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治未病论文总结

发布时间:

中医治未病论文总结

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体在健康无病之时,就要加强养生保健,并注意及时回避病气的侵害,主动地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体即将要发生疾病之时,类似于现代所称的亚健康状态,就要及早预见将要发生的疾病,采取有效措施以阻止疾病的发生;第三层含义是指疾病已经发生,要特别注意预先察知疾病发展的趋向,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疾病的深入发展,这时候的治未病主要是指“先安未病之地”,防止疾病进—步加重,同时采取措施促使疾病及早康复,使身体尽量恢复未病的状态。由此看来,治未病看似简单,但包含了中医学丰富的预防学、养生保健学和康复学的思想和理论,直至今天仍不失其光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人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预防瘟疫,冬至开始服用膏方以补益身体,冬至灸足三里以强健身体等。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随着 健康 管理行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治未病采取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治未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的 健康 管理中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要设立“治未病”科,体检指标偏高的亚 健康 人群将由“治未病”科以中医理念对其采取干预措施。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涵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主要是保持体内正气充沛旺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 健康 状态。2.欲病先防,按照“邪伏防发”的原则,在疾病将发未发之时,采取 养生 调摄为主,辅以适当的治疗措施,消除隐患,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身心和谐。3.既病防变,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4.病后防复,按照“调摄为主,治疗为辅”原则,采取措施祛除留滞未尽之余邪,恢复机体气血精气神,促使机体恢复 健康 。

中医“治未病”主张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以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主要要做到:1、 平衡阴阳, 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出发点和归宿。《黄帝内经》中曾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 、调摄精神,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黄帝内经》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3 、调节饮食起居,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黄帝内经》曾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4 、加强锻炼, 平时经常进行 体育 运动,可以促进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5 、顺应四时, 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避免疾病发生。6、 药物预防 ,中医药调治亚 健康 的优势在于辨证施治,综合调理。7、针灸推拿,可以调理气血,恢复阴阳。

中医治未病论文结语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 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后学者多有发挥。近年来国家对 “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越来越重视,“治未病” 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民众对 “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所谓“治未病”,一是说在没发病之前注意饮食起居 、精神情志等多方面的调养,使正气充足从而不易受外邪侵犯,达到防病于未发之先的目的。二是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防止其由小到大,由轻变重,由局部到全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要在疾病未发生之前,作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产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 ,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 (1)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能与气候变化规律和时间的周期性变化保持同步进行,就会顺应自然而保持 健康 ,如果长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必然使人体抗邪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患各种疾病。 (2)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包括3 点: 一是节制,即不偏食,不嗜食, 不多食。二是节律,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节忌,指要禁口。 (3)调摄精神: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的、强烈的,或反复的、持续的精神刺激,均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或加重病情。情志异常的波动对患者的病情有着明显的影响,相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调达,气血和平则有利于 健康 。 (4)劳逸适度,积精全神:过劳则伤气,气少则力衰。《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房劳过度则伤肾, 肾主骨,精生髓,精不足则髓亏,故会出现头晕耳鸣。精充则气足,气足则神会,正气充足则邪不可犯。 (5)加强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总之 ,加强锻炼,持之以恒,促使血脉流通,关节灵活,气机调畅,形神合一,就能够收到内以 养生 ,外以却恶的效果。 2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主要的手段 ,既病防变是它的补充。疾病已经发生 ,就应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并防止其发展与传变。既病防变要做到以下两点: (1)早期诊治 :“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可见早期诊治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早期诊治,对于患者来说,应及时就诊。对于医学来说,要不断提高诊治水平,对疾病给予早期诊治。 (2)根据疾病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要求医者谙熟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人体内部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五行乘侮亢害关系。依据这种规律,可采取相应措施截断其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蔓延。 随着 健康 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疗的目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医“治未病”这古老而前沿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相比,进一步显示了中医学的思维是先进和超前的。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并专门撰写了《医门法律》,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研究颇深,明确提出“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等临床用药原则,他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温热论》中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如邪入营分而见斑诊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又如对“平素心虚有痰者”,治总兼以养心化痰,主张用石菖蒲、郁金、牛黄、至宝丹等开其闭,以防其“昏厥为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治疗原则,提出要在温病治疗过程中注意步步顾护津液,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恰恰吻合,亦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丹溪心法》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概而言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⑤“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2 未病先防 养正祛邪

