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问题一:杂志主页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明一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没有对期刊的行政级别进行划分,一般都是各大院校对学术论文发表的期刊根据主管主办单位进行级别的分类。 由国家部级单位主管或主办的期刊为国家一级期刊;由国家学会或协会等主管或主办的期刊为国家二级期刊。 以上两类刊统称为国家级期刊。 例如: 《中华医学杂志》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该刊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医药卫生类领军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核心期刊、该刊英文版更是SCI,期刊的质量毋庸置疑,但是该刊若按级别划分则为国家二级期刊(由此可见期刊的级别与期刊的质量没有关系)。 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分类一样:省厅主管或主办为省一级期刊;省协会或学会等主管或主办为省二级期刊,这两类期刊统称省级期刊。 如有其他问题请继续追问。 问题二:《读者》杂志的官方网站是什么? 读者没有官方网站,以前有,现在关闭了 《意林》yilin/ 《青年文摘》qnwz/index 问题三:《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的主页是什么? 网站地址:watergasheat/ 不是很好找的吗? 如果你真的写得很实用或有创新,那不中也难 审稿期在建筑类核心期刊排行榜上排第八,见 问题四:cell杂志官网是什么? cell/ 问题五:Sci期刊主页里FEB代表什么意思 SCI 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仍是SCI主编之一。SCI是由 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现为双月刊。ISI除了出版SCI外,还有联机型据 SCISEARCH。ISTP(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也由其出版。 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O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 SCI选择期刊比较科学,它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期刊的学术价值,在选用的 3400余种期刊里包含了国际上较为重要的期刊。它所择取的80万条论文,可以说是集各学科之精萃。因而,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并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一。SCI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学术界密切注视的中心,争相角逐的焦点,世界公认的文献统计源。 然而SCI就其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 SCI最大的优点是引文功能,在这里读者能很快地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通过引文次数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看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 SCI选取论文情况 SCI论文润色选取期刊、论文标准较其他刊物严格,已成为公认事实。SCI每年收录我国科技论文不等,究其原因相当复杂,有语言、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规律本身的原因,也有其严格执行选刊和论文选取标准的原因。SCI每年都要充实和调整使用刊物种数。 经有关部门调查指出,SCI选刊依据主要有三方面:编辑质量、引文指标和专家评审,其中引文指标最为客观。经统计1995年 SCI收录我国6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比率)都不足,平均不足0.2 3,而同年SCI收录的3 4 0 0多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约为1左右,其中影响因子最高者达到48.9,可见我国期刊的引文指标距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之大,这恐怕是影响我国期刊入选 SCI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现实如何提高投稿入选率,我们觉得应从两方面引起注意:一、力争向国外投稿。SCI选刊情况虽在不断变化,但它仍有自己的核心圈刊物。据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发表的年度研究报告显示,1996年SCI收录我国论文期刊种数虽减少,但排位却由15升至14名。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我国论文进入SCISEARCH的期刊数量增多了。从进入SCI核心圈的8200篇论文看,有 91%是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只有9%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据专家分析,几年内国内......>> 问题六:Nature 和Science 杂志的官方网站是什么?免费的吗? nature/nchina/index sciencemag/资料应该有免费有收费的,如果你具体查的话,还是找找你的大学倒是比较好。 问题七:花火杂志的官网是什么? s-merry/花火所属的魅丽文化 问题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网址是什么? 中国国家地理新官网: dili360 中国国家地理老官网: g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 现任杂志社社长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总编辑为单之蔷。 问题九:socool杂志官网是什么 vgame/index/ 问题十:请问cell press包含多少种期刊,主页中的trends journal是什么意思 20分 Cell Press 的期刊是生物医学方面最为权威的学术期刊。通过Cell Press 网站或ScienceDirect,您可以服务其出版的14种期刊网络版,迅速地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15种期刊名称及简介如下(可以通过主页的滚动图片菜单查看,或者cell press 简介): Cell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Biophysical Journal Cell Host & Microbe Cell Metaboli *** Cell Reports Cell Stem Cell Molecular Cell Neuron Immunity Current Biology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Cell Cancer Cell Chemistry & Biology 期刊简介如下: Cell 三十年来,Cell 始终关注生物学方面最前沿的第一手学术资料,在出版业中树立起行业典范。从未有其它刊物能如Cell 一般长期为用户带来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文章。文章质量高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门类榜首 Immunity 全面介绍免疫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出版学术论文和评论,超越狭义上的免疫学概念,将外延扩展至与其相关,或与有机体免疫系统相互影响的所有系统中。 Cancer Cell 致力于将新型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癌症群体,促进两者间的沟通交流。在癌症研究领域,Cancer Cell已成为出版前沿学术论文的权威刊物。 Structure 作为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原创研究、深入探讨或结构调研信息方面的权威论坛,Structure总能提供最丰富的资料,让读者及时掌握其研究领域的最新资讯。 Current Biology 涵盖整个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紧扣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将权威的学术论文与深入分析结合起来。跨学科分析、快速敏锐的评论,Current Biology 无疑是寻求出版、阅读生物学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之人士的首选。 Neuron 关注分子、细胞和发展神经生理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同时Neuron 也致力于系统研究(包括视觉、听觉、运行和边缘系统)、神经成像、学习、记忆、行为和附加认知学习等方面的科技动态。 Developmental Cell 全面介绍细胞生物学和发展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主要出版各种评论资料及核心研究成果。 Molecular Cell 创建于1997 年,作为Cell配套刊物的Molecular Cell在分子分析学领域独占鳌头。其研究主题涵盖从基础结构到人类病理基础等诸多方面。 Chemistry & Biology 创建时即以连系化学合成学和生物调研学为已任,现已成为本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刊物。致力于出版最为优秀的学术成果,尤其适用于从事蛋白质阶段前沿研究的研究者。 trends journal也是其旗下的网络期刊,影响因子也大都在10左右,这是Cell Press从2007年开始出版的Trends (趋势)期刊。 如有疑问请追问,解决问题还望采纳。...>>
xú sòng míng
