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论文

发布时间: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论文

缺血性中风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偏瘫和意识障碍。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栓于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死称为脑栓塞。缺血性中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本病如能及时救治,一般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在起病半年内可迅速好转,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者,功能恢复不佳。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中经络”、“偏枯”、“偏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如情志郁怒,心火暴甚,引动内风而发卒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劳累过度,阴血黯耗,虚阳化风扰动。此外与气候变化有关。 病理变化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牌等脏阴阳失调,内生风、痰、湿、火,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儒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之证。 辩证分型 1)风邪入中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有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气血衰弱,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入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可兼有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夹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苔腻,脉滑是兼有疾湿。 3)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则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气虚则面眺气短,流涎自汗;心气虚则心悸,脾气虚,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则手足肿胀,运化失司则便溏;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均为气虚血瘀之征象。 4)阴虚风动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绛或黯红,少苦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脉络瘀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虚火上扰心神。故烦躁失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手足心热,青红线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均为阴虚火旺,虚风内动之象。 诊断要点 1)中老年患者,病前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2)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多数神志清楚,一般无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或上述症状较轻。 3)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或呈阶段性进展。考试大网站整理 4)出现偏瘫、偏盲、失语、共济失调、颅神经受损等表现。 5)脑脊液检查 压力等均正常。 6)头颅CT、MRI检查等,可显示脑部缺血梗死病灶。 施治原则 1)风邪入中治则:祛风养血,活血通络。 2)风阳上扰治则: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3)气虚血瘀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4)阴虚风动治则:滋阴熄风。 注意事项 1)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可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2)注重生活调摄,避风寒,适寒温;饮食清淡,忌烟酒。

1.辨证要点

(1)辨病期: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4周以上至半年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2)辨轻重: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一侧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为中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为中腑;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中脏。临床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

(3)辨闭脱:凡证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为闭证;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降,脉弦滑数为阳闭;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黯,脉滑缓为阴闭。神志昏愦,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4)辨病性:中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标。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阳气衰微。

2.治疗原则中风急性期标实证候突出,急则治其标,治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皿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为主,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法。

3.应急措施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以苏合香丸1~2丸鼻饲,每6~8h 1次。中脏腑属元气败脱,用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闭证可刺人中或十宣穴放血,脱证可灸关元、气海、神阙穴,20min。

4.分证论治

(1)中经络

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口呙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息风。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10~14天为1个疗程。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30g,菊花10g,夏枯草30g,赤芍10g,生石决明30g,黄芩10g,杜仲10g,桑寄生30g,栀子10g,珍珠母30g,牡丹皮15g,怀牛膝10g。

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1~2/d。

方用:化痰通络饮。药用天麻10g,法半夏10g,生白术10g,茯苓15g,天竺黄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1~2/d。

方用:星萎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瓜蒌30g,胆南星10g,丹参30g,天竺黄10g。

④气虚血瘀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可选用血栓心脉宁胶囊,每次4粒,3/d;复方丹参注射液10~4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云南灯盏花注射液6~12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脉络宁注射液10~2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30~6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5g,桃仁10g,赤芍10g,地龙10g。

⑤阴虚风动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10g,生赫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龟甲10g,白芍20g,玄参15g,天冬10g,菊花15g,天麻10g,钩藤30g,甘草6g。

(2)中脏腑

①风火上扰清窍

主证: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肢体强痉拘急,颜面潮红,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

方用:羚羊角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龟甲10g,生地黄30g,牡丹皮10g,白芍20g,蝉蜕6g,菊花10g,夏枯草10g,石决明30g,薄荷10g,川牛膝10g。

②痰湿蒙塞清窍

主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涎雍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每次1~2丸,3~4/d。

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石菖蒲10g,制半夏10g,陈皮6g,茯苓20g,远志10g,枳实10g,胆南星6g,竹茹10g,甘草6g。

③痰热内闭清窍

主证: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3/d。安宫牛黄丸1~2丸,6~8h灌服或鼻饲1次。

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钩藤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竹茹10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牡丹皮10g,远志10g,珍珠母0.6g(分冲)。

④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主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卷囊缩,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或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急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注射,15minl次,直至厥脱恢复。

方以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附子10g,生甘草10g,五味子10g。

5.针灸疗法

(1)体针取穴:常针对主症和辨证分型采取主症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穴。

①主症取穴: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者,组方可分有两组,一组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另一组穴为肩髃、肩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白环俞、委中、解溪等;口眼?斜者取下关、地仓、颊车、合谷;语言不利者取哑门、廉泉、通里、翳风等穴。

②辨证选穴:风痰火亢者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四神聪(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风痰瘀阻者取穴百会、风池、中脘、足三里、丰隆、血海,痰热腑实者取穴曲池、合谷、中脘、大横、支沟,气虚血瘀者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膈俞,阴虚风动者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照海、太溪、涌泉,风火上扰者取穴劳宫、涌泉,痰湿蒙神者取穴人中、承浆、劳宫、涌泉、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痰热蒙神者取穴风府、气海、足三里、丰隆、公孙。

③急症取穴:闭证取穴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穴放血,及人中、合谷、太冲,脱证取穴神阙(灸)、关元(灸)、百会、素髂、内关、足三里。

(2)刺灸法:一般在初期可单刺患侧,多用泻法,恢复期、后遗症期因病期较久,故针刺当用补法,同时健侧、患侧或分组交替针刺,或双侧同刺,在取得针感后,多采用捻转补泻法,留针15~20min,每5min捻转运针1次,加强针感。急性期可1/d,恢复期、后遗症期每隔日1次为宜。12次为1个疗程。