肿瘤与其他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医宗必读》中所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且由于脏腑生理功能的失调紊乱,疲劳、痰湿、热毒、瘀血等病理产物就因此而自生,形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金代张元素《治法机要》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肾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的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即所谓的肿瘤一级预防,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

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节,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另外,在饮食方面勿使偏嗜、失节或食用不洁之品,忌食霉变不洁食物,少食油炸食物等。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如《医偏》中说:“酒客多噎隔,好热酒者尤多。”江苏省启东地区原为肝癌高发区,经过“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预,肝癌发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个实证。还需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从源头上预防是抗御肿瘤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癌症仍然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前三位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癌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中医“治未病”理念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就是防患于未然,以控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见微知变 癌前干预

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将起之时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癌肿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容易漏诊或延误诊断,临床医生要时刻牢记“治未病”的理念。如食管癌,在初发期,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虽然有轻微或偶发的吞咽不适,仅在吞咽干物时有梗噎感,或胸骨后轻微灼痛,往往未引起患者的重视,而延误诊断和治疗。胃癌早期,由于症状无或轻微,进展缓慢,往往被误诊为胃炎或消化不良,甚至出现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时,症状仍不明显,直到病人体质消瘦,才去医院检查,但为时已晚。肺癌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毫无症状,仅在X线健康检查时偶然发现。3/4的早期肺癌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肺癌早期由于癌组织刺激支气管黏膜,发生顽固性呛咳或呈高音调的阻塞性咳嗽,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症状类似感冒或支气管炎,常被大家所忽视。乳腺癌,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特别是年龄大的妇女,很少注意乳房的变化,常常忽视无症状的乳房肿块,等到肿块越来越大,才到医院检查,此时乳腺癌已经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卵巢深居盆腔之中,即使卵巢癌已经大如鸡蛋,病人也可以毫无感觉。卵巢癌早期无任何症状,如妇女出现卵巢癌“三联”症状,即40岁以上妇女,有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和较长时间的卵巢功能障碍,则应引起警惕。从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来看,医务人员就要重视病人身体的微小变化,如吞咽干食有点梗噎时,应及时做钡餐造影检查或食管镜检查;向来食欲正常,一旦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和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对不明原因的咳嗽,尤其是阵发性喉咳要引起高度警惕,应及时拍胸部片或CT检查。

癌前状态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的状态,癌前病变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早期邪盛,正气尚未大衰,治疗重在祛邪,“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如此,在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即加以治疗干预,既可提高治愈率又能防止其恶变。

4 既病防变 防止转移

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是有规律的。因此,在治疗时,可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预先对可能受影响的部位加以固护,增强其抗邪能力。《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措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最易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时,应配合适当的健脾和胃药。

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其指出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规律而影响他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相关的脏腑。故治疗肿瘤转移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基点,根据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治疗。处方用药先专攻一路,同时再多方位入手,提高机体正气,防止复发及转移。肿瘤病人手术以后,一般都要进行放化疗,放化疗虽对肿瘤有打击,但对人体正气也是一个严重损伤。患者会出现一些机体正气虚损的症状,比如白细胞减少、全身疲乏无力、肢体疲软、精神不振、动辄气短、头发稀少枯干、盗汗、面色无华等等。此时予以扶正祛邪,使机体正气振奋,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中医在治疗肿瘤时“力顾脾胃,调和气血”的原则是精华所在。