徐诵明(18901991),男,汉族,浙江省新昌县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及病理学奠基人之一。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1918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1919年受聘担任我校前身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病理教研室主任、教授。这期间,他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了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医学校中的病理研究室,还主持评定和统一了病理学的中文名词,开创了用中文讲授病理学的先河。1928年11月至1932年8月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1932年至1937年任北平大学代理校长、校长。1937年后,他先后担任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校长、沈阳医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央人民 *** 卫生部教育处处长、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等职,是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在北京逝世。
1910年12月,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达39679人,占当时两省人口的1.7%,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经外务部施肇基推荐,清政府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当时他年仅31岁,但熟谙细菌学、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堪当重任。他不避艰险,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伍连德以其丰富的学识,严格按科学办事的精神与卓越的组织才能,受到政府的信赖和国际医学界的赞赏。在当时疫情严重的局势下,不到4个月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清政府为表彰其功绩,授予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伍连德一时被国内外誉为防疫科学的权威。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了有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11个国家医学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伍连德当选为主席。会上,他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的经验,与会的各国专家交流了各国的研究成果。会后,伍连德被中国政府委任为外交部医官,同时仍保留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职位。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该处隶属外交部,伍连德任处长兼总医官。他奔走海关、游说当局,筹集资金充实设备,敦聘专家,锐意经营,使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成为当时颇具规模与实力的研究机构。该处主要技术人员多为早年留学国外的南方人,并聘有德国、奥地利、俄国医学专家参与工作。伍连德在哈尔滨、满洲里、齐齐哈尔、拉哈苏苏设立了四所直辖医院,平时应诊,疫时防治。1918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设中央防疫处,伍连德任处长。一向被忽略的防疫工作,至此被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而重视起来。1919年,哈尔滨流行霍乱,当时有13.5万人口的城市,死亡4808人。伍连德利用直辖医院收治了近2000名霍乱病人。1920年,东北再次鼠疫大流行,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但仍死亡万人左右。1926年,全国霍乱大流行时,伍连德领导东北的防疫机构人员再次投入各地防治工作。 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但半个世纪中海港检疫权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由外籍医生担任检疫医官,为外国人服务。辛亥革命后在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伍连德多次呼吁“自己办检疫”,并以其领导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属下陆路与海港检疫所的技术业务为基础,向有关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1923年前后,伍连德派邓松年、史纬华医师赴安东(今丹东)检疫所,派李大白医师赴满洲里检疫所,主持陆路检疫工作,这些均为中国收回检疫主权之前奏。 1924年,泛太平洋保存食品会议在檀香山举行时,伍连德力陈海港检疫改革之必要。1926年,伍连德再次倡导检疫主权应归属中国政府卫生署,由中国人担任检疫医官的主张。1929年12月,国际联盟卫生处派调查团来华调查检疫,中国伍连德、金宝善、蔡鸿三位博士参加该团。伍连德等向南京国民政府提交收回检疫主权的书面报告,经交涉与该团达成协议。随后,国民政府卫生署派伍连德负责收回检疫主权事宜。193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管辖,伍连德任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监督,接管了外国控制的海港检疫机构,为中国卫生事业开拓了新的境界。上海为中国对外贸易枢纽与首要通商口岸,为此,成立了上海海港检疫所,并由伍连德兼任所长。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成立之后,陆续接收了各沿海、沿江口岸的检疫机构。中国海港检疫事业能够收回主权、统一号令、开展业务,与伍连德坚持不懈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早在1910年,伍连德即曾在报上登启事倡导组织医会1914年4月,颜福庆、凤*宾、伍连德等7人联名发起组织医学会1915年2月,伍连德、颜福庆等21人在上海集会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并选举颜福庆为首届会长,伍连德为记。伍连德还受命负责创刊《中华医学杂志》,并任总编辑1916助年2月在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上,伍连德建议会议用国语。此次大会他被选为会长,并连任了两届。在此期间他尽力发展会员并促进医学学术活动。1937年,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成立,伍连德任首届会长,该会成为中华医学会最早成立的12个分科学会之一。1933年,他还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了中国防痨协会,伍连德任常务理事。 1916年,伍连德被委任为北洋政府黎元洪总统的特医及京汉、京张、京奉、津浦四条铁路总医官。鉴于北京较完善的医院皆为外国人所设,伍连德倡议自行建设中央医院,获得政府同意,除财政部拨款外,大部经费由募集得来。院址选在阜成市场(位于白塔寺东侧)于1916年奠基,1918年1月27日开院,命名为北京中央医院。伍连德为第一任院长,工作了四年。该院院址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民医院分院。伍连德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20处,共计床位2387张。除上述北京中央医院外,主要的还有:1912年在东北各地建立的防疫医院;1922年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建立的东北陆军医院;1930年以后在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下设的各口岸建立的检疫医院等。20世纪初的东北,由于各种传染病的威胁,迫切需要大量的西医师。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医官林家瑞提出办医学校的建议。伍连德接受这一建议遂利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所属滨江医院的临床设备和技术力量,邀聘了在哈尔滨的名医,并获得东三省特别区长官公署及哈尔滨海关等的资助,于1926年9月8日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伍连德为第一任校长。这是中国东北边陲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以后发展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伍连德出生在国外,接受的是外国的教育,但他有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思想。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在哈尔滨一次群众抗议集会上,工人张泰沉痛讲演,刺腹血书“誓死报国”。伍连德深受感动,当即将其收容在他领导的滨江医院亲自救治。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1200箱。1925年,哈尔滨市群众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受难同胞,组织募捐义演,伍连德作为社会名流应邀登台表演赞助,获得盛誉。在爱国民主运动推动下,伍连德力争收回海港检疫主权并促其实现。1916年前后,伍连德读到美国医史学家加里森所著《医学史》,全书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介绍尚不足一页,且有谬误。他致函作者质询,复函说,既然中国医学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何中国人自己不向人们宣传介绍?