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关于神经外科新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神经外科新论文

继续医学教育对神经介入技术推广的作用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继续医学教育(CME)在神经介入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起举办的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与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的学员资料、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结果参加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续的32名学员中,19名未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的医师逐渐开展相关工作,13名已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的学员在诊疗的过程中更加规范化。参加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班的185名学员均能对神经介入技术的新进展、发展方向等有更准确的认识。结论CME在神经介入技术推广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神经介入;培训班;学习班;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指完成医学院校基本医学教育后,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CME主要面向已取得执业医师执照并在临床上工作的医务人员,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1-2]。培训班和学习班是CME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举办4期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2014年、2015年共举办了两届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2014年为省级CME项目,2015年为CME项目),CME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神经介入技术的推广,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已开展或拟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介入科医师以及从事神经介入围手术期诊疗的医师。

方法

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每年举行2期,每期招生学员8名,学习时间为5d。培训形式分为理论授课、手术观摩、病例讨论、模拟人操作。理论学习1d,授课内容包括脑血管的解剖、脑血管病造影术、神经介入术中的放射线防护、神经介入术术中术后的护理、各种新技术在脑血管病中治疗的应用等。手术观摩2d,参加培训人员全程参加手术过程,包括围手术期管理、术前病例讨论、手术中影像学的学习、手术后再行集中讨论。病例涵盖了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缺血病等相关脑血管病的治疗。模拟人操作2d,每位学员需亲自完成模拟人预设置相关病例的救治,同时了解各种神经介入材料的性能。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授予培训合格证书。

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每年举办1届,学习时间为2d,每届招收学员为100名。学习内容包括:通过学术交流和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课,让学员了解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的最新国内外进展;通过多媒体介绍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技术,让学员了解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再脑血管外科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时手术演示,为参会学员直观学习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掌握常见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等微创外科治疗方法;让基层神经外科医师掌握脑血管疾病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分别授予省级或者国家级CMEI类学分。

2结果

神经介入

基础培训班2013年开始共举办4期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招收学员32名,分别来自本省30家各级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1家,三级乙等医院一家,二级甲等医院18家,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医师。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7名,主治医师22名,住院医师2名;年龄28~46岁,平均年龄岁;培训学员均为学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名,硕士14名。

脑血管微创治疗

新进展学习班脑血管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共举办2期,涵盖各地省级、地市级以及县级医院,共有185名学员参加,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医师76名,三级乙等医院23名,二级甲等医院86名。神经外科医师161名,占;神经内科医师19名,占;介入科、急诊科、外科重症监护室等相关科室医师共5名,占。

培训效果

参加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的32名学员中,13名已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相继规范开展了神经介入新技术、新项目,包括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管畸形介入治疗以及急诊脑动脉取栓术,同时减少了相关技术操作带来的并发症;19名以前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学员在培训后即陆续开展脑血管造影术。参加脑血管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的185名学员均能对神经介入技术的新进展和发展方向有更准确的认识,同时后期我本院也经常对培训学员遇到的疑难病例给予会诊或手术指导,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神经介入技术水平。

社会影响

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2个CME项目,对我省大量神经介入医师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提高了动手能力,使我省13家县、市级医院的'神经介入从无到有,已开展神经介入的75家县、市级医院从粗到细,提高了我省神经介入技术的整体水平。大量脑血管病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了脑血管病的诊治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讨论

脑血管病为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及救治时间窗短等特点,早期手术的患者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效、更低的并发症[3]。虽然传统的开颅手术技术日益成熟,但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及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以其独特的微创性,已逐渐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主流,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部分动脉瘤、动静脉瘘等治疗,血管内介入已成为首选[4-6]。安徽省医疗水平欠发达,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开展较晚,基层医院技术水平尚有很大不足。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是安徽省最早开展脑血管病介入的科室,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多名,具有丰富的理论授课经验;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等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师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学习曲线,即需要一个熟悉和经验积累的过程[7],神经介入与以往临床熟悉的外科手术及其他部位介入手术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操作上要求更为精细以外,还需要影像学知识的通汇贯通。此外,神经介入手术的围手术的处理,以及手术中意外的处理均不同于一般手术。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具备多学科知识,而缩短这一曲线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技术培训及理念灌输,即理论学习、参观交流、实践动手三步走。我院神经介入培训班、脑血管微创治疗进展学习班正是上述理念的良好体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为学员提供了全国以及省内知名的神经介入专家的理论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第二,学员自己制定讲课课件,为学员与学员之间提供互相学习以及交流的机会;第三,让学员全程观摩神经介入病人的术前准备、术中方案的制定、手术过程、术后治疗方案的设计;第四,引进了先进的模拟人,让学员可以实战演练,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以及效率。通过对神经介入培训班及脑血管微创治疗进展学习班的CME项目学员的随访,大部分学员受训后陆续开展了神经介入技术,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CME在神经介入技术的推广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栗蕴,李蓉.初探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08,32(5):105-106.

