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流行病学与藏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流行病学与藏医学论文

流行病学与统计 医学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各学科。 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医学数据 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 统计描述:率、均数 统计推断:对统计指标的差别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推断 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1. 研究设计 2. 收集资料:来源:经常性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出生死亡报表等)健康检查记录】;一时性资料【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要求:完整、正确和及时;足够数量;代表性和可比性 3. 整理资料: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核对:常规检查;取值范围检错;逻辑检错 数据的分组设计和归纳汇总。4. 分析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区间估计、假设检验)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A .实验和调查 B.统计设计 C.收集资料 D.整理资料 E.分析资料 统计工作中,分析资料指的是: A .统计设计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统计描述 E.统计推断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参数:指总体指标。如总体均数μ,总体标准差σ,总体率π。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如样本均数 ,样本标准差S ,样本率p 。 误差:指实际值与真实值之差。分为随机误差(随机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非随机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 概率是对总体而言。是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符号P 表示。取值范围0~1。 在统计学中,误差的种类有 A .标准误差 B.计算误差 C .系统误差√ D .随机测量误差√ E .抽样误差√ 统计学上的误差主要有 A. 系统误差 B.标准误差 C.随机测量误差 D.抽样误差 E.计算错误误差 算术均数: 简称均数,用于描述对称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百分位数 B.中位数 C.算术均数 D.几何均数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中位数 B.几何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标准差 有9名健康成人的空腹胆固醇测定值(mmol/L)为,,,,,,,,。求算术均数。 有7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求平均抗体效价。 n 5. 61+3. 96+3. 67+4. 99+4. 24+5. 06+5. 20+4. 79+5. 93= 9 43. 45= 9 =4. 83(m m ol /L ) X = G =lg -1( 血清抗体平均效价为1:16 注意:变量值中不能有0;不能同时出现负数和正数;若全为负数,计算时先把符号去掉计算 中位数(median, M):可用于任何分布的计量资料 有7名正常人的血压(舒张压)测定值(mmHg )为:72,75,76,77,81,82,86,87求中位数。 M =(77+81)/2=79 一组从小到大排列的定量变量,位次居中的指标是 A .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百分位数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是 A. 标准差 B.中位数 C. 几何均数 D.算术均数 n lg 2+lg 4+lg 8+lg 16+lg 32+lg 64+lg 128 =lg -1() 7 =lg -1(1. 204) =16 lg X ) 方差(variance )与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表示数据的平均离散情况,常用于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的离散程度。 某地20岁男子160人 某地不同年龄女童身高(cm )的变异程度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与要求:标题、标目、线条、数字4部分组成。表中数字区不插入文字,不列备注项。必须说明者表“*”号等,在表下方说明。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为 A .标题、横标目、纵标目、线条 B.标题、横标目、纵标目、数字 C .标题、横标目、纵标目、备注 D.标题、标目、线条、数字 统计表的基本构成有 A .标题 B.横标目 C.纵标目 D .线条 E.数字 统计表内不列的项是 A. 标目 B. 线条 C.数字 D.备注 制图的基本要求 (1)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2)基本结构:标题、标目、刻度、图例4部分组成。 标题:一般放在图的下方,左侧加图号 标目: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表示横轴和纵轴数字刻度的意义 刻度: 图例:说明统计图中各种图形锁代表的事物。放在右上角或下方中间 比较两家医院15年床位数的增加速度,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构成图 B .直条图 C .线图 D .直方图 某医院拟表示一年中各月病床使用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的统计图是 A .普通线图 B .直条图 C .散点图 D .直方图 比较某地2001年和2011年结核、心脏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单式条图 B.复式条图 C.普通线图 D.半对数线图 分析某医院199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单式直条图 B. 复式直条图 C.圆图 D. 线图 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单式直条图 B.复式直条图 C.百分比条图 D.统计地图 观察某地十年肺结核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条图 B.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比较某地2001年和2011年结核、心脏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单式条图 B.复式条图 C.普通线图 D.半对数线图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 建立假设检验,确定检验水准 (1)根据统计推断目的提出对总体特征的假设 无效假设,或称为零假设,记作H0,即假设差异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总体参数相同 备择假设,记作H1,即差别不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总体参数不同 (2)确定检验水准亦称显著性水准,用α表示 2. 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卡方、t 值、F 值) 3. 确定P 值,做出统计推断结论 注意:假设检验是针对总体而言的 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1.. 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 定量资料 两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 多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方差分析 配对设计:配对t 检验 随机区组资料: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 2. 结果的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有无实际意义的关系 I 型错误(第一类错误):指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H0。用α表示。 II 型错误(第二类错误):指不拒绝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0。用β表示。 1.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病人 B.健康人 C.人群 D.亚健康人 E.亚临床的人 下列哪一项是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 A.横断面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疾病监测 D.病例对照研究 E.社区干预试验 有学者通过调查肺癌病人和非肺癌的人过去的吸烟情况,来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这种方法称为: A.现况调查 B.描述性研究 C.筛检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队列研究 有学者对某人群进行了高血压的调查,获得了该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并对不同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了分析。这种调查研究属于: A.探讨疾病的病因 B.探讨发病机制 C.描述疾病的分布 D.研究疾病自然史 E.疾病筛检 计算患病率的分子是( ) A .观察期间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B.观察期间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C .观察期间之后某病的患病人数 D.观察期间某病的暴露人口数 E .观察期间所有人口数 某地区在1个月内进行了糖尿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糖尿病的( ) A .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二代发病率 E.罹患率 下面哪一个公式用于计算发病率(E ) A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 B.(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C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D.(受检者中阴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E.(某一时期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一个地区通过首次高血压普查,可计算当地的( ) A .高血压患病率 B.高血压罹患率 C.高血压发病率 D.高血压病死率 E.家庭续发率 某地区1960年度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此资料可计算 A .粗死亡率 B.死亡专率C .标化死亡率 D.病死率 E.此资料不全难以计算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例对照研究优点的是( ) A .资料收集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B.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C .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D.可直接获得发病率资料 E .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调查对象是( ) A .病例组是怀疑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未患该病的人 B .病例组是具有某种暴露的人,对照组是未有该暴露的人 C .病例组是确诊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未患该病的人 D .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是具有某种暴露的人 E.病例组是确诊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怀疑患有该病的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病例组某危险因素暴露史的比例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则表明( D ) A .该因素与疾病有统计学关联 B.该因素与疾病有因果关联 C .该因素是疾病的病因 D.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E.该病由该因素引起 下列关于病例对照研究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为( C ) A .暴露与疾病都是现在的情况 B.能够确证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联 C .由因及果的研究 D.需要随机分组 E.属于观察法 OR 主要应用于( A ) A .现况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现场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 队列研究 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缺点的是( E ) A .不能分析疾病与多种因素的关联 B.不能估计RR C.样本含量要求很大 D .容易产生医德问题 E.回忆信息时,易出现错误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队列研究特点的是( B ) A .由因及果,前瞻性研究 B.属于描述性研究 C.能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D .需要设立对照组 E.因果关联的说服力大于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 C ) A .在一般人群中选取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患有某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C .在未患该病人群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D.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随机分成的两组 E .一组患有某种疾病者,一组为未患有该种疾病者 在队列研究中,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与对照组的疾病发病率的差值称为 ( A ) A . AR B. RR C.OR D.PAR E. AR% 队列研究属于( B ) A .相关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描述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实验性研究 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为( E ) A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B.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C .人群中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D.OR E. RR 在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分组原则是按( A ) A .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 B.随机分组 C.是否患病分组 D.人为随意分组 E.领导意图分组 属于实验流行病学特征的是(E ) A .由果及因,回顾性研究 B.属于观察法 C.获得因素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主要为比值比 D .不能确证因果关联 E.人为施加干预措施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对照组,正确的说法为( B ) A .是人群中的非患欲研究疾病者 B.是患欲研究疾病者,但在处理上不同于实验组 C .不具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人 D.与患欲研究疾病者同时入院的其它患者 E.所欲研究疾病的轻型患者 多选题: 下列所述中属于抽样调查优点的有( A C D ) A .工作量小 B.工作量大 C.省时间和人力、物力 D.工作易做到细致 E .特别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疾病调查 属于队列研究缺点的为( A C D ) A .观察时间长,花费大 B.易出现回忆偏倚 C.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D .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 E.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 属于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的有( A/C ) A .临床试验 B.普查 C.社区试验 D.队列研究 E.个体试验 反映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 E) A .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阳性似然比 E.符合率 为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对几个独立试验可(B ) A .串联使用 B.并联使用 C.先串联后并联使用 D .要求每个试验假阳性率低 E.要求每个试验特异度低 某病早期治疗效果好,漏诊后果严重,对此病的试验诊断应(A ) A .提高灵敏度 B.提高特异度 C.降低诊断的截断值 D.提高阳性预测值 E.提高阴性预测值 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是指(A ) A .被试验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 B.是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C .是观察者对测量结果判断的一致程度 D.是试验结果表明有无疾病的概率 E.指病例被试验判为阳性的百分比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科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比例死亡比研究 生态学研究) 、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随访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理论流行病学 比例:是表示同意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构成比) 某医院住院病人中有15%的胃癌患者,该15%是: A. 患病率 B.发病率 C.构成比 D.相对比 例:某病患者409人,其中男性170人,女性239人,男女性构成比见右侧表所示。具体计算: 表 409名患者性别构成 男性患者数 男性构成比=⨯100% 男女性患者总数170 =⨯100%= 170+239 构成比的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100% 例如,某年某地出生婴儿中,男性婴儿有185人,女性婴儿有176人,则: 出生婴儿性别比= 男性婴儿数女性婴儿数 = 185176 = .比或相对比:是两个相关指标之比,说明两指标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指标可以是性质相同,如不同时期发病数之比;也可以性质不同,如医院的门诊人次与病床数之比。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两指标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 相对比= 甲指标 ⨯100%)乙指标 3.率:表示一定时间内,实际发生某现象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用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 或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 率= 说明某现象发生频率或强度的相对数是 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k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 A. 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百分位数 发病率 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某病新病例数 ⨯k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用途:反映该病的风险。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治效果 1.描述疾病的发病率指标,计算时分子应为 A .新发病例数 B.新旧病例数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D.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2.发病率的分子是 A .患病人数之和 B.新病人数之和 C.感染人数之和 D.死亡人数之和 1. 描述疾病的患病率指标,计算时分子应为:B A. 新发病例数 B.新旧病例数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D.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2.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患病率= 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k 同期观察人口数 K=100%,1000‰,10 000/万或100 000/10万 时点患病率:调查时间一般在1个月内 期间患病率:调查时间超过1个月 影响因素: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用途:患病率通常用来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发生或流行情况 黄炳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1.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1年)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K=1000或100 000/10万 死亡率= 某时期内死亡总数 ⨯k 同期平均人口数 2. 病死率: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病死率= 某时期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 同期患某病的人数 3.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 年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病例的总数之比 n年生存率是评价慢性、病死率高的疾病远期疗效的重要指标。 n 年生存率= 1. 相对危险度(RR )或率比: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反映了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强度。RR= Ie/I0 RR=1,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RR1,暴露与疾病存在正联系(暴露是危险因子) 例:Doll 和Hill 调查了英国35岁以上男性吸烟习惯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不吸烟人群的肺癌死亡率为‰,中度吸烟者(15-24支/日)的肺癌死亡率为‰。RR= 说明吸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倍。 2. 比值比(OR ):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发病率(死亡率)很低;研究对象代表性好—— OR≈RR 归因危险度(AR )或率差(RD ):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 随访满n 年后仍存活的病例数 ⨯100% 随访满n 年的该病病例数 程度。AR= Ie-I0 =RR×I0-I0 =I0 (RR-1) AR 意义: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例:AR=‰‰=‰。表明在每日吸15-24支香烟当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AR%= (Ie-I0)/Ie×100% 例:AR%=()/×100%= 表示在每日吸15-24支香烟者中有的肺癌是由吸烟所致。 现况调查: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现况调查的种类 (!)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也称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人群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方法:非随机和随机抽样 现况调查优缺点 (1)优点: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可形成同期对照;是病因探索中的基础性工作 (2)局限性:难以确定心因后果;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有可能低估患病水平 队列研究的原理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 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期,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 队列研究主要用于: A .研究发病机理 B.研究职业种类 C .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影响 D.研究个体基因突变性 队列研究的特点: 时序是前瞻性研究 观察性对比研究 暴露组否分组 研究方向由“因”推“果” 追踪观察的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RR=[a/(a+b)/[c/(c+d)] 1. 队列研究的特点有 A. 属于观察法√ B.属于实验法 C.设立对照√ D.研究方向由因推果√ E.研究方向由果追因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 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前按暴露情况分组且进行随访,所获资料完整可靠,无回忆偏倚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能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度等指标,直接估计暴露于疾病的联系强度大小可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个疾病的关系, 有助于了解疾病自然史。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晰,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 能力强。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效应关系。样本量大,结果较稳定。在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条件下,可做回顾性历史队列研究。 (2)局限性: 观察时间长,费人力、费钱,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准备工作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不适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由于随访时间长,所以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多选 1. 队列研究的用途有( ) A. 用于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 B.用于传染病发病机理研究 C.用于检验职业人群 D. 用于人群干预研究 E.描述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病例研究的优点 1.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 2. 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 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是通过回顾获得的 4. 由果及因的推理顺序 5. 比较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分析暴露于疾病的联系。OR=ad/bc 1. 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顺序是:c A .由因追果 B.由因追因 C.由果追因 D.由果追果 2. 病例对照研究在时间上属于: b A. 现况性研究 B.回顾性研究 C.前瞻性研究 D.回顾加前瞻性研究 实例 目的:A 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研究对象: 病例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医院对照(内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ECG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其他科室住院者 人群对照(外对照):中型企业健康普查人群完全随机抽样( ECG平板运动试验阴性) 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 A 型性格:全国冠心病与A 型行为类型协作组1985年制定的《A 型性格问卷》,按确诊冠心病前两年的情况 其他危险因素: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史及家族史,烟酒及膳食习惯等。 冠状动脉病变指数:按造影所示病变部位及支数、狭窄程度及范围,结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节段法进行评判。 研究对象例数:实际分析339人 病例组139人 医院对照83人 人群对照117人 主要结果: 病例组与医院和人群对照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及工作年限、职业构成等方面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各组间可比性较好 A 型性格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 男性:OR 值(95%CI:) 女性: OR值(95%CI:) 性格评分等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控制和调整了各因素的混杂后,A 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依然密切相关 表6-2 性格类型与冠状动脉疾病程度间关系的对比分析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研究,基本性质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 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 实验研究的特点: 1. 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 3. 设立对照组:来自同一总体 4.有干预措施:容易产生伦理学问题 临床试验是按实验法,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对照组该措施或给予安慰剂(placebo ),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两种措施产生的效应,从而评价临床治疗、 预防措施的效果和进行病因研究。 诊断指标: 客观指标:仪器测定指标 主观指标:患者主诉 半客观指标:诊断者的主观感知(肿物的硬度、大小) 诊断标准:生物统计学方法、临床判断法、ROC 曲线法 真实性:有效性、效度或准确性。是指待评价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金标准测量值)符合程度。 灵敏度(真阳性率) 特异度(真阴性率) 误诊率(假阳性率) 漏诊率(假阴性率) 似然比 正确诊断指数 练习题 提高诊断试验灵敏度的办法是( ) A. 串联试验 B.并联试验 C.先串联后并联 D.先并联后串联 筛检试验: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 筛检的主要用途: 早发现临床前期的可疑患者(二级预防) 发现高危个体(一级预防) 流行病学监测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小王是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健康管理师,需要针对本社区老年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计划两年之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检出率、建档率和随访干预覆盖率,五年之内减少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等指标,那么他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动手呢? 该小区人群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性别等)情况如何分布? 该小区人群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患病率如何? 影响这些慢性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干预? 社区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远期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和死亡风险如何,怎样预测?在进行12个月的干预后,如何评价效果?