“贪生怕死,要求长寿,乃人之常情”。载圣在《礼记》记载:“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人应该立足于生,但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死亡就是回归自然。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观察到有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绝症者凡能坦然自若、乐观开朗地面对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诊治的大多抗病力强,元气恢复快,病情逆转,甚至完全康复。而越是忧愁恐惧怕死的患者,则精神崩溃,气血耗散,病情加速恶化,多预后不良。中医认为,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本,医生的治疗措施是标,医生的治疗是通过病人的抗病能力才能发挥治疗效应,如果病人精神已经崩溃,那么再好的治疗措施也无济于事。所谓“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医学界已经公认中医药治疗肿瘤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手术、放化疗的效果。中药可让癌细胞“改邪归正”。2008年4月15至21日是第十四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原主任委员周岱翰指出,中晚期癌症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是长期慢性病,中药可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病人可以长期带病生存。周教授指出,癌细胞不是外来异物,它是人体正常细胞分化不良而来。人体正常细胞的生长有一个自杀程序,当长大到一定程度,就逐渐走向衰老、凋亡。当这种自杀程序受到破坏,细胞无限度长大却不凋亡时,原本正常的细胞就变成了癌细胞,形成肿瘤。肿瘤病人本身有免疫缺陷,无法识别和消灭这些癌细胞。中医治癌的原理,一方面是运用中药调理综合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识别和杀灭癌细胞;另一方面可以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

5 病后调摄 慎防复发

对于肿瘤的“治未病”理念,还应包括病后调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宿疾的复发。恶性肿瘤在早、中期经过根治手术、或经过规范的放化疗后,达到了完全缓解,但是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如胃癌患者在术后有70%~80%死于局部或远处转移,即使是早期胃癌,术后10年仍有30%~40%的复发率;接受手术的食道癌患者中,即使早期患者,5年内仍有近50%的复发率。故术后防止其复发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医药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医认为,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病后可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使其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扶助正气,主要从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入手,俾气血冲和,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主要是从先天入手,先天为本,本元充盛则阴阳平和;后天为养,脾胃健则气血充。实瘤已去,但癌毒未尽,扶正的同时不忘祛除余邪。现代医学也证实,即使早期肿瘤在根治术后,仍有微小转移灶的浸润,这也是手术后辅助用放化疗的原因。中医可在扶正的原则下采用化瘀解毒散结等治法,以清除余毒,防止其复发。

另外,还应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否则,此时若适逢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引起宿疾复发。肿瘤患者更应做好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渊源流长,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中医防治肿瘤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现在肿瘤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但更突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辨证优势,特别是在应对癌变病变、防恶化、肿瘤术后的防止复发与转移方面,通过扶正祛邪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未病论文开头结尾

论文结束语的书写,应该总结性的对全文进行观点的汇总,点明主题,把论文所涉及到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主旨明确的书写出来,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书写效果。

论文的结尾,是要围绕这篇论文的所创作的结束语,是要基本的概括全文的要点部分进行总结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出自《黄帝内经》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译文:因此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医治,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子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乱子发生之前,就是这个道理。

