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华医学杂志高宏

发布时间:

中华医学杂志高宏

是。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是由中国科协资助、《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临床案例成果的发布平台。而《中华医学杂志》就是核心期刊,所以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是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设立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资助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科技著作出版。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管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顾问,上海健康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名誉副会长,上海食疗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对内科疾病尤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甚深造诣。为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73年)。在国内外首先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晕厥”成功(1976年)。在国内率先作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1991年)。历年任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述评、综述等600余篇,编著和主编图书12本,参编图书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和教学重大成果或一等奖8项,其他等级奖11项,医疗工作立功2次。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培养博士后4位、博士生41位、硕士生24位。林果为,1936年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在华山医院内科教研室和血液科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和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1982~198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内科进修临床流行病学,取得硕士学位(MSC.)。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国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分会血液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等职。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海医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已50年,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甚深造谐。任铁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专著6本,参编15本,发表论文近200篇。并取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及1997、1998年度宝钢和普康优秀教师奖。共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9名、博士后1名。

贾辅忠,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6年南京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第二内科研修肝脏疾病的临床和免疫机理。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治学过程中逐渐确立临床感染病学的完整体系。1992年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医学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共8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著书籍28部,其中《临床肝胆疾病》(1984年)、《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1990年)、《临床感染病学》(1998年)等对拓展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曾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导小组副组长。曾担任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专业杂志的编委。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科协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诊治;肝衰竭与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研究。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建立了我国第一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创建了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完成了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的构建,研究成果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编著了我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人工肝脏》,引领我国人工肝研究发展的方向。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首次揭示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细菌耐药新基因;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研究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传染病学》等16部,其中,《传染病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中华医学杂志高健

胖不是你的错,别自卑哈~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问医生比在这里问强的多哦。希望你能早点治疗好。祝福。。

高健生,1937年出生,江苏大丰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学宣传顾问,益生医疗保健信息网全国著名中医中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京华医科大学董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当代医药名人》(第二卷)顾问。

在你不清楚自己的状况下应该去看看医生,还是你平时的饮食习惯导致的?刚吃过饭不能走路,散步也不可以,容易导致胃下垂,还有饭后半小时不能坐,如果找不到事情做.可以站着看电视.

据《中华医学杂志》2008年5月13日报道,腰围在正常范围之内,不一定就没有“肥胖”的嫌疑,隐性的内脏脂肪型肥胖尤其应引起人们的警惕。因为这类腰围正常但内脏有过多脂肪沉积的患者同样存在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应予以积极防治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此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2008年第18期,题为“腹型肥胖的类型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风险”,第一作者为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高血压代谢病中心的何洪波医师。此项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军“十一五”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通俗广义的讲,代谢综合征是以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为基础,合并血压升高和血糖、血脂等一系列代谢指标异常的疾病,这是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变化等而出现的一种非健康状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目前腰围是判定腹型肥胖的主要指标,但腹型肥胖包括腹壁皮下脂肪和腹内脂肪超标两部分,而腰围往往不能全面反映腹内脂肪沉积状况。近年来,有日本、韩国和我国上海等应用CT和核磁研究,提出亚洲地区人群的腹内脂肪面积≥100cm2时可诊断为内脏脂肪型肥胖,并把腰围正常而腹内脂肪面积超标者称为隐性内脏脂肪型肥胖。这种腰围正常的隐性肥胖是否与腰围超标的显性肥胖一样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呢?本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对2004年12月至2008年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就诊、有血糖、血脂、血压或腰围任何一项异常的患者共846例进行了空腹状态下腹部CT扫描检查,计算腹内脂肪面积后,将这846例患者分为4组:腰围和腹内脂肪面积都正常(非肥胖组)、腰围正常但腹内脂肪面积超标(隐性肥胖组)、腰围和腹内脂肪面积都超标(肥胖组)和腰围超标但腹内脂肪面积正常(假性肥胖组),并将846例中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的497例患者在各组内的分布比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隐性肥胖组的代谢综合征发病情况显著高于非肥胖组,而且男性患隐性肥胖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以上结果提示,腰围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临床医生和广大公众,不要仅仅重视腰围增加的显性肥胖,而放松了对腰围正常的隐性肥胖的警惕性,隐性肥胖同样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从而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和巨大的危险因素。对于已经检查出有代谢异常(血糖或血脂等异常)的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即使腰围正常,仍需要注意检测腹内脂肪,有助于早期发现隐性肥胖,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和干预治疗,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当然,此项研究只是以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期待着以自然人群为目标的大样本研究结果与公众见面。(高健)