由于几乎各种疾病及健康状况都存在着与流行病学有关的问题,因此,在临床各科日常工作中,都会遇到应用流行病学观点和方法的场合。更加上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以及WHO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应用流行病学的范围日益扩大,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所谓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是指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及人群(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中的发生率、现患率或死亡率等。这些分布经常并非千篇一律、平均分布的。这些分布特点应该用数量正确地把它表示出在地区、时间、人群的分布上。在不同的时间、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或数量有不同,提示发病因素的分布的不同。我国进行了1973-1975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的大规模调查,自始至终有流行病学专家参加,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国资料。全国进行的大规模的调查,如精神病、神经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科疾病、老年病、计划生育等等,都需要应用流行病学方法才易顺利完成。(二)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有许多种疾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如恶性肿瘤、原发性高血压、心肌梗死、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等)。流行病学可以探讨促成发病的因素,从而探讨预防或控制这些疾病的方法。传染病虽然病因已知,根据其分布特点可探讨引起散发、爆发或流行的因素,从而可以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1.察布查尔病系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曾发生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经过仔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是肉毒中毒。2.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40年代初在美国儿童中发现的一种逐渐使人失明的疾病。经流行病学研究,查明该病与早产儿吸入高浓度的氧有关系。以后减低氧的浓度即减少了此病的发生。3.先天性白内障于4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突然增多。经眼科医师Gregg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得出与孕妇在妊娠早期患风疹有关的结论。4.少女阴道腺癌是一种少见的疾病,Herbst医师用流行病学研究,得出与其母亲在妊娠早期使用已烯雌酚有关的结论。5.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习惯与生活方式(lifestyle)(如吸烟、酗酒等)、心理、社会、遗传因素等在疾病发生上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引致疾病等等,均可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探讨。(三)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价1.应用流行病学知识提高诊断、鉴别诊断水平与认识疾病的自然史许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变动较大,轻型病人很少到医院就诊。仅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经常见到的是症状比较重的,常把这些当作疾病的“典型”。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可到各种类型的病例,从而可以了解个体和群体疾病的过程和结局,即该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如在诊断时不运用流行病学知识,就可能误诊。现举几例:(1)麻疹:由于广泛应用疫苗及球蛋白,现在不少病人症状很轻,缺少Koplik斑及“典型”皮疹。在病程早期如能了解他与麻疹病例的接触史及他周围儿童正在患麻疹的事实,则不易误诊或漏诊。(2)钩端螺旋体病:本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可以像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伤寒;也有的可以有咳血、高烧,病死率很高,甚至于误诊为肺鼠疫;还有的在烧退后出现眼色素膜炎等症。仅按临床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病,耽误治疗,也耽误预防与防疫工作。上述几种疾病,尽管有的病临床症状类似,但各有各的流行病学特点,如乙型脑炎是高度散发的,极少能见到多数病例在一个小地区内同时发生,而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时则可以。如果注意到该病所表现的流行病学特点就不易诊断错误。2.判断某些症状有无诊断价值过去所记载的认为可诊断某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如蛔虫斑诊断蛔虫症),是有诊断价值,还是仅仅按机遇二者在同一人同时存在的偶合。如为后者,则没有临床诊断价值。此点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判断。3.判断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判断某种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疗效、某种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氯霉素)的安全性或某种新药的副作用,都要应用流行病学方法。4.选择治疗方案一位临床医生对于任何病例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知道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病人好转的可能性的大小或病死的危险性的大小,需要知道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否则不易做出正确的决定。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或建议时所需的这些资料,可用流行病学方法协助取得。医院儿科医生对于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哮喘的重要性的认识,被其在医院的经验所限制。因为,大量病例在家中用抗生素治疗是成功的,许多转到医院的病例是早期治疗不成功的。这些病例与在家治疗成功的病例,对药物反应不相同。在确定急性哮喘的药物治疗时,应看到全部病例治疗情况,而不应只看到自己在医院内治疗的几例。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学在处理个体病人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发展了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临床流行病学。(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比如,用什么办法使有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病人少发生;用什么对策或措施能最快、最经济地在一个地区控制或消灭一种疾病;用什么办法不让一种病传入一个地区。这些对策或措施的效果又如何?(五)应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流行病学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与健康状况,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知道人群中的疾病及有关因素所造成的负担,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益,可以有助于确定优先的预防及保健项目的卫生规划。在某些特殊地区着重研究某些暴露的特殊环境。可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及效益,如确定某病(如心肌梗死)的最合宜住院期限,确定治疗某病(如高血压)的价值,确定什么治疗方案最为经济有效(如对肾衰、心肌梗死等等),确定应用卫生措施控制腹泻病的效果等。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评价“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进展是很重要的。由上述一些例子可以看到,一名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诊断、治疗、判断效果等等,以至于探讨病因,进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都需要流行病学知识。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为了今后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完成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在学好临床课的同时还要认真学好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基本上可看作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科学,也是其它医学领域越来越常用的方法学。意义为“去访问”,引申为去访问一个社区会发生那些异常的疾病或遇到哪些严重的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方法学。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研究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可分为归纳和演绎。“流行病学基本上是一门归纳性的科学”(Frost,1941)。流行病学从 “描述”与“分析”两方面来体现它的归纳性。在描述中注重分析,在分析中贯穿描述。 所谓分析性描述即人们常说的描述流行病学,是将所得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以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将疾病、健康或卫生事件的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示出来。其方法既基础又灵活。人们往往会从其结论中获得启迪,引导人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所谓描述性分析,从方法学上来看是指那些已发展成熟的方法如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以及数学模型研究。其实,人们对某一卫生事件深入的认识都需要反复经历分析性描述与描述性分析的过程。在分析性描述的基础上可以比较容易地开展描述性分析,而当一项或多项描述性分析结束后,往往需要对此在更高的层次上做分析性描述,如此循环不已,直至事物的本质得到充分的揭示,完成从具体描述到宏观描述,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的飞跃。 二、三类分析方法简介 (一)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立。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种方法。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或消除某种因素或措施,以观察此因素或措施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实验性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三)数学模型研究 又称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以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卫生策略的制定服务。例如人们通过模拟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会经济状况下的流行规律来预测AIDS/HIV对人类的威胁并比较不同干预策略预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 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因学研究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 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知道