伍连德震动很大,深感必须研究中国医学史,并将中国在医学方面历代的发明创造向中外广为介绍。于是他与王吉民合作以英文写成《中国医史》。该书于1932年出版,并再版多次,成为早期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受到国外医学家的重视。1923年,伍连德作为第一次中日交换教授到日本九州、京都、东京各帝国大学讲学。他还曾任东方事业上海委员会委员、禁烟委员会委员、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技监、军政部陆军署军医司长、编辑馆细菌免疫学名词审查委员等职务。1931年九一八事变,伍连德不与日本合作,愤然出走,由哈尔滨赴大连途中被日军诬为间谍在沈阳拘留,后经英国领事斡旋保释南下赴沪。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践踏我大片国土,伍连德被迫离开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举家返回马来亚,定居怡保市,并开设私人诊所。当地显贵多次劝说他出任政府职务,他都以年迈为由谢绝。伍连德是中国防疫、检疫事业的先驱,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由于他知识广博、敏于观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组织才能,因而在防疫、检疫、兴办医院和医学教育,创建中华医学会,促进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各项业绩中都闪耀着炎黄子孙的赤诚。他大半生的活动丰富多彩,在国内和国际医学界都享有盛名。他晚年虽远居海外,但仍眷念为之奋斗一生的祖国。他在1959年出版的自传《鼠疫斗士》一书序言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亚的槟榔屿逝世,享年82岁。
巴德年,1938年10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1949年,四平解放后巴德年开始上学,11岁的他直插二年级,用四年半读完小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进四平重点高中。高中一年级时,他自修了几门高考必学的课程,被哈尔滨医科大学破格录取。1957年,巴德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62年毕业。学习期间曾获得卫生部全国医学院校俄语统考第二名。1964年,巴德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很快适应了俄语改为英语的转换。196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197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岗位的巴德年,被学校推荐参加中国第一次出国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遂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癌症研究所深造。198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外籍留学生,中国驻日大使馆特意为他举行庆功宴。 巴德年学成回中国后,把先进的思维带回哈尔滨医科大学,逐步从普通教授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1990年至1992年,巴德年被派驻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他在留学生中大力开展“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活动,被当时中国驻其他国使馆的教育参赞们广为借鉴。 1992年9月,巴德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至2002年卸任。巴德年在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人才的过程中,致力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并取得显著成绩。卸任前,他被院职工一致投票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巴德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后的第一批院士。至此,巴德年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广范围的全国医疗体制,致力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探讨与研究,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9年,巴德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 2003年,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他全身心投入肿瘤免疫及机制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等工作,启动了国际教育项目,加快了教育国际化进程。其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 2000年至2008年,巴德年任《中华医学杂志》第24、25届编委会总编。在担任总编的8年里,每年通过“总编寄语”、“编者的话”撰写评论,为《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尽力。 2009年,巴德年卸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被聘为名誉院长。同时卸任《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而任第26届编委会名誉总编。 卸任实职后,巴德年仍担任着一系列社会职务: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至晚年,还躬身笔耕不断写出主题论文,并经常应邀请前往各大院校讲学或演讲。 2000年至2014年间,巴德年先后应邀参加“中国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与临床前沿研讨会” 、“国际健康论坛” 、“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 等重要峰会,与同仁分享他的学术思想;同时应邀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做了《关于当代医学与医学生》的讲座,为年轻人传递他的现代医学观,继续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年轻人走向成功架桥铺路。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3.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肝病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4. 《中华肝脏病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 副总编辑5. 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临床应用准则专家委员会 委员6.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 委员7.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副主编8.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 编辑委员9. 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医学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委员10. 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 成员11. 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 成员12. 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第七届肝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13. 第二届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微生物专家委员会 委员14.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三届理事会 理事15. 中国医师协会 理事16.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 委员17. 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 客座教授18.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王宝恩纤维化研究基金”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19.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十二届 编委20. 《肝脏》杂志第四节编辑委员会 编委21. 《中国医药导航》第三届编辑委员会 编委22. 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 编委23. 《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 编委24. 《传染病信息》杂志社第二届编审专家委员会 委员25.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学术委员会 委员