据学术堂了解,医学论文是科研论文的其中一种,结尾的撰写对论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研论文不像散文那么随意,而是注重严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结尾内容也需与前文相呼应,很多作者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因为没有耐心而导致结尾部分写的不认真,对论文的整体评价大大折扣。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医学论文结尾的写作技巧及方法1、结尾是原始资料,也称为第一性资料。在这里没有必要引用其他人的材料,不做解释,不讨论,不评价,不包含一丝第二性资料,不需要加入对他人言论的引证。这是属于你自己论文的结尾。不需要夹杂其他资料或言论,以你自己论文的内容为主。2、结尾部分内容真实、可靠。需能反复验证,不能有主观倾向,不能任意修改。论文的核心是从真实可靠的实验内容中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从而论证自己的论题,因此内容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3、凡事都有两面性,结尾部分也是一样的。它应包含两个方面,正面和负面的结果,都需要进行全面介绍,在结尾的撰写过程中反应出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报喜不报忧。4、数据要准确。一般来说,数据应该通过统计学进行处理,并解释其统计方法。为防止误算,不得允许虚假或伪造的数据,这涉及学术道德问题。对于数据的处理,我们应该更加小心,不要因为一时疏忽将论文的结果变成错误。5、正确使用符号与法定计量单位。几乎所有的论文都会涉及到符号和计量单位的使用,根据法定计量单位来选择,便于学术交流和成果比较。6、评价结尾标准明确。引用必须说明来源和参考文献。如果应用作者自己制定的标准,则必须详细解释该标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做出中肯的评价。我们不应该出现我们的主观偏见。即使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估,我们也应该以公平的方式进行中肯和评价。7、要处理好表格、文字、图片三者的关系。科技论文应当尽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清楚,用简明的词语表达清楚,不得重复啰嗦。如果文字不容易解释清楚或比较繁琐的,可以尝试使用图形与表格相结合,但图形和表格应该是具有自明性,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可以解释问题,避免重复文字、图形和表格来解释一组数据。只需用简明文字说清图或表中带有结论性的数据即可。8、结尾介绍重点内容。每一篇发表的论文或多或少都会有新发现、新创作、新方法或新想法。否则,这篇论文就不值得发表了。因此,在撰写论文时,我们应该重点介绍本研究结果中新发现的内容。

中医冬病夏治总结论文

冬病夏治,简单来说就是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病变,在夏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一种体现。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温度最高时期,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气血畅通,人体腠理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在穴位上贴药、艾灸、针刺、或内服中药等更易疏通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来调整脏腑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贴敷疗法、艾灸法、针刺、拔罐、推拿,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冬病夏治的最常见方法。将辛温中药材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介质(如姜汁、红糖)调制成糊或成丸状,敷贴在穴位的方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贴敷疗法能使药力直达病灶所发挥作用,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贴敷疗法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

艾灸法

艾灸法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相结合的纯天然的自然疗法。艾叶,为菊科灌木状草本植物。中医认为,艾叶味苦、辛,能通十二经,《本草纲目》中称“艾叶能灸百病。”研究证明,艾叶可通气血、温经络,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能通过温热之气刺激穴位,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温补督脉,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

铺灸又名长蛇灸,是冬病夏治中常用灸法,是在人体背部脊柱上铺以生姜等药物,通过燃烧艾绒刺激调节人体机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将灸法、穴位、药物效应综合,在背部督脉上可以灸全段或分段,覆盖范围广,火气足,有温通力强的优势,能有效提高患者低下的免疫力。

针刺、拔火罐

针刺、拔火罐常用于治疗冬季下肢发凉的老寒腿、膝关节冷痛、背痛、肩痛等。可在局部穴位贴敷的同时,进行针刺、艾灸、拔火罐等,可以预防冬季老寒腿等的发作。

中药内服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中药内服可起到扶正补阳的功效。

中药内服适合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医生针对不同患者辨证论治。比如慢性咳喘患者由于久病会导致脾肾亏虚。所以针对个体情况,可以运用健脾补肾、化痰止咳方法。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各种关节痛、老年畏寒症等风寒风湿所致,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损、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病等。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等。

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哮喘、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发育迟缓等。

6.慢性皮肤病:冻疮等。

7.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1.贴敷的药物多为辛香走窜通络之物,贴后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泡小,局部涂敷绿药膏、龙胆紫,以防皮肤感染即可。如果泡大,应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2.敷贴后尽量减少活动,以免药物过早脱落,影响疗效。去除药膏后,敷贴部位出现红、痒、微痛、短期内色素沉着、微微小水泡为正常反应,切勿用手搔抓,避免感染。

3.慎用辛燥之品。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液,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

4.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易贪凉饮冷,大量进食寒凉之品,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5.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6.是忌过量运动。过量运动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