6.推拿疗法头面颈项部: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端,以指按印堂,然后开天门,分阴阳起手;指按揉、大鱼际揉、小鱼际攘前额,分推前额;捏拿眉毛的攒竹、鱼际、丝竹空及上眼睑,分抹上眼睑;一指禅推或按揉眼眶7穴,再从迎香起,经巨髎、颧髎、下关、上关至耳前穴;分推眼眶至太阳穴,再指两揉一按加指振太阳穴;从承浆、地仓、人中、迎香分别推抹至颊车及耳前3穴;指按压、扫散、五指拿项、指叩击头部五经(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按揉风池、捏拿颈肌,可双手交替操作,按揉大杼、肩井。

上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在体侧,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下,以掌按揉肩及上肢起手;三角肌部分用掌指关节攘或掌背攘,上肢外侧用小鱼际攘;一指禅推或指按揉上肢穴位,如肩髃、臂臑、天府、侠白、手五里、肘部6穴、手三里、孔最、支沟、间使、内关、外关、腕部6穴、合谷、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外侧、搓抖上肢;患肢上举,轻轻按揉上肢内侧;按压极泉1min,然后放开,使上肢有一股暖流向手指端上涌;用小鱼际扌衮上肢,按揉上肢穴位从极泉,经少海、到大陵、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内侧、搓抖上肢;然后,患者上肢上举,弹拨手阴经、阳经,搓抖上肢;按揉阳池,然后分推至阳溪、阳谷;按揉、捻搓、摇扳牵手指,指击八邪穴,合掌击掌根;推擦抓握手指,上推至内关穴,然后突然放松,让患者有一股热流往手指端上涌。

腰背及下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其旁,以掌按揉腰背部起手;扌衮法施于肩背及腰骶部,反复操作,力量要深透;用拇指、掌进行按揉、推挤、弹拨等手法,反复操作于肩胛骨周围,重点是肩胛冈上的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秉风、巨骨、天髂等穴;在腰背部用拇指和掌根进行按揉、推挤、弹拨、捏拿等手法;在整个腰背部进行击拍、推擦等方法;改患者为健侧卧位,患肢屈髋屈膝位,在患膝下垫一软枕,在臀部及下肢大腿外侧、前侧、后侧,下肢小腿外侧进行掌背扌衮法,反复操作;在下肢用按揉、推挤、弹拨、捏拿、击拍、摇扳等手法,反复操作;在腰部进行后伸摇扳或侧卧位进行斜扳法结束。

7.外治法

(1)九藤饮加减:鸡血藤15g,络石10g,海风藤10g,石南藤10g,三棱10g,莪术10g,防己10g,透骨草15g,桑枝30g,草红花10g。煎汤外洗患肢,1~2/d。

(2)元通络液:川乌10g,当归10g,川芎10g,桑枝30g。用水浸30min,煎煮40min,将患肢浸泡溶液中外洗,1~2/d。

(3)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0~20min,10/d。并应避风寒。

中风中医辩证辨病论治论文

1.辨证要点

(1)辨病期: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4周以上至半年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2)辨轻重: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一侧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为中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为中腑;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中脏。临床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

(3)辨闭脱:凡证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为闭证;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降,脉弦滑数为阳闭;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黯,脉滑缓为阴闭。神志昏愦,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4)辨病性:中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标。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阳气衰微。

2.治疗原则中风急性期标实证候突出,急则治其标,治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皿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为主,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法。

3.应急措施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以苏合香丸1~2丸鼻饲,每6~8h 1次。中脏腑属元气败脱,用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闭证可刺人中或十宣穴放血,脱证可灸关元、气海、神阙穴,20min。

4.分证论治

(1)中经络

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口呙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息风。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10~14天为1个疗程。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30g,菊花10g,夏枯草30g,赤芍10g,生石决明30g,黄芩10g,杜仲10g,桑寄生30g,栀子10g,珍珠母30g,牡丹皮15g,怀牛膝10g。

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1~2/d。

方用:化痰通络饮。药用天麻10g,法半夏10g,生白术10g,茯苓15g,天竺黄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1~2/d。

方用:星萎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瓜蒌30g,胆南星10g,丹参30g,天竺黄10g。

④气虚血瘀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可选用血栓心脉宁胶囊,每次4粒,3/d;复方丹参注射液10~4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云南灯盏花注射液6~12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脉络宁注射液10~2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30~6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5g,桃仁10g,赤芍10g,地龙10g。

⑤阴虚风动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10g,生赫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龟甲10g,白芍20g,玄参15g,天冬10g,菊花15g,天麻10g,钩藤30g,甘草6g。

(2)中脏腑

①风火上扰清窍

主证: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肢体强痉拘急,颜面潮红,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

方用:羚羊角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龟甲10g,生地黄30g,牡丹皮10g,白芍20g,蝉蜕6g,菊花10g,夏枯草10g,石决明30g,薄荷10g,川牛膝10g。

②痰湿蒙塞清窍

主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涎雍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每次1~2丸,3~4/d。

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石菖蒲10g,制半夏10g,陈皮6g,茯苓20g,远志10g,枳实10g,胆南星6g,竹茹10g,甘草6g。

③痰热内闭清窍

主证: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3/d。安宫牛黄丸1~2丸,6~8h灌服或鼻饲1次。

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钩藤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竹茹10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牡丹皮10g,远志10g,珍珠母0.6g(分冲)。

④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主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卷囊缩,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或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急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注射,15minl次,直至厥脱恢复。

方以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附子10g,生甘草10g,五味子10g。

5.针灸疗法

(1)体针取穴:常针对主症和辨证分型采取主症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穴。

①主症取穴: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者,组方可分有两组,一组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另一组穴为肩髃、肩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白环俞、委中、解溪等;口眼?斜者取下关、地仓、颊车、合谷;语言不利者取哑门、廉泉、通里、翳风等穴。