中华高压氧医学杂志

设有述评、航海环境医学、航海临床医学、航海心理学、高气压(潜水)医学、高压氧医学(包括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专业医学保障、技术与方法、医学管理、继续教育、综述、病例报告等栏目。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委员会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肛肠医师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医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便秘、溃疡性结肠炎、肠炎等肛肠功能及器质性疾病。尤其在环状混合痔、高位肛瘘、直肠脱垂、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肛肠科疑难性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肛管直肠部位有形病变具有独特的操作技巧;对肛肠科多种术式进行了改良并有所突破。“肛肠Ⅰ号洗剂治疗混合痔”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编号 杂志社 论文题目 年月 位次 备注 1 四川中医 止血澄源端本在崩漏证治中的应用 第二位 第24卷 2 山东中医杂志 生肌止痛洗剂治疗肛肠病术后临床研究 第一位 第22卷总第233期 3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直肠癌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研究 第一位 第24卷总第185期 4 临床放射学杂志 直肠充气CT扫描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第一位 第28卷总第222期 5 山东医药 痔粘膜切除悬吊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疗效观察 第一位 第50卷第41期 6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Silencing of RHoA and RHoC expression by RNA interference suppresses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gtowth in vivo 第二位 被SCI收录 7 中国肛肠病杂志 溃愈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NF-a和IL-8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通信作者 第31卷第2期 8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压氧医学杂志 高压氧治疗对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 第一位 第18卷第3期 9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直肠内脱垂型便秘32例临床观察 第三位 第17卷第3期 10 中国肛肠病杂志 高压氧促进肛门病术后创面愈合和组织消肿的试验及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 第31卷第8期 1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加压氧对大鼠实验性肛门病术后创面的影响 通信作者 第48卷第1期 已发表论文目录(按年月排列)科研课题一览表 序号 题目 编号 主管单位 时间 经费 人员 鉴定 1 溃愈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规范化研究 2008-zyy019 青岛市卫生局 2008年6月 ~ 2010年12月 1万 赵刚、万金娥李勇李贵鑫乔翠霞 2 肛肠病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对组织修复及功能恢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kzj-17 青岛市科技局 2008年5月至2010年 赵刚万金娥王培嵩肖遵福董洪新乔翠霞 3 益气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09-1-1-45-nsh 青岛市科技局 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 4万 赵刚万金娥周元安张立泽乔翠霞 4 RhoA/RhoC同源s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人高转移大肠癌裸鼠的作用 市科技局 2010年 赵刚(第四位) 国际领先 5 芪地颗粒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研究 青岛市卫生局 2008 1万 赵刚(第三位) 著书目录 编号 著作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字数 位次 备注 1 现代临床外科学 济南出版社 1372千 编委 ISBN 7—80629—735—9/R﹒95 2 肛肠病治疗研究与展望 齐鲁电子音响出版社 副主编(第一位) ISRC CN—E22—08—0167—0/V﹒Z 3 便秘中西医诊治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18千 副主编(第一位) ISBN 978—7—5023—6127—3 4 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人民军医出版社 413千 编委 ISBN 978—7—5091—2971—5 5 中西医结合肛肠病诊治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30千 主编(第一位) ISBN 978—7—5023—6511—0 6 中国常见肛肠疾病图谱 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 2011 编委 ISBN 978—7—900273—38—3/R﹒38 7 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 中国古籍出版社 1800千 编委 ISBN 978—7—80174—652—8 国家已批准专利 编号 专利名称 证书号 专利号 授权公告号 授权日期 发明人 1 肛管直肠压迫 第1204125号 CN201219914Y 赵刚 2 可更换负压吸引头式自动痔疮套扎器 第2113633号 ZL2011 2 CN202151367U 赵刚 3 肛肠扩张器 第2114464号 ZL2011 2 CN202151457 U 赵刚