[2]张剑,王志军,周海洋.美国外科继续医学教育对我国外科继续教育的启示[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6):674-675.

[3]王晓健,罗靖,程宝春,等.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J].安徽医学,2012,33(11):1442-1443.

[4]罗靖,程宝春,王晓健,等.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J].安徽医学,2013,34(9):1276-1277.

[5]MOLYNEUXA,KERRR,STRATTONI,(ISAT)ofneurosurgicalclip-pingversusendovascularcoilingin2143patientswith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arandomizedtrial[J].Lan-cet,2002,360(9342):1267-1274.

[6][J].Stroke,2007,38(2):701-703.

[7]张秋航,孔锋.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的培训[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19(1):1-4.

【篇一】一、抓好科室护理人员培训,加强科室护理人员素质培养 全科护理人员要认识到“先天不足”已成为我们不断求学的动力而非阻力,树立自强、上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精神,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来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逐步把目前以大专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本科为主体的护理队伍。护理部将采取多种渠道,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 1、鼓励中、青年护士参加自学、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本科、研究生学习,两年后科室本科学历人员达5人。 2、护理查房时提问护士,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利用科晨会提问医院护理核心制度,使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落实。 3、根据医院及护理部安排,有机会选送护理骨干到省内外短期护理知识培训班学习,以管理知识、专科知识进展为主。 4、坚持每月在科内举办护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专业技术培训。每月科内业务学习1-2次,护理查房1次,操作培训1-2项等。护理部重点要规范护理查房,提升查房质量,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高年资护士加强应急、急救能力训练。工作中给低年资护士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让神经外科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二、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进行质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2、每月召开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会一次。对一级质控质量检查、护士长质量检查、二级质控质量检查、三级质控质量检查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对检查出的结果进行科室通报,对于经常出现问题的同志进行批评教育及适当的处罚,对做得好的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 3、切实做好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到位。保持患者床单位清洁整齐,环境温馨、舒适。 4、严格执行床头交接制度,在交接班时要向下班护士做具体报告。 5、严格落实各级工作人员职责。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每周二次检查卫生员工作质量,保持病区清洁整齐;每月一次对病人满意度进行调查,确保服务质量。 6、电子病历及时评价,护士长坚持每周检查1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通知到责任护士,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7、加大医院感染控制力度。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执行,作好病区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果应达标。同时,作好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日常消毒工作。使用后的物品按处理原则进行消毒,一次性物品按要求管理、使用、处理。 三、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20xx年修订的护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护理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护理安全质量控制评价标准、护理服务质量控制评价标准、临床护理(基础护理、分级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质量控制评价标准4个方面。 四、护理安全则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护理安全工作长抓不懈,各司其职,层层把关,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保障病人就医安全。 1、补充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抓好各层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安全工作,坚持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每月夜查房一次和节前安全检查和节中巡查。 2、护士长做好微观管理。坚持毒麻药品、抢救药品、用物班班交接,抢救仪器保持功能状态,保持抢救物品良好率达100%。抓好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病人的环节监控,时间的环节监控和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 (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调入、新毕业、实习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重点查房。 (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危重、大手术后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 (3)时间的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夜班*时均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4)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各种过敏试验,手术前准备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应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 五、加强护理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1、我科的护士比例搭配未达到要求,护士的人员少。工作繁重,护士长应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护理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全科护理人员做到工作需要时,随叫随到,以达到保质保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2、护理管理者应增强经营管理意识,护士长应与科主任一道共同动脑筋,想办法,改变科室收入构成结构。实行科室成本核算,护士长既是决策者,也是参与者,应对科室物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认真、准确的统计,做到计划与控制,核算与分析并存,逐步摸索出科室成本消耗的规律性,使科室的医疗成本既合理又科学既低耗又有效;既减少病人负担,又增加社会效益,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个人收入。 六、强化科研意识,提高护理科研能力 1、积极给高年资护士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力争有高程度的论文发表。争取本年度有至少一篇CN级文章发表。 2、采用激励机制,对有学术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在会议上交流的护士在评选优秀护士及年终奖励时,优先考虑。 【篇二】 1)带领护理单元认真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增强奉献、主动服务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从而促使护理质量提高。 2)以严谨态度抓好每项护理工作的全程质量管理,即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其中环节质量是重点。进一步优化apn及弹性排班,做到无缝交接,保障病人安全。 3)严格遵守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作好病区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果达标。同时,作好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日常消毒工作。 4)制定科室培训和考核计划。加强高年资护士检查和帮助新护士的工作意识,加强年轻护士业务培训,每日坚持晨会提问的学习与积累,科室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每月坚持科内护理大查房,以利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与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提高护士工作实践能力。不断搜集专科理论知识,利用网络进行知识面的拓宽掌握,不断鼓励年轻护士对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操作与掌握,做到理论知识扎实,操作胆大心细,不断创新同时不断完善与提升自我。 5)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各项患者安全制度与规范;如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防跌倒、防坠床等防范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等,保障患者护理安全。 6)对病房药柜内药物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注射药、内服药、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医嘱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控制静脉输注流速等。主张“谁执行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管理。 7)强化执行医嘱的准确性,有疑问时及时与医生核对,并将操作过程遇到的特殊情况及时反馈与医生,以便于医疗计划的进一步完善,保证病人安全;静脉输液要求落实双核对,进行各项操作时主动向病人或家属解释取得理解和配合,在进行导尿、静脉留置针等操作时,应明确交待注意事项,防止管道滑脱,尤其注意各引流管开关是否在打开状,管道出口是否有血凝块堵塞等,各路管道均维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决不可掉以轻心。 8)对新调入、新毕业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重点查房。新入院、新转入,危重、大手术后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夜班*时均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不断关心每一位护士的工作、生活与心理动态,及时排解各种纠结与疑惑,继续不断加强科内护理医疗文化的打造与渲染,使姐妹们在正向、温暖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工作、生活与成长。 9)坚持毒麻药品、抢救药品、用物班班交接,抢救仪器保持功能状态,保持抢救物品良好率达100%。 10)进一步深入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护理服务三级责任制,即“护士首接负责者”“责任护士全程负责制”“护士长首尾负责制”。加强各关键点的控制:即关键的制度;关键的人员;关键的病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时间。落实护士长每日五查房制度:即晨*查;病人集中治疗护理后查;病人午餐前查;病人午休后查;护理晚*前查。在责任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换位思考,常常提问自己“假设我是他”我满意这样的护理吗?不论什么品质与来源的患者,均能不断调适自我,以视对方为上帝,视对方为衣食父母的责任理念,努力做到让患者满意。 【篇三】 一、20xx年转眼来临了,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以及护理部工作计划也随之陆续展开了,新的一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点工作计划展开实施。 二、围绕优质护理示范工作为中心,感动服务,深化细节护士 三、护士基本理论培训计划:每周科内业务学习一次,并邀请教授及科主任讲课,内容为神经外科生理解剖,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急救,颅内血肿的简单ct和mri的影像诊断,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强年轻护士基本理论培训计划。 有效沟通技巧,提高患者满意度 四、加强患者以及陪护人员的沟通,学习沟通技巧,真正能够解决患者与护理工作之间的弊端,建立有效地沟通桥梁,更重要是非语言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对气管切开及语言障碍患者的交流。对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学会放松技巧,保持健康心态。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五、院内感染知识掌握并应用于临床,建立专项感染指控人员,建立持续改进措施。 临床应急预案的培训及实施 六、突出的应变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及慎独品德,加强应急预案的学习,并组织演练,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 护理安全防范意思的培训。 七、根据责任制分工,明确职责,严格排查安全隐患。并将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分析。 培养年轻护理人员道德价值观。 八、每日利用晨会后10分钟学习励志书籍,培养主人翁意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护士对职业的工作热情。,更新组合新的护士角色,突出专科特色,寻找闪光点。 打造具有专科特色的重症监护。 我科重视对神经外科护士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并借助现代化监护及抢救设备,对神经外科病人瞬息万变的病情进行全面、综合监测,治疗和护理,大大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致残率。人员选配:首先选择身体素质好,思维敏捷,有责任感,事业心,敬业精神强,勤奋好学,年富力强的护理人员并指派专人负责监护室的护理和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不断增加,使神经外科经常收治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集中了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同时也向神经外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使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培训及训练,不断掌握神经外科新的护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神经外科更加成熟,更加现代化,向着有利于医院发展和满足病人需要的方向发展。

