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至1870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44年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通过实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1969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1980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小鼠。
1983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
1988年发明了PCR技术。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8年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
1998年12月一种小线虫完整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工作宣告完成,这是科学家第一次绘出多细胞动物的基因组图谱。
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6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1999年12月1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二十二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完整基因序列的测定。
2000年4月6日美国塞莱拉公司宣布破译出一名被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但遭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
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2000年5月8日德、日等国科学家宣布,已基本完成了人体第二十一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2000年6月26日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0年12月14日美英等国科学家宣布绘出拟南介基因组的完整图谱,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出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六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科学家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基因信息”。
2002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启动,中国承担10%任务。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
2003年11月西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
2004年12月英国《柳叶刀》杂志报道,英国伦敦的医生近日用基因疗法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儿童进行治疗获得成功。
2005年12月美国NIH启动的肿瘤基因组计划诞生,这项准备时间长达三年,耗资1亿美元的试点工程专门研究人类基因与癌症之间的联系。
2007年9月克雷·文特公开了他自己的基因组排列结果。
2009年9月1日《Science》杂志专题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张亚平院士历时七年的研究成果,从基因溯源角度证实了狗起源于中国的论点。
邵一鸣教授开创了我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查明全国HIV流行毒株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他领导卫生部专家组在建立我国五级HIV检测实验室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保证了我国HIV诊断工作规范有序的发展。他牵头测算出2010年将HIV感染者控制在150万内的指标成为国家规划目标。他提出我国不仿效美国将HIV抗原纳入血筛的建议,为国家节省了巨额资源。他运用进化理论鉴别HIV新近和既往感染,协助国家正确判断了我国艾滋病的疫情。他利用我国天花疫苗构建了原始性艾滋病疫苗,获得国际上罕见的完全保护猕猴不受病毒感染的结果,科学杂志予以专题报道。该疫苗现已获得国家批准,即将开始临床试验。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主持的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奖和部委的科技奖。邵一鸣十分注意团结国内队伍,参与国际竞争。他在卫生部领导支持下组织国内外科学家团队获得了NIH的1500万美元的第一个国际综合性艾滋病研究项目(CIPRA),为国内艾滋病研究注入1500多万美元的资金,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艾滋病研究平台,并以此为平台为国家获得500多万美元的非典和禽流感课题经费。他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技术,以我国的天花疫苗为载体,培养出新的艾滋病疫苗。2009年结束的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该疫苗的安全性。目前,二期疫苗已完成生产,并获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技术审批,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Ⅱ期试验将进一步验证其免疫原性,即是否有效。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复制型活病毒载体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有31人注射第一针。据介绍,艾滋病疫苗有“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类。死疫苗在人体内不会繁殖,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活疫苗则在人体内分裂繁殖,效果强得多,也持久得多。两者相比,死疫苗相对更安全,但造价很高;活疫苗安全性不如死疫苗,但造价低。我国此次研究并试验的是活疫苗:通过基因技术,将艾滋病毒片段截取下来,放在治疗天花的疫苗载体上,培养出新疫苗。与死疫苗相比,活疫苗“较低的造价”有利于成功后的推广使用。 近日,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CAVI)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艾滋病疫苗论坛上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国内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几十家研发单位自发组成,是我国第一个艾滋病疫苗研究组织。在随后举行的亚洲艾滋病疫苗区域协商会议上,CAVI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道:“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个别研究团队在短时期内解决,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加强合作。CAVI就是中国疫苗研究队伍团结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旗帜下,开展协同攻关和参与国际合作的最佳平台。”艾滋病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佳途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艾滋病疫苗研究历经20余年未果。2007年,默克公司耗时10年研制的疫苗在临床试验时遭遇失败,使得全球艾滋病疫苗研制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HIV发现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题为《HIV发现25年:我们学到了什么》的大会发言。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她指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获得很好的候选疫苗,因此,开展国际合作、发现新的思路十分必要。本次亚洲地区会议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艾滋病疫苗企业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办公室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国际发达国家都有各种艾滋病研究组织,同时又有全球性组织。他认为CAVI的成立一方面能够联合国内科学家,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际交流 我中心郑重声明:邵一鸣研究员等作者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2003-2011年中国抗病毒治疗预防艾滋病单阳家庭夫妻间传播的全国性观察队列研究》学术论文,不存在盗用数据和剽窃的行为,符合学术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特此声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五日 郑重声明 近日,我中心专家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2003-2011年中国抗病毒治疗预防艾滋病单阳家庭夫妻间传播的全国性观察队列研究》论文,符合杂志的相关要求,不存在“剽窃”和“盗用数据”的情况。特此声明。 事实澄清,报道失实.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2013-10-30[引用日期2013-10-30].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以来最好的一个消息正在刷屏,5月22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布了中国新冠疫苗I期试验结果: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开展了这项临床试验!