郭健,1956 年 9 月生于北京。 1982 年 12 月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8 年 7 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临床化学专业,取得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工作,现任中心副主任兼特检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同时应聘担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副总编辑;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检专业委员会常委;第二届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秘书长; 第二届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实验室》编辑部主任。 曾于 1997 年赴日本 SRL 临床检验所学习分子诊断技术和商业实验室管理, 2000 年赴苏黎世大学医院学习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及医学实验室管理。 1988 年以来,主要从事临床化学检验工作,包括:⑴治疗药物监测;⑵检验方法学研究;⑶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研究。 2000 年以来,发表论著文章 9 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 4 部,同时参与了全国卫生行业标准的编写工作。1984年毕业于青海医科大学,从事心胸外科专业20余年。曾两次赴韩国嘉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研修学习。对心胸外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以及肺癌、食管贲门癌、纵隔肿瘤等胸部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78年9月创刊,是我国检验医学和各科医学实验室诊断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高级学术核心期刊,被制药及药品毒理化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和分析刊源数据库等国内、国外近20个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授予“双效期刊”,连续七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多次获优秀期刊奖。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鲁迅: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林语堂: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巴金: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老舍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但老舍1966年就已去世,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结果这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王蒙: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称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北岛 :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在这里,我们感恩、纪念一位伟人。100年前,他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他的名字,现在已经被许多人所遗忘。“我说的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梁启超评伍连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伍连德X他在晚清时候,领导防治东北大鼠疫。他所领导的对东北大鼠疫(黑死病)的防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流行病防疫行动,他的防疫方案也成为迄今为止对付突发传染病流行的最佳手段(如现在用的隔离,戴口罩,消毒等,这些都是他在防治瘟疫中世界上第一次用到,至今仍然使用)。这个人,是剑桥大学的第一个华人博士(1903年)(他在剑桥拿了5个学位,分别为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时,时年仅24岁。),他也是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现在的WHO)授予的鼠疫斗士,被皇帝亲自加封的医科进士,此乃真正的国士无双。 这个人,也是最早发展中国现代医学人之一,是真正的我国现代医学先驱,如北京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等,都是他创建的。这个人,与颜福庆等人一起创建了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并创办中国医学的第一本期刊,中华医学杂志。真正的奠基了中国现代医学。这个人,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1935年) 他代表我们沧桑古老的中国,1913年发表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的时候,他才年仅31岁。看他发的文章题目Wu Lien- teh et 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tarabagan (Mongolia marmot) to plague. Lancet, Volume 182, Issue 4695, 23 August 1913, Pages 529-535(请注意,他发表这个国际期刊的署名单位是清政府的东北防疫总处)而这个人不仅是在中国本土发表第一个发顶级期刊杂志,而且中国本土发表第一部国际专著,这本专著题名为 A Treatise on Pneumonic Plague Geneva: League of Nations, Health Organization, 1926,这480页的全英文鼠疫理论专著,创立了“肺鼠疫”学说,这部著作被誉为“鼠疫防治理论的里程碑”。而伍连德博士对鼠疫的研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顶端的,他领导的东北防疫总处,也是世界上研究鼠疫最权威的科研机构。当时国外许多知名的学者都想去他那儿深造工作,比如,剑桥大学的陈永汉,维也纳大学的奥地利人伯力士,剑桥大学的陈祀邦,爱丁堡大学的英国人罗纳德,哈佛大学毕业的刘瑞衡,后来是协和的首任中国院长等。 这个人,主持并主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1911年),他为大会主席并全权主持,为中国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这个人,与王吉民用英文合撰一本《中国医史》,打破西方学者的民族偏见,让人们看到中国医学的辉煌时代。它填补了中国学者用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医学史的空白,客观介绍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推动了我国医学史研究的发展。作为一个开创性著作,它在国际医史界影响很大,至今仍被国外列为医史参考书。 因此他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评为通讯院士,而至今国际科学史研究院的院士,华人不到10位。 这个人,他28岁来到中国,到58岁的30年间,把自己the best life 奉献给我了中国,造福于中国人民。而我们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个人也是我国海港检疫的鼻祖。他首次收回中国海港检疫权,成立全国海港检疫总处,并任首任处长,同时兼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他亲自起草了全国第一部海港检疫章程《海港检疫章程》,后被人称为中国自主检疫的鼻祖。 我说的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梁启超评伍连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1983年,由著名的流行病学家拉斯特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惟一的中国人就是伍连德。 这样的早在100年前的科学家和医学家,而现在大部分的做研究的科学家和医学家都不知道伍连德是谁。 大多数人都说,伍连德是中国人吗,应该是华侨吧,这样的华侨太多了,如杨振宁、丁肇中,还有最近获诺贝尔的钱永健等等。我非常伤心听到这样的话,因为伍博士国际上那么有名,他无论身处满清,国民党,还是在英伦剑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是伍连德,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开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可以查询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情况。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中国人,他便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
1983年由国际著名流行病学家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伍连德是惟一被列入的华人科学家,当是对他在人类医学科学领域杰出成就的有力肯定。伍连德因他的科学抗疫实践和对疫的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于1927年获得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诺贝尔基金会规定,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凡作为候选人的科学家,名字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出现的各种传闻,如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云云,其真实性必须等50年后才能得到印证。