1. Dong S, Hu YS*, Du W, et al. Changes in spontaneous dorsal horn potentials after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ing in patients with pain afte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2012, 40(4): . 胡永生。中枢性疼痛与神经外科止痛手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根撕脱后疼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8): . 胡永生,李勇杰,陶蔚,张晓华,张宇清,李建宇。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2):1238-12406. 胡永生,陶蔚,张晓华,朱宏伟,李勇杰。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4-5167.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7-5218.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张晓华,李勇杰。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31-5359.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张宇清,马凯,遇涛。手术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4):1668-167110. Zhe Zheng, Yongsheng Hu, Wei Tao, Xiaohua Zhang, Yongjie Li.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s for Phantom Limb Pain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A Study of Pain and Phantom Limb Sensation.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09; 87:249-25511. ZHANG Xiao-hua, LI Yong-jie, HU Yong-sheng, TAO Wei and ZHENG Zhe. Dorsal root entry zone 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deafferentation pain syndromes. Chin Med J. 2008, 121(12): 1089-109212.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 陶蔚,李勇杰,胡永生,张晓华。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4):198-20114. 胡永生,李勇杰,马凯,庄平。圆锥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2):540-54215. 胡永生,李勇杰。治疗顽固性内脏痛的脊髓止痛新术式。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5):303-30616. 胡永生,李勇杰,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手术治疗创伤截肢患者幻肢痛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2006;22(9):714-71517. Yong-sheng HU, Yong-jie LI. A Study on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in. Neurosurgery, 2005; 57(2): 41418.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癌性内脏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6):337-33919.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朱宏伟,马凯,张晓华。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197-20020.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对幻肢痛的治疗作用初探。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201-20221.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中脑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应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4):386-38822. 胡永生,张庆林,田志刚,李刚,李新钢,魏海明,张建华,冯进波。脑胶质瘤白细胞介素-6自分泌或旁分泌环路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9):835-83723. 胡永生,李勇杰。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癌性内脏痛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56-85724. 郑喆,李勇杰,胡永生。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1(2):111-11325.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3(2):116-119