流行病与大流行病论文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可以。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硕士论文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书写的,可以是关于任何方面的论文,流行病学调查也是可以写的,但需要自己的进行相关的调查在进行书写,这样更具有深度,也更具有说服力,但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

流行病学与统计 医学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各学科。 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医学数据 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 统计描述:率、均数 统计推断:对统计指标的差别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推断 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1. 研究设计 2. 收集资料:来源:经常性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出生死亡报表等)健康检查记录】;一时性资料【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要求:完整、正确和及时;足够数量;代表性和可比性 3. 整理资料: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核对:常规检查;取值范围检错;逻辑检错 数据的分组设计和归纳汇总。4. 分析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区间估计、假设检验)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A .实验和调查 B.统计设计 C.收集资料 D.整理资料 E.分析资料 统计工作中,分析资料指的是: A .统计设计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统计描述 E.统计推断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参数:指总体指标。如总体均数μ,总体标准差σ,总体率π。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如样本均数 ,样本标准差S ,样本率p 。 误差:指实际值与真实值之差。分为随机误差(随机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非随机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 概率是对总体而言。是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符号P 表示。取值范围0~1。 在统计学中,误差的种类有 A .标准误差 B.计算误差 C .系统误差√ D .随机测量误差√ E .抽样误差√ 统计学上的误差主要有 A. 系统误差 B.标准误差 C.随机测量误差 D.抽样误差 E.计算错误误差 算术均数: 简称均数,用于描述对称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百分位数 B.中位数 C.算术均数 D.几何均数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中位数 B.几何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标准差 有9名健康成人的空腹胆固醇测定值(mmol/L)为,,,,,,,,。求算术均数。 有7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求平均抗体效价。 n 5. 61+3. 96+3. 67+4. 99+4. 24+5. 06+5. 20+4. 79+5. 93= 9 43. 45= 9 =4. 83(m m ol /L ) X = G =lg -1( 血清抗体平均效价为1:16 注意:变量值中不能有0;不能同时出现负数和正数;若全为负数,计算时先把符号去掉计算 中位数(median, M):可用于任何分布的计量资料 有7名正常人的血压(舒张压)测定值(mmHg )为:72,75,76,77,81,82,86,87求中位数。 M =(77+81)/2=79 一组从小到大排列的定量变量,位次居中的指标是 A .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百分位数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是 A. 标准差 B.中位数 C. 几何均数 D.算术均数 n lg 2+lg 4+lg 8+lg 16+lg 32+lg 64+lg 128 =lg -1() 7 =lg -1(1. 204) =16 lg X ) 方差(variance )与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表示数据的平均离散情况,常用于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的离散程度。 某地20岁男子160人 某地不同年龄女童身高(cm )的变异程度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与要求:标题、标目、线条、数字4部分组成。表中数字区不插入文字,不列备注项。必须说明者表“*”号等,在表下方说明。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为 A .标题、横标目、纵标目、线条 B.标题、横标目、纵标目、数字 C .标题、横标目、纵标目、备注 D.标题、标目、线条、数字 统计表的基本构成有 A .标题 B.横标目 C.纵标目 D .线条 E.数字 统计表内不列的项是 A. 标目 B. 线条 C.数字 D.备注 制图的基本要求 (1)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2)基本结构:标题、标目、刻度、图例4部分组成。 标题:一般放在图的下方,左侧加图号 标目: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表示横轴和纵轴数字刻度的意义 刻度: 图例:说明统计图中各种图形锁代表的事物。放在右上角或下方中间 比较两家医院15年床位数的增加速度,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构成图 B .直条图 C .线图 D .直方图 某医院拟表示一年中各月病床使用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的统计图是 A .普通线图 B .直条图 C .散点图 D .直方图 比较某地2001年和2011年结核、心脏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单式条图 B.复式条图 C.普通线图 D.半对数线图 分析某医院199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单式直条图 B. 复式直条图 C.圆图 D. 线图 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单式直条图 B.复式直条图 C.百分比条图 D.统计地图 观察某地十年肺结核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条图 B.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比较某地2001年和2011年结核、心脏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单式条图 B.复式条图 C.普通线图 D.半对数线图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 建立假设检验,确定检验水准 (1)根据统计推断目的提出对总体特征的假设 无效假设,或称为零假设,记作H0,即假设差异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总体参数相同 备择假设,记作H1,即差别不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总体参数不同 (2)确定检验水准亦称显著性水准,用α表示 2. 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卡方、t 值、F 值) 3. 确定P 值,做出统计推断结论 注意:假设检验是针对总体而言的 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1.. 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 定量资料 两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 多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方差分析 配对设计:配对t 检验 随机区组资料: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 2. 结果的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有无实际意义的关系 I 型错误(第一类错误):指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H0。用α表示。 II 型错误(第二类错误):指不拒绝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0。用β表示。 1.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病人 B.健康人 C.人群 D.亚健康人 E.亚临床的人 下列哪一项是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 A.横断面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疾病监测 D.病例对照研究 E.社区干预试验 有学者通过调查肺癌病人和非肺癌的人过去的吸烟情况,来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这种方法称为: A.现况调查 B.描述性研究 C.筛检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队列研究 有学者对某人群进行了高血压的调查,获得了该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并对不同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了分析。这种调查研究属于: A.探讨疾病的病因 B.探讨发病机制 C.描述疾病的分布 D.研究疾病自然史 E.疾病筛检 计算患病率的分子是( ) A .观察期间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B.观察期间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C .观察期间之后某病的患病人数 D.观察期间某病的暴露人口数 E .观察期间所有人口数 某地区在1个月内进行了糖尿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糖尿病的( ) A .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二代发病率 E.罹患率 下面哪一个公式用于计算发病率(E ) A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 B.(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C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D.(受检者中阴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E.(某一时期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一个地区通过首次高血压普查,可计算当地的( ) A .高血压患病率 B.高血压罹患率 C.高血压发病率 D.高血压病死率 E.家庭续发率 某地区1960年度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此资料可计算 A .粗死亡率 B.死亡专率C .标化死亡率 D.病死率 E.此资料不全难以计算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例对照研究优点的是( ) A .资料收集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B.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C .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D.可直接获得发病率资料 E .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调查对象是( ) A .病例组是怀疑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未患该病的人 B .病例组是具有某种暴露的人,对照组是未有该暴露的人 C .病例组是确诊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未患该病的人 D .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是具有某种暴露的人 E.病例组是确诊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怀疑患有该病的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病例组某危险因素暴露史的比例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则表明( D ) A .该因素与疾病有统计学关联 B.该因素与疾病有因果关联 C .该因素是疾病的病因 D.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E.该病由该因素引起 下列关于病例对照研究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为( C ) A .暴露与疾病都是现在的情况 B.能够确证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联 C .由因及果的研究 D.需要随机分组 E.属于观察法 OR 主要应用于( A ) A .现况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现场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 队列研究 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缺点的是( E ) A .不能分析疾病与多种因素的关联 B.不能估计RR C.样本含量要求很大 D .容易产生医德问题 E.回忆信息时,易出现错误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队列研究特点的是( B ) A .由因及果,前瞻性研究 B.属于描述性研究 C.能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D .需要设立对照组 E.因果关联的说服力大于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 C ) A .在一般人群中选取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患有某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C .在未患该病人群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D.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随机分成的两组 E .一组患有某种疾病者,一组为未患有该种疾病者 在队列研究中,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与对照组的疾病发病率的差值称为 ( A ) A . AR B. RR C.OR D.PAR E. AR% 队列研究属于( B ) A .相关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描述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实验性研究 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为( E ) A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B.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C .人群中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D.OR E. RR 在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分组原则是按( A ) A .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 B.随机分组 C.是否患病分组 D.人为随意分组 E.领导意图分组 属于实验流行病学特征的是(E ) A .由果及因,回顾性研究 B.属于观察法 C.获得因素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主要为比值比 D .不能确证因果关联 E.人为施加干预措施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对照组,正确的说法为( B ) A .是人群中的非患欲研究疾病者 B.是患欲研究疾病者,但在处理上不同于实验组 C .不具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人 D.与患欲研究疾病者同时入院的其它患者 E.所欲研究疾病的轻型患者 多选题: 下列所述中属于抽样调查优点的有( A C D ) A .工作量小 B.工作量大 C.省时间和人力、物力 D.工作易做到细致 E .特别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疾病调查 属于队列研究缺点的为( A C D ) A .观察时间长,花费大 B.易出现回忆偏倚 C.