在各国都在争相研究疫苗的大背景下,中国率先取得突破并展开临床试验,并在第一期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陈薇院士功不可没,她究竟是怎样一位科学家?疫苗什么时候可以上市?请随本文来了解一二!
临危受命的陈薇院士
3月1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这就是上文试验结果的源头,可能大家对此无感,但各位需要了解的是,陈薇是大年初二,也就是1月26日到达武汉的,仅仅一天时间就完成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工作,迅速形成了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此后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在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3月16日疫苗投入临床试验,对于疫苗研制过程比较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是何等神速!翻开阅陈薇院士的履历,她的低调再无法掩饰,可能很多朋友都没听过她的名字,但全人类都在享受他的贡献!
对抗SARS
《人民日报》在2003年5月12日刊发了一条消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陈薇研究员领衔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日前在北京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一条简单消息的背后是陈薇在与SARS病毒对抗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为了和疫情抢时间,争速度,陈薇坚持在负压实验室呆上8-9个小时,为避免外出中断实验,甚至还穿上成人尿不湿,在数月努力后,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在抗击SARS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抗埃博拉病毒
SARS后不久,陈薇就将眼光投向了当时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这种病毒的平均致死率为50%,是从野生动物传染到人,并能在人际间进行传播,各位可想而知这种病毒的危害等级,尽管埃博拉病毒没有波及中国,但陈薇依然跟进十年,坚持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
2014年9月,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上第一支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诞生,2015年陈薇团队进驻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为了表彰陈薇的功绩,她有了一个“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绰号。
重组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新冠疫苗二期临床的508位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正处在观察期中,如果一切顺利,将在5月份底揭盲!
北京时间5月22日晚21点左右,《柳叶刀》刊发了陈薇的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自接种第14天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并在接种后第28天到达峰值。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接种后第14天到达峰值。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赞叹:首次对此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各位还不要太过乐观,因为这只是一期的试验结果,二期结果有待揭晓,并且二期规模更大,其结果需要时间来评估,另外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所六大所联合的中生集团也在二期临床研究中!美国也有疫苗开始进入二期,整体上需要评估不良反应,以及抗体滴度、保护性,还有安全性、阻断成功率等等,最终才能选择哪种疫苗进入市场。
您好!这主要还是因人而异 但应该说大部分女性在生完孩子后都会变胖一些的!请您阅读我下面为您找的资料 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身体里带有“825T基因”的妇女通常在产后一年里发胖,而体内没有这种基因的妇女在生产后很快就能恢复到正常的体重。 研究报告显示,欧洲妇女有三分之一的人带有“825T基因”;东亚妇女中有将近一半人带有这种发胖基因;而黑人妇女中有80%的人体内有这样肥胖基因。 负责这项研究的德国埃森大学西费特教授指出,体内有肥胖基因并非不可救药,锻炼是对付肥胖基因最有效的办法。他说,研究结果显示,体内带有“825T基因”的妇女在产后进行锻炼能明显减肥,而体内不含有“825T基因”的妇女在产后不需要锻炼就能恢复到原来的体形。 研究小组还对800名生过一胎和没有生育过的青年妇女做过对比试验,结果发现,体内带有“825T基因”、生过孩子、每星期锻炼至少两小时的妇女比那些体内带有同样基因但没有生过孩子的妇女要苗条,而且她们比那些体内没有这种基因、同样生过一胎、参加同样运动量的妇女还要苗条。希望您能够恢复苗条的身材!加油!