②辨证选穴:风痰火亢者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四神聪(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风痰瘀阻者取穴百会、风池、中脘、足三里、丰隆、血海,痰热腑实者取穴曲池、合谷、中脘、大横、支沟,气虚血瘀者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膈俞,阴虚风动者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照海、太溪、涌泉,风火上扰者取穴劳宫、涌泉,痰湿蒙神者取穴人中、承浆、劳宫、涌泉、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痰热蒙神者取穴风府、气海、足三里、丰隆、公孙。

③急症取穴:闭证取穴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穴放血,及人中、合谷、太冲,脱证取穴神阙(灸)、关元(灸)、百会、素髂、内关、足三里。

(2)刺灸法:一般在初期可单刺患侧,多用泻法,恢复期、后遗症期因病期较久,故针刺当用补法,同时健侧、患侧或分组交替针刺,或双侧同刺,在取得针感后,多采用捻转补泻法,留针15~20min,每5min捻转运针1次,加强针感。急性期可1/d,恢复期、后遗症期每隔日1次为宜。12次为1个疗程。

6.推拿疗法头面颈项部: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端,以指按印堂,然后开天门,分阴阳起手;指按揉、大鱼际揉、小鱼际攘前额,分推前额;捏拿眉毛的攒竹、鱼际、丝竹空及上眼睑,分抹上眼睑;一指禅推或按揉眼眶7穴,再从迎香起,经巨髎、颧髎、下关、上关至耳前穴;分推眼眶至太阳穴,再指两揉一按加指振太阳穴;从承浆、地仓、人中、迎香分别推抹至颊车及耳前3穴;指按压、扫散、五指拿项、指叩击头部五经(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按揉风池、捏拿颈肌,可双手交替操作,按揉大杼、肩井。

上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在体侧,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下,以掌按揉肩及上肢起手;三角肌部分用掌指关节攘或掌背攘,上肢外侧用小鱼际攘;一指禅推或指按揉上肢穴位,如肩髃、臂臑、天府、侠白、手五里、肘部6穴、手三里、孔最、支沟、间使、内关、外关、腕部6穴、合谷、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外侧、搓抖上肢;患肢上举,轻轻按揉上肢内侧;按压极泉1min,然后放开,使上肢有一股暖流向手指端上涌;用小鱼际扌衮上肢,按揉上肢穴位从极泉,经少海、到大陵、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内侧、搓抖上肢;然后,患者上肢上举,弹拨手阴经、阳经,搓抖上肢;按揉阳池,然后分推至阳溪、阳谷;按揉、捻搓、摇扳牵手指,指击八邪穴,合掌击掌根;推擦抓握手指,上推至内关穴,然后突然放松,让患者有一股热流往手指端上涌。

腰背及下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其旁,以掌按揉腰背部起手;扌衮法施于肩背及腰骶部,反复操作,力量要深透;用拇指、掌进行按揉、推挤、弹拨等手法,反复操作于肩胛骨周围,重点是肩胛冈上的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秉风、巨骨、天髂等穴;在腰背部用拇指和掌根进行按揉、推挤、弹拨、捏拿等手法;在整个腰背部进行击拍、推擦等方法;改患者为健侧卧位,患肢屈髋屈膝位,在患膝下垫一软枕,在臀部及下肢大腿外侧、前侧、后侧,下肢小腿外侧进行掌背扌衮法,反复操作;在下肢用按揉、推挤、弹拨、捏拿、击拍、摇扳等手法,反复操作;在腰部进行后伸摇扳或侧卧位进行斜扳法结束。

7.外治法

(1)九藤饮加减:鸡血藤15g,络石10g,海风藤10g,石南藤10g,三棱10g,莪术10g,防己10g,透骨草15g,桑枝30g,草红花10g。煎汤外洗患肢,1~2/d。

(2)元通络液:川乌10g,当归10g,川芎10g,桑枝30g。用水浸30min,煎煮40min,将患肢浸泡溶液中外洗,1~2/d。

(3)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0~20min,10/d。并应避风寒。

辩证论治中风属于本虚标实证。在标为气血郁阻,风火相煽,痰涎壅盛;在本属气血衰少,肝肾不足。但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异。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表现为神志清楚,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等闭、脱之征。 (1)中经络: ①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候:平素及发病前常有眩晕,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或手足拘挛,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弦滑或弦而浮细。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主方: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候: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膝无力,少寐多梦,突然发生舌强语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细而数。 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主方: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中脏腑乃“中风”之危急重症,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治疗宜祛邪为先;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治疗宜扶正为主。闭证、脱证皆为危急重证,两者证情截然不同,治法各异,故必须考试,大网站收集辨证明确,才能正确医治。 ①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此为闭证的一般症状。又有内风痰火与内风痰湿的不同;闭证又分成阳闭、阴闭两种。 A、阳闭:证候:除上述诸证外、兼见面赤身热,呼吸急促,口臭气促,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唇舌色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主方:至宝丹、羚羊角汤。 B、阴闭:证候:除闭证一般症状外,兼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主方:苏合香丸、导痰汤。 ②脱证: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微欲绝。 治法:扶正固脱,益气回阳。 主方:参附汤。 (3)后遗证: ①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证候: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蹇涩,口眼喎斜,面色萎黄或面色少华或有患肢浮肿,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 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证候: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面红耳鸣,头晕头痛,心急易怒,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主方:镇肝熄风汤。 ③语言不利:A、风痰阻络:证候: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主方:解语丹。 B、肾虚精亏:证候: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滋阴补肾利窍。 主方:地黄饮子。 C、肝阳上亢,痰邪阻窍:证候:舌强语蹇,发言不正,急躁易怒,哭笑无常,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主方:天麻钩藤饮。 ④口眼喎斜:证候:口眼喎斜,或伴口角抽搐,患侧眉低眼垂,表情淡漠,甚至咀嚼不利,口角流涎,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通格。 主方:牵正散。

你好!你妈妈这种情况应该是高血压脑出血。伴有中风后遗症。建议你药物治疗外,现在要进行康复理疗治疗 。时间要坚持长一些。直至康复为止。祝你妈妈早日康复!