(文/阮志忠 主任中医师 副教授 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 健康 科普知识

到了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非常的贪图凉快。但也会因此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可能身体会产生一些寒毒。其实在夏天的时候阳气非常的旺盛,那么体内就会有一些阴湿,在这个时候祛湿排寒是有非常好作用的。能够缓解冬天容易发生的病症,所以夏天也是对于冬病夏治非常好的时候,尤其是可以用热来逼出寒毒。

首先想要以热排毒的话,就可以吃一些非常养生的食物,这样能够帮助身体来进行排毒。比如说黄瓜,黄瓜有很多功效,可以清热、利水、消肿。而且黄瓜里面还含有果酸和胶质,这对于人体排毒是有非常大帮助的,还能够促进我们身体的代谢。冬瓜能够防止中暑,而且还非常的补水。吃冬瓜的话可以清胃热、利小便,还能消除我们身体的水肿。

在夏天的时候很多人觉得热,就非常非常的喜欢喝冷饮,但其实这样是不正确的,这个时候应该喝热茶。在夏天的时候想要解暑,喝热茶是最有帮助的,这样可以把体内的毒素给排出来。而且喝热茶的话也能够使毛孔张开,对于汗腺的分泌也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个时候体内的水分也会渗出毛孔,而且还能使体内的热量给蒸发掉,有非常好的降温效果。

而且喝热茶也能够利尿,适当的喝一些热茶,可以把体内的寒气给排出来。尤其是蒲公英绿茶,在夏天来喝是非常好的,还可以改善咽炎和嗓子的疼痛。在夏天的时候也可以洗热水澡,这样也能够逼出寒毒。因为洗热水澡的话,能够刺激皮肤血管进行扩张,就会使新陈代谢增强。并且对于一些关节炎和风湿,都会有改善的作用。

1.入伏后,天气炎热,人们容易食欲差,胃口不佳。此时,需要健脾、开胃,喝点热汤,比如:五豆汤用赤豆、白豆、黑豆、绿豆、黄豆,搭配在一起,煮汤饮即可。2.饮热茶——可解暑、消渴、祛湿。热茶,不仅可解暑消渴,还能够促进排汗散热,提高脾胃运化能力。喝一杯热茶,才是真正的给人体解暑降温。

调节饮食、清淡为主。夏季以热排毒,可以多吃养生的食材,尤其是以下这3种瓜类食物,更有助身体排毒。瓜类,能清热化湿、排毒排湿,最适合夏季食用。黄瓜,可清热、解渴、利水、消肿。黄瓜含有胶质、果酸与生物活性酶,可促机体代谢,帮助人体排毒,是夏季不错的食物选择。冬瓜,不仅能补水,还能防止中暑,堪称“夏季第一瓜”。冬瓜能润肺生津、清胃热、除烦止渴,通利小便、消除水肿。苦瓜,可清热、排毒、提高机能免疫力。苦瓜还可以分解体内脂肪,抑制脂肪合成,有助于减肥,是排毒不错的选择。

中医冬病夏治总结论文集

冬病夏治是中医常说的一种理论。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可以出很多的汗,这样能够排出体内的湿气。

冬病夏治,简单来说就是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病变,在夏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一种体现。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温度最高时期,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气血畅通,人体腠理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在穴位上贴药、艾灸、针刺、或内服中药等更易疏通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来调整脏腑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贴敷疗法、艾灸法、针刺、拔罐、推拿,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冬病夏治的最常见方法。将辛温中药材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介质(如姜汁、红糖)调制成糊或成丸状,敷贴在穴位的方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贴敷疗法能使药力直达病灶所发挥作用,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贴敷疗法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

艾灸法

艾灸法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相结合的纯天然的自然疗法。艾叶,为菊科灌木状草本植物。中医认为,艾叶味苦、辛,能通十二经,《本草纲目》中称“艾叶能灸百病。”研究证明,艾叶可通气血、温经络,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能通过温热之气刺激穴位,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温补督脉,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

铺灸又名长蛇灸,是冬病夏治中常用灸法,是在人体背部脊柱上铺以生姜等药物,通过燃烧艾绒刺激调节人体机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将灸法、穴位、药物效应综合,在背部督脉上可以灸全段或分段,覆盖范围广,火气足,有温通力强的优势,能有效提高患者低下的免疫力。

