究。兔热病是第二军医大学两个附属医院内科共同组成的平叛医疗队在西藏东部洛隆地区最早(1960年)发现的传染病,应元岳认为控制此病很重要,必须进行赴藏实地调查的实验室准备工作。后因故未能成行。应元岳所著医学论文40余篇,刊于国内外重要刊物。编写教材应元岳开始任教时,医学院所用的教材全为外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版,连教师讲课、学生写实习报告、医生写病历也要用外文。应元岳对此早已痛心疾首。他在重庆中央医院时就大力倡导用中文书写病历,以培育青年医生自尊、自重、爱国之心。到了上海,立即倡导编写中文教材。1950年《内科学讲义》在他的主持下很快编成出版,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本自编内科学教材,由于内容新颖丰富,得到国内多数院校的重视和好评。应元岳积多年经验编写的《热带病学》是中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1951年初版出书,到1958年先后修订出版3次。他主编的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及《传染病学》,在50年代也曾一再重版,对部队卫生干部的培养和提高起了一定作用。他主编的《内科手册》1954~1986年间先后修订再版5次,发行总数已逾50万册。在50年代,应元岳为《人民军医》杂志写了很多文章,如《航空病》、《晕船及晕空治疗简报》、《在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等。应元岳对有关教材、论文的审阅,都是有求必应,认真负责,一字一句,亲自修改。1959年王季午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传染病学》、1980年四所军医大学合编的五年制军医系基本教材《传染病学》,都是请他审阅的。钟惠澜主编的巨著《热带病学》也是由他写序。1964年,他通过审稿的体会,总结了写作科学论文的七条基本要求:目的明确,言之有物;表达通顺,措词恰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用词精确,繁简适当;文字审慎,不杜撰滥造;数字精确,统计有方;反复审核,细致踏实。所举例证,对审稿写稿都有重要意义。人物简历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下应村。1912年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1912—1914年任浙江省天台县台州中学教员。1914—1916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6—1921年在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湘雅医科大学)学习,毕业时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2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训练班学习。1922—1924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绍兴福康医院(今绍兴第二医院)内科医师。1924—1926年先后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1928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1931年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副教授兼主任医师。1931—1943年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教授,兼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1937年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3—193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获热带医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1943—1945年任重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后改组为重庆中央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46—1948年任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市立医院内科顾问。194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1981年起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名誉顾问。1947—1957年任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1988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1963—1984年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名誉顾问。1991年1月21日病逝于上海。主要论著1应元岳.婴孩软骨症最近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22,8(3):139~145.2应元岳.疟疾之奇特症状数则与奎宁静脉注射之功效.中华医学杂志,1923,9(3)∶182~187.3应元岳.白司克氏姜片虫症之概论.中华医学杂志,1924,10(1):11~5.4应元岳.华人寻常血压之测量.中华医学杂志,1926,12(4):344~350.5应元岳.近世疟疾治疗法之进步.上海医学院季刊,1936,1(2).6应元岳.简易实验诊断学.上海:中华医学会.1937.7应元岳.航空病.人民军医,1950,1(1):24~26.8应元岳.晕船及晕空简报.人民军医,1950,1(2)∶52.9应元岳,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上海:血吸虫病防治局.1950.10应元岳.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人民军医,1951,1(3)∶24~26.11应元岳.食物中毒.人民军医,1951,1(5)∶12~15.12应元岳.丝虫病在病理和临床方面的认识.人民军医,1951,1(6)∶55~58.13应元岳.热带病学.1951,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新1版;1954,新2版;1958,第三版.14应元岳.流行性感冒.人民军医,1952,2(1)∶22~25.15应元岳,等.特种传染病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第二版.1956.16应元岳,等.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第二版.1958;第三版.1963;第四版.1965;第五版.1986.17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4.18应元岳,等.内科学讲义.上海军医大学教材处.1955.19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5;新一版.1956.20应元岳.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人民军医,1955,(7)∶37~41.21应元岳.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新一版,1956.22应元岳.序.见:钟惠澜,主编:热带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医学杂志投稿第一作者

医学职称论文投稿,您了解多少呢?誉嘉医学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投稿流程 第一步:撰写稿件,第二步:查询意向期刊,第三步:咨询杂志社稿件安排情况,第四步:投稿并确认对方收稿,第五步:等待审核或返修,第六步:录用稿件,第七步:版面费缴费及见刊时间确定,第八步:出刊邮寄。 二、投稿要求 1.评主治医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包括2篇,前两作者。 2.评副主任医师: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主持承担厅局级科研课题1项(前2位)或省级科研课题1项(前3位)或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前4位),均不包括列题或横向课题到位经费5万以上。 3.评主任医师: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或省级课题1项或国家级课题1项,均不包括列题,或横向课题的到位经费15万以上。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由于各地政策的不同,医学职称晋升对论文的具体要求可能有所差异,医学工作者应以当地具体要求为准。三、推荐期刊 1.《中华医学》 影响因子:;人气:8632;审稿时间:1-3个月;费用:10000起 2.《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影响因子:;人气:7921;审稿时间:1-3个月;费用:10000起 3.《医学综述》 影响因子:;人气:12326;审稿时间:3-6个月;费用:5500起 4.《中国实用医药》 影响因子:;人气:11872;审稿时间:1个月内;费用:1700起 5.《中国社区医师》 影响因子:;人气:10534;审稿时间:1个月内;费用:1000起 四、投稿途径 1.杂志社投稿:即由医护人员自己向出版社投稿,由于医护人员数量庞大,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存在,往往出版社很难及时审阅,通过率不高,出刊周期较长。 2.发表网站投稿:誉嘉医学作为专注医学期刊一站式服务平台,有着近10年的期刊投稿、润色经验,专科专研;同时,与1600+杂志社长期合作,拥有绿色通道,专人对接优先审核,3-5天即可审稿,出刊周期快于同行2-个月,数十万客户的信赖选择。

国内杂志一般都只有一个一作,跟编辑说说好话或许会给两个一作,但中文期刊影响力太小,第二个一作基本就是二作了,所以编辑很多情况下不会同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成立于1981年,1989年改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现出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曾出版《中西医结合》(日文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韩文版)。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修稿过程中不应再做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下方,并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及E-mail地址。作者单位须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论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或致谢者,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

没有第一的吧就说是优秀的也可以呀

1、论点新颖,论证充分,结论可靠,条理分明,数据准确,文字精练。2、来稿字数:论著、综述类一般在4000字左右,其他栏目2500字左右。3、来搞须按论文格式,附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稿件以word文档(电子文档)格式。4、收稿后3-5个工作日通知作者对稿件的处理意见,如稿件被录用一般在两个月内左右出版。为满足作者的特殊需求,办刊开辟了“稿件特快通道”,如需加急发表请与本刊编审中心联系。5、论文出版后,本刊可向作者颁发《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第一作者可获赠当期杂志一册,第二、三作者需要杂志及论文证书,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