中华医学杂志身高表

我认为中国人身高体重的标准表2020版本的,都应该都是用科学的方式测算记录下来的吧,从表的数据可以考察出中国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每年春季,总是听人说这是黄金长高季,但针对身高,不得不说两个扎心的事实:

一是孩子的身高,主要靠遗传。

二是只要骨骼没闭合,身高一年四季都在长。

孩子的身高70%由父母的遗传因素决定,30%则是由后天决定的。另外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研究成果,父母对孩子身高的遗传度相当,分别为和,“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有甩锅之嫌,并不科学。

夫妻身高不理想,是不是只能躺平被基因狠锤呢?当然不是。别小看后天30%的影响因素,科学干预是可让孩子“逆天改命”的。

同样的高个夫妻也别太放心,因为喂养不科学,高个父母矮娃娃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孩子长高这件事就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普通人说得高矮,其实比较主观,只要没达到自己的期望,一米七、一米八对不少人而言也是“矮”。

但孩子的身高需要一个客观标准的对比,这与孩子的发育 健康 息息相关。

我国曾对0~18岁的未成年身高做过较为全面的调查,根据年龄给出了相关身高参照标准,可以供大家参考。

由卫生部制定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

7岁以下男童身高(长)单位(cm)

7岁以下女童身高(长)单位(cm)

2018年卫健委发布的《7岁~ 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

身高发育水平分成5个等级:

身高低于正常人群的-2SD,即表中所谓的下等级别,就可诊断为矮身材。

虽然春季并非孩子黄金长高季,但有两个时期确实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抓住时机甚至可以让孩子的身高“一飞冲天”。

第一个长高黄金期是孩子处于0~3岁的时候,这段时间身长快速增长,第一年能长25cm,第二年能长10cm,第三年还能再长7cm左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再有没有比这段时间更高的长高效率。

第二个长高黄金期是8~14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性发育阶段,性腺分泌大量性激素促蛋白合成和生长,并和生长激素携手共同作用于生长板,促进骨骼生长。

不过要提醒的是,如果14岁后孩子的身高仍不理想,家长也不要放弃,只要骨骺未闭合,孩子长高的机会就一直都在。

去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了全球各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和平均身体质量指数的比较数据,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男女身高均跃居东亚第一。

而让中国孩子身高呈飞跃性成长的最大功臣就是饮食。

研究人员认为,儿童及青少年身高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能量平衡、营养供应充足及质量持续改善,特别是一些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增加。

在所有国家中,奶制品蛋白质摄入量与身高增长趋势相关性最强,身高排名居前的荷兰、瑞典和芬兰居民平均每天乳蛋白摄入量超过30克。

我国专家建议成长期儿童每日摄入奶类350~500g,同时保证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并给孩子补充帮助钙质吸收的维生素D,一天400UI即可。

2.动得勤

充足的运动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孩子每天至少要保证1小时的运动时间,其中每周保证3次高强度运动,比如游泳、跑步、跳绳、打球。

孩子的习惯需要慢慢养成,让他们从零一下子跳到一百显然不现实,一开始每天10分钟锻炼也行,等孩子适应后再加量完成。

3.睡得足

除了运动,睡眠也是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重要因素。美国《睡眠》杂志就曾发表的两项研究报告称,贪睡的婴儿更容易长高。

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的建议,各年龄段的睡眠时长应该为:

孩子睡觉时,不留照明。因为灯光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减少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低于正常值。

4.好心情

耶鲁儿童 健康 组织调查发现:经常挨骂的小孩,不容易长个子。这是因为打骂、训斥孩子会导致孩子的精神紧张,这种状态会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甚至变成“精神性矮子”。