我个人觉得饭量跟寿命肯定也是有关系的,一个人饭量比较好的话,相对而言它的能量供应就比较足,能够活得更长一些。
有如许一句俚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饥得慌”,这证明白饭闭于人类的要害性,然而是跟着生计的转变,用饭的不顺序,吃多吃少也成为了大师最为闭心的问题之一,主假如此刻人闭于饭并不时间上的观念,也不饭量几的观念,所以人类在连交提高本人的寿命,然而是人类也在落矮本人的寿命,重要饮食不顺序戴来的作用最大。而在不顺序的饮食状况之下,闭于人类的寿命作用能否存留,也成为了大师的一些热议的问题,真实假如咱们单冲用饭与寿命的外表水平来瞅,这二者的闭系真实不小。
饭量与寿命有闭吗?《柳叶刀》科学杂志曾颁布钻研指出,人类的寿命与病之间的闭系最为精确,经过195个国度和地域的饮食变革分解得出,寰球近20%的人牺牲与人类的饮食存留闭系,天然包罗尔国也是普遍,饮食引导的牺牲在寰球之中也占比了不少,是人丁前20个国度的第别名。这个钻研真实让咱们意识到了饭与寿命的要害性,个中凡是的饮食构造是直交作用寿命的重要要素之一。
所以饭量与寿命的闭系是必定存留闭系的,而在饮食之中,个中食盐的几闭于性命作用最大,依据公然统计数据显现,在2017年的时间,寰球高钠食物牺牲的人数便胜过300万!而华夏事最严沉的钠超标沉灾地,所以这证明人类的饮食饭量闭系不大,重要在饮食安排上存留伟大的分别,天然这并非是绝闭于性的要素,饭量真实也有必定的闭系。
比方一些人一次又一次地吃许多,长得十分的肥肥,那必定会戴来相干性的疾病,而用饭十分少的人,以至还涌现了厌食的状况,共样会作用本人的寿命,所以饭量真实是作用寿命的要素之一,然而是饭之中的一些因素也少不了闭于寿命的作用,比方咱们说的“高钠食物”,也便是吃十分咸的食物,闭于身材的作用也是具备伟大的作用,这是具备科学依据的。晚餐闭于寿命的作用是最大的?而人成天之中,普遍便是三餐为主,早中晚最为要害的便是晚餐,科学已经钻研过,晚餐决断你的体沉和寿命,
美国博家表现,在晚餐之中,有四分之一食物是保护性命,四分之三全体都是过剩的,而且加上黄昏不良的饮食习气,越发证明白黄昏吃多的用处十分少,在此刻的养分科学之中,咱们也是不睹多吃晚餐,只须要晚餐食物合理充足便行。要到达养分平衡才是最为要害的。天然,这主假如倾向于生计之中的食物办法,然而是此刻生计之中,早朝赖床不得不起,没时间干早餐,以至不少人放假的时间,成天便吃一顿晚饭,那么如许确定干不到经营平衡了,所以说晚餐是作用寿命局部要素,然而是成天不平衡的饮食仍旧越发要害的,这算是人类将生物钟举行了转变,形成闭于寿命的作用。
所以合理的饮食才是最为要害的,固然美国博家说晚餐闭于寿命作用是存留的,以至是最大的,然而是成天假如便吃一顿晚餐,那仍旧会产生养分不平衡的状况,必定也会戴来很大的作用,所以健壮的生计办法不在于某一晚餐能否健壮,而在于每一个生计点滴能否健壮。这便是大师归纳出来的一句话。假如在平常的状况之下,本来人类的基因是与寿命的闭系十分的大,基因只消爆发转变,那么人类的寿命也便大概是尽头了,特殊是基因渐变大概戴来的作用。所以美国科学家已经闭于人类的基因举行钻研,创造从遗传学的角度来道,人类的寿命之中有30%基因决断了,也便是人类的牺牲是有30%的基因存留,而还有70%的基因是遭到了外界的作用。
所以闭于于一个不所有作用的人来说,基因仍旧占比例决断性的牺牲要素之一,瞅上去这个占比不大,本来已经占了很大一局部了,假如一人的基因涌现了十分 十分形式,那么必定会戴来牺牲上的威逼,这便是基因上与寿命的闭系,而重要的决断性基因便是“FoxO”基因,此地咱们便不然而独证明白。概括状况来说,本来作用人类的寿命要素许多,除了咱们说的钻研创造30%的基因决断人类牺牲除外,本来其余的70%外界要素作用都包括了饭量,饮食顺序,不料状况爆发等等,这便是大约的状况。
柳叶刀是在中国使用的中国武术刀其中一种,亦称响刀,因刀的形状类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柳叶刀也是对手术刀的一种称呼。也是英国医学杂志的名字,现在新闻上看到的“柳叶刀”都是指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The Lancet),是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之一,它与另外三份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是一般公认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柳叶刀》主要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协同出版。
扩展资料:
办刊历史:
1823年,《柳叶刀》创刊。同年,《柳叶刀》出版第一刊。
1823年-1989年,《柳叶刀》的卷号每年都会重新设定。1-6月的发行量在第一卷,其余的在第二卷。
1990年,《柳叶刀》采用了一种连续的卷编号方式,每年两卷。卷号被追溯到1990年以前的年份,1990年第一期被分配到335卷,1989年最后一期分配到334卷。ScienceDirect上的目录使用了这种新的编号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叶刀