关于神经外科的论文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看你想投几分的杂志了,2分左右的杂志有《bmcneurology》,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志诚医学编辑。

关于神经外科个案论文

二十多年来,发表论文近五十篇,主要代表作品:1、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高位颈髓肿瘤(附8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颅内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4、儿童亚急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5、脑血管母细胞瘤影像学特点的病理基础潍坊医学院学报6、687例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山东医药7、脑肿瘤贴敷化疗的临床应用研究山东医药8、高血压脑出血100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9、氟骨症性脊髓脊髓压迫症10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0、神经皮肤黑变病伴恶性黑色素性脑膜瘤1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1、遗传性共济失调2个家系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2、听神经瘤的手术分级及临床意义山东医药13、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急症手术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14、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救治山东医药15、Ⅲ型颅骨缺损修补的研究治疗中华创伤杂志16、规范化脑电图在难治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临床价值山东医药17、脑电图对癫痫自动症的诊断价值山东医药18、颅骨缺损修补的研究与进展 中华现代外科杂志

关于神经外科护士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

在医院领导班子和护理部领导下,在医院各__科室的支持帮助下,呼吸消化科全体护理人员协调一致,在工作上积极主动,不怕苦,不怕累,树立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结合呼吸消化内科的工作性质,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求真务实,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本科各项护理工作任务,保证了科室护理工作的稳步进行。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现将20xx年护理工作做如下总结 :

一、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1. 全面响应“内练硬功,外塑形象”,打造护士美好专业形象的“天使形象塑造工程”,进一步规范了全科护士的语言、服务、行为、举止。

2. 进一步规范了“无缝护理”:细化了护理服务内容,提升了主动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了连续的、全程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3. 进一步完善了“限时护理服务”,通过晨会的学习和培训,工作的高效率及病人的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因此投诉率大幅降低。

二、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1. 我们以核心制度为指引,保障了护理安全,组织护士定期学习《护士管理条例》,增强护士法律法规意识。

2. 坚持查对制度:要求主班,服药班每日查对x次,每日护士长参加查对x次,详细核对病危,病重一级护理,测血压,各项护理,药物与治疗,并记录签字,

3. 对科室重点用药、高危用药进行定期检查,严格交接,规范管理。

4. 对病人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及时签订了安全协议书,对有安全隐患的病人进行及时评估,制定护理措施,并悬挂了警示标牌。

三、护士长带头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大家学习加强护士在职继续教育,灵活运用了品管圈技能,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学习、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实行了弹性排班制度及责任护士分层负责制,合理的使用了人力资源,保质保量的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五、健康教育做到了规范化、普及化。

1.每位护士与各自所负责的病人加强了语言沟通,认真的完成了宣教工作。

2.科室充分利用起了宣传栏的作用、使健康教育知识上墙,以此来加强健康教育。

六、加强了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的发生,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危重和长期卧床病人的交接班带病例,跌到、压疮发生率降为零。

七、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拉开了奖金差距,最大限度的激发了每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八、加强了院内感染管理,严格执行了院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坚持了每月定期对病区治疗室的空气培养。也坚持每

日对治疗室、病区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并做好记录。一次性用品使用后能及时毁形,集中处理,并定期检查督促。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病区治疗室均能坚持84消毒液拖地每日二次,病房内定期用84消毒液拖地,出院病人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清理床头柜,并用消毒液擦拭),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总之,我们继续坚持把“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护理理念融入到了更多实际具体的工作细节中,加强了优质护理服务,在业务上注重知识更新,重点加强专科建设,积极吸纳多科知识。以后我们会更加努力,提高了科室的整体素质,打造最强科室。

关于神经外科护士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

20xx年,神经外科在医院领导和护理部的关心与支持下,全科护士遵循医院所倡导的 “微笑服务,感动服务”为主题的服务宗旨,围绕年初制定的护理管理目标和 工作计划 ,开展各项护理工作,严抓各项计划的落实,半年内各项工作指标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现将20xx年度神经外科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一科一专”培训计划,注重护理人才培养,护理人员素质普遍有所提高。