胡纪源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的第一线工作,熟练掌握了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技术,擅长治疗头痛、头晕、颈椎病、腰腿痛、癫痫、肌病、多动症、神经症、面瘫和面肌痉挛等多种常见病症,对肝豆状核变性、中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神经遗传病等疑难重症的治疗也有较深造诣。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肝豆状核变性等疑难病症数千例,并开设了癫痫专病门诊。有较强的临床、科研能力,筹建了研究所的临床生化、微量元素、高效液相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独著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撰写《肝豆状核变性》专著一部。中文名:胡纪源职业:医师毕业院校:安徽中医学院主要成就: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的机理研究代表作品:肝豆汤对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铜代谢的影响获奖情况主要参与的《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安徽省科委、教育厅联合资助,1999年安徽省科委主持鉴定,2000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简历安徽中医学院学士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助教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讲师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迄今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肝豆状核变性、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研究课题肝豆汤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细胞铜含量及溶酶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H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评价及驱铜治疗的干预作用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候分型与基因突变多样性的研究论文专著1.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癫痫的表现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胡纪源.王共强.程楠.王训.洪铭范.韩咏竹.杨任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9期2.六种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胡纪源.杨任民.韩咏竹等.安徽医学杂志2004年05期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脾胆肾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研究胡纪源.洪铭范.苏增锋.程楠.韩咏竹.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年02期型肉毒杆菌毒素在神经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胡纪源安徽医学2003年03期5.山豆根中毒致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6例胡纪源.陆松.何光远.李凯.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6.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与治疗胡纪源安徽医学2002年03期7.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胡纪源.吕达平.王共强.何光远.程楠.王训.洪铭范.杨任民.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11期8.小儿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及治疗观察胡纪源.何光远.李凯.程楠.王训.韩咏竹.杨任民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年12期9.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的影响胡纪源.吴君霞.何志超.林宏祥.程楠.王训.韩咏竹.杨任民放射免疫学杂志2001年01期型肉毒毒素治疗HLD所致痛性强直性痉挛胡纪源.韩咏竹.蔡永亮.杨任民中国新药杂志1999年07期11.水针百劳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胡纪源.韩咏竹.任明山.许圣弘.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法结合紫外吸收衍生法测定血清丙戊酸浓度胡纪源.谢晓梅.洪铭范.杨任民安徽医学1997年06期法鉴别“纯中药抗痫制剂”的初探胡纪源.洪铭范.杨任民安徽医学1997年03期14.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多发性骨囊肿1例胡纪源.杨任民皖南医学院学报1996年增刊15.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癫痫的临床与颅脑CT表现胡纪源.杨任民.洪铭范功能性与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1995年2期16.肾虚阳痿患者补肾前后的性激素变化(附9侧报告)胡纪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4期17.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115例:相关因素回顾王共强.胡纪源.洪铭范.李凯.杨任民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2期18.表现为脑性瘫痪的Dandy-Walker综合征1例石元洪.胡纪源.杨任民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1期19.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Thr935Met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研究杨斌.胡纪源.程楠.杨广娥.杨任民.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年04期20.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杨斌.胡纪源.洪铭范.杨任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4期21.青霉胺过敏反应与脱敏疗法洪铭范.胡纪源.杨任民.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年01期22.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辨证分型洪铭范.胡纪源.胡文彬.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Joseph病(附二家系报告)杨任民.胡纪源.王训.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年2期24.肝豆状核变性44例CT扫描分析杨任民.胡纪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年4期25.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报告杨任民.胡纪源实用内科杂志1988年11期26.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杨任民.石元洪.胡纪源.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年01期27.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脊髓-周围神经病型1例陆松.程楠.胡纪源.李凯.杨任民.安徽医学2003年01期28.氯硝西泮治疗癫_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分析李凯.吕达平.胡纪源.杨任民.安徽医学2003年03期29.女性肝豆状核变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研究赵连旭.杨任民.胡纪源.林莲初.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6期30.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不良反应的前瞻性比较王晓平.杨任民.胡纪源.实用医学杂志1999年03期3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突变的研究洪铭范.张志.胡纪源.任明山.韩咏竹.杨任民.琚双武.安徽医学1999年03期32.肝豆片治疗32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观察及其对体液微量元素的影响韩咏竹.王训.胡纪源.胡文彬.杨任民.中医药研究1998年04期33.二巯基丁二酸钠冲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及对体液微量元素的影响韩咏竹.王训.胡纪源.洪铭范.杨任民.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年03期34.葡萄糖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1例杨任民.鲍远程.胡纪源.杨兴涛.蔡永亮新药与临床1989年4期35.中国人WD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研究严永兴.程楠.洪铭范.胡纪源.韩咏竹.