中医内科学中风辨证论治论文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以史为鉴,试论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宗儒释道三教,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其方法论具有多维特质,注重整体和强调平衡;其思维方式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以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为具体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中和”思维为核心,辨证思维居主导地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思维观。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融合而成,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代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辨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与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疾病进行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辩证观,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本质的概括。它不仅仅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个阶段的一组症状群,而且还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因此证比较准确地揭示了疾病本质和病理特征,使论治能够针对病原有的放矢。为临床立法、处方遣药提供可靠依据。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通过疾病外在表现认清病变本质,分析并寻求疾病病变的关键或症结所在。辨证的过程,就是辨证与论治,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而辨证尤重于辨病,因为证是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属性,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如果疾病的治疗缺乏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准确认定,那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将无从谈起。当然,若仅以证候的差异去认识疾病,而不考虑疾病的整个过程或全貌,是难以界定和判断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因为“病”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应,“病”对“证”有制约作用,“证”的内容和转化规律均是以“病”为前提条件的。如同为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的主症是五更泄泻,泻后则安,可不出现水肿;水肿肾阳虚证的主症是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泄泻可不出现。由此可见,证候的主症依所属病种不同各有侧重,治疗也随病种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前者佐以固涩止泻;后者兼以化气行水。这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诊治思路,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治水平。

病证通用药应用下的中药学论文

导语:《中药学》是一门好学难记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本学科A身特点,在传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

1病证通用药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记忆

《中药学》教学内容多,而目前教材多按药物功效不同分章论述,此法能令学生掌握单味药的功效和临床应用,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便于学生掌握药物的个性特点,区分药与药之间的功效差异,尤其不利于学生今后在临床中根据病证选择使用最佳药物。

思前贤陶弘景将防风、防己、秦艽等集聚一起列为风药,把茵陈、栀子、紫草等归为一类用治黄疸,首创“诸病通用药”,故仿此说根据病证总结药物,名为“病证通用药”,针对医学专业学生采用讲座形式分4个层次讲授。首先以临床实用为宗旨,选择咳嗽、喘证、痰证、泄泻、痛证、失眠等常见病证,归纳“通用药”,使学生明确此病证有哪些药物可选;然后介绍药物“所取功效及主治特点”,使学生对本病证所选药物之特点能一目了然;接着论述药物“机制分析与临床应用”,根据药性理论分析该药为什么具有某种特点及怎样辨证应用;最后综合功效特点概括“随证选药简则”,根据本病证所选各药的特点,提示本病或本病兼有他证的最佳选用药物。

以痰证为例,先归纳半夏、天南星、白芥子、川贝母、莱菔子、瓜蒌、竹茹等通用药。再简括半夏的功效及主治特点为燥湿化痰,善治寒痰、湿痰;白芥子温肺祛痰,多用于寒痰及痰湿流注之阴疽肿毒;川贝母清肺热,润肺燥,化痰涎,以治热痰、燥痰见长。此后,结合古今研究,分析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脾胃经之主药,其辛温散寒、温燥胜湿,故为治寒痰、湿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白芥子辛温走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药品化义》),故除主治寒痰外,还可用于痰湿流注的阴疽肿毒;川贝母性寒能泄肺热化痰,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其治热痰、燥痰为众所周知。

最后,总结寒痰宜用半夏、白芥子、天南星等;热痰宜用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等;湿痰宜用半夏、天南星、佛手等;燥痰宜用川贝母、瓜蒌;痰湿流注之阴疽肿毒最宜用白芥子;痰涎壅盛,气滞胸闷兼食积者最宜用莱菔子;痰火内扰,心烦不寐者最宜用竹茹……如此层层深人,能令学生不仅知道某病证应选何药,还明0为何选择该药,更清楚如何选择最适宜的药物。在教学中以药物功效主治纵向归纳为主,结合病证通用药横向综合为辅,纵横交错,融会贯通,能令学生对繁杂的中药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中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记忆,才能i己得牢,而且学得活,今后也能用得上。

2病证通用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病证通用药的讲解不仅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屮药,加深理解记忆,而且在论述药物“机制分析与临床应用”中可融会古代医籍摘要及现代研究成果。如在讲解痛证通用药威灵仙、二七、桂枝、冰片、甘草时,可引用古代医家的精彩论述:威灵仙“宜行五脏,通利经络,其性好走,亦可横行直忭”(《本草汇言》),“二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故凡金刃刀剪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掺,其血即止”(《本草求真》)。再介绍既往实验研究结果,威灵仙、三七、桂枝均对弗氏佐剂所致风湿痹痈证大鼠、外伤所致瘀血肿痛证大鼠具有一定止痛作用,而威灵仙止痹痛的作用尤为明显,三七止伤痛的作用尤为明显。如此古今研究相结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桂枝治疗冷痛、冰片治疗热痛、U•草治疗拘挛疼痛的实验研究。《屮药学》教学任务G经非常繁®,再进行病证通用药的讲座,是否存在教学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一问题。

“病证通用药"教学本身就是为《中药学》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换个角度学中药,学习才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对中药的理解也会更加深人透彻,因此挪用几堂课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况且病证通用药的讲座不以广收博采为宗旨,只以清晰明了为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是选取喘证、痰证、痛证等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讲授,将这几种病证的通用药讲清楚、讲明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能够启发学生&d总结汗证、血证、胸痹、失眠、呕吐、泄N等多种病证的通用药,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符合现代“启发式”教育理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育的円的不在于“授之以鱼”,而在于“授之以渔”。

病证通用药讲座能让学生思考如何对中药的功效主治进行实验研究,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总结临床常见病证的.通用药,这就令学七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3病证通用药便于学生奠定辨证用药的基本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这是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巳经建立的思想,但在临床上究竞应如何发挥中眹辨证论治的优势?许多学生在结束丫整个学业以后仍然会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