1、 对各级护理人员按“一科一专”培训计划进行规范化培训,强化各级护士的培训,月考评、季度考评均达到质量要求。

2、 每周早交班进行提问,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和专科知识,以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3、 进一步完善并反复强化学习护理文书和压疮评估,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每一个存在压疮风险的病人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使全科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4、每周组织全科护士开会学习医院的护理核心制度,参加医院组织的多项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5、 有积极参加院里组织活动的,在排班上也给予了方便考虑,为科里赢得了多项荣誉。

6、 强化了急救技术的训练,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并重点对吸痰、吸氧等常用的技术操作进行了培训,专科急救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7、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护理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送本科护士到天坛这样专科性强的医院进行学习,把别的医院新的护理技术、新的管理理念带回来,有力的促进了科室各项工作的开展。

8、 各级护理人员参加科内、医院组织的理论考试、院感知识考试、技术操作考核,参加率100%,考核合格率100%

二、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1、对一般轻症、择期手术的病人责任护士能热情接待病人,并把病人送至床边,主动向病人或者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 规章制度 及主治医师等,并了解病人入院后的心理状态与需求。

2、对急症、危重病人能迅速组织抢救,减轻病人痛苦,同时安慰病人及家属,减轻其恐惧心理。

3、在生活上为病人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并广泛听取病人及陪护对护理服务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及时进行整改。

三、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安全得到保证。

1、列举神经外科护理风险有特点的几个病例及相应的防护措施,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了分析讨论学习。

2、每周护士会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查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消除差错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发挥科内小组长监督作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护理文书书写,力求做到准确、客观及连续。

护理文书即法律文书,是判定医疗纠纷的客观依据,书写过程中要认真斟酌,能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断强化护理文书正规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能端正书写态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每班检查上一班记录有无纰漏,护理文书组组长定期带头查病例,护士长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护理文书、临时医嘱的书写及签字情况,及时审查出院病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月进行护理文书质量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继续监控。

五、规范病房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住院环境,使病人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

将病房每日定时通风,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对意识障碍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等级护理标准护理病人,落实健康教育,加强基础护理及重危病人的个案护理,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要。

六、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

急救物品进行交接班管理,每天专管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检查,随时抽查,保证了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应急状态。

七、按医院内感染管理标准,重点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完善了医疗垃圾管理制度,组织学习医疗垃圾分类及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并进行了专项考核,院感小组兼职监控护士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使院感监控指标达到质量标准。

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基础护理不到位,依赖病人家属,个别班次新入院病人卫生处置不及时,病人卧位不舒服。

2、病房管理有待提高,病人自带物品较多,物品放置杂乱。

3、个别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时不带口罩,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差,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时有混放。

4、主动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尤其年轻护士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学术风气不够,只有一篇学术论文。

5、护理文书书写有漏项、漏记、内容缺乏连续性等缺陷。

关于神经外科护士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

我及我们病区的护士在院长及护理部的直接领导下,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较好的完成了医院及护理部布置给我们的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了病房管理

1、根据医院的计划认真制定适合本病区的年计划、季安排、月计划,并督促护士实施,监测实施效果。

2、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杜绝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坚持查对制度:(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2次;(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疾病护理常规。每季度组织护士练习技术操作,考试合格率达100%。平时严格要求护士按规程和常规执行。

3、加强了质量管理

定期检查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健康教育、技术操作、急救物品等,不定时检查、指导危重病人的护理。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95%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二、重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优化护理队伍

继续落实护士行为规范及文明用语,组织护士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

提高护士的理论与技术操作水平:每月组织护理查房一次,业务学习四次,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临床知识、疑难病例的护理。

组织护理人员加强第四版三基理论学习,参加护理部及科内每季度组织的理论考核,考核合格率达100%。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操作技能的提高,根据护理部计划安排,操作考核始终贯穿于日常工作中。

每月召开工休会一次,对每位出院病人进行一次满意度调查,征求病人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改正 。

三、加强业务学习及教学科研

鼓励护士参加夜大、自学考试。

组织护士学习书写论文方面的知识。

认真做好实习带教工作,按要求制定带教计划,带教老师以身作则,严格管理,保证带教质量,实习同学反馈较好。

全年护理人员共发表论文 篇,省级论文 篇,市级论文 篇。

四、积极参与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的评比,制定一系列服务规范。对护理人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

五、存在的不足:

护士的论文科研工作还需要加强。

新护士的急救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带教。

病房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于神经外科护士工作总结范文精选4

全科护士始终遵循护理示范病房所倡导的“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服务宗旨,以“以满意为目标、以舒适为追求、以安全为保障”为指引做好了各项护理工作,圆满完成护理部及科室制定的20xx年工作计划。 完成了年初制定计划的目标值。