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D .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 E.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 属于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的有( A/C ) A .临床试验 B.普查 C.社区试验 D.队列研究 E.个体试验 反映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 E) A .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阳性似然比 E.符合率 为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对几个独立试验可(B ) A .串联使用 B.并联使用 C.先串联后并联使用 D .要求每个试验假阳性率低 E.要求每个试验特异度低 某病早期治疗效果好,漏诊后果严重,对此病的试验诊断应(A ) A .提高灵敏度 B.提高特异度 C.降低诊断的截断值 D.提高阳性预测值 E.提高阴性预测值 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是指(A ) A .被试验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 B.是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C .是观察者对测量结果判断的一致程度 D.是试验结果表明有无疾病的概率 E.指病例被试验判为阳性的百分比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科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比例死亡比研究 生态学研究) 、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随访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理论流行病学 比例:是表示同意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构成比) 某医院住院病人中有15%的胃癌患者,该15%是: A. 患病率 B.发病率 C.构成比 D.相对比 例:某病患者409人,其中男性170人,女性239人,男女性构成比见右侧表所示。具体计算: 表 409名患者性别构成 男性患者数 男性构成比=⨯100% 男女性患者总数170 =⨯100%= 170+239 构成比的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100% 例如,某年某地出生婴儿中,男性婴儿有185人,女性婴儿有176人,则: 出生婴儿性别比= 男性婴儿数女性婴儿数 = 185176 = .比或相对比:是两个相关指标之比,说明两指标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指标可以是性质相同,如不同时期发病数之比;也可以性质不同,如医院的门诊人次与病床数之比。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两指标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 相对比= 甲指标 ⨯100%)乙指标 3.率:表示一定时间内,实际发生某现象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用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 或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 率= 说明某现象发生频率或强度的相对数是 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k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 A. 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百分位数 发病率 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某病新病例数 ⨯k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用途:反映该病的风险。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治效果 1.描述疾病的发病率指标,计算时分子应为 A .新发病例数 B.新旧病例数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D.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2.发病率的分子是 A .患病人数之和 B.新病人数之和 C.感染人数之和 D.死亡人数之和 1. 描述疾病的患病率指标,计算时分子应为:B A. 新发病例数 B.新旧病例数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D.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2.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患病率= 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k 同期观察人口数 K=100%,1000‰,10 000/万或100 000/10万 时点患病率:调查时间一般在1个月内 期间患病率:调查时间超过1个月 影响因素: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用途:患病率通常用来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发生或流行情况 黄炳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1.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1年)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K=1000或100 000/10万 死亡率= 某时期内死亡总数 ⨯k 同期平均人口数 2. 病死率: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病死率= 某时期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 同期患某病的人数 3.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 年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病例的总数之比 n年生存率是评价慢性、病死率高的疾病远期疗效的重要指标。 n 年生存率= 1. 相对危险度(RR )或率比: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反映了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强度。RR= Ie/I0 RR=1,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RR1,暴露与疾病存在正联系(暴露是危险因子) 例:Doll 和Hill 调查了英国35岁以上男性吸烟习惯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不吸烟人群的肺癌死亡率为‰,中度吸烟者(15-24支/日)的肺癌死亡率为‰。RR= 说明吸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倍。 2. 比值比(OR ):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发病率(死亡率)很低;研究对象代表性好—— OR≈RR 归因危险度(AR )或率差(RD ):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 随访满n 年后仍存活的病例数 ⨯100% 随访满n 年的该病病例数 程度。AR= Ie-I0 =RR×I0-I0 =I0 (RR-1) AR 意义: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例:AR=‰‰=‰。表明在每日吸15-24支香烟当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AR%= (Ie-I0)/Ie×100% 例:AR%=()/×100%= 表示在每日吸15-24支香烟者中有的肺癌是由吸烟所致。 现况调查: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现况调查的种类 (!)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也称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人群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方法:非随机和随机抽样 现况调查优缺点 (1)优点: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可形成同期对照;是病因探索中的基础性工作 (2)局限性:难以确定心因后果;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有可能低估患病水平 队列研究的原理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 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期,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 队列研究主要用于: A .研究发病机理 B.研究职业种类 C .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影响 D.研究个体基因突变性 队列研究的特点: 时序是前瞻性研究 观察性对比研究 暴露组否分组 研究方向由“因”推“果” 追踪观察的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RR=[a/(a+b)/[c/(c+d)] 1. 队列研究的特点有 A. 属于观察法√ B.属于实验法 C.设立对照√ D.研究方向由因推果√ E.研究方向由果追因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 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前按暴露情况分组且进行随访,所获资料完整可靠,无回忆偏倚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能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度等指标,直接估计暴露于疾病的联系强度大小可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个疾病的关系, 有助于了解疾病自然史。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晰,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 能力强。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效应关系。样本量大,结果较稳定。在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条件下,可做回顾性历史队列研究。 (2)局限性: 观察时间长,费人力、费钱,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准备工作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不适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由于随访时间长,所以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多选 1. 队列研究的用途有( ) A. 用于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 B.用于传染病发病机理研究 C.用于检验职业人群 D. 用于人群干预研究 E.描述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病例研究的优点 1.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 2. 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 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是通过回顾获得的 4. 由果及因的推理顺序 5. 比较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分析暴露于疾病的联系。OR=ad/bc 1. 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顺序是:c A .由因追果 B.由因追因 C.由果追因 D.由果追果 2. 病例对照研究在时间上属于: b A. 现况性研究 B.回顾性研究 C.前瞻性研究 D.回顾加前瞻性研究 实例 目的:A 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研究对象: 病例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医院对照(内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ECG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其他科室住院者 人群对照(外对照):中型企业健康普查人群完全随机抽样( ECG平板运动试验阴性) 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 A 型性格:全国冠心病与A 型行为类型协作组1985年制定的《A 型性格问卷》,按确诊冠心病前两年的情况 其他危险因素: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史及家族史,烟酒及膳食习惯等。 冠状动脉病变指数:按造影所示病变部位及支数、狭窄程度及范围,结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节段法进行评判。 研究对象例数:实际分析339人 病例组139人 医院对照83人 人群对照117人 主要结果: 病例组与医院和人群对照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及工作年限、职业构成等方面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各组间可比性较好 A 型性格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 男性:OR 值(95%CI:) 女性: OR值(95%CI:) 性格评分等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控制和调整了各因素的混杂后,A 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依然密切相关 表6-2 性格类型与冠状动脉疾病程度间关系的对比分析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研究,基本性质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 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 实验研究的特点: 1. 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 3. 设立对照组:来自同一总体 4.有干预措施:容易产生伦理学问题 临床试验是按实验法,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对照组该措施或给予安慰剂(placebo ),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两种措施产生的效应,从而评价临床治疗、 预防措施的效果和进行病因研究。 诊断指标: 客观指标:仪器测定指标 主观指标:患者主诉 半客观指标:诊断者的主观感知(肿物的硬度、大小) 诊断标准:生物统计学方法、临床判断法、ROC 曲线法 真实性:有效性、效度或准确性。是指待评价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金标准测量值)符合程度。 灵敏度(真阳性率) 特异度(真阴性率) 误诊率(假阳性率) 漏诊率(假阴性率) 似然比 正确诊断指数 练习题 提高诊断试验灵敏度的办法是( ) A. 串联试验 B.并联试验 C.先串联后并联 D.先并联后串联 筛检试验: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 筛检的主要用途: 早发现临床前期的可疑患者(二级预防) 发现高危个体(一级预防) 流行病学监测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小王是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健康管理师,需要针对本社区老年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计划两年之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检出率、建档率和随访干预覆盖率,五年之内减少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等指标,那么他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动手呢? 该小区人群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性别等)情况如何分布? 该小区人群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患病率如何? 影响这些慢性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干预? 社区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远期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和死亡风险如何,怎样预测?在进行12个月的干预后,如何评价效果?