针刺、拔火罐

针刺、拔火罐常用于治疗冬季下肢发凉的老寒腿、膝关节冷痛、背痛、肩痛等。可在局部穴位贴敷的同时,进行针刺、艾灸、拔火罐等,可以预防冬季老寒腿等的发作。

中药内服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中药内服可起到扶正补阳的功效。

中药内服适合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医生针对不同患者辨证论治。比如慢性咳喘患者由于久病会导致脾肾亏虚。所以针对个体情况,可以运用健脾补肾、化痰止咳方法。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各种关节痛、老年畏寒症等风寒风湿所致,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损、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病等。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等。

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哮喘、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发育迟缓等。

6.慢性皮肤病:冻疮等。

7.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1.贴敷的药物多为辛香走窜通络之物,贴后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泡小,局部涂敷绿药膏、龙胆紫,以防皮肤感染即可。如果泡大,应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2.敷贴后尽量减少活动,以免药物过早脱落,影响疗效。去除药膏后,敷贴部位出现红、痒、微痛、短期内色素沉着、微微小水泡为正常反应,切勿用手搔抓,避免感染。

3.慎用辛燥之品。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液,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

4.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易贪凉饮冷,大量进食寒凉之品,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5.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6.是忌过量运动。过量运动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

(文/阮志忠 主任中医师 副教授 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 健康 科普知识

到了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非常的贪图凉快。但也会因此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可能身体会产生一些寒毒。其实在夏天的时候阳气非常的旺盛,那么体内就会有一些阴湿,在这个时候祛湿排寒是有非常好作用的。能够缓解冬天容易发生的病症,所以夏天也是对于冬病夏治非常好的时候,尤其是可以用热来逼出寒毒。

首先想要以热排毒的话,就可以吃一些非常养生的食物,这样能够帮助身体来进行排毒。比如说黄瓜,黄瓜有很多功效,可以清热、利水、消肿。而且黄瓜里面还含有果酸和胶质,这对于人体排毒是有非常大帮助的,还能够促进我们身体的代谢。冬瓜能够防止中暑,而且还非常的补水。吃冬瓜的话可以清胃热、利小便,还能消除我们身体的水肿。

在夏天的时候很多人觉得热,就非常非常的喜欢喝冷饮,但其实这样是不正确的,这个时候应该喝热茶。在夏天的时候想要解暑,喝热茶是最有帮助的,这样可以把体内的毒素给排出来。而且喝热茶的话也能够使毛孔张开,对于汗腺的分泌也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个时候体内的水分也会渗出毛孔,而且还能使体内的热量给蒸发掉,有非常好的降温效果。

而且喝热茶也能够利尿,适当的喝一些热茶,可以把体内的寒气给排出来。尤其是蒲公英绿茶,在夏天来喝是非常好的,还可以改善咽炎和嗓子的疼痛。在夏天的时候也可以洗热水澡,这样也能够逼出寒毒。因为洗热水澡的话,能够刺激皮肤血管进行扩张,就会使新陈代谢增强。并且对于一些关节炎和风湿,都会有改善的作用。

调节饮食、清淡为主。夏季以热排毒,可以多吃养生的食材,尤其是以下这3种瓜类食物,更有助身体排毒。瓜类,能清热化湿、排毒排湿,最适合夏季食用。黄瓜,可清热、解渴、利水、消肿。黄瓜含有胶质、果酸与生物活性酶,可促机体代谢,帮助人体排毒,是夏季不错的食物选择。冬瓜,不仅能补水,还能防止中暑,堪称“夏季第一瓜”。冬瓜能润肺生津、清胃热、除烦止渴,通利小便、消除水肿。苦瓜,可清热、排毒、提高机能免疫力。苦瓜还可以分解体内脂肪,抑制脂肪合成,有助于减肥,是排毒不错的选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