一、工作成果

全年共收住病人总数1815人次,其中一级护理397人次,危重病人约443人次,成功抢救病员数130人,输液18182人次。送入中心ICU病人数189人,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繁重的护理工作面前,脑外科的护理人员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很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度的护理计划,同时不计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今年医院三基考试中张大会、何琳仙、田露、肖莉均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我科在全院护理操作考试中取得了平均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创新护理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护理管理的创新,巩固了护理示范病房建设;拓展的护理服务项目,使护理示范病房建设得到了升华。始终如一的按照《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病人的满意度达到了。在开展“一切为了病人,提升服务水平”专项活动中,查找了科室管理和个人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和不优质的环节,进行了整改、改革和拓展。神经外科每一名护士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有借口和理

由,也从来不说“不”,展示了每一名护理人员处处为病人着想的服务理念。

今年我科共收到锦旗10面,感谢信2封,培养了一批忠诚患者,很好应用上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在共同进步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诊疗技术,取到了宣传和打造重点学科的作用。

三、抓好安全管理。

1、认真落实护理15项核心制度,安全教育月对十五项核心制度进行解读学习两次。每月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组织人员学习并进行考核。

2、加强科室的日常检查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处理。

3、实行每班床头交接并清点人数,按护理部要求落实中夜班巡回记录。

4、落实患者安全告知书和入院须知。

5、做好各种标识。

6、制定科室今年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严格落实。

7、对于发生的不安全事件登记齐全并有处理措施。

四、狠抓计划落实,抓好三基三严的培训夯实基础。

1、科室制定继续教育计划,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以《三基培训》为内容每月进行出题考核一次。

2、以大专基础护理学教材,专科知识为主要内容每周进行晨间提问两次。

3、督促科室护士参加本科阶段的再教育(已有三人进行)。

5、组织人员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培训并对参加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组织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并进行学习交流。

五、作好质量控制,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

1、发挥质控小组的作用做好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并每周在科会上进行反馈,每月召开质控会议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落实措施。

2、护士长每日进行一次查房,落实护士长亲情交流,对各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指导。

3、科室建立护理人员互助组。进行新老搭配在工作中进行带教互助,帮助年轻工作人员技能的提高。

4、每月有重点和针对性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5、继续将基础护理的落实作为重点检查项目。

六、提积极创新改善服务措施提高护理内涵。

1、以卫生部下发的文件积极响应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号召。积极开展视病人如亲人活动,作到“三勤”“四轻”“五主动”“六心”“七声”服务。三勤:勤观察、勤动手、勤动口;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六心:接待病人要热心、护理病人有爱心、观察病人要细心、为病人解答问题要耐心、对待病人有同情心、对待工作有责任心;七声:病人入院有迎客声、遇到病人有询问病情声、

处置时有称呼声、病人合作后有致谢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接听电话有问候声、病人出院有送客声。从小处着手,抓好服务的环节不断丰富服务的内涵。提升服务质量。

2、落实以病人为中心,做好病人的管理。以病人为整体管理好病人的休息饮食入厕等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便利。

七、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内涵质量。

1、根据护理部的统一部署,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格式,书写实效内容等等。

2、加强科室人员的培训使护理文书书写能充分体现专科特色。

3、 护士长加强检查和指导。

八、 作好实习带教工作。

1、根据实习生的层次制定实习带教计划。

2、指定老师实行一对一带教并监督计划落实。

20xx年我们的护理工作在压力、困惑,辛酸和快乐中充实的度过了。20xx年,神经外科这支年轻的护理小组将继续团结合作、不断挑战、不断创新,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全程、全面、优质、贴心、安全的护理服务。相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有病人和社会的肯定与鼓励,我们的工作会越做越好!

关于神经外科护士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

通过在普外科这一年时间的实习,我特别感谢各位老师前辈的悉心指教, 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并将不断鞭策自己,不断提醒自己,努力改善...

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始终以实事求是的观点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工作,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为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便于早发现,早解决,不停的在各个病房中穿梭;为进一步巩固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按时参加晨间护理,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认真执行医嘱,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在一个科室里待久了,感觉大家真的如同一家人一样,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整个科室的团队协作,让忙碌的工作变得充实而快乐。我喜欢外科的干脆利落,尽管忙,但有种畅快的感觉,而且每天都有收获。

我的带教老师以上主班居多,除了跟随老师处理医嘱、清点物品、发放清单、打印输液卡等,我也会主动请缨去帮忙接盐水,更换引流袋,做理疗、雾化、吸痰等治疗工作,每天的生活在这样重复的忙碌中度过。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我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并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能做好普外科常见病,如:疝、腹膜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并发症、肠梗阻、阑尾炎、结肠癌、急性胆囊炎、血气胸、脓胸、坏疽等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后护理及观察。在护理工作中,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得到了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总结: 人第一次做没干过的事情,难免慌乱,不打紧,熟能生巧。关键是现在认真学,不管做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心里要知道原则上应该怎么做,不然以后带师弟师妹时,自己连标准的做法都不知道,给他们讲不出来,丢脸还是小事,后悔都莫及。不管你懂不懂,要敢于去看病人,问病人,不要怕被病人问问题,病人问的问题才是最实际的问题,也是以后自己以后做护士或者工作的时候会被问到的问题,现在不会比以后不会要好些。相信有了外科实习的经历,下一科室的工作将更为顺利。