兵器名。刀身细长,状似柳叶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古代中医为病人治病,实行外科手术用的手术器械,因其弯、小、 薄,状如柳叶,故称之为柳叶刀。柳叶刀锋利, 在医务界一提起柳叶刀,马上跟外科手术联系在一起, 记得有一本外科杂志就是以“柳叶刀”命名的。
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是大好事,是广大妇女的福音
中国医学科学院乔友林教授团队和厦门大学夏宁绍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发表了国内首个HPV疫苗辛可宁66个月的随访结果 疾病”。 研究表明,该疫苗在免疫后年内对HPV16/18相关病变终点的保护率为,并能诱导出持续年的高水平抗体。 本研究结果证实新科宁在18-26岁和27-45岁易感女性中具有优异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可有效预防HPV16和/或18相关的宫颈高度,癌前病变和持续感染。 后续结果证实新科宁采用自主研发、独创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病毒样颗粒疫苗产业化技术体系,具有工艺稳定产品批次差异小等特点。
所谓HC2 HPV,就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的宫颈癌初筛方法,用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二级预防。这一结论来自题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以人群为基础的17个筛查研究综合分析》的论文。该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室赵方辉博士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对该文章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认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采用细胞学涂片或HPV DNA检查作为宫颈癌的初筛手段存在争论。在欧洲临床实践中,不提倡对35岁以下妇女进行HPV筛查,原因之一是过度诊断,即将健康人群误判为宫颈癌或癌前病变。据介绍,该研究汇总了近10年来在中国9个不同省份开展的17个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横断面研究,涉及15岁~59岁的3万多名妇女,对其所接受的醋酸碘染色、液基细胞学、HPV检测等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醋酸碘染色及液基细胞学方法在不同研究间准确性差异大,可重复性低。采用高危型HPV检测,对于筛查宫颈上皮细胞中度、重度及以上病变患者灵敏度高达,特异度为,优于上述两种方法。此外,在小于35岁的年轻妇女中,使用高危型HPV检测,其特异度高于35岁及35岁以上人群。如果将高危型HPV检测的阳性判断值从不小于1皮克/毫升提高到大于10皮克/毫升,可使检测结果特异度提高至。该论文的责任作者、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防治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室主任乔友林教授指出,上述研究以大量、可靠的数据证明了使用高危型HPV DNA检测方法进行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筛查是有效和可行的。同时证实,提高病毒阳性判断值可有效降低过度诊断的风险。据介绍,目前我国高危型HPV在城市与农村人口中的感染率分别为和,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感染引起。乔友林表示,推广HPV检测技术,可最大限度发现HPV感染且具有患癌风险的患者,缩短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宫颈癌防治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编者按:本文全文转载自11月23日《健康报》,权威人士充分肯定了HPV检测做为宫颈癌初筛是有效可行的。据了解,目前赣南地区能做此项(HC2-HPV)检测的是赣州市人民医院分院。赣南知名妇产科专家、赣州市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建中教授表示,对于成年女性来说,每年定期到医院做一次妇科体检非常重要。3-5年要查一次HC2宫颈癌检测。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及时得到治疗,让赣南妇女远离宫颈癌。
内蒙古准格尔旗。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接种对象是13至18岁的年轻女性,至今已经有上万人受益。这真的是一件好事情。给准格尔点赞吧!