这是因为辨证论治最终须落实到用药,才能施治于临床,取得疗效。而有学者认为,目前统编《中药学》、《方剂学》教材虽然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无处不见教材编辑者们髙度概括病因病机所花费的心血,但方药指征模糊的问题也直接带来现今临床用方的不规范,临床用药疗效不高的现状,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教材“思辩”有余,但指导学生如何“遗药”却不足,以致学生今后在临床上理论充足,却不知如何实践。诚如明•张志聪在《本草崇原•序》中说:“知性而用之,则用之宥本,神变无方。

袭其用而用之,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又"S•“后人攒集药性,不明《本经》,怛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探其源,只言其治,是药用也,非药性也”。可见辨病机是屮医临床的重要部分,仴若不识药物,无异于纸.卜空谈,毫无用处。有感于此,在教学中讲授病证通用药,为学生奠定辨证用药的扎实基本功。从归纳“通用药”,到介绍药物“所取功效及主治特点”,而后讲解“机制分析与临床应用”,最后总结“随证选药简则”,如此层层递进,让学生先知道宥哪些药可治某病,冉进一步识药性,明药效,充分了解药物,今后在复杂情况下才能明辨应选用的最佳药物,并且对为何选用该药也是了然于胸,如此才能在辨识病证准确的情况下实现用药精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4总结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是一门好学难记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本学科A身特点,在传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

中风的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辩证论治中风属于本虚标实证。在标为气血郁阻,风火相煽,痰涎壅盛;在本属气血衰少,肝肾不足。但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异。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表现为神志清楚,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等闭、脱之征。 (1)中经络: ①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候:平素及发病前常有眩晕,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或手足拘挛,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弦滑或弦而浮细。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主方: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候: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膝无力,少寐多梦,突然发生舌强语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细而数。 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主方: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中脏腑乃“中风”之危急重症,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治疗宜祛邪为先;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治疗宜扶正为主。闭证、脱证皆为危急重证,两者证情截然不同,治法各异,故必须考试,大网站收集辨证明确,才能正确医治。 ①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此为闭证的一般症状。又有内风痰火与内风痰湿的不同;闭证又分成阳闭、阴闭两种。 A、阳闭:证候:除上述诸证外、兼见面赤身热,呼吸急促,口臭气促,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唇舌色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主方:至宝丹、羚羊角汤。 B、阴闭:证候:除闭证一般症状外,兼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主方:苏合香丸、导痰汤。 ②脱证: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微欲绝。 治法:扶正固脱,益气回阳。 主方:参附汤。 (3)后遗证: ①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证候: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蹇涩,口眼喎斜,面色萎黄或面色少华或有患肢浮肿,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 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证候: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面红耳鸣,头晕头痛,心急易怒,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主方:镇肝熄风汤。 ③语言不利:A、风痰阻络:证候: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主方:解语丹。 B、肾虚精亏:证候: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滋阴补肾利窍。 主方:地黄饮子。 C、肝阳上亢,痰邪阻窍:证候:舌强语蹇,发言不正,急躁易怒,哭笑无常,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主方:天麻钩藤饮。 ④口眼喎斜:证候:口眼喎斜,或伴口角抽搐,患侧眉低眼垂,表情淡漠,甚至咀嚼不利,口角流涎,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通格。 主方:牵正散。

出血性中风是指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绝大多数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伴有脑内小动脉病变——变性、坏死而形成微动脉瘤,在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而出血,出血后在脑实质内形成一种急性占位性损害。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偏瘫,语言和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病理体征。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类。出血性中风的病人约有80%发生在大脑半球,而其余20%发生在脑干和小脑。产生本病的常见诱因有情绪激动、气候变化、腹内压增高(如用力解大便)等。本病的预后较差,死亡率很高,存活者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偏枯”、“血瘀证”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有内因外因之分: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形成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是本病发病的内因;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劳伤过度,气候骤变等是本病发病之外因。内外两因相合,致气血逆乱,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脑内而发病。 病理变化为年老体衰,气血亏虚,气血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愤怒,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及操劳过度等,均可致肝肾阴虚,肝阳暴亢,阳化风动,气血逆乱的病理状态。内风或逆乱的气血上冲脑部,并溢于脉外,脑髓受损,而出现舌强语蹇,肢体偏瘫,或神志昏蒙等。气血升降逆乱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病机要点为气血痰火随风上涌,络破血溢,闭塞元神。 诊断要点 1)大多数在50岁以上发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2)常在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时发病;常有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 3)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意识模糊进入昏迷状态。 4)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5)头颅CT或MRI检查呈出血病灶。 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可有精神症状,主要体征是脑膜刺激征(如深昏迷但不明显),眼底检查可有视神经水肿,视网膜出血。 辩证分型 1)急性期: 闭证阳闭:肝阳暴张,阳升风动。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双手握固,肢体强痉,半身不遂,大小便闭,面赤身热,喉中痰鸣,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 证候分析: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夹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风火痰热内闭经络,故见面赤身热,口噤不开,喉中疾鸣,躁动不安,双手握固,肢体强痉,便闻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均为痰热郁闭之象。 阴闭:痰浊阻络,蒙闭清窍。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黯,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候分析:痰温偏盛,风夹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症;痰湿属阴,故静卧不烦;痰湿阻滞阳气,不得温煦,故四肢不温,面白唇黯,香黯;苔白腻,脉沉滑缓等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脱证:元真失守,阳虚气脱。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由闭证转为脱证者。证见昏迷不醒,面色苍白,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不止,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阳浮于上,阴竭于下,有阴阳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由于阴阳气血虚极所致;或继发于闭证者测因风火上腾,痰热灼炼真阴,元气大伤而致脱;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昏迷不醒,目合口开,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弱而微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 2)恢复期: 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神疲乏力,面色黯淡无华。舌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考试大网站整理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则为瘀血;病后正气大虚,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瘀滞,血瘀则经脉不通,脉络痹阻,并瘀阻清窍,故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气虚不能运行,推动无力,血不上荣,故面色黯淡无华;舌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肝肾亏虚症状:肢体偏枯不用,麻木不仁,口眼歪斜,音暗失语,喉中痰鸣,或神识痴呆,头痛头晕。舌红少苦,脉细弦。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精血耗伤,经脉失其濡养,故肢体偏枯,麻木不仁,口眼歪斜;肾精不能上荣咽喉,则音暗失语;湿痰中阻,故见喉中痰鸣,神识痴呆;肝阳上亢则头痛头晕;舌红少苦,脉弦细均为肝肾阴亏之象。 施治原则 1)急性期: 闭证阳闭: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治则: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阴闭:痰浊阻络,蒙闭清窍。治则: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脱证:无真失守,阳虚气脱。治则: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2)恢复期: 气虚血瘀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肝肾亏虚治则:滋补肝肾,濡养经脉。 注意事项 1)有中风先兆,如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肉拆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切宜注意,必须加强防治。 2)当发生中风时,应保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出现再出血。 3)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适当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戒除烟酒。