流行语与流行病议论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网络语的利与弊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数字化革命呼唤出新的技术,网络就是其发展产物之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已深入千家万户。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方式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坐在家里可浏览众多的网上图书,几分钟内即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各方面自己想知道的信息,通过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

网络像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给我们中职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各种黑色的阴影正向我们慢慢袭来。其中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

各种非法的网站趁着网络管理还未健全,散布着黄毒,暴力,防不胜防,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一个极大的影响。

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吸引着正处于好奇心的中职生。许多同学旷课跑到网吧中去玩《传奇》、充《梦幻》、打《泡泡堂》、聊QQ。有的甚至直接晚上通宵达旦,睡在网吧,吃在网吧。这样,不但损坏了身体,还浪费宝贵的时间,浪费了父母亲的水汗钱,辜负了父母的一片期望,更耽误了我们大好青春。在社会上因网络游戏所引出的案件数不甚数,例如:”武汉的一位母亲千里寻子””广州一小孩为玩游戏残杀自己的祖父”……这些案件告诫我们中职生,应该少玩或不玩网络游戏,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空闲时间研究我们自己的专业,发展自己潜能,开发我们智力。但是,我们也不应全部排斥网络,我们不应放弃网络的好处,这就需要我们选择网络中的精华而剔其糟粕。

世界之所以选择我们。因为它需要美,我们之所以选择世界,因为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流水在选择中下落,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朋友们,请把握好自己选择的那一刻,让我们用自信,坚决地选择网络有利的一面,选择我们美好的未来。

请慎重!

走在大街小巷,我们常常听许多大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我那孩子,整天泡在网吧里,怎么办呀。这个问题让许多家庭困惑,让许多中小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每当我经过那些网吧门口时,我就会踯躅不前,思绪万千。

目前,社会上盈利性网吧越来越多,越来越红火,甚至有些不法商人没有营业许可证,也私自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营业,他们不管你是谁,是否成年,只要你有钱,他们就会接待你。这样导致很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迷恋于网吧,既影响学习又危害身体,真可谓一大悲哀。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有限,网络的虚拟化让他们感到新奇,被网上一些刺激性、欺性的内容、画面所迷惑。再者迷恋网吧需要消费,中小学生本来就是消费者,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常常为没钱上网绞尽脑汁,也许会去偷、去抢,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在家人和老师之间编造谎言,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在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是初中的一名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很听话……但在其他同学的伙同下,经不住网络的诱惑,走进了网吧,一去就是两天两夜不回家。家长、老师到处找,最后在网吧找到他。他已经精疲力尽地趴在电脑桌上,面如土色。回到家,家长一顿毒打,他一赌气又出去玩了两天。后来在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家长耐心的诱导下,他终于改过自新。然而,更多的是走进网吧,不能自拔,害人又害己。

在此,我要大声呼吁: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网络,更全面地了解网络,学会正确利用网络,做“健康上网,远离黑吧!”让我们共创一个健康活泼的大集体、温馨可爱的大家庭!

当你登录QQ时,许多好友都来向你问好,“嗨某某某”“作业写完了吗?”云云;当你有一个百度账号,到贴吧和别人聊天时,网络表情、网络语言喷涌而至,“QUQ”“汗颜”“某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元芳,你怎么看?”等等。我想,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电脑,它可以为你提供资料,也可以让你娱乐放松。21世纪,是一个网络和信息时代。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首先说起教室吧,现在许多学校上课都使用多媒体和课件,而有些老师使用的课件就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有些时候,像我们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只要在百度上输入题目,答案就会立刻出现,回答者也会给你详尽的答案。而在办公间里,有些高层需要与客户联系,电话、E—mail等联络方式一定少不了。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一端,只要你有手机或电脑,再加上网络信号,QQ、MSN等等都可以联系上,它缩短了距离,也省下了使用长途电话的高额金钱,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现在的各位女士越来越懒,她们喜欢购物,却足不出户,因为有电脑和网络。淘宝、京东、凡客诚品等,只要输下几个关键词,许许多多的物品任你选择,既提供了便利,又省下了力气。

网络给人带来的益处越来越多,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随之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它,从而使网络得到飞速的发展。

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也是一样。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由于长期地上网,已经疯狂地迷上网络不能自拔,他们50%以上都是沉迷于游戏之中,从而荒废了学业。而有些新闻报道上,总有一两则关于网络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的新闻,比如网络交友结果被人去大把财产等。适当的娱乐对人有益,但物极必反。

而我认为网络利大于弊,作为学生的我们,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查资料时,网络就会伸出双手帮助你,你需要的解题步骤和资料应有尽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总之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应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网络的用途,远离网络的弊端,做一个健康快乐、合理利用网络的中学生。

由于电脑和其迅速的发展,电脑成了交流平台,网络也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网络上,有许多特有的语言已经成为网络里的一大特色。这些语言是什么形成的?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会知道它们,而网络新手,只有靠在一边听“外国人”谈话的份。

这些网络语言,有的用数个英语字母代表其含义,如“GG”、“MM”分别指男性和女性;有的是谐音指意,如“886”指“拜拜喽”,“94”是指“就是”等;有的用图片代表自己的心情或其表情,如“:”表示高兴,“:”表示忧伤;还有其他的,如“表”含不要的意思,“菜鸟”指初出茅庐的人……这真是千奇百怪,举不胜数。

网络语言的兴起,有利于人们信息传输更为方便快捷。由于简化了语言符号,对于那些打字生疏的人,真是受益非浅。

但是,初出茅庐的人不懂得网络语言的含义,是他们有语言障碍,甚至使他们无法沟通,而且,有部分网络语言是粗言秽语,如“BT”指的是“变态”等,这在人们纯洁的心灵上,抹下了黑色的斑痕。因此,网络语言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现在正是网络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和频繁的使用已经成了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方便的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网上沟通的桥梁。因此,我们只能扬长避短: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法律规条;使用计算机技术,禁止人们“说”粗言秽语;当然,我们也要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我相信,只要通过人们的努力,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一定回拥有一片纯洁的天空!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

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前不久的“神马都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

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的你我,不正应该维护我们民族的民血与荣耀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网络流行语,因为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余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流行体。

今天,你准备好了吗?

网络语言引发热议,一些低俗的网络用语使其成为灰色地带。但其实,网络语言是现代科技的副产物,是新时代的一朵仙葩,还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养。

诚然,网络用语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意味着人们可以用简洁诙谐的文字说出最真实的想法。可是,也使人们的生活多了几分轻浮。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现代生活中,很少能有人在变行山寺时,体会“僧推月下门”的妙处;很少有人在暮香时节邀三五好友在海边溪水流觞;很少有人在江南岸边称叹“为湖心亭一点”的境界,取而代之的是在看到夕阳美景时,脑海里只有“点赞”一词,在也想不到更美的文字。网络语言频繁使用使国人丢失了骨子里的诗意,更有甚者,其低速粗暴简直不堪入耳。

正因如此,对网络语言应加强规范与管理,就像新生儿一样,给予它善意的引导。“人之初,性本善”,不得不说网络用语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枯燥的生活增加一些色彩。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没有部门对那些不良实例进行整治,那么坏的风气便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谧事发展。反之,网络语言中也不乏一些值得欣赏的典范,其中就有曾经广泛流传的“且行且珍惜”,“不忘初心”之类的话,其文艺程度同样不可小觑。因此,多多提倡使用文明以至于文艺的网络语言,无异于是春风琼浆,能让网络语言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网络语言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并不一定要与传统文化脱节。新兴词汇与古典诗词也不一定势不两立,曾经就有人把一些当红的网络语言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汝能至此,何不上九霄”,同样具有幽默明快的效果,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失意时可以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时朝散发弄扁舟”愁闷时可以说:“问其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悲伤时可以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只要人们调动起体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创造性,将诗词与网络有机结合,这样两者都能大放异彩。

对于网络用语这种时代仙葩,人们不应该一味的推崇或贬低,而是要用最美的方式,让它怒放。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而网民的.迅速增长,使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大大提升。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语言学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常见的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IT(Informationtechnology)领域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人们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作为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通俗的话就是网民在聊天室里或是E—MAIL上常用的语言。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第三类网络语言。其本质上来说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导,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一种新兴的语言变体。

在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中,从目前调查资料来看,以青少年居多。

网络语言使用存在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络语言是新生事物,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其时尚个性化的独特语言系统引发青少年的广泛关注。由于标新立异的基本点,青少年看到活泼而又怪诞,幽默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创造被广泛应用,会激发其创新精神,利于青少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网络语言本身的丰富性、创新性、多样性也会使呆板的书面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语言的信息内涵。另一方面,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占据着青少年绝大部分的语言世界。网络错别字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必将导致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利影响。对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产生不利影响。而随着网络语言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汉语规范化写作也产生冲击,如今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例子屡见不鲜。但网络语言随意性强,错别字较多,有些用语毫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降低了写作质量。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辩证否定的看待,既肯定其好的一面,又否定其不利的一面,既克服它对规范传统语言表达中不好的影响,又保留其利于青少年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面。

现在的青少年,有几个不会说那么几个词,像“哇塞”,“我倒”,他们说着,写作文的时候也不时出现那么几个,这些词都属于网络语言。

果然是如此,现在网络语言风行于校园,风行于报纸杂志。出现网络语言或许是现有的词汇已不能表达人们越来越复杂的感情,抑或是缺乏某种感情强烈的叹词以宣泄对日渐增多的新奇事物的惊异。无奈之下,要么借用人家的词汇,实在没辙,就自己挖掘一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权当抒发感情的新词儿。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无法接受这种变相玷污语言的行径,难免时常地评论、指责。但他们却总是振振有词:“词,始于无规则的创造,鄙人无非是在重蹈前人覆辙而已,何过之有?!”说来也怪,总会有一部分很快接受这些新玩意儿,并且极力推索。这一类人无疑会被冠上“时代先驱”的名号,换言之,像我这样作为被动接受者的人们,必然是“落伍”了一步。