关于神经外科器械论文

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在开颅手术中,把一种由2微米大小的电极点组成的新型柔性电极放到大脑上,医生就能精确分辨出大脑的神经核团、皮层功能区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脑功能、降低手术致残致死概率。这种新型柔性电极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斯坦福大学、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未来可应用于脑机接口等领域,帮助瘫痪患者康复,相关研究成果2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期刊。上述研究负责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介绍,现代神经外科极其重视“精准”,要求医生在手术中更及时、精准地“看到”大脑结构,以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脑功能。但在临床实践中,现有技术体系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疾病累计功能密集区域的患者,在开颅手术后致残甚至致死的概率仍较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展示新型柔性电极为此,上述合作团队提出“可以紧密贴合在大脑不规则区域的柔性微阵列电极”的解决方案,并研发出新型导电高分子材料。该材料在被拉伸数倍后仍可保持导电性能,被加工至2微米时也能保持可拉伸性和高导电性,实现了可拉伸有机电子器件领域的重大突破。因该电极很柔软且可拉伸,能用于脑干或神经外科术腔等多种不规则且易损伤的场景,手术器械牵拉扭转等操作不会使其受损。此外,基于高导电性和高密度的特征,该电极能精准定位到单个细胞的精度,以“热图”的形式帮助医生直接“看到”大脑神经核团,有利于保护大脑功能。新型柔性电极薄且柔软据悉,这是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的柔性可拉伸微阵列电极。这种柔性电极和柔性电子器件不仅能让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更精准,还能作为脑机接口中的核心技术,有望在脑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在大脑模型上演示新型柔性电极的使用贾旺介绍,应用上述新技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将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继续深入开展颅底手术中容易损伤重要神经的功能监测新技术和肢体瘫痪病人智能修复新策略等研究,从神经外科的角度助力脑科学发展。

继续医学教育对神经介入技术推广的作用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继续医学教育(CME)在神经介入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起举办的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与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的学员资料、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结果参加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续的32名学员中,19名未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的医师逐渐开展相关工作,13名已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的学员在诊疗的过程中更加规范化。参加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班的185名学员均能对神经介入技术的新进展、发展方向等有更准确的认识。结论CME在神经介入技术推广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神经介入;培训班;学习班;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指完成医学院校基本医学教育后,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CME主要面向已取得执业医师执照并在临床上工作的医务人员,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1-2]。培训班和学习班是CME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举办4期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2014年、2015年共举办了两届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2014年为省级CME项目,2015年为CME项目),CME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神经介入技术的推广,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已开展或拟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介入科医师以及从事神经介入围手术期诊疗的医师。

方法

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每年举行2期,每期招生学员8名,学习时间为5d。培训形式分为理论授课、手术观摩、病例讨论、模拟人操作。理论学习1d,授课内容包括脑血管的解剖、脑血管病造影术、神经介入术中的放射线防护、神经介入术术中术后的护理、各种新技术在脑血管病中治疗的应用等。手术观摩2d,参加培训人员全程参加手术过程,包括围手术期管理、术前病例讨论、手术中影像学的学习、手术后再行集中讨论。病例涵盖了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缺血病等相关脑血管病的治疗。模拟人操作2d,每位学员需亲自完成模拟人预设置相关病例的救治,同时了解各种神经介入材料的性能。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授予培训合格证书。

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每年举办1届,学习时间为2d,每届招收学员为100名。学习内容包括:通过学术交流和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课,让学员了解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的最新国内外进展;通过多媒体介绍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技术,让学员了解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再脑血管外科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时手术演示,为参会学员直观学习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掌握常见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等微创外科治疗方法;让基层神经外科医师掌握脑血管疾病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分别授予省级或者国家级CMEI类学分。

2结果

神经介入

基础培训班2013年开始共举办4期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招收学员32名,分别来自本省30家各级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1家,三级乙等医院一家,二级甲等医院18家,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医师。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7名,主治医师22名,住院医师2名;年龄28~46岁,平均年龄岁;培训学员均为学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名,硕士14名。

脑血管微创治疗

新进展学习班脑血管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共举办2期,涵盖各地省级、地市级以及县级医院,共有185名学员参加,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医师76名,三级乙等医院23名,二级甲等医院86名。神经外科医师161名,占;神经内科医师19名,占;介入科、急诊科、外科重症监护室等相关科室医师共5名,占。