1.辨证要点

(1)辨病期: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4周以上至半年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2)辨轻重: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一侧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为中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为中腑;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中脏。临床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

(3)辨闭脱:凡证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为闭证;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降,脉弦滑数为阳闭;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黯,脉滑缓为阴闭。神志昏愦,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4)辨病性:中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标。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阳气衰微。

2.治疗原则中风急性期标实证候突出,急则治其标,治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皿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为主,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法。

3.应急措施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以苏合香丸1~2丸鼻饲,每6~8h 1次。中脏腑属元气败脱,用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闭证可刺人中或十宣穴放血,脱证可灸关元、气海、神阙穴,20min。

4.分证论治

(1)中经络

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口呙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息风。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10~14天为1个疗程。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30g,菊花10g,夏枯草30g,赤芍10g,生石决明30g,黄芩10g,杜仲10g,桑寄生30g,栀子10g,珍珠母30g,牡丹皮15g,怀牛膝10g。

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1~2/d。

方用:化痰通络饮。药用天麻10g,法半夏10g,生白术10g,茯苓15g,天竺黄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1~2/d。

方用:星萎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瓜蒌30g,胆南星10g,丹参30g,天竺黄10g。

④气虚血瘀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可选用血栓心脉宁胶囊,每次4粒,3/d;复方丹参注射液10~4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云南灯盏花注射液6~12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脉络宁注射液10~2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30~6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5g,桃仁10g,赤芍10g,地龙10g。

⑤阴虚风动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10g,生赫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龟甲10g,白芍20g,玄参15g,天冬10g,菊花15g,天麻10g,钩藤30g,甘草6g。

(2)中脏腑

①风火上扰清窍

主证: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肢体强痉拘急,颜面潮红,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

方用:羚羊角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龟甲10g,生地黄30g,牡丹皮10g,白芍20g,蝉蜕6g,菊花10g,夏枯草10g,石决明30g,薄荷10g,川牛膝10g。

②痰湿蒙塞清窍

主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涎雍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每次1~2丸,3~4/d。

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石菖蒲10g,制半夏10g,陈皮6g,茯苓20g,远志10g,枳实10g,胆南星6g,竹茹10g,甘草6g。

③痰热内闭清窍

主证: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3/d。安宫牛黄丸1~2丸,6~8h灌服或鼻饲1次。

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钩藤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竹茹10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牡丹皮10g,远志10g,珍珠母0.6g(分冲)。

④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主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卷囊缩,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或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急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注射,15minl次,直至厥脱恢复。

方以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附子10g,生甘草10g,五味子10g。

5.针灸疗法

(1)体针取穴:常针对主症和辨证分型采取主症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穴。

①主症取穴: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者,组方可分有两组,一组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另一组穴为肩髃、肩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白环俞、委中、解溪等;口眼?斜者取下关、地仓、颊车、合谷;语言不利者取哑门、廉泉、通里、翳风等穴。

②辨证选穴:风痰火亢者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四神聪(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风痰瘀阻者取穴百会、风池、中脘、足三里、丰隆、血海,痰热腑实者取穴曲池、合谷、中脘、大横、支沟,气虚血瘀者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膈俞,阴虚风动者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照海、太溪、涌泉,风火上扰者取穴劳宫、涌泉,痰湿蒙神者取穴人中、承浆、劳宫、涌泉、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痰热蒙神者取穴风府、气海、足三里、丰隆、公孙。

③急症取穴:闭证取穴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穴放血,及人中、合谷、太冲,脱证取穴神阙(灸)、关元(灸)、百会、素髂、内关、足三里。

(2)刺灸法:一般在初期可单刺患侧,多用泻法,恢复期、后遗症期因病期较久,故针刺当用补法,同时健侧、患侧或分组交替针刺,或双侧同刺,在取得针感后,多采用捻转补泻法,留针15~20min,每5min捻转运针1次,加强针感。急性期可1/d,恢复期、后遗症期每隔日1次为宜。12次为1个疗程。

6.推拿疗法头面颈项部: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端,以指按印堂,然后开天门,分阴阳起手;指按揉、大鱼际揉、小鱼际攘前额,分推前额;捏拿眉毛的攒竹、鱼际、丝竹空及上眼睑,分抹上眼睑;一指禅推或按揉眼眶7穴,再从迎香起,经巨髎、颧髎、下关、上关至耳前穴;分推眼眶至太阳穴,再指两揉一按加指振太阳穴;从承浆、地仓、人中、迎香分别推抹至颊车及耳前3穴;指按压、扫散、五指拿项、指叩击头部五经(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按揉风池、捏拿颈肌,可双手交替操作,按揉大杼、肩井。