有时当我实在听不懂同桌的话,看不懂同学的作文时,我也会有一股莫名的冲动促使自己去阻止“新元素”的诞生,但每次的冲动仅在刚刚萌芽的阶段就被无情地扼杀在摇篮里了。要说大人们难以接受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年龄的隔阂难以逾越;而同是中学生,似乎就没有接受不了时髦语言的道理。诚然,把个人的观点强加于大多数人显然是行不通的;脱离、改造集体普遍行为就更是天方夜谭了,那么惟有去适应了。起初我的确难以忍受别人对五千年来纯正的交流工具的玷污,但久而久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支持和崇尚这种做法,我只是在承受而已。

网络语言自我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让人费解的文字、语言,那么人们在沟通上可能会越加的困难和麻烦。但这一趋势似乎又是世界发展的潮流,那么我们只能希望,网络语言能在些许规范下不会太过俗不可耐。

曾经,我是一只连OICQ为何物都一无所知的菜鸟,然而,在朋友的帮助和往来的巨大包容力下,我也成了一只在网络中自由穿梭的鱼儿。在网上,我阅读消息,欣赏电影,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谈天说地,写下自己每天的快乐与悲伤网络是翅膀,让有梦的我自由飞翔。

在网络那巨大的感染与诱惑下,我的语言也一点点被渗透,常常在文中有画笑脸的冲动,常常会傻笑呵呵,常常会谈如果我有那么可惜我没有之类的无厘头话语。原先我以为这是一种个性的张扬,但在我的周围,许多人的语言也变得与我有相同的特点,大家说着相同话,笑出相同的声音,写出相同的语句令人悲哀,没个人都失去了自己说话的特色,于是,个性的语言在一点点沦落,而大众通俗甚至有写庸俗的语言倒是后来居上。或许,在人人高喊着追求个性的今天,上去的恰恰是我们真实的个性。

常听有人抱怨汉字的繁琐,不如外语简单可能就是因为此类原因才会使网络语言如此欣欣向荣的吧。或许,简洁确实是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发展趋势,但,光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快餐式生活,而失落我们已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汉语,这值得吗?

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语言之一。她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数千年风雨的冲刷下,她越发光彩夺目,她那优美令人遐想的外形,她那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文法,又有几种语言能与之媲美呢?再看中华民族用汉字演绎的一幕又一幕伟大的历史剧,尤不能不叫人为之惊叹。

先秦有字字玑珠的诸子散文,形象生动的历史散文,汉朝有华丽非凡气势惊人的赋,唐朝有震古烁今的唐诗,宋时有时而哀婉时而豪放不羁的宋词再看五四时期,更是百花齐放,白话文小说则是独领风骚。然而,今天的我们将以什么流传千载呢?网络语言吗?或许它也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有一本第一次亲密接触也就够了,如若使之成为主流,那就真是我们这个时代汉语的、语言的悲哀!

或许我不用如此担忧,因为汉语在历今数次外族语言的侵入时,都以她巨大的包容力将他族语言同化,今天,这样的网络语言危机并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可别忘了,他族语言入侵时我们是处于被动状态,而如今,年轻的一代,则个个跃跃欲试地去接受网络语言,这怎不能让人担忧呢?

朋友们,不要丢弃我们有着灿烂历史的汉语,不要舍弃如此丰富睿智的文化,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由此,网络语言也以迅猛之势“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最近网上的流行语言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网友们以“神马都是浮云”彰显豁达;咆哮“各种伤不起”喧诉无奈;号称“鸭梨山大”表明负担重压力大……各种新奇的,另有所指的网络语言犹如光速传播,迅速为人所知,甚至在日常生活和校园内听见都不足为奇。“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可是,这些变了味的文字会带给我们什么呢?我们在广泛使用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的利弊呢?

查过资料: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新文化,具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语言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很广阔,使用者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较快捷地表现,能为网民提供自由发挥的载体。这么一看,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个性以及它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语言形成了一定冲击。特别是同时使用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较频繁的我们。在校内学习语文课程,到了网上便大肆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常常导致的就是在语文作文中冷不丁冒出一句网络用语。老师要么就是看不懂,要么就会大吃一惊,觉得这样显示了较低的语文素养。我曾在老师的推荐下看过《语义学纲要》,里面的一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也许正阐明了网络语言实质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并不具完全的语言特征。在这一点上,网络语言给我们的弊大于了利。

但由于习惯,我在平时网络聊天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句网络用语。于是,我便思考,难道网络语言真的如此无利可寻吗?仔细想想,其实非然,如果一些网络语言格式比原有词语更有魅力,更有好处,在表达上具有新意和特色,就有积极作用,就会丰富汉语词汇,有的甚至能渐渐取代原有词语和格式,这不是也为词汇进步做了供献吗?

我看“网络语言”,有弊也不乏利,但那些不符主流、病态、猎奇、对真正语言文化造成不利影响的文字终将会“自然淘汰”,而那些已被社会所承认的新词语,新形式,也会根据“约定俗成”的选择给与肯定,最后利弊必中和,同时为语言文学造就进步的台阶!

我发现,近两年网络语言越来越多的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很多人都把说网络语言看作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班里的同学几句话中就会蹦出一个网络词语,就连爸爸妈妈说话也时而会带上一个,让我觉得和他们之间的代沟立马就小了很多。

在恰当时候使用网络语言可以调节气氛,比如和朋友聊天时谈的话题不开心,冷了场,说上一句:“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一下就能缓解尴尬的场面。

在写日记作文时,用上几个网络词语,也让人觉得生动有趣了许多。电视上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也常常把网络词语挂在嘴边,令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网络语言虽然充满活力,但我觉得比较肤浅和概括,比如现在流行的“蓝瘦香菇”其实是“难受想哭”,我们原本可以用很多词语来表示这个意思,比如: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如鲠在喉、欲哭无泪、泣不成声等,有太多的词语可以形容不同程度的伤心。

还有的网络语言会造成发音的误导,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比如网络语言把“长知识”说成“涨姿势”,把“我知道”说成“我造”,把“开心”说成“开森”,把“不要”说成“表”,如果我们说习惯了,就会造成发音不准,低年级的小朋友还会形成拼音错误。

所以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注意一个“度”,不能张口闭口都是。我们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诗经、唐诗、宋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上至屈原、李白、杜甫,下至朱自清、汪国真、席慕蓉,他们的语言文字有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如果我们遗失了这些千古名句名篇,不会说规范的汉语,渐渐的只能用“我晕”“我也是醉了”来抒发感情,造成文化上的退步和落后,那将是多么可怕啊!

对于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抱着积极欢迎、宽容理解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去看待。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具有生动风趣、新鲜活泼等特点,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垃圾文化,对传统汉语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这些新兴的语言生动风趣、有人情味,是语言的另类发展,观念上的更新。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屌丝”.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前不久的“神马都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作为炎黄子孙的你我,不正应该维护我们民族的民血与荣耀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网络流行语,因为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余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流行体.

议论文流行语与流行病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网络语的利与弊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数字化革命呼唤出新的技术,网络就是其发展产物之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已深入千家万户。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方式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我们极大帮助,坐在家里可浏览众多的网上图书,几分钟内即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各方面自己想知道的信息,通过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

网络像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给我们中职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各种黑色的阴影正向我们慢慢袭来。其中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

各种非法的网站趁着网络管理还未健全,散布着黄毒,暴力,防不胜防,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一个极大的影响。

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吸引着正处于好奇心的中职生。许多同学旷课跑到网吧中去玩《传奇》、充《梦幻》、打《泡泡堂》、聊QQ。有的甚至直接晚上通宵达旦,睡在网吧,吃在网吧。这样,不但损坏了身体,还浪费宝贵的时间,浪费了父母亲的水汗钱,辜负了父母的一片期望,更耽误了我们大好青春。在社会上因网络游戏所引出的案件数不甚数,例如:”武汉的一位母亲千里寻子””广州一小孩为玩游戏残杀自己的祖父”……这些案件告诫我们中职生,应该少玩或不玩网络游戏,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空闲时间研究我们自己的专业,发展自己潜能,开发我们智力。但是,我们也不应全部排斥网络,我们不应放弃网络的好处,这就需要我们选择网络中的精华而剔其糟粕。

世界之所以选择我们。因为它需要美,我们之所以选择世界,因为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流水在选择中下落,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朋友们,请把握好自己选择的那一刻,让我们用自信,坚决地选择网络有利的一面,选择我们美好的未来。

请慎重!

走在大街小巷,我们常常听许多大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我那孩子,整天泡在网吧里,怎么办呀。这个问题让许多家庭困惑,让许多中小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每当我经过那些网吧门口时,我就会踯躅不前,思绪万千。

目前,社会上盈利性网吧越来越多,越来越红火,甚至有些不法商人没有营业许可证,也私自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营业,他们不管你是谁,是否成年,只要你有钱,他们就会接待你。这样导致很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迷恋于网吧,既影响学习又危害身体,真可谓一大悲哀。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有限,网络的虚拟化让他们感到新奇,被网上一些刺激性、欺性的内容、画面所迷惑。再者迷恋网吧需要消费,中小学生本来就是消费者,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常常为没钱上网绞尽脑汁,也许会去偷、去抢,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在家人和老师之间编造谎言,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在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是初中的一名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很听话……但在其他同学的伙同下,经不住网络的诱惑,走进了网吧,一去就是两天两夜不回家。家长、老师到处找,最后在网吧找到他。他已经精疲力尽地趴在电脑桌上,面如土色。回到家,家长一顿毒打,他一赌气又出去玩了两天。后来在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家长耐心的诱导下,他终于改过自新。然而,更多的是走进网吧,不能自拔,害人又害己。

在此,我要大声呼吁: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网络,更全面地了解网络,学会正确利用网络,做“健康上网,远离黑吧!”让我们共创一个健康活泼的大集体、温馨可爱的大家庭!