家长学会科学长高的小常识,别让孩子错过珍贵的生长发育期。

1.正常新生儿的体重一般在2500克至4000克之间,身长在46至52厘米,头围34厘米,胸围比头围略小1至2厘米。2.在出生后2至4天会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的现象,医学上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下降不超过300克。随着吃奶量的增加,宝宝的体重从第4、5天开始回升,这一周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3.满月宝宝的体重,男孩平均为公斤,女孩平均为公斤;满月宝宝的身长,男孩平均为厘米,女孩平均为厘米。4.从出生到1岁,宝宝的脑重量几乎以平均每天1000毫克的速度增加,6个月内几乎每分钟增加脑细胞20万个。现在要注意坚持给宝宝补充鱼肝油,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如果发现宝宝有好哭、夜惊、多汗、睡眠不安、枕秃等现象,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周婴儿生长发育,男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女孩为公斤。男孩的身高平均为厘米,女孩为厘米。周婴儿生长发育,男孩的平均身高为厘米,女孩的平均身高为厘米。月生长发育,男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女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男孩的平均身长为厘米女孩为厘米。8.婴6月生长发育,男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女孩为公斤。男孩平均身高达到厘米,女孩达到厘米。9.婴7月生长发育,现在男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女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婴8月生长发育月婴儿生长发育,男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女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月婴儿生长发育男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女孩为公斤。宝宝的身体也长高了不少,男孩的身高平均为厘米,女孩为厘米。月婴儿生长发育,11个月末,宝宝一般出牙5-7颗。男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女孩的平均体重为公斤。月婴儿生长发育,到12个月末,宝宝一般应该已出牙6-8颗,男孩的体重平均为公斤,女孩的体重平均为公斤,男孩体重一般不应低于公斤,女孩体重一般不应低于公斤。男孩的平均身高为厘米,女孩的平均身高为厘米。

中华医学杂志高启翔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心脏病: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心脏杂志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肝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肝脏 实用肝脏病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自身免疫: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巴德年,1938年10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1949年,四平解放后巴德年开始上学,11岁的他直插二年级,用四年半读完小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进四平重点高中。高中一年级时,他自修了几门高考必学的课程,被哈尔滨医科大学破格录取。1957年,巴德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62年毕业。学习期间曾获得卫生部全国医学院校俄语统考第二名。1964年,巴德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很快适应了俄语改为英语的转换。196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197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岗位的巴德年,被学校推荐参加中国第一次出国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遂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癌症研究所深造。198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外籍留学生,中国驻日大使馆特意为他举行庆功宴。 巴德年学成回中国后,把先进的思维带回哈尔滨医科大学,逐步从普通教授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1990年至1992年,巴德年被派驻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他在留学生中大力开展“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活动,被当时中国驻其他国使馆的教育参赞们广为借鉴。 1992年9月,巴德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至2002年卸任。巴德年在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人才的过程中,致力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并取得显著成绩。卸任前,他被院职工一致投票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巴德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后的第一批院士。至此,巴德年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广范围的全国医疗体制,致力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探讨与研究,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9年,巴德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 2003年,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他全身心投入肿瘤免疫及机制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等工作,启动了国际教育项目,加快了教育国际化进程。其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 2000年至2008年,巴德年任《中华医学杂志》第24、25届编委会总编。在担任总编的8年里,每年通过“总编寄语”、“编者的话”撰写评论,为《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尽力。 2009年,巴德年卸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被聘为名誉院长。同时卸任《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而任第26届编委会名誉总编。 卸任实职后,巴德年仍担任着一系列社会职务: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至晚年,还躬身笔耕不断写出主题论文,并经常应邀请前往各大院校讲学或演讲。 2000年至2014年间,巴德年先后应邀参加“中国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与临床前沿研讨会” 、“国际健康论坛” 、“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 等重要峰会,与同仁分享他的学术思想;同时应邀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做了《关于当代医学与医学生》的讲座,为年轻人传递他的现代医学观,继续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年轻人走向成功架桥铺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