杨任民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4期36.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中心电图监测的应用价值王共强.洪铭范.杨任民.胡纪源.韩丽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年1期37.脑络通对脑缺血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观察王键.许冠荪.李玉梅.胡纪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02期测序证实的Wilson′s病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一种新型移码突变张志.洪铭范.任明山.胡纪源.韩咏竹.蔡永亮.杨任民.琚双五.范玉新.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1期39.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洪铭范.王共强.杨任民.胡纪源.王晓平.吕达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2期4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临床研究任明山.杨任民.王晓平.胡纪源.中国医刊1998年03期41.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Wilson病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及多态的研究韩咏竹.范玉新.余龙.胡纪源.龚若沐.许圣弘.任明山.杨任民.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年02期42.大鼠急性脑缺血血浆及脑组织NO、ET_1含量的变化钟平.杨任民.韩咏竹.胡纪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年04期病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任明山.杨任民.范玉新.胡纪源.韩咏竹.琚双五.蔡永亮.洪铭范.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年03期44.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07例疗效观察杨任民.韩咏竹.任明山.胡纪源中医杂志1993年11期45.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脊髓炎杨任民.娄宗盘.鲍远程.胡纪源.衡月茹.江停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7期46.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合并胆囊异常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洪铭范.吕达平.苏增峰.李凯.胡纪源.杨任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11期酶切法检测Wilson病935密码子基因突变程楠.杨任民.洪铭范.张志.胡纪源.任明山.韩咏竹.蔡永亮.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3期病家系ATP7B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及多态琚双五.杨任民.任明山.范玉新.胡纪源.韩咏竹.蔡永亮.余龙.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年05期49.护脑素胶囊治疗24例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观察范玉新.韩咏竹.任明山.杨任民.胡纪源.李凯.洪铭范.许圣弘.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7期病基因第18外显子多态及突变研究洪铭范.琚双武.任明山.张志.范玉新.胡纪源.韩咏竹.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9年03期51.肝豆汤对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铜代谢的影响汤其强.杨任民.韩咏竹.任明山.洪铭范.王小平.蔡永亮.胡纪源.李俊.丁莉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1期52.肝豆状核变性肝脏声像图特征的再探讨王兴族.王金萍.王宁新.鲍远程.杨兴涛.宋执云.许红强.杨任民.胡纪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sdiseasegene范玉新.杨任民.余龙.吴梦楚.施少林.任明山.韩咏竹.胡纪源.赵寿元.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97年11期主持课题
董德懋出生在北京房山县曹章村。一九二六年在良乡县高小毕业后,由于家道贫寒,无力继续学业,由人介绍到一家商店学徒,以维持生计。因胞弟患病,贻误于庸医,不胜悲恸,遂立志从医。董德懋学医的启蒙老师是其岳父赵廷元先生,他开始教董德懋习诵《雷公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医宗金鉴》等书。当时年青好强,常发愤攻读,即更衣亦手不释卷。有一次到姑母家,犹不忘背书。其姑母深为感动,资助董德懋报考华北国医学院,开始自己真正的医学生涯。董德懋在华北国医学院的第三届学习,毕业后又随施老学习内科。当时先后随师的同学有哈荔田、祝谌予、李介呜等。在这样优越的环境熏陶下,使他的学业大有长进。从一九三六年他就在施老诊所襄理业务,并从事针灸临床,时达五载余。毕业后开业行医。曾任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总务长。先后创办《中国医药月刊》、《中华医学杂志》、《北京中医月刊》,并任社长、主编。建国后,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对脾胃学说有深入研究。编著有《中医基础学讲义》、《中医药物学讲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在施老亲自教诲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董德懋当时学习的主要方法;清晨背书,白天随师诊病抄方,晚间整理脉案,阅览医书,他把老师的脉案按病、按证、按方分剐归类,并查阅相应的文献,作笔记,加按语,还常试用治疗,把个人体会也记下来。如此温故知新,反复验证,从中省悟老师的学术经验。
毛守白毛守白,医学寄生虫学家。他主持和参加了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研究,在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技术、免疫诊断、以及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防治实践。他长期主持中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工作,在制定科研规划和防治策略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年从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为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世界卫生大会为表彰他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贡献,授予“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中文名:毛守白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12年职业:医学寄生虫学家毕业院校:上海震旦大学代表作品: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简介毛守白于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书香门第。其父系前清秀才,兴中会会员,思想开明,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曾损资兴办医院和学校。毛守白的双亲十分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幼年念过私塾和初级英语夜校,后在上海市民立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因立志学医,遂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中学时代的毛守白,由于学习勤奋,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时常获得学校的奖励。1931年夏,他由预科升入震旦大学医学系,1937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时,适逢日本大举入侵,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他义愤填膺,激于爱国热情,接连义务服务于上海第三伤兵医院和上海第一难民收容所,以所学的医术积极投身抗日医疗救护工作。1938年8月,毛守白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医学院先后攻读热带医学、公共卫生学和疟疾学,并利用空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偏偏选学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学科感到难以理解,毛守白的回答是“中国的寄生虫病太多了”。可是,当他于1939年带着三张文凭和两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抱着拳拳爱国心回到祖国时,等待他的竟是长达14个月的无业可从。在那国难深重的年代,他空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但却报国无门。1940年12月,毛守白受聘担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7月,他兼任上海医学院寄生虫学讲师。