当你登录QQ时,许多好友都来向你问好,“嗨某某某”“作业写完了吗?”云云;当你有一个百度账号,到贴吧和别人聊天时,网络表情、网络语言喷涌而至,“QUQ”“汗颜”“某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元芳,你怎么看?”等等。我想,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电脑,它可以为你提供资料,也可以让你娱乐放松。21世纪,是一个网络和信息时代。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首先说起教室吧,现在许多学校上课都使用多媒体和课件,而有些老师使用的课件就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有些时候,像我们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只要在百度上输入题目,答案就会立刻出现,回答者也会给你详尽的答案。而在办公间里,有些高层需要与客户联系,电话、E—mail等联络方式一定少不了。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一端,只要你有手机或电脑,再加上网络信号,QQ、MSN等等都可以联系上,它缩短了距离,也省下了使用长途电话的高额金钱,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现在的各位女士越来越懒,她们喜欢购物,却足不出户,因为有电脑和网络。淘宝、京东、凡客诚品等,只要输下几个关键词,许许多多的物品任你选择,既提供了便利,又省下了力气。

网络给人带来的益处越来越多,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随之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它,从而使网络得到飞速的发展。

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也是一样。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由于长期地上网,已经疯狂地迷上网络不能自拔,他们50%以上都是沉迷于游戏之中,从而荒废了学业。而有些新闻报道上,总有一两则关于网络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的新闻,比如网络交友结果被人去大把财产等。适当的娱乐对人有益,但物极必反。

而我认为网络利大于弊,作为学生的我们,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查资料时,网络就会伸出双手帮助你,你需要的解题步骤和资料应有尽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总之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应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网络的用途,远离网络的弊端,做一个健康快乐、合理利用网络的中学生。

由于电脑和其迅速的发展,电脑成了交流平台,网络也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网络上,有许多特有的语言已经成为网络里的一大特色。这些语言是什么形成的?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会知道它们,而网络新手,只有靠在一边听“外国人”谈话的份。

这些网络语言,有的用数个英语字母代表其含义,如“GG”、“MM”分别指男性和女性;有的是谐音指意,如“886”指“拜拜喽”,“94”是指“就是”等;有的用图片代表自己的心情或其表情,如“:”表示高兴,“:”表示忧伤;还有其他的,如“表”含不要的意思,“菜鸟”指初出茅庐的人……这真是千奇百怪,举不胜数。

网络语言的兴起,有利于人们信息传输更为方便快捷。由于简化了语言符号,对于那些打字生疏的人,真是受益非浅。

但是,初出茅庐的人不懂得网络语言的含义,是他们有语言障碍,甚至使他们无法沟通,而且,有部分网络语言是粗言秽语,如“BT”指的是“变态”等,这在人们纯洁的心灵上,抹下了黑色的斑痕。因此,网络语言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现在正是网络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和频繁的使用已经成了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方便的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网上沟通的桥梁。因此,我们只能扬长避短: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法律规条;使用计算机技术,禁止人们“说”粗言秽语;当然,我们也要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我相信,只要通过人们的努力,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一定回拥有一片纯洁的天空!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

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前不久的“神马都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

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的你我,不正应该维护我们民族的民血与荣耀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网络流行语,因为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余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流行体。

今天,你准备好了吗?

网络语言引发热议,一些低俗的网络用语使其成为灰色地带。但其实,网络语言是现代科技的副产物,是新时代的一朵仙葩,还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养。

诚然,网络用语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意味着人们可以用简洁诙谐的文字说出最真实的想法。可是,也使人们的生活多了几分轻浮。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现代生活中,很少能有人在变行山寺时,体会“僧推月下门”的妙处;很少有人在暮香时节邀三五好友在海边溪水流觞;很少有人在江南岸边称叹“为湖心亭一点”的境界,取而代之的是在看到夕阳美景时,脑海里只有“点赞”一词,在也想不到更美的文字。网络语言频繁使用使国人丢失了骨子里的诗意,更有甚者,其低速粗暴简直不堪入耳。

正因如此,对网络语言应加强规范与管理,就像新生儿一样,给予它善意的引导。“人之初,性本善”,不得不说网络用语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枯燥的生活增加一些色彩。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没有部门对那些不良实例进行整治,那么坏的风气便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谧事发展。反之,网络语言中也不乏一些值得欣赏的典范,其中就有曾经广泛流传的“且行且珍惜”,“不忘初心”之类的话,其文艺程度同样不可小觑。因此,多多提倡使用文明以至于文艺的网络语言,无异于是春风琼浆,能让网络语言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网络语言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并不一定要与传统文化脱节。新兴词汇与古典诗词也不一定势不两立,曾经就有人把一些当红的网络语言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汝能至此,何不上九霄”,同样具有幽默明快的效果,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失意时可以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时朝散发弄扁舟”愁闷时可以说:“问其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悲伤时可以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只要人们调动起体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创造性,将诗词与网络有机结合,这样两者都能大放异彩。

对于网络用语这种时代仙葩,人们不应该一味的推崇或贬低,而是要用最美的方式,让它怒放。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而网民的.迅速增长,使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大大提升。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语言学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常见的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IT(Informationtechnology)领域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人们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作为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通俗的话就是网民在聊天室里或是E—MAIL上常用的语言。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第三类网络语言。其本质上来说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导,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一种新兴的语言变体。

在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中,从目前调查资料来看,以青少年居多。

网络语言使用存在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络语言是新生事物,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其时尚个性化的独特语言系统引发青少年的广泛关注。由于标新立异的基本点,青少年看到活泼而又怪诞,幽默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创造被广泛应用,会激发其创新精神,利于青少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网络语言本身的丰富性、创新性、多样性也会使呆板的书面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语言的信息内涵。另一方面,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占据着青少年绝大部分的语言世界。网络错别字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必将导致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利影响。对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产生不利影响。而随着网络语言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汉语规范化写作也产生冲击,如今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例子屡见不鲜。但网络语言随意性强,错别字较多,有些用语毫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降低了写作质量。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辩证否定的看待,既肯定其好的一面,又否定其不利的一面,既克服它对规范传统语言表达中不好的影响,又保留其利于青少年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面。

现在的青少年,有几个不会说那么几个词,像“哇塞”,“我倒”,他们说着,写作文的时候也不时出现那么几个,这些词都属于网络语言。

果然是如此,现在网络语言风行于校园,风行于报纸杂志。出现网络语言或许是现有的词汇已不能表达人们越来越复杂的感情,抑或是缺乏某种感情强烈的叹词以宣泄对日渐增多的新奇事物的惊异。无奈之下,要么借用人家的词汇,实在没辙,就自己挖掘一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权当抒发感情的新词儿。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无法接受这种变相玷污语言的行径,难免时常地评论、指责。但他们却总是振振有词:“词,始于无规则的创造,鄙人无非是在重蹈前人覆辙而已,何过之有?!”说来也怪,总会有一部分很快接受这些新玩意儿,并且极力推索。这一类人无疑会被冠上“时代先驱”的名号,换言之,像我这样作为被动接受者的人们,必然是“落伍”了一步。

有时当我实在听不懂同桌的话,看不懂同学的作文时,我也会有一股莫名的冲动促使自己去阻止“新元素”的诞生,但每次的冲动仅在刚刚萌芽的阶段就被无情地扼杀在摇篮里了。要说大人们难以接受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年龄的隔阂难以逾越;而同是中学生,似乎就没有接受不了时髦语言的道理。诚然,把个人的观点强加于大多数人显然是行不通的;脱离、改造集体普遍行为就更是天方夜谭了,那么惟有去适应了。起初我的确难以忍受别人对五千年来纯正的交流工具的玷污,但久而久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支持和崇尚这种做法,我只是在承受而已。

网络语言自我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让人费解的文字、语言,那么人们在沟通上可能会越加的困难和麻烦。但这一趋势似乎又是世界发展的潮流,那么我们只能希望,网络语言能在些许规范下不会太过俗不可耐。

曾经,我是一只连OICQ为何物都一无所知的菜鸟,然而,在朋友的帮助和往来的巨大包容力下,我也成了一只在网络中自由穿梭的鱼儿。在网上,我阅读消息,欣赏电影,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谈天说地,写下自己每天的快乐与悲伤网络是翅膀,让有梦的我自由飞翔。

在网络那巨大的感染与诱惑下,我的语言也一点点被渗透,常常在文中有画笑脸的冲动,常常会傻笑呵呵,常常会谈如果我有那么可惜我没有之类的无厘头话语。原先我以为这是一种个性的张扬,但在我的周围,许多人的语言也变得与我有相同的特点,大家说着相同话,笑出相同的声音,写出相同的语句令人悲哀,没个人都失去了自己说话的特色,于是,个性的语言在一点点沦落,而大众通俗甚至有写庸俗的语言倒是后来居上。或许,在人人高喊着追求个性的今天,上去的恰恰是我们真实的个性。

常听有人抱怨汉字的繁琐,不如外语简单可能就是因为此类原因才会使网络语言如此欣欣向荣的吧。或许,简洁确实是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发展趋势,但,光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快餐式生活,而失落我们已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汉语,这值得吗?

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语言之一。她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数千年风雨的冲刷下,她越发光彩夺目,她那优美令人遐想的外形,她那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文法,又有几种语言能与之媲美呢?再看中华民族用汉字演绎的一幕又一幕伟大的历史剧,尤不能不叫人为之惊叹。

先秦有字字玑珠的诸子散文,形象生动的历史散文,汉朝有华丽非凡气势惊人的赋,唐朝有震古烁今的唐诗,宋时有时而哀婉时而豪放不羁的宋词再看五四时期,更是百花齐放,白话文小说则是独领风骚。然而,今天的我们将以什么流传千载呢?网络语言吗?或许它也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有一本第一次亲密接触也就够了,如若使之成为主流,那就真是我们这个时代汉语的、语言的悲哀!