上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在体侧,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下,以掌按揉肩及上肢起手;三角肌部分用掌指关节攘或掌背攘,上肢外侧用小鱼际攘;一指禅推或指按揉上肢穴位,如肩髃、臂臑、天府、侠白、手五里、肘部6穴、手三里、孔最、支沟、间使、内关、外关、腕部6穴、合谷、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外侧、搓抖上肢;患肢上举,轻轻按揉上肢内侧;按压极泉1min,然后放开,使上肢有一股暖流向手指端上涌;用小鱼际扌衮上肢,按揉上肢穴位从极泉,经少海、到大陵、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内侧、搓抖上肢;然后,患者上肢上举,弹拨手阴经、阳经,搓抖上肢;按揉阳池,然后分推至阳溪、阳谷;按揉、捻搓、摇扳牵手指,指击八邪穴,合掌击掌根;推擦抓握手指,上推至内关穴,然后突然放松,让患者有一股热流往手指端上涌。

腰背及下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其旁,以掌按揉腰背部起手;扌衮法施于肩背及腰骶部,反复操作,力量要深透;用拇指、掌进行按揉、推挤、弹拨等手法,反复操作于肩胛骨周围,重点是肩胛冈上的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秉风、巨骨、天髂等穴;在腰背部用拇指和掌根进行按揉、推挤、弹拨、捏拿等手法;在整个腰背部进行击拍、推擦等方法;改患者为健侧卧位,患肢屈髋屈膝位,在患膝下垫一软枕,在臀部及下肢大腿外侧、前侧、后侧,下肢小腿外侧进行掌背扌衮法,反复操作;在下肢用按揉、推挤、弹拨、捏拿、击拍、摇扳等手法,反复操作;在腰部进行后伸摇扳或侧卧位进行斜扳法结束。

7.外治法

(1)九藤饮加减:鸡血藤15g,络石10g,海风藤10g,石南藤10g,三棱10g,莪术10g,防己10g,透骨草15g,桑枝30g,草红花10g。煎汤外洗患肢,1~2/d。