1942年,侵华日军悍然占领上海“租界”,毛守白不堪忍受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屈辱生活,毅然随上海医学院内迁,历尽艰辛,辗转到达重庆,担任该院寄生虫学与细菌学副教授。1944年7月,他在重庆受聘于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寄生虫学技师,使他能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从事专业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毛守白随中央卫生实验院迁至南京,并于1946年受聘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1946年春夏之际,他和同事们前往无锡、苏州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进行调查,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十分凄惨的景象:成排置于村后小河边的粪缸内充满着鲜红的血便,曾是人口稠密的村庄竟然十室九空。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比他原来想像的要严重得多。苏南此行,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与血吸虫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中国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综述》、《日本血吸虫形态记录》、《中国江苏苏州、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和《日本血吸虫尾蚴从钉螺逸出的探讨》四篇关于中国血吸虫病研究的论文在美国的热带病学和寄生虫学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7年,毛守白获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行血吸虫病专项进修和考察,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美国学者合作从事血吸虫病研究。1948年,他刚从美国回到南京,即在市郊栖霞山选了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拟进行灭螺试验。当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仅孳生在一段长不足1公里的河道内。他想试用土埋法灭螺以根除血吸虫病的危害,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一次次碰壁。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作罢。施展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毛守白提供了得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代表进驻中央卫生实验院时,他向军代表递交的第一份书面报告,就是提请原籍在北方的指战员,南下后务必注意预防广泛流行于南方的血吸虫病和疟疾。1949年冬,他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领导下,在浙江沿海地区调查指战员们的蠕虫感染情况。1949年底,部队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大队,他应邀到设在浙江嘉兴的中心防治站担任技术指导。在此期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奋力工作,培训部队医务人员,编写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预防通讯》,制订血吸虫病诊疗规范。他在3个月内完成了第27军全体指战员的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和治疗任务,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他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50年10月,国家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当时全院仅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人员17人,而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更为缺乏,远不能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此,他向卫生部领导建议并被采纳,于1951—1952年在华东分院相继举办了两届高级寄生虫学师资进修班,共招收71名学员。这两届学员结业后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医学寄生虫学高级师资和研究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造就出更多的专门人才。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组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其在南京的华东分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并于1957年迁至上海(1983年8月划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毛守白任该所研究员,并先后被任命为副所长、所长。1984年6月,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和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亲身的经历和新旧社会制度的鲜明对比,使毛守白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人民幸福、社会进步。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血吸虫病毛守白在医学寄生虫学领域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血吸虫病是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在中国的分布遍及南方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患者1200余万,威胁着数亿人,不仅摧残人的生命,而且阻碍生产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1956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将该病列为限期消灭的9种主要疾病之一。但是,要消灭一种在中国已流行了几千年、分布又十分广泛的疾病谈何容易。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该病确切的分布范围和患病人数有待查清;查病方法仅靠传统的粪检不能适应大规模普查的要求;治疗药物使用锑剂需静脉注射,疗程长,且毒性大,严重反应者会发生死亡;灭螺采用土埋,不仅费工,且其应用有局限性;在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以及动物贮存宿主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有待阐明。为在短期内查清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感染血吸虫的人数,毛守白从当时尚处于开创阶段的免疫诊断研究入手,并经改进,创用肝卵抗原代替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证明其效价不低于成虫抗原。由于取材于感染家兔的肝脏,诊断用抗原可以大量制备。1957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肝卵抗原作皮内试验,并结合对皮内试验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很快完成了6000余万人的普查任务,从而迅速地掌握了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感染人数的情况,为制定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提供血吸虫病实验研究的手段,毛守白于50年代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抓住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人工饲养钉螺、血吸虫毛蚴实验感染钉螺、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动物、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以及血吸虫病实验治疗、抗血吸虫药物筛选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和常规,推进了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防治工作。毛守白在主持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中,由于抓住了化学合成、筛选、药理和临床试验等主要环节,开展多学科研究,并与生产、防治单位协作攻关,使在研制口服、高效、安全、短疗程的抗血吸虫新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曾沿用了几十年的锑剂终于被完全取代。毛守白和同事们通过对来自各地的钉螺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出了“中国大陆的钉镙是一个同属种,即湖北钉螺”的结论,并指出以往国外学者提出的以齿舌公式作为钉螺分类的依据是不可靠的,从而澄清了20余年来国际寄生虫学界认为“中国大陆的钉螺有十几个种”的错误论点。以后,国内外陆续有人从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正确结论。毛守白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进展和经验,主编了近80万字的专著《血吸虫病学》。