或许我不用如此担忧,因为汉语在历今数次外族语言的侵入时,都以她巨大的包容力将他族语言同化,今天,这样的网络语言危机并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可别忘了,他族语言入侵时我们是处于被动状态,而如今,年轻的一代,则个个跃跃欲试地去接受网络语言,这怎不能让人担忧呢?

朋友们,不要丢弃我们有着灿烂历史的汉语,不要舍弃如此丰富睿智的文化,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由此,网络语言也以迅猛之势“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最近网上的流行语言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网友们以“神马都是浮云”彰显豁达;咆哮“各种伤不起”喧诉无奈;号称“鸭梨山大”表明负担重压力大……各种新奇的,另有所指的网络语言犹如光速传播,迅速为人所知,甚至在日常生活和校园内听见都不足为奇。“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可是,这些变了味的文字会带给我们什么呢?我们在广泛使用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的利弊呢?

查过资料: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新文化,具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语言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很广阔,使用者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较快捷地表现,能为网民提供自由发挥的载体。这么一看,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个性以及它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语言形成了一定冲击。特别是同时使用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较频繁的我们。在校内学习语文课程,到了网上便大肆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常常导致的就是在语文作文中冷不丁冒出一句网络用语。老师要么就是看不懂,要么就会大吃一惊,觉得这样显示了较低的语文素养。我曾在老师的推荐下看过《语义学纲要》,里面的一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也许正阐明了网络语言实质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并不具完全的语言特征。在这一点上,网络语言给我们的弊大于了利。

但由于习惯,我在平时网络聊天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句网络用语。于是,我便思考,难道网络语言真的如此无利可寻吗?仔细想想,其实非然,如果一些网络语言格式比原有词语更有魅力,更有好处,在表达上具有新意和特色,就有积极作用,就会丰富汉语词汇,有的甚至能渐渐取代原有词语和格式,这不是也为词汇进步做了供献吗?

我看“网络语言”,有弊也不乏利,但那些不符主流、病态、猎奇、对真正语言文化造成不利影响的文字终将会“自然淘汰”,而那些已被社会所承认的新词语,新形式,也会根据“约定俗成”的选择给与肯定,最后利弊必中和,同时为语言文学造就进步的台阶!

我发现,近两年网络语言越来越多的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很多人都把说网络语言看作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班里的同学几句话中就会蹦出一个网络词语,就连爸爸妈妈说话也时而会带上一个,让我觉得和他们之间的代沟立马就小了很多。

在恰当时候使用网络语言可以调节气氛,比如和朋友聊天时谈的话题不开心,冷了场,说上一句:“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一下就能缓解尴尬的场面。

在写日记作文时,用上几个网络词语,也让人觉得生动有趣了许多。电视上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也常常把网络词语挂在嘴边,令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网络语言虽然充满活力,但我觉得比较肤浅和概括,比如现在流行的“蓝瘦香菇”其实是“难受想哭”,我们原本可以用很多词语来表示这个意思,比如: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如鲠在喉、欲哭无泪、泣不成声等,有太多的词语可以形容不同程度的伤心。

还有的网络语言会造成发音的误导,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比如网络语言把“长知识”说成“涨姿势”,把“我知道”说成“我造”,把“开心”说成“开森”,把“不要”说成“表”,如果我们说习惯了,就会造成发音不准,低年级的小朋友还会形成拼音错误。

所以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注意一个“度”,不能张口闭口都是。我们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诗经、唐诗、宋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上至屈原、李白、杜甫,下至朱自清、汪国真、席慕蓉,他们的语言文字有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如果我们遗失了这些千古名句名篇,不会说规范的汉语,渐渐的只能用“我晕”“我也是醉了”来抒发感情,造成文化上的退步和落后,那将是多么可怕啊!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屌丝”.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前不久的“神马都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作为炎黄子孙的你我,不正应该维护我们民族的民血与荣耀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网络流行语,因为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余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流行体.

藏区流行病肺结核的论文

(1)刘鹏珍,陶红兵,武广华,班博,柯晓华,梁婧等.国内外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2):100-103(通讯作者)(2)陶红兵,郭淑岩,曲豪,刘鹏珍,梁婧,柯晓华等.临床路径管理对急性阑尾炎患者住院费用影响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0):742-744(第一作者)(3)梁婧,陶红兵,郭淑岩,曲豪,刘鹏珍,柯晓华等. 医疗保险的不同支付方式对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0):739-742(通讯作者)(4)柯晓华,陶红兵,梁婧,刘鹏珍.医院专家支援社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12-13 (通讯作者)(5)陶红兵,刘鹏珍,梁婧等,实施临床路径的医院概况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2):28-30(6)郑红,陶红兵,叶建君,侯双翼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因子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59-62(通讯作者)(7)谢舒,陶红兵等.医院不同管理岗位素质需求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 24(7):54-57(通讯作者)(8)梁婧,陶红兵等.医疗质量第三方评价现状研究及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1, 24(6):19-22(通讯作者)(9)陶红兵,梁婧,梁铭会,刘鹏珍,郭淑岩,曲豪,柯晓华.我国不同地区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12):804-808(第一作者)(10)宋丹;刘成伟;王军;陈燕;杨红丽;陶红兵,曲豪等.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及对策探析 [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0):30-31 (通讯作者)(11)郭淑岩,陶红兵,曲豪,柯晓华,刘鹏珍,梁婧.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的关键环节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12):808-811 (通讯作者)(12)陶红兵,叶建君,苗卫军,侯双翼,熊光练,余瑶,郭石林,陈璞.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发病判别模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676-679(第一作者)(13)陶红兵,苗卫军,叶建君,&, lt;, /SPAN>侯双翼,余瑶,郭石林,陈璞.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5):526-527第一作者)(14)陶红兵.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合作:基本前提与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1):6-10(第一作者)(15) 曲豪,陶红兵,郭淑岩,陈璞,苗卫军.实施临床路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管理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8):11-12 (通讯作者)(16) 张明新,江捍平,罗乐宣,方鹏骞,张英姬,陈虾,郭淑岩,陈璞,陶红兵.深圳市院办院管模式下双向转诊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40-41 (通讯作者)(17) 江捍平,罗乐宣,张英姬,罗晓琼,陈虾,郭淑岩,陶红兵.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与医院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9,12(9A)1646-1648(通讯作者)(18)金晶,陶红兵,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可持续性改进策略[J].医学与社会,2009,22(9):18-20(通讯作者)(19) 郭淑岩,江捍平,罗乐宣,张英姬,罗晓琼,陈虾,陶红兵. 深圳市院办院管模式下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9, 22(7):21-22(通讯作者)(20) 苗卫军,陶红兵. 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及外延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4):28-30(通讯作者)(21) 陶红兵,苗卫军,陈璞等.剖宫产住院费用控制系统评价指标的研究及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8,28(7):18-19(23) 陶红兵,陈璞,方鹏骞等.临床路径费用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中国医院管理,2008,28(7):16-18(24) 陶红兵,郭石林、陈璞等. 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8,27(2):63-65(25) 陶红兵,郭石林,余瑶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职能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70-1271(26) 陶红兵,郭石林. 无偿献血者献血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90-91(27) 陶红兵,余瑶.未献血人群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1008-1009(28) 陶红兵,陈璞,郭石林,等.农村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调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6):672-673(29) 陶红兵,郭石林.双向转诊面临的问题及患者合理分流机制的设想.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50-51(30) 陶红兵,余瑶,方鹏骞.基于临床路径控制医疗费用.中国社会保障,2007,(10):48-49(31) 陶红兵 郭石林 张新平等.城镇社区病人就医非理性选择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医学与社会,2007,20(6):16-17(32) 陶红兵,方鹏骞,张文斌等. 农村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健康知识知晓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194-3196(33) 陶红兵,苗卫军.影响公民无偿献血的顾虑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4):277-279(34) 陶红兵,叶建军,魏晟等.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模式以及应用,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8,35(2):63-64(35) 陶红兵,郭石林,方鹏骞等.实习医学生锐器刺伤原因及防护对策研究,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6):523-525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独著,《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医疗质量与费用控制策略》,科学出版社,(2)副主编,《现代医院管理教程》(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3)副主编,《输血风险管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4)编委,《当代社会保障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白介素-10、干扰素-γ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2). 第一作者2.肺结核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中国防痨杂志.2010,32(3). 第一作者蒿属花粉纳米疫苗对小鼠过敏性哮喘治疗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10,21(3). 第二作者4.结核杆菌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国际呼吸杂志.2009, 29 (4). 通讯作者5.白细胞介素(IL)-18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江西汉族人群哮喘的关系,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6). 第一作者6.白细胞介素-18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 实用医学杂志.2009, 25(17). 通讯作者7.白细胞介素16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江西汉族人群哮喘的关系,广东医学. 2008,29(4).通讯作者8,IL-18与过敏性疾病,生命的化学. 2007,27(5). 通讯作者9.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免疫学杂志,2007,23(6).通讯作者10.屋尘螨变应原重组体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7). 通讯作者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变应性哮喘的相关性研究,山东医药.2006,46(35). 通讯作者12.屋尘螨重组变应原Derp2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活性鉴定.热带医学杂志. 2006,6(6). 第二作者13.蜂毒变应原及蜂毒免疫治疗. 生命的化学. 2006,26(4). 通讯作者14,IL-16及其前体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 生命的化学. 2006,26(5). 通讯作者15.艾蒿花粉主要变应原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 2005,25(1).第一作者16.艾蒿、青蒿花粉变应原组分的研究,免疫学杂志2004,20(2).第一作者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