(2)元通络液:川乌10g,当归10g,川芎10g,桑枝30g。用水浸30min,煎煮40min,将患肢浸泡溶液中外洗,1~2/d。

(3)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0~20min,10/d。并应避风寒。

中医儿科风疹辨证论治论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注射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宜穿破血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我院自从2004年底开始广泛应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4年底用静脉留置针401例,年龄在4个月~8岁,其中男298例,女103例。留置时间1~7 d,其中1 d 17例( %),2 d 31例( %),3 d 89例( %),4 d 133例( %),5 d 71例( %),6 d 43例( %),7 d 17例( %);穿刺失败21例( %);套管脱落44例( %);套管堵塞16例( %);局部渗漏肿胀59例( %);静脉炎7例( %)。 操作方法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型号和选择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根据患儿年龄,病种及血管情况选用规格为22�24GY型留置针。 血管的选择 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的血管。如额静脉、颞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 穿刺方法 剔除穿刺针头周围10 cm毛发,常规消毒针刺皮肤范围。取出静脉留置针,排尽头皮式套管内空气。除去针套,松动外套管,调整针头斜面,绷紧皮肤,针尖保持向上,在血管上方针头与皮肤呈15~30度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度再进针 cm。左手将针芯退出约 cm,再以针芯为支撑,右手顺穿刺血管方向缓慢推进塑料外管至完全进入静脉内。按住针柄,抽出针芯,松开止血带,证实输液通畅后连接肝素帽,覆盖3M贴。记录置管日期、时间及穿刺者姓名。 留置时间 国际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留置标准为3 d,在我国尚无统一规定,一般为3~5 d,此期间若发现留置部位红肿及静脉炎时,应立即拔掉静脉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 2 封管 方法 用注射器直接封管。输液结束时,关闭输液器调节器,分离针头与肝素帽。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5 mL,直接将注射器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静推3 mL封管液,然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至拔针。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的冲击力,同时使管腔内充满封管液,关闭留置针。 封管液的选择及剂量 封管液的浓度为50 U/mL的肝素盐水(用1支肝素加入 %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配制),封管液的剂量为肝素盐水5 mL。 3 静脉留置针存在的问题 穿刺失败 其主要原因为:①选择的血管太细或弯曲,导致送套管时穿破血管,本组共4例。②穿刺前未松动外套管,拔出钢针时将外套管一起带出,本组共3例。③见到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此时外套管仍然在血管外,此时拔出钢针送外套管,外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进入血管,导致失败,共9例。④见到回血后进针过深刺破血管,共5例。 套管脱落 44例脱落情况分析:21例是由于出汗及油脂分泌过多,使3M胶贴失去黏性,患儿活动脱落;7例由于哭闹时看护不当,患儿抓脱,以上2种情况以4个月~1岁患儿居多,且多见于头皮静脉置管。16例由于患儿动作频繁,逐渐脱落,以四肢静脉置管时出现较多。 套管堵塞 本组16例,原因为:①患儿本身血液处于浓缩或高凝状态,如流脑或中毒性菌痢患儿。②因担心推入肝素过多对患儿不利导致肝素封管液注入量不足,回血堵塞套管。③封管方法不够准确,不能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回血阻塞套管。 局部渗漏肿胀 59例患儿,均在使用留置针3 d后出现局部渗漏肿胀,患儿多有注射局部疼痛,伴输液速度减慢。推测主要与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以及某些药物造成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套管部分脱落有关。 静脉炎 表现在沿患儿静脉方向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发热。其原因与药物、导管的刺激,无菌操作不严格,反复穿刺,液体的温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4 护理措施 应选择较粗直、弹性好、卧位不易受压的血管,如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后静脉及靠近静脉瓣和有疤痕的静脉。由于静脉炎的发生率下肢明显高于上肢,故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尤其是头皮留置针更应严格消毒,做到三足够:即足够的消毒时间、消毒剂和消毒范围。留置针固定要牢固。穿刺成功后先用无菌输液贴敷盖针眼,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然后用4~6条普通胶布固定针翼及肝素帽,防止反折。交代家长看护好孩子,避免因患儿触抓或肢体过度活动使导管脱落。定时更换透明敷贴和穿刺部位,如透明敷贴出现破损、 脱落,应立即更换,或视透明敷贴的污染情况(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随时更换;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控制好输液速度,观察留置针部位皮肤情况,如发现局部有红肿或硬结,应停止输液,立即拔掉套管针,用50 %硫酸镁湿敷炎症局部。若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栓塞发生;静脉推注药液时避免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局部压力骤增,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如半堵塞,应先抽出血栓,再接输液装置;如已阻塞,应拔出套管针另行穿刺,应用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的液体时,可缩短留置时间。输液完毕,及时、正确正压封管,保证足够的肝素用量,以确保12~24 h再通管使用。再次输液时,也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5 讨论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因其可以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但在我院开展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有的保留时间很短,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留置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关键词】 风疹;护理;儿童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红色斑丘疹,枕后、颈、耳后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等轻微全身症状为其特征〔1〕。多感染儿童,呈散发和局灶性暴发流行,一般无特异性,但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于2007年1~5月收治的213例风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1~5月共收治风疹儿童213例,其中男126例,女87例,年龄3~13岁。疗程最短4 d,最长12 d,平均8 d。 临床表现 213例均有发热、咳嗽、流泪流涕,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呈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疹间皮肤正常。血象正常或略降低,其中有83例儿童谷草转氨酶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治疗 给予清热解毒,对症治疗,静脉滴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维生素C、能量合剂、门冬氨酸钾镁,口服双根合剂,发热、咳嗽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213例患儿均在诊治的3~7 d内痊愈,发热者一般于治疗24 h内退至正常。皮疹在3~5 d内消退,均无色素沉着。 2 临床护理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主动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讲解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防止疾病发生流行。 一般护理 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 d。病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空气进行喷洒消毒,所用物品采用消毒剂或煮沸消毒,被服经日光暴晒等。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水冲洗干净。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眼、鼻、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不让风直接吹或阳光照射患儿眼睛,可用淡盐水漱口,衣被不要过多,勤换洗,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洗,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 %氯霉素滴眼液或10 %醋酸磺胺滴眼数日。在清洗完鼻腔分泌物后,可涂石蜡油或金霉素软膏,以保护鼻黏膜。必要时可用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高热出汗时,及时擦身,换干净、柔软衣服。 对症护理 风疹患儿大都均为低热,对于大多数患儿均不需要特殊的降温处理。对发热者可用温水擦拭降温。高热不退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眼部充血者,要避免光线刺激,可用眼药水滴眼。要注意口腔卫生,常用淡盐水含嗽口。咳嗽者予以止咳药。 饮食 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选择有营养的清淡的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稀粥、蛋羹等,不吃煎炸与油腻食物。 3 讨论 风疹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患了风疹后可以终身免疫。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孕妇感染可引起胎儿受染,可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和畸形。因此,风疹疫苗和麻疹疫苗联合免疫是具有实用价值的。除少数人注射后有关节疼痛等副作用外,风疹疫苗的安全性很好,新疫苗抗体阳转率可达98 %〔2〕。本组病例无1例并发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可见精心护理极为重要。【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 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12.

症状:风疹的临床症状很像麻疹,但比麻疹轻,疹子的密度也不如麻疹高,表现有咳嗽、流涕、喷嚏、咽疼、食欲不振,耳后及枕后淋巴结常常肿大,体温一般不太高,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冬春季节多发。 用药指南: Ⅰ、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①邪郁在表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②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便干结加全瓜蒌、郁李仁等。 Ⅱ、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概述: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一般有7—14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前驱症状。前驱症状出现1-4天后出现皮疹。风疹在前驱期有很强的传染性,皮疹出现后传染性就消失了。属中医“隐疹”“风疹”“风痧”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人,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直相搏,发于皮肤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风疹病毒(RNA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在呼吸道粘膜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原发性病毒血症,可通过白细胞到网状内皮系统.受染的网状内皮细胞坏死,病毒释放再次入血,引起继发性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及淋巴结肿大.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邪郁在表 .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2.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冶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懂干结加全瓜萎、郁李仁等.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o.25%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芫荽(香莱)35克或西河柳1把,煎水服. (2)浮萍、苦参各7克,麻黄、蝉蜕、甘草各3克,白蒺藜、地肤子、生苡仁各45克,僵蚕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小儿风疹。 (3)花生油50克,煮沸后稍冷加入薄荷叶30克,完全冷却后过滤去渣,外涂皮肤痒处,有止痒作用. (五)中成药洽疗: , (1)犀角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邪毒内盛。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邪郁在表. (3)银翘解毒片:每次1片,每日3次。 (六)饮食疗法 (1)银翘解毒粥: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竹叶、荆芥各10克,芦根15克,牛蒡子、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上8味药洗净煎汁,去渣,再煮洗净的粳米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上药汁,煎1—2沸即可.分2次,早晚温热服。 本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汗而不多,口渴,咳嗽咽痛,舌尖虹,舌苔薄黄,脉浮数.注意: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不宜用. (2)清营粥:生地15~30克,竹叶卷心6克,银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将生地、竹叶卷心、银花、水牛角洗净,同入砂锅煎汤,取汁去渣,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3次,温热服食. 本粥清营泄热,兼以透表.适用于营分热盛。症见身热,夜间尤甚,烦燥,咽干但不欲饮,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预防与护理: 1.发现风疹病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 3.患儿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4.防止播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