培训效果

参加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的32名学员中,13名已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相继规范开展了神经介入新技术、新项目,包括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管畸形介入治疗以及急诊脑动脉取栓术,同时减少了相关技术操作带来的并发症;19名以前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学员在培训后即陆续开展脑血管造影术。参加脑血管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的185名学员均能对神经介入技术的新进展和发展方向有更准确的认识,同时后期我本院也经常对培训学员遇到的疑难病例给予会诊或手术指导,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神经介入技术水平。

社会影响

神经介入基础培训班、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2个CME项目,对我省大量神经介入医师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提高了动手能力,使我省13家县、市级医院的'神经介入从无到有,已开展神经介入的75家县、市级医院从粗到细,提高了我省神经介入技术的整体水平。大量脑血管病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了脑血管病的诊治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讨论

脑血管病为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及救治时间窗短等特点,早期手术的患者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效、更低的并发症[3]。虽然传统的开颅手术技术日益成熟,但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及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以其独特的微创性,已逐渐成为脑血管病治疗的主流,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部分动脉瘤、动静脉瘘等治疗,血管内介入已成为首选[4-6]。安徽省医疗水平欠发达,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开展较晚,基层医院技术水平尚有很大不足。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是安徽省最早开展脑血管病介入的科室,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多名,具有丰富的理论授课经验;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等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师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学习曲线,即需要一个熟悉和经验积累的过程[7],神经介入与以往临床熟悉的外科手术及其他部位介入手术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操作上要求更为精细以外,还需要影像学知识的通汇贯通。此外,神经介入手术的围手术的处理,以及手术中意外的处理均不同于一般手术。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具备多学科知识,而缩短这一曲线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技术培训及理念灌输,即理论学习、参观交流、实践动手三步走。我院神经介入培训班、脑血管微创治疗进展学习班正是上述理念的良好体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为学员提供了全国以及省内知名的神经介入专家的理论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第二,学员自己制定讲课课件,为学员与学员之间提供互相学习以及交流的机会;第三,让学员全程观摩神经介入病人的术前准备、术中方案的制定、手术过程、术后治疗方案的设计;第四,引进了先进的模拟人,让学员可以实战演练,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以及效率。通过对神经介入培训班及脑血管微创治疗进展学习班的CME项目学员的随访,大部分学员受训后陆续开展了神经介入技术,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CME在神经介入技术的推广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栗蕴,李蓉.初探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08,32(5):105-106.

[2]张剑,王志军,周海洋.美国外科继续医学教育对我国外科继续教育的启示[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6):674-675.

[3]王晓健,罗靖,程宝春,等.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J].安徽医学,2012,33(11):1442-1443.

[4]罗靖,程宝春,王晓健,等.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J].安徽医学,2013,34(9):1276-1277.

[5]MOLYNEUXA,KERRR,STRATTONI,(ISAT)ofneurosurgicalclip-pingversusendovascularcoilingin2143patientswith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arandomizedtrial[J].Lan-cet,2002,360(9342):1267-1274.

[6][J].Stroke,2007,38(2):701-703.

[7]张秋航,孔锋.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的培训[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19(1):1-4.

关于神经脑外科的论文

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在开颅手术中,把一种由2微米大小的电极点组成的新型柔性电极放到大脑上,医生就能精确分辨出大脑的神经核团、皮层功能区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脑功能、降低手术致残致死概率。这种新型柔性电极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斯坦福大学、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未来可应用于脑机接口等领域,帮助瘫痪患者康复,相关研究成果2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期刊。上述研究负责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介绍,现代神经外科极其重视“精准”,要求医生在手术中更及时、精准地“看到”大脑结构,以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脑功能。但在临床实践中,现有技术体系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疾病累计功能密集区域的患者,在开颅手术后致残甚至致死的概率仍较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展示新型柔性电极为此,上述合作团队提出“可以紧密贴合在大脑不规则区域的柔性微阵列电极”的解决方案,并研发出新型导电高分子材料。该材料在被拉伸数倍后仍可保持导电性能,被加工至2微米时也能保持可拉伸性和高导电性,实现了可拉伸有机电子器件领域的重大突破。因该电极很柔软且可拉伸,能用于脑干或神经外科术腔等多种不规则且易损伤的场景,手术器械牵拉扭转等操作不会使其受损。此外,基于高导电性和高密度的特征,该电极能精准定位到单个细胞的精度,以“热图”的形式帮助医生直接“看到”大脑神经核团,有利于保护大脑功能。新型柔性电极薄且柔软据悉,这是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的柔性可拉伸微阵列电极。这种柔性电极和柔性电子器件不仅能让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更精准,还能作为脑机接口中的核心技术,有望在脑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在大脑模型上演示新型柔性电极的使用贾旺介绍,应用上述新技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将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继续深入开展颅底手术中容易损伤重要神经的功能监测新技术和肢体瘫痪病人智能修复新策略等研究,从神经外科的角度助力脑科学发展。

看你想投几分的杂志了,2分左右的杂志有《bmcneurology》,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志诚医学编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