他主编或合作主编的主要著作尚有《寄生虫病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及《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他还担任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顾问及《美国临床寄生虫学进展》编委。毛守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推举或受聘担任的其他职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顾问,全国包虫病防治中心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血吸虫病专家咨询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设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主任,中美医药卫生科技合作协议寄生虫病领域中方协调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法国国家药物科学院通讯院士等。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传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重大成就,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1984年5月14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授予毛守白“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以表彰他在社会医学,特别是在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1989年,由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提名,经法国国家教育、体育与青年部批准,授予毛守白该大学名誉博士称号。科研工作毛守白在从事和领导寄生虫病研究工作中,积极贯彻科研工作为防治服务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律,验证实验室研究的成果,他不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身背行囊,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到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农村,建立防治试点。他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要深入农村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切身体验寄生虫病给流行区群众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毛守白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他主持了十余期全国性的和由研究所举办的高级寄生虫病学进修班,亲自制订教学计划和担任讲课任务。70年代后期起,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他亲自为所内举办的英语和法语提高班讲课,有时还利用节假日在自己家中辅导学员,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水平,为中青年科研骨干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条件。他还告诫青年科研人员,在努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切不要忽视学习中文。为此,他专门为他们开设了中文学习班,以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他常说:“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是无法学好任何一门外语的”。毛守白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亦深为同事及晚辈们所称道。他虽长期患有眼疾,视力十分不好,但经手的大量中外文学术文稿,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文化大革命”中,毛守白身陷逆境,被送往江西农村,搞了半年多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农民送来的粪样,全用纸包着,上面的姓名写得歪歪扭扭,时间一长,纸湿透了,字迹更模糊。毛守白为防止弄混名字,检查时总把粪样拿到离眼睛仅二三厘米的近处仔细辨认。同事们纷纷要来帮助,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搞寄生虫的,还在乎这些味道?”他惜时如金,决不愿无谓浪费片刻的工作时间。到外地开会、讲学,他常常是上午结束,下午便返回,甚至下午结束,晚上就返回。无论是从国外或国内某地出差后回到上海,次日早晨他必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室。在担任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职务以后,虽日常事务有所减轻,但他仍坚持每天到研究所上班,著述、文稿审校、讲学、技术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在他的心目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怎么能闲得住呢!人物简历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1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1939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进修。1940—1942年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任上海医学院讲师1942—1944年任上海医学院(重庆)副教授。1944—1949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先在重庆后在南京)技师。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7—1948年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修和考察血吸虫病,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进行血吸虫病研究。1950—1956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技师、研究员。1956—198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84年—现在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4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主要论著1毛守白.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实验卫生,1945,2:23—26.2毛守白.Gammaxane对于犬钩虫幼虫之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49,35(4):149—150.3毛守白,李霖,吴征鉴等.日本血吸虫尾蚴从螺蛳宿主逸出情形的探讨.内科学报,1951,3(3):226—231.4毛守白.由寄生虫的发展看人类的发展史.医务生活,1951,1(3):1—4.5毛守白.李霖.国内肠寄生虫的分布情形.内科学报,1952,4(1):27—32.6毛守白,李霖.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类问题.动物学报,1954,6(1):1—14.7毛守白.国内血吸虫病研究方面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中华卫生杂志,1954,2(2):111—116.8毛守白,李元鹤,王万里等.血吸虫病皮内反应试验之二(肝脏抗原的制造及效价).中华医学杂志,1956,42(5):471—473.9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成就.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8.10毛守白.新中国对人体绦虫病的主要研究成就.中华医学杂志,1960,46(2):151—155.11毛守白.三年来国外蠕虫病诊断研究的进展情况.中华内科杂志,1961,9(6):396—398.12毛守白.近年来血吸虫病血清免疫学研究的进展.1963年寄生虫学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9.13毛守白.血吸虫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毛守白,黄铭新.血吸虫病的防治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科学通报,1964,11:963—972.15毛守白.关于血吸虫病科学研究的近期目标.动物学杂志,1964,6(6):272—273.16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展望.中华卫生杂志,1965,10(4):260.17毛守白.中国寄生虫学的今昔.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1(4):1.18吴征鉴,毛守白,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毛守白.关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类的浅见.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5,1(1):2—3.20毛守白.寄生虫学的发展与任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2(3):150—154.21毛守白,史宗俊,王捷等.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