大家好,这里是发现了最新新闻后突然嚣张的深空小编。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4月29日晚,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在中国武汉进行的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全球首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危重症住院患者,并未加快COVID-19的恢复速度,也未降低病死率。该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针对一项新药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公认为是最高证据等级的临床研究。此次发表的研究更是由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25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实施。英国爱丁堡大学的John Norrie教授在《柳叶刀》同期发表的述评文章中评价到:“这项研究设计合理,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随机试验,并且实施良好,具有较高的方案依从性,且极少失访。”新冠疫情中瑞德西韦的全球首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上述研究结果的论文《瑞德西韦用于成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发表于《柳叶刀》。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这个研究是全球第一项关于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研究。4月29日晚,主导这项研究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王辰院士全程指导参与了这项试验设计与进行,试验设计非常完善、在研究过程中执行了最严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可信度也是最高的。该研究是一项根据中国武汉市十家医院的237名成年人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237例患者均于今年2月6日至3月12日期间住院,经实验室确认为新冠病毒严重感染的成年人。“本试验发现,尽管瑞德西韦安全、耐受性好,但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显著的益处。”曹彬表示,根据这个研究预期试验设计方案,在中国武汉COVID-19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病例减少的情况下,或者在该研究的数据安全监督委员会根据研究方案中设立的终止标准的建议下可以结束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从2020年2月6日至3月12日,共入组了237名经实验室确诊的重症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研究的入组条件是,患者必须在发病后的12天内入组,经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认患有肺炎,并且氧饱和度为94%或以下。受试者被随机分组,接受每天一次瑞德西韦输注或安慰剂输注,为期10天。安慰剂组中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退出研究。同时,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治疗,包括洛匹那韦_利托那韦、干扰素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研究初步显示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未见临床显著改善经严格培训的研究者使用临床状态6分等级量表至死亡)评价入组28天内临床改善的时间。临床改善定义为与患者的入组等级评分相比至少改善了两分。研究发现,两组之间未发现临床改善时间有统计学显著的差异。方案中还预设了亚组分析,虽然不如主要终点指标重要,但也有助于充分了解该药物的疗效。在发病后10天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恢复得更快,尽管也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随机入组后28天内的病死率两组相似,瑞德西韦组14%,安慰剂组13%。然而,该次要终点的亚组分析发现,在发病后10天之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中的病死率较低,为11%,而安慰剂组为1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同样,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这一次要终点,虽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但仍可见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要短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 。两组在氧疗支持时间、住院持续时间或至出院或死亡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与安慰剂相比,瑞德西韦治疗未显著加快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标本中病毒载量下降或降低病毒检出率。作者强调了该研究的几个局限性,包括两组患者不显著差别的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扩大病例数后存在一定治疗效果的可能性。另外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其他抗病毒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对临床评价构成影响。还有一点是,试验药物是在出现症状12天以内使用,启用时间相对偏晚,如果能在早期进行治疗可能会对减少病毒复制或者减缓病情有帮助。欲要知晓更多《柳叶刀发表我国完成的瑞德西韦全球首项最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西药别名大全呋喃唑硐(痢特灵) 盐酸吗啉呱(ABOB)呋塞米 (速尿) 肾上腺色腺(安络血)醋酸甲荼氢醌(K4) 醋酸泼尼松(强的松)甲巯咪唑(他巴唑) 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格列本脲(优降糖) 苯丙氨酯(强筋松)吡罗昔康(消痛喜康) 普乐安(前列康)Vic B2(核黄素) 复方磺胺甲恶唑(百炎净)曲克芦丁(维脑路通) 硝酸异山梨脂(消心痛)普萘洛尔(心得安) 螺内脂(安体舒通)维拉帕米(异博定) 氢氯噻嗪(双克)双密达莫(潘生汀) 硝苯地平(心痛定)醋酸甲羚孕酮(黄体酮) 吡拉西坦(脑复康)昆明山海棠(火把花根) 吲哚美辛(消炎痛)维生素E(生育酚) 三磷酸腺苷(ATP)葡醛酸钠(肝太乐) 盐酸吡硫醇(脑复新)复方亚油乙酯(脉通) 复方毛冬青氯贝酸铝(心脉宁)复方吡啦西坦脑蛋白水解物(康脑灵) 盐酸溴已新(必嗽平)枸椽酸他莫昔芬(三苯氧氨) 枸椽酸氯米芬(克罗米芬)已浠雌酚(卵巢素) 硫酸沙丁胺醇(硫酸舒喘灵)复方甘草浙贝氯化铵(刻停) 鼠李铋镁(乐得胃)庆大霉素普鲁卡因(胃炎) 阿魏酸哌嗉(保肾康)盐酸多西霉素(强力霉素) 盐酸多塞平(多虑平)米康甾醇(牙周宁) 